基础心理学串知识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4418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9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心理学串知识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基础心理学串知识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基础心理学串知识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基础心理学串知识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基础心理学串知识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心理学串知识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

《基础心理学串知识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串知识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心理学串知识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

14、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和觉醒的神经结构。

15、间脑--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

*丘脑--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16、大脑皮层又叫大脑灰质或大脑皮质。

17、大脑半球分四叶:

额(躯体运动-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顶(躯体感觉-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枕(视)、颞(听)。

18、大脑两半球结构对称,功能不对称--单侧化。

19、1860年布洛卡--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叫做布洛卡中枢--言语运动中枢--表达性失语症。

20、斯佩里做了“割裂脑”,证明右利手,左半球言语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21、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兴奋和B抑制。

2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狗;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工具条件)--老鼠;

桑代克--猫。

23、条件发射:

望梅止渴--第一信号系统;

谈虎色变--第二信号系统;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第一信号系统。

24、巴甫洛夫四个高级活动的基本规律:

A条件反射的抑制、B扩散和集中、C相互诱导、D动力定型。

25、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26、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7、感受性--感觉器官是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两者成反比。

28、皮肤感觉包括:

A触觉、B温觉、C冷觉和D痛觉;

内部感觉:

A运动觉、B平衡觉和C肌体觉(内脏感觉)

29、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降低和提高-暗适应)红光保护暗适应。

30、感觉后像--指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31、灯灭后留下的形象还是亮的灯,叫正后象;

等灭了留下一个黑色灯泡的形象叫负后象;

红色负后象是篮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

32、视觉适宜刺激是波长:

380nm-780nm。

(光波)

33、视细胞层上有:

A锥体细胞(中央窝--明视觉器官)和B杆体细胞(视网膜边缘--暗视觉器官)。

34、

(1)入芝兰之室

(2)暗适应-进入电影院--感觉适应(3)红花绿叶配--感觉对比(4)红颜色想到温暖--联觉

35、颜色混合包括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是相加的混合、颜料混合是相减的混合;

红光+蓝绿光=灰光、黄光+蓝光=灰光、红光+黄光=橙光;

黄颜料+蓝颜料=绿颜料、红颜料+黄颜料=橘红颜料

36、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有色觉缺陷的人靠(明度)差别分辨颜色的。

37、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声波)

38、老年人听觉感受性特点:

首先丧失的是高频声音的听觉。

39、声音有A音调(声波的频率决定)、B响度(声波的振幅决定)和C音色(声波的波形决定)三种性质。

40、痛觉器官遍布在全身的所有组织中,痛觉对有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

痛觉最难适应;

皮肤痛与内脏痛的区别在于:

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具有放射现像。

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

41、知觉--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42、知觉特性:

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43、知觉的整体性--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这种特性。

44、空间知觉包括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知觉。

*距离知觉产生的双眼线索有:

双眼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双眼视差-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45、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46、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

*生物钟:

A调节人的生理活动、B给人们估计时间提供了依据。

47、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似动现象--物体在空间中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

(电影、霓虹灯、动画)

48、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49、记忆--A对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B过去的经验都可以储存在大脑中,需要的时候又可以把它们从大脑中提取出来。

50、记忆按内容分为:

形象、情景、情绪、语义、动作记忆。

51、记忆的过程三个环节:

识记、保持、回忆(再现或者再认)。

52、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做记忆材料,画出了遗忘曲线,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53、表象--A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B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54、表象的特征:

A直观形象性、B片断不稳定、C可操作性、D概括性。

55、记忆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6、斯波林将刚看完卡片能保持很短时间的记忆叫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视觉的瞬时记忆叫图象记忆;

听觉的瞬时记忆叫声像记忆。

57、瞬时记忆的特点:

(1)、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A外界刺激物的形象B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再感觉通道内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9-20比特;

(3)、注意到的瞬时记忆中的信息,被转入短时记忆,没有被注意的信息过1秒钟便会消失。

(4)图象记忆保持时间0.25-1秒,声像记忆保持时间1秒,不长于4秒。

58、短时记忆的特点:

(1)、容量有限7+-2;

(2)、语言文字材料多为听觉编码;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机械或者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5)保持时间1分钟内。

59、长时记忆的特点:

(1)、容量无限

(2)、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3)、不会意识到(4)、遗忘:

A自然衰退,B干扰。

干扰:

A前摄抑制和B倒摄抑制两种。

60、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率发生的影响;

系列开头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首因效应;

系列末尾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又叫近因效应。

61、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A间接的B概括的反映。

62、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A分析与综合、B抽象与概括

63、思维形态分:

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

64、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分:

A辅合思维和B发散思维。

65、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内涵--概念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外延--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概念包含的范围。

*概念内涵和外延是相反的关系。

66、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与实际有很大的距离。

6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正、负)

(2)、原型启发(3)、定势

68、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69、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A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现象;

B语言的交际的工具,言语交际的过程;

C语言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达心理的符号系统。

言语的缺陷不是语言的毛病

70、表达性失语症-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中枢

接受性失语症-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中枢

失读症--视觉性言语中枢

失写症--书写性言语中枢

71、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的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72、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73、有意想象分:

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幻想、D理想。

74、意识--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外界、内部)。

75、梦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梦的特点:

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

76、注意--心里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心理状态,不是心理过程。

77、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78、注意广度又叫注意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79、注意转移--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80、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81、熟练工种、自拉自唱、边听边写属于注意分配;

一手画圆一手画方不属于注意分配。

82、需要--A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B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C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从需要产生的角度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83、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内在心里活动或内部动力。

84、可以激发动机的因素是:

需要、内驱力、情绪、诱因

85、动机的种类:

A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按需要产生根源分(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情趣爱好都是动机)、B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按能否意识到分、C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按内外在需要分

86、马斯洛需要五个层次:

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较低层次又叫缺失性需要,较高层次又叫生长需要。

87、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和主题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88、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情绪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人和动物都有;

情感代表感情的内容,人仅有。

情感通过情绪表现,有更大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89、情绪情感的功能:

A适应、B动机、C组织、D信号功能

90、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认为:

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情绪与有机体变化的关系中,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作外中理论。

91、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认为:

A认知、B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肌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C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激情爱--二因素论)

92、情绪情感的变化的四维度:

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

每一种特征都有两极对立的特性,这就是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93、基本情绪:

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复合情绪:

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为敌意;

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为焦虑。

94、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联系应激相关障碍和心境障碍)

95、情感具有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96、动机冲突:

双趋式--两个动机强烈--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式--两个目标都想避开--腹背受敌

趋避式--想获得一个目标,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两全其害取其轻

双重趋避式冲突--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有利有弊

97、意志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98、人格--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

99、人格的特性:

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100、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

A人格的倾向性B人格的心理特征

101、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中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102、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A水平差异、B类型差异、C早晚差异

103、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的因素、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104、气质--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105、气质类型学说:

EPQ抑郁质、黏液质、多血质、胆汁质

106、巴甫洛夫运用动物条件反射实验的方法,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强-平衡-灵活-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活-黏液质

107、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108、性格的静态特征:

从组成性格的各个方面来分析,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是核心)、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

109、性格的动态结构:

静态特征的几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抓住他的性格的主要特征,由此可预见到他的其他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各种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常在不同的场合会显露出一个人的性格的不同侧面。

110、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容格内外向类型理论,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串讲文本

 

1、F.H.奥尔波特认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2、G.W.奥尔波特认为: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受他人的影响。

(现实的,想像的,隐含的)

3、侧重于社会学的代表人物:

艾尔乌德指出: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社会行为:

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勒温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4.社会心理研究分为:

A在个体层面、B在人际层面、C在群体层面、D在社会层面

5、霍兰德将社会心理学划分为哲学思辨(19世纪上半叶)、经验描述(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和实证分析(20世纪20年代)三个阶段

6、价值中立原则:

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

*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7、主要流派是:

A社会学习论,B社会交换论,C符号互动论,D精神分析。

8、社会化--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劳动改造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9、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A家庭、B学校、C大众传媒、D参照群体

10、社会化的分类:

A语言、B性别角色、C道德、D政治社会化。

11、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性别角色社会化:

男女差异表现为性、性别、性别角色;

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12、社会角色--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装态。

13、社会角色的分类:

A按角色获得方式:

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B按角色行为规范化:

规定型和开放型、C按角色功能分为:

功利型和表现型、D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

自觉和不自觉

14、角色失调有4种:

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

15、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做朋友,这两种角色优势难以协调,为角色间的冲突;

教师的社会角色,国家期望教师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下功夫,家长和管理部门要求提高升学率,为角色内冲突。

16、角色中断--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角色中断的现象-离婚。

17、角色失败--角色承担者不能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渎职、退休。

18、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詹姆斯)

19、主我与客我--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

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

20、镜我--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21、自我概念的功能:

A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B解释经验、C决定期待

22、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三阶段: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23、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24、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表示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25、影响自尊的因素:

A家庭中的亲子关系、B行为表现的反馈、C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D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26、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27、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来引导和解释作用。

28、图式的作用:

1)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知觉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29、印象形成:

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对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个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30、印象形成效应: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光环效应、D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的信息的影响更大。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中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性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31、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A加法、B平均、C加权、D中心品质模式

32、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中忽略次要,找重要的意义大的特征形成总体印象。

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33、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34、印象管理的作用:

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的期待。

35、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提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人所好

*自我抬高的人往往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36、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37、行为原因的分类:

A内因和外因、B稳定性原因和易变性原因、C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行为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

如:

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

*内部原因中人的情绪易变,人格能力稳定;

外部原因中工作任务难度稳定,气候条件易变。

*如果可控,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

对不可控制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

38、控制点在个体内部,称内控点;

控制点在个体外部,称为外控点。

而这来源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与行为也不同;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相信会有所改善,面对困境,会付出努力。

(控制点是美国罗特)

39、归因原则分:

A不变性原则、B折扣原则、C协变原则

40、动力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曲线;

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41、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

亲合起源于依恋。

42、亲合的作用:

1)满足个体社会性需要2)获得信息3)减缓压力4)避免窘境

*恐惧能引起高亲合,但焦虑不能。

43、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44、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A目标的吸引力、B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C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45、侵犯由:

A伤害行为、B侵犯动、C社会评价三方面因素构成。

46、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

A联想、B强化、C模仿

47、侵犯的影响因素:

A情绪唤起水平、B道德发展水平、C自我控制能力、D社会角色与群体、E大众传媒的影响

48、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提出,要点:

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49、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50、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自然、社会、时间压力、利他对象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人格)3)利他技能

51、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外,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

52、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53、态度的特点:

A内在性、B对象性、C稳定性

54、态度的成分:

A认知、B情感、C行为倾向

55、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同区难过个体对付像赋予价值来实现;

价值观不想态度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56、态度的功能:

A工具性、B自我防御、C价值表现、D认知

57、态度的属性:

A方向、B强度、C深度、D向中度、E外显度

58、从模型可以看出:

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

首先是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劝导者;

第二是沟通信息:

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原因;

第三是接收者;

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第四是情境:

会影响态度转变的效果。

59、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A威信、B立场、C意图、D吸引力

60、海德态度转换平衡理论:

P-O-X模型说明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

P-O加号,联系为肯定的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

P-O减号,联系为否定,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61、认知失调的4种原因:

A逻辑的矛盾、B文化价值冲突、C观念的矛盾、D新旧经验相背。

62、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A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B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C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63、态度目前无法直接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

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64、沟通--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65、沟通模式图?

66、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要素组成。

A信息源:

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B信息:

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

C通道:

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际沟通以视听沟通为主

D信息接受者:

是沟通的另一方

E反馈:

是沟通成为双向交互过程

F障碍:

人际沟通常常发生障碍

G背景:

沟通发生时的情境

67、沟通的功能:

1)获取信息的手段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