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3772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井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城区道路长度达到185公里。

全区道路总密度达到128公里/百平方公里。

实现快速路连接各分区,主干路连接各社区。

公交线路达到61条。

规划的220KV变电所有1座建成、1座在建、2座完成前期工作。

甘井子热电厂建成试产。

农村自来水入户问题全面解决。

列入规划的夏家河污水处理厂、营城子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大连湾污水处理厂完成前期工作。

自来水、管道燃气、污水排放主管线的覆盖面大幅度提高。

但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仍然滞后,部分市政配套项目没有按规划建成。

(三)环境生态化取得重要成果。

全区新增绿地面积226公顷,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938公顷。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加2平方米。

林木绿化率为44%。

规划建设了总面积80平方公里的西郊国家森林公园。

新建了梭鱼湾公园、明珠公园、周北公园、东方路带状公园、大黑石海滨公园、夏家河海滨公园、前关湿地公园7个综合性公园。

实施了哈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滨海大道、土羊高速、202国道、201国道、旅顺中路防护林建设。

大力治理生态环境。

开展了河流、近海海域生态治理工作,完成了对砬夏河的治理工程,实施了对马栏河上游、凌水河上游、金龙寺河的治理工程。

关闭了区属31座矿山中的30座,关闭了全部区属水泥企业。

对社会环境持续实施综合治理,拆除违章建筑1.7万余处、总面积168万余平方米。

(四)产业高级化取得重要进展。

2010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

71:

27.3。

工业总产值达到873亿元,年均增长27.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741家,增加339家,实现产值594亿元,增长4倍。

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

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被列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点支持区域,年产值达320亿元,形成集聚效应。

规划建设了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开工建设了大东沟服务外包基地、砬子山总部商务园、北方生态慧谷,培育了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高端产业。

在华北路、山东路、旅顺北路形成了汽车产业带,汽车销售额达到162亿元,约占全市总销售额的70%。

中华路商业区的商业设施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安盛购物广场、沃特时尚广场、五金机电城、华南家居大世界等项目投入运营,引进了红星美凯龙等一批服务业项目。

产业升级的机制初步形成。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建立了由产业规划、投资准入、评价考核、政策激励组成的产业升级机制,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较快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国家中小企业聚集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示范区”。

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达到5个。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家,高新技术产值达到26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约30%。

经济开放程度明显提高。

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五年累计22.6亿美元,超出规划14.6亿美元,年均增长44.7%;

自营出口达到18.1亿美元,平均增长17.4%。

引进世界500强外资企业3家,对经济转型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质量显著改善。

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实现了“双高普九”,优化了教育资源,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化,教育水平有新提高,教育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健全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增强了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就业工作成果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五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2.4万个,实现实名制就业17.1万人。

实现了全面社会保障,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了全域覆盖。

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9127万元。

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建成了新图书档案馆、市民健身中心、湾家体育公园、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等设施。

建成135个社区残疾人康复站,保障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各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保持在2‰以内。

建成区人口计生服务中心。

累计投入4075万元落实计生奖扶政策。

居民收入显著改善。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年均增长19.5%,高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城乡收入差距基本消除。

(六)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突破。

我区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大连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甘井子区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市委、市政府批准。

完善了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了“三规”融合机制、投资多元化机制和土地储备机制。

积极探索行政区与功能区的体制融合。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设立市正局级管委会,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大连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分别设立副区级管委会,建立了功能区与街道融合的管理体制。

回顾“十一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转型。

主要表现在:

经济发展始终保持“领先、高于”,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5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

结束了郊区历史,实现了由郊区向主城区转型;

实施了综合配套改革,成功探索“三规融合”、“三新工程”等经验,成为全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迈出历史性步伐;

大连北站、市体育中心、区行政中心等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先后布局建设,开启了城市功能快速提升的历史;

成功实施了关闭矿山水泥企业、河流水系治理、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生态化开启新局面;

人均居民收入高于人均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别、福利政策差别消除,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实现全域均衡覆盖,民生改善取得历史性进展。

二、“十二五”规划背景

(一)宏观背景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

受美国次级债拖累,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

全球性大规模救市为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注入巨大隐患。

全球经济和世界格局进入大调整时期,既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也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机遇。

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低碳发展已成全球共识。

继信息、生物技术之后,新能源技术革命将导致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

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三十年历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

与此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消费关系失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中共十七大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二)中观背景

2009年,国家批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推动下,沿海六市城市化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步伐将大大加速,拉开了新一轮城市功能调整、区域分工的序幕。

大连被确定为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龙头城市,肩负辐射、拉动其它五市的重任,把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产业聚集区作为重要战略目标。

在新形势下,大连市实施科学发展新跨越战略,进行了全域谋划,城市发展由“单中心”时代进入“多中心”时代。

在新市区,重组金州新区、保税区、普兰店湾新区三大组团,并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

甘井子区纳入了主城区组团。

在新战略推动下,港口、机场、火车站、体育中心、医疗中心等一批重要的城市功能加快从市中心向外扩散,显著改善了甘井子区的区位条件、城市功能,改变了甘井子区的发展模式,对甘井子区承担国际城市、核心城市的功能提出了新要求。

(三)体制背景

2009年,市委、市政府批准的《甘井子区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一个目标、四个机制、六项措施,明确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体制框架、主要政策。

2010年,市委、市政府将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建设上升为全市战略,赋予体制政策。

“十二五”既是实现综合配套改革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政策执行期。

总体方案赋予甘井子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政策,有利于甘井子区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1、虽然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但由于投资体制不畅或公共财力不足等问题,一些基础设施项目没有按计划完成。

2、虽然新建许多道路,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导致乘用车数量快速增加,加之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交通需求与交通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问题将成为难以治愈的城市病。

3、虽然产业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增量调整的态势也已经形成,但由于传统产业庞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仍需付出艰巨努力。

4、虽然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但民生质量仍然有待提高,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5、虽然城乡二元化体制被打破,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老城区发展后劲不足、农转城人员尚未彻底融入城市等问题比较突出。

6、虽然加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但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废弃矿山治理、落后产业淘汰的任务艰巨。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领先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民生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甘井子区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大连市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引擎。

二、发展战略

在贯彻国家、辽宁省、大连市发展战略基础上,强调以下主导战略:

(一)功能国际化。

围绕大连市建设“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的目标,以增强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东北地区的辐射服务功能、承担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功能为重点,快速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使基础设施承载力满足发展要求、公共服务高质量保障,对外交往、自主创新、物流、总部商务环境等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国际最前沿水准建设智能、低碳示范区,使重点地区的投资环境率先国际化。

(二)产业高端化。

按照高端产业引领发展的格局,全面推进产业升级转型。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培育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四大产业集群;

推进低端产业大转移,全面淘汰落后产能。

大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国内领先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环境生态化。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永恒追求。

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保护自然、改善生态基础上,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城区。

使生物资源、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通过资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大规模绿化造林,努力实现碳平衡。

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低碳绿色增长方式。

(四)体制现代化。

持续完善体制机制,使体制机制符合现代化要求,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永葆生机。

全面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敢于善于创新,深入探索综合配套改革新鲜经验,奠定符合区情、保障更好更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五)公共服务均衡化。

把公共服务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扩大公共服务保障范围,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推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市容环境、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社区服务、公共安全、文化体育八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障人人发展机会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第三章发展目标

一、发展远景

到202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发展方式实现向科学发展转变,跻身国内一流强区行列。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

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全域城市化全面实现,功能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体制现代化、公共服务均衡化奠定坚实基础,民生质量显著改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达到较高水准,成为全市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强力引擎。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

综合实力保持在省内领先,奠定跻身国内强区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

_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

经济结构显著改善。

服务业比重达到50%;

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0%;

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20%;

落后产能全面淘汰。

(二)基础设施。

道路密度达到160公里/百平方公里。

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

66KV电网覆盖率达到100%;

集中供热率达到90%,集中燃气率达到70%。

无线通讯信号覆盖率达到100%;

有线电视、互联宽带网普及率达到100%。

(三)生态环境。

林木绿化率达到50%。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

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5平方米。

生活垃圾清运和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90%;

近海水质、工业废气排放、噪声控制达到市环保规定。

(四)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

预计常住人口达到140万人。

居民收入实现高于人均经济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

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城镇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97%;

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100%。

建立农转城超转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按户籍人口,医疗技术人员达到8人/千人、医疗床位达到7张/千人;

文化体育设施社区普及率达到100%。

第四章空间布局及功能定位

一、城区功能定位

甘井子区是中心城区的核心板块。

定位为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的集中发展区;

承担城际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国际门户机场、城市体育中心功能。

建设成为低碳城区。

二、功能布局原则

中心带动、板块布局、全域开发。

中心带动,指依托城际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国际门户机场、城市体育中心以及区行政文化中心等极核,带动全域开发和功能提升。

板块布局,指按照功能分区原则,在城市拓展区划分“两城四区”六大功能区,大力加强对老城区的改造和功能提升,全区形成“6+1”板块布局。

各功能区强化主导功能,实现城市功能在空间布局中互补完善、协调发展。

(附图1)

三、“两城四区”

(一)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

1、规划范围。

鞍子山村、砬子山村以西,西郊国家森林公园以北区域。

面积92平方公里。

2、主导功能。

依托大连、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打造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示范区;

高端人才、高端产业的集聚区;

生态文明、宜居乐业的新城区。

3、空间结构。

采取组团布局原则。

以大东沟基地为核心起步区,突出知识性服务外包、低碳智能城市示范功能。

东侧为总部办公组团。

中部组团,突出技术转移功能和科技商务功能,打造未来之城。

西部组团,突出高科技产业、休闲商务、后台服务中心功能。

双石湾组团,突出教育、旅游休闲、商务功能。

其它区域,形成总部、制造、商务、居住等综合功能。

(二)大连体育新城

中华路西段、华北路、202国道以北,公海大道以西,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以东区域。

面积71平方公里。

国际交流、金融商务、总部经济功能;

城市副中心,体育、医疗中心;

市级商务区、城市景观密集区。

以体育中心为核心区进行组团布局,体育中心周边主要发展服务于体育中心的商业、商务、休闲产业,集中配置标志性建筑、公共艺术和现代城市景观,打造现代化城市副中心。

东部与大连北站相邻区域,主要发展总部办公、现代商业、商务。

体育中心以西,主要发展总部、商业博览、旅游和休闲商务。

(三)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

大连湾街道及大连湾延伸到泉水的工业岸线。

面积76平方公里,工业岸线16公里。

重大装备研发、总装制造功能,口岸物流功能。

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基地、国际门户机场。

南部岸线区域集中发展重大装备总成制造、大件下海通道。

碧海山庄和辽渔集团区域为休闲、海洋经济发展区。

中部腹地为总部办公、商务、居住、配套服务区域。

北部为空港物流预留发展区和配套工业园区。

西部与大连北站相邻区域,为物流与批发商业发展区。

(四)大连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

红旗街道全部及相邻的森林公园区域。

面积100平方公里。

国际交流、生态休闲、娱乐功能。

建设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成为高端会议、旅游的重要载体。

设施能力达到国际一流。

坚持低密度分散布局。

以线形、点状布局为主,合理规划会议商务、总部、休闲度假等组团。

(五)大连北部商业区

中华路街道、泉水街道,南关岭街道南部、兴华街道北部区域。

面积22平方公里。

金融、商务、总部经济功能;

城际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副中心、中央商务区、城市景观密集区。

以大连北站为核心,集中配置现代城市景观、标志性建筑,形成既有足够开放空间、又相对密集的城市布局,建设成为城市副中心。

大连北站核心区域主要发展客运服务、综合商业。

南部,把中华路商业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市级商业中心;

东部,规划建设服务东北的旅游商务区;

北部,主要发展总部办公和商务功能。

(六)大连空港商务区

机场街道、泡崖街道,辛寨子街道大部分区域。

面积34平方公里。

商务、空港物流功能;

建设城市副中心,区行政商务中心。

以行政商务中心为核心,以旅顺北路、明珠路、张前路、西快路为主要轴线,围绕地铁站点等重要节点,向主要街区渗入办公、商业、商务组团。

砬子山东侧区域规划商务区。

西快路与旅顺北路的交叉区域为区域商业中心。

旅顺北路沿线为汽车产业带。

四、老城区改造与振兴

“两城四区”之外区域全部纳入老城区振兴改造范围,包括周水子街道、椒金山街道全部,甘井子街道以及兴华街道大部分区域。

面积32平方公里。

海湾型金融商务区、海滨景观带,钻石港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级文化中心。

依托梭鱼湾商务区,以光明路、梭鱼湾纵向4号路、东方路、中华东路为发展轴线,围绕地铁站点、干路节点、公园,向主要大街渗透商业、商务组团。

确立向东继续发展休闲旅游和海滨商务带的远景。

4、政策措施。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把打通主要发展轴线,引入人流物流,接受大连北站等增长极的辐射作为前期工程;

把嵌入商业商务组团作为基础;

选择重要节点,大力实施分片改造,逐步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民生优先、产业转型。

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市景观,降低居住密度,改善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条件,带动产业全面转型,使老城区重新焕发活力。

机制创新、政策倾斜。

通过容积率转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等政策创新,建立老城区改造的良性机制。

五、岸线功能定位

大部分岸线作为生活岸线。

对生活岸线要加强旅游、休闲功能,适度控制居住,防止过度发展。

(附图2)

1、渤海岸线。

大连湾北部岸线为新机场及空港物流预留,其余全部作为生活休闲岸线。

2、黄海岸线。

除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工业岸线,其余作为生活休闲岸线。

第五章交通

一、规划目标

建设大连市综合交通枢纽、城际交通枢纽、东北航空门户;

完善城市路网、优化交通结构,实现区域内半小时通勤。

二、主要任务与措施

1、构建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的道路体系。

形成“六纵四横”快速路:

纵向为光明路、东北路、东联路、机场快速路、华北路、河周路;

横向为中华路、明珠路、振兴路、振连路。

在此基础上,搭建横向8条、纵向4条主干路,使快速、主干路网覆盖全域、合理布局,满足出市交通和远程通勤需要,奠定半小时通勤基础。

大力优化主次干路网络,对交通节点的互通、绕行线路、连接线进行梳理优化,打通断头路。

(附图3)

2、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配合市政府加快地铁建设,积极争取市政府实施地铁4号线。

将西北路、华北路、华东路、旅顺北路、松江路、东方路规划为公交优先线路,以地铁站点、重点产业区、公交优先线路为重点,增加公交客运线路密度,使各站点与公交客运线路有效衔接,争取公交占交通总出行量的比例达到30%,公交线路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70%。

3、完善物流交通体系。

构建辐射东北的货物运输和物流网络,在大连北站东侧规划客运货运枢纽站场,建立干线快运、站场集散与市内配送有效衔接的货运服务体系。

将大连湾疏港路、振连路、大宋线、小棉线、黑大路、中华路规划为主要货运通道。

对大连北站等区域设置货运绕行,保障重要口岸通畅。

4、加强对交通的综合治理。

建立大交通综合管理体制,有效实现统一管理、横向协调、上下沟通。

协调市主管部门加大对城区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指挥管理系统的建设力度,完善道路标示。

完善换乘枢纽中心的指向标识、线路图、时刻表、换乘指南等服务设施,提高运转效率。

推进公交线路之间以及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实现零距离换乘,保障居民出行需要。

对繁忙路段路边停车加大清理力度。

加强对道路的养护。

5、积极推进口岸建设。

积极支持新机场建设、空港物流园区、哈大客运专线、大连北站建设;

把大连湾和尚岛、棉花岛码头建设成为大连港重要的散货、客滚运输码头。

三、建设项目

1、城市快速路。

建设项目5个,总里程约57公里。

分别为:

机场快速路(12公里)、东联路北延工程(6公里)、河周路北段(7公里)、光明路(7公里)、中华路西延(25公里)。

2、城市主干路。

建设项目10个,总里程约90公里。

梭鱼湾纵向4号(7公里)、机场新区4号(12公里)、姚后线(17公里)、棋南线(7公里)、岚岭路(6公里)、岭西路(7公里)、土革路(9公里)、滨海路营城子段(11公里)、东方路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