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科学教育》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育》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能使学生具有预见性。
科学方法的四个基本要素:
研究对象、物质手段、思维的形式和方法、理论工具
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
哲学方法
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特殊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的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获取处于自然条件下,即在与生存、活动的环境不相分离的条件下的对象所具有的状态资料的方法。
科学研究的调查法:
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方法。
科学研究的实验法:
实验法是实验者根据实验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实验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有干预性情况下获得的事实与没有干预情况下同类对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确认是无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实验,称为自然是实验法;
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称为实验室实验法。
数学方法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的三个作用:
(1)数学是科学抽象的工具
(2)数学是计算的工具
(3)从量的角度描述客观规律的工具
中小学生应该掌握的方法:
(1)观察
(2)分类(3)数、计量、解释数据(4)思想交流、做出预言和推理。
(5)规定工作定义,提出假设。
(6)找出并控制可变因素进行实验。
科学精神包括:
怀疑、求实、进取、创新、严谨、公正、合作、奉献
中国科协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八个字:
“求实、创新、协作、献身”
科学态度:
就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
科学价值:
即对科学有一个共同的基本信念和做法。
(1)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
(2)科学设想是变化的原因,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3)要有科学知识持久性
(4)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终极答案。
第二章 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
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主要分管思考、语言、书写、计算、判断、推理。
显意识功能集中在左半球
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负责操纵感觉领域如认识形体、鉴赏绘画、欣赏音乐。
潜意识功能主要集中在右半球。
一、右脑开发的科学依据(识记)
(1)右脑和左脑一样,都具有可逆造性。
(2)右脑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处于中介地位。
(3)用奥没有语言逻辑思维,它是无语言功能的哑脑。
(4)右脑不但有控制视觉空间和达到空间知觉的功能,而且还有视觉组构、重建和趋合的功能。
(5)右脑的理解隐喻方面的功能优于左脑。
二、创造力和左右脑开发的关系(领会)
绝大多数的创造性工作都需要直觉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
右脑潜能的特性:
(1)在长期准备和积累的前提下偶然闪现;
(2)在有意追求的探索过程中无意获得;
(3)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之上反常规而得。
右脑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具有突发性、突变性和突破性特点。
这种创造性在人类的历史上已经作出了自己贡献。
三、构造人的知识、能力、价值规范机构(简单应用)
人的认知结构的主观部分: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价值规范结构
1、知识结构包括: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哲学
2、能力机构:
(1)观察能力——不加人为干涉的情形下,对现象或事实进行认识、了解的能力。
(2)思维能力——对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能力。
(3)操作能力——实验能力、科技活动制作能力。
(4)实践能力——将认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创造能力——形成新思想观点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集合,也可以看成是创造的思考力。
3、价值规范结构:
(1)道德结构
(2)意志结构
(3)审美结构包括:
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
科学美是建筑于自然美的基础之上,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美的创造成果。
科学美大致包括:
实验美、数学美、公式美和理论美。
科学美概括为:
简单、深远
统一、和谐
守恒、对称
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的美。
四、构建哲学有两个概念:
一是“神经网络封闭性”,二是“认知结构封闭耦合”
五、内化学说理论(识记)
内化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内化学说的基本观点,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教育活动中向学生所提出素质要求。
六、什么是STS教育(领会)
在当前,不妨将之看为适应时代挑战,指导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构想。
它是以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1、STS教育的特征(识记):
(1)强调参与,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2)在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上,技术得到比过去更多的重视。
(3)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上,决不允许忽视价值取向。
(4)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必定导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和兼容,从问题出发组织学习将是一种常用的形式。
(5)实现素质教育,避开精英教育的误区。
2、STS是一项教育综合性教育
科学提供知识,是巨大的精神力量。
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社会”则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使学生懂得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
“科学”是第一重要的;
“技术”只是它的物化,“社会”是指它的应用,都隶属于“科学”之下。
STS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紧密结合;
使青少年一代智能得到开发,劳动素质得到提高,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即培养出了解科学技术及其结果,又能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
第三章 科学教育的课程
一、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领会)
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科学教育教材改革落实到教学体系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应用):
1、继承和创新
在课本中不断增加新认识、新结论、新知识,确是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但是,面对科学的新发展,不能把人类祖先原有的认识统统丢掉。
科学知识的继承性,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是普通教学阶段的基本特征。
继承和创新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忽略任何一方都是不行的。
2、事实系列和概念系列
科学家的工作成果是概念,科学教学体系是合乎逻辑的科学概念系列。
提出事实系列,是要把自然界放到青少年认识所应有的重要位置即认识对象的位置上。
事实系列就是自然界自身,是认识的出发点,也是认识的归宿点。
科学教学体系应该克服知识概念系列的片面性,而把事实系列,即把自然界本身放到教学体系中去,吧概念和事实、自然科学和自然界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
3、认识结论和认识过程
目前自然科学的教材体系是一系列认识结论,大体上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
按历史顺序排列认知结论的方法,带有经验的性质。
这种方法的缺陷是: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科学家之间屡次出现的飞跃,即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历史过程中的飞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而这种飞跃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现在正在重视研究科学史、科学哲学,只有这种研究的科学结论,才能是科学体系摆脱经验的因素,真正上升到理性的水平。
三、课程的几种类型
1、自然(领会)
自然课知识部分的教学要求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了解、知道、理解。
能力内容要求培养五项能力,即观察、实验、动手、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
动手能力又分为:
制作、栽培、饲养三项。
逻辑思维能力又分为:
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五项。
观察、实验、操作部分的教学要求分为两个层次:
(1)初步学会:
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操作;
(2)学会:
能独立进行正确操作。
2、综合理科(领会)
综合理科——“凡是科学概念和原理的陈述显示出科学思想在根本上的一致,而避免过早地或不适当强调各个科学领域的区别的教学方式,都可以认为是综合理科。
综合理科提出的理论基础:
(1)认识论基础——自然界是统一的
有关自然的知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把知识看成一个整体的观点是以简化论的理论为根据的。
(2)心理学和教育学基础——有利于学生学习
不同学科之间的概念、法则之间存在着迁移,尤其对于比较邻近的学科。
这样吧哥们自然科学综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原理和法则的理解和掌握。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把各门自然科学中存在的共同原理和方法分散到各门学科中讲授,既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
(3)社会实践基础——可以满足社会需要
科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均是自然科学的总体效应,而不是某门学科、某种技术单方面造成的结果。
从社会需要来看,社会上需要每个公民对自然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求专和深。
综合理科的教学内容包括如下各方面:
(1)物质和生物的存在状态;
(2)物质和生物的组成;
(3)运动及变化的量度;
(4)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
3、STS课程(即“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领会)
这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强调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和技术教育时,必须注意与人类社会的联系和关系,特别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我国STS课程构建是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去构建的,不是翻版。
我国理科教学的实际是:
(1)中小学的各门自然科学课程,年年有进步,内容不亚于其他国家。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开展的各种活动,对青少年一代产生深远的教育作用,为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积累了经验。
(4)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人民精神面貌巨大变化。
这些为STS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科学课程中的道德教育(应用)
科学课程中的道德教育中的六个方面:
(1)为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作必不可少的准备
辩证唯物主义论的世界观所不可缺少的基石是自然科学。
(2)培养理性思维和守信守时的习惯
(3)遵纪守法的观念与实践的养成
(4)客观的科学探索和主观的参与意愿相沟通
(5)培养自尊、自爱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6)养成群体观念及协同活动的习惯
第四章 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方式。
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1)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
(2)教学方法是一系列教学方式的综合。
(3)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
(4)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教”和“学”的统一。
一、发现法(简单应用)
发现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的理智感和完成任务的胜利感。
发现法的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探索性的追求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发现法的程序:
1、发现过程的设计 2、发现过程的教学
二、创造性探讨教学
1、如何进行创造性探讨教学?
(简单应用)
(1)如何开始创造性探索式教学
首先,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内容向学生展示问题,使学生明了当天所要探讨的主题(布局)。
产生问题、疑问引发欲望(内在动机)。
(2)鼓励学生发挥进取心
(3)多给予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
(4)情况判断与推动实验操作
(5)尽量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
(6)引导学生做发明与发现的应用推广
引导的三项原则:
重视学生的发展方向
教师可以针对新旧问题一再发问,或者提示学生寻找其和日常生活究竟有何关系等线索
提供现成资料,帮助学生表达沟通。
2、创造性探索的五个阶段(识记):
(1)把握问题
(2)推论
(3)设计验证
(4)解释
(5)发展推广
3、角色扮演(简单应用)
角色扮演分两种:
(1)在角色扮演中,表演者放弃了他们通常的行为模式,以换取另一个人的角色和行为模式。
(2)在角色扮演中,扮演者保持他们自己的角色和行为模式,但是好似他们在一个不同的情境中演出。
角色扮演的应用范围:
◆内容——适合涉及有关科学教育与技术与社会(包括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些问题。
◆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要投入
◆教师——要熟悉和掌握科学教育的内容
◆环境——不需要专门的舞台,只要一个演出环境。
第五章 科学教育评价
一、科学教育评价的目的(识记):
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教育目标。
二、科学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领会):
1、导向功能——主要志评价目标的导向机制。
2、激励功能——主要志评价可以使被评价者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找到或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3、改进功能——主要是运用反馈的原理,通过评价及时获得教育结果,教育过程的信息,可以及时强化、及时调节、及时矫正。
4、坚定功能——主要是指对教育成就、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5、有序功能——主要是指为横向比较创造条件,教育评价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促进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从而增加系统的有序度。
三、评价的特征(领会)
1、方向性和教育性
教育评价:
根据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运用科学方法和正确途径,对教育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价值观形成不同的教育评价系统,不同的教育评价系统指导教育工作
2、整体性和综合性
(1)从整体出发,多指标综合评价首先要确立整体观念,即吧教育系统看成一个整体。
(2)从整体观念出发,多指标综合评价还要研究学校系统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从他们的关系中分析评价目标。
(3)从整体观念出发,多指标综合评价必须对学校系统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以把握学校或学生的实际水平。
3、动态性和主体性
教育评价过程变化:
(1)从静态的总结性评价向重视形成性评价反馈调节的动态过程发展;
总结性评价的作用在于判断,从而改进工作;
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在于改进,是为了改进而需要诊断。
把评价活动看做一个动态过程,重视形成性评价在过程进行中的作用,是现代教育评价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2)从领导评价向重视评价对象发挥主体作用自我调节的动态过程发展。
强调评价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要以自我批评为主,表明了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强调评价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要以自我批评为主,就是说评价对象应是评价的主体,使评价过程称为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的教育过程。
强调评价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要以自我批评为主,一点也不否认他人评价和领导评价的重要作用。
4、科学性和可行性
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表现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方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反映评价对象本质特征的,是遵循教育规律的。
科学的评价方法,具体说就是用于收集评价资料和信息的技术和工具
四、评价的类型(简单应用)
1、根据评价对象和范围,可分为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宏观评价:
指以教育的全领域为对象,它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
也称广义的教育评价。
微观评价:
指以学生为对象,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领域中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身体发育、审美情操、劳动表现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等方面的评价。
也称狭义的教育评价。
2、根据教育评价的指标性质,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
指以某一集团的平均状况为基准(常模),评价每个对象在这个集团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也称常模参照评价。
绝对评价:
指以预先制定的教育目标(学习目标)为评价基准,评价每个对象的到达程序。
也称目标参照评价。
3、根据教育评价的功能和运用时间,可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学期或学习单元开始前,所实施的预测性、预定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计划、方案实施过程中,从内部进行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
是指在期末或期中进行的覆盖面较大的评价。
4、根据教育评价者的不同,又可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内部评价:
指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
外部评价:
指国家评价,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领导的视导评价、督学系统的督导评价。
5、根据教育评价的方法和给定的结论,可分为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
指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搜集数据资料,进行评价。
定性评价:
指对于不能量化的评价对象,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
四、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的依据(识记):
根据中央有关科教兴国和科学教育(科技教育)有关文件、邓小平有关科学教育指示,“三个面向”的精神以及四个现代化建设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和自然教学大纲要求,教育对科技活动的意见等制定指标体系。
2、评价实施办法(简单应用)
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由有关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测验考试、实验操作、课堂练习等方式测定,评价结果一般用百分制分数表示。
能力和价值规范的评价,由学科教师、班主任、科技辅导员在教学和教育活动中,用观察、谈话、问卷及教育测量等方式进行测定。
评价结果一般用等级表示。
五、等级评分制(领会)
学习情况的全面评价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认知领域
(2)情感领域(3)操作技能
☆等级评分制的现实作用:
1、等级分制改革是学生评价更为合理
等级分制打破了仅以分数单因素评价的局限性,以“整体评价”的思想,谋求智力与非智力之间,非智力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之间教育的协调发展。
2、等级分制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等级分制改革促进了学校教学和管理上的改革
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教学做保证。
另一个重要保障是教育管理的加强。
4、促进了初中就近入学和薄弱校改造
改革要求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一个改革的事实也促进了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的建设。
第六章当代科学、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一、当代科学发展的特征(领会)
1、方法化
当代科学发展的标志:
人类掌握了如何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
当代科学的基本内涵:
系统地利用一套有效的方法去认识自然界。
2、整体化
当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首先表现为综合学科和横向学科的出现和发展;
还表现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关系的越来越密切,并发生着相互作用和渗透。
3、社会化
一方面,它需要社会上更多的部门和人士的介入和支持;
另一方面,科学与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学需要有超前与生产的发展,已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加快产业化步伐,提高生产力。
4、定量化
量化研究有利于研究问题的高度抽象、逻辑严密、表达简洁,它能更本质地揭示十五的内在联系,因此它构成了近几十年来科学发展的一大特征。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1、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增长的趋势
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阶段
聚变反应堆——“最终能源”;
逼近自然界的各种“极限”;
宇宙空间、海洋开发技术;
人工智能和遗传工程。
“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为创造人类的幸福提供了空前未来的无限的能力;
一方面也是人类掌握了可以毁灭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力。
3、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
◆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是分离的,他们各自独立发挥作用,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的发展往往是脱节的。
现代的技术发明越来越依靠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还表现在这一事实上:
与现代科学各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整体化趋势相联系的是,现代各种技术融合出一系列的新技术。
◆当代科技发展的两种形式:
一是突破,二是融合。
突破即一研究开发的新一代科技成果取代原有的一代科技成果,是线性的;
融合是组合已有的科技成果发展成为新技术,是非线性的。
科技融合需要3个条件:
(1)以市场为主导研究与发展。
(2)广泛收集信息的能力,随时掌握本行业内外科技发展的动向;
(3)长期保持不同科技领域和不同产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参与跨行业的研究开发计划。
在当代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趋势中,现代科学就有如下的认识论特征:
(1)研究的完整性。
(2)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
(3)学科的多对象性。
(4)科学研究的信息化
在当代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趋势中,现代技术就有如下的认识论特征:
(1)技术一体化
(2)当代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标准化、大型化、组合化、高速化、集约化和信息化
(3)以高技术开创新的工艺革命
三、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四、科学技术为市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服务
第七章21世纪若干学科发展的趋势
一、21世纪初生命科学的重大分支学科
当前生物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
分子生物学(包括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与生态学
1、分子生物学(领会)
(1)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
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与蛋白质有关。
蛋白质都是由20中氨基酸以肽键连接而成的。
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蛋白质晶体X射线衍射是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的主要方式。
蛋白质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
核酸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承担者,核酸分子是由许许多多核苷酸相连接的长链。
每个核苷酸包含碱基、核糖和磷酸三部分,根据核酸结构的不同分为两种:
一种叫氧核糖核酸(DNA),另一种是核糖核酸(RNA)。
DNA只在细胞核中,RNA除了在细胞核中外,还分不在细胞质中。
DNA分子中的碱基是腺嘌呤、乌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
RNA分子中的碱基是腺嘌呤、乌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
在核酸中的核苷酸与一个氨基酸相对应的关系,这就是遗传的三联体密码。
(2)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遗传信息由DNA到RNA再到蛋白质的过程,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通常称之为中心法则。
DNA到RNA的过程称为转录;
RNA到蛋白质的过程称为翻译。
有一些病毒的遗传信息是由RNA携带的,在这些病毒的复制过程中,信息由RNA传给DNA,这一过程称为反转录(极少数)。
遗传信息传递的调节控制和新生肽链的折叠是现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
膜结构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之一。
(3)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和生命基本原理的一致性
2、遗传学(领会)
现代遗传学主要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学科。
遗传学研究的是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现在已经弄清楚了:
一是遗传的基因是藏在DNA中,又弄清了DNA能够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