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期末综合检测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期末综合检测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期末综合检测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
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
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
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景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
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
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
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
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
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
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
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玩物丧志,不足为乐。
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
正因为对生活的终极意义无法确定,对人生目标迷茫,所以苏轼认为生活的意义只能在不断的进程中来确定,这一点与禅宗的思想颇为相似。
因而苏轼的人格相对于老庄与魏晋间的阮籍、嵇康来说,外表似乎没有他们那么高远超离,而从内在意义来说,却是更为超脱,独立性也更强了,并演化成一种新型的人生境界论,对于现代人生境界论影响很大,“五四”时的许多新派作家对此都予以关注,比如语丝派的林语堂专门写过一本《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1.下列有关“境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境界”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高下,或者说是人在某件事物中的处境。
B.人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作“境”,即境界,它是指超脱世俗利益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界。
C.作者认为,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
D.古来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人生品味和趣味相关,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B.因为对人生目标的迷茫,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消极,时而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
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
C.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达到了与天地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一种有着坚定意志能力的境界,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
D.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源于儒道两家人格彼此之间的互补,它们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
这三种道德境界是递进关系,其中“乐之者”这种境界达到了心灵修养的最高境界。
B.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这些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也可以相通。
C.作者认为,苏轼受调和的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思想影响很深,中国历史上的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一直出入于佛老思想。
D.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其坚毅厚重等人格境界,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椿字延寿,本字仲考,孝文赐改焉。
性宽谨,为内给事,与兄播并侍禁闱。
后为中部法曹,折讼公正,孝文嘉之。
及文明太后崩,孝文五日不食。
椿谏曰:
“圣人之礼,毁不灭性,纵陛下欲自贤于万代,其若宗庙何!
”帝感其言,乃一进粥。
转授宫舆曹少卿,加给事中,出为豫州刺史,再迁梁州刺史。
初,武兴王杨集始降于齐,自汉中而北,规复旧土。
椿贻书集始,开以利害。
集始执书对使者曰:
“杨使君此书,除我心腹疾。
”遂来降。
后兼太仆卿。
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
或谋伏兵断其出入,待粮尽攻之;
或云斩山木,纵火焚之。
椿曰:
“并非计也。
贼深窜,正避死耳。
今宜勒三军勿更侵掠,贼必谓见险不前,心轻我军,然后掩其不备,可一举而平。
”乃缓师。
贼果出掠,仍以军中驴马饵之,衔枚夜袭,斩瞻传首。
入正太仆卿。
后累迁为雍州刺史,进号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寻以本官加侍中,兼尚书右仆射,为行台,节度关西诸将。
遇暴疾,频启乞解,诏许之,以萧宝夤代为刺史、行台。
庄帝还宫,椿上书频请归老,诏听。
椿奉辞于华林园,帝下御座,执手流泪曰:
“公先帝旧臣,实为元老。
但高尚其志,决意不留,既难相违,深用凄切。
”椿亦歔欷,欲拜,帝亲执不听。
赐以绢布,给羽林卫送。
群公百僚饯于城西张方桥,行路观者莫不称叹。
椿临行,诫子孙曰:
“我家入魏之始,即为上客。
汝等脱若万一蒙明主知遇,宜深慎言语,不可轻论人恶也。
闻汝等学时俗人,乃有坐待客者,有驱驰势门者,有轻论人恶者;
及见贵胜则敬重之,见贫贱则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
汝等若能存礼节,不为奢淫骄慢,假不胜人,足免尤诮,足成名家。
汝等能记吾言,吾百年后终无恨矣。
”椿还华阴,逾年,为尔朱天光所害。
时人莫不怨痛之。
太昌初,赠太师、丞相、都督、冀州刺史。
(选自《北史•列传第二十九》,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
B.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
C.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
D.秦州羌吕苟儿/泾州屠各陈瞻等反/诏椿为别将隶/安西将军元丽/讨之贼守峡自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禁闱,原意指宫廷门户,文中指宫内或朝廷。
B.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形如筷子),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C.行台,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
D.归老,古代称辞官回家奉养父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椿深明大义。
文明太后逝世,孝文帝五日不进食,杨椿进谏劝说皇上哀伤毁弃不能过分而失去本性,要以国家为重。
孝文帝被他的话感动,才开始吃饭。
B.杨椿善谋略。
面对叛军凭险据守,杨椿力排众议,故意示弱,使之轻敌;
诱敌出掠,乘其不备,夜袭敌人,一举获胜。
C.杨椿急流勇退。
在他功成名就皇帝特别倚重的时候,频频上书要求退休养老,皇帝挽留不住,只有赐予绢布,执手流泪送他到家。
D.杨椿教子甚严。
他教育后代要出言谨慎,不能轻易说别人坏话;
要尊重别人,不可轻慢,不能趋炎附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遇暴疾,频启乞解,诏许之,以萧宝夤代为刺史、行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椿亦歔欷,欲拜,帝亲执不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孟浩然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①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②。
【注】 ①定:
究竟。
②祓禊诗:
疑指王羲之诸人的《兰亭集》诗。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春堤杨柳发”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歌颔联“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与前后诗句有怎样的关联?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批评世人违背标准争相苟且取悦他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此地有__________________,茂林修竹,又有_____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
(3)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表明殷勤接纳贤才的态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香炉山(节选)
叶 弥
独自去香炉山看月,想不到在这村子里陷入了迷宫。
我抬头看看偏西方向的月亮,应该有十点钟了,我迷路两个多小时了。
忽然听到歌声,有一个男人在唱歌。
走近了,他停下步子。
他等着我开口。
我一下子认出了他,就是我刚才在会稻路上看到的,一个我拒绝与他搭腔的年轻人。
我仍然心怀警惕,但他也许是我今夜唯一的指路人。
我轻松地说:
“迷路了。
难道陌生人就要永远在村子里打转吗?
”他笑了,声音轻而得体,自信地说:
“碰到我就不一样了。
我认识这里所有的路。
”
我跟在他的后面,问他尊姓大名,他云里雾里地回答我:
“苏家庄人,姓苏。
我在暗地里捡了一小块砖头,对他说,我要给丈夫打一个电话。
于是就转身避开他的视线,大声对砖头说:
“你先睡吧。
我还要到香炉山上去看月亮。
……没关系,小苏陪着我,他年轻力壮。
……他是苏家庄人。
我跟着他穿行在一个又一个的小村庄里。
我心里保持着紧张,苏却轻松地向我介绍每一个村子里的秘密:
“这棵广玉兰树是老叶家的,有一百年了。
夏初开花,半树白花,半树紫花。
不是嫁接的,天生就这样。
我们都叫它夫妻树。
我心里一动:
苏这么说,是有含意吧?
苏又介绍:
“你看到这家门口的葫芦了吧?
他家的葫芦上了菜市场,比别人家的贵一倍还不止,还供不应求,因为他家的葫芦每一只都是并蒂葫芦。
我的心里又是一惊:
并蒂葫芦?
暗示?
走出迷宫,也过了看月亮的时间。
他说香炉山上今夜会出现神灯,他干娘知道神灯出现的时辰。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跟着他去拜访他的干娘,然后再登香炉山看神灯。
神灯自然没有看到,一路上断断续续地知道不少他的故事。
不过,这依然没有减轻我对他的警惕。
很快走下了山,走到通向会稻路的直路。
我对他说:
“谢谢你!
我要快点走的,我丈夫在家里肯定着急了。
”苏在后面说:
“我也要穿过会稻路,苏家庄在会稻路的南边。
我一直保持着匀速的快步,苏也一直跟在我后面看得见的地方。
我气喘吁吁,他悠然自得地唱着歌。
会稻路临近了,他停止了唱,小跑着接近我,在我的身后,我几乎感觉到了他的鼻息。
我猛地回过头,严厉地问他:
“你想干什么?
”我感到旁边的树叶都一惊一乍。
苏不好意思地说道:
“我想送你回家。
”我放缓语气说:
“不必了。
这条路很安全。
”我真想对他说,他才是一个不安全的因素。
苏说:
“我送你,跟安全无关。
“那和什么有关?
“跟一个男人的面子有关。
我依旧走得有些快,而苏一直落在后面,一会儿,他跑上来,递给我一只又大又沉的稻穗,该有一斤吧。
说实话,我有生以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稻穗,它匀称,散发着令人感动的气息。
我的感叹还没结束,苏又递过来一束野菊花,黄色的,微微沾上些露水,显得润而沉厚。
它枝叶繁多,放在手上成一大捧,每一朵花儿都光泽亮丽。
我“啊”地发出一声,我感觉到我的内心就在此时轻松畅快了。
哦,许久没有这样的心情了。
我把稻穗和花放在一起,两样不相干的东西在一起竟然如此和谐。
苏喜笑颜开,大声说:
“谢天谢地,你终于高兴了。
这句话感动了我。
”到现在为止,与苏待了四个小时,这是我对他仅有的一次真诚。
“其实是我要谢谢你。
我去年夏天第一次在蓝湖边上看到你,你穿了一件绿色的裙子,像仙女一样。
昨晚,我在这条路上看你埋蝴蝶翅膀,心里想,不愧是一个仙女。
人家都说有学问的女人不漂亮,你是一个例外呢。
所以就想着和你说说话。
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是我的幸运。
苏难道早就暗地里认识了我?
苏忽然调皮地说:
“再见,艾我素老师。
苏知道我的姓名,他是认识我的。
但我不认识他。
他一定知道我许多事,譬如在大学里教书,写诗,写童话,独身,火暴的脾气……
那么,这砖头手机,给子虚乌有的丈夫用砖头打电话……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独自去香炉山看月,想不到在这村子里陷入了迷宫”一语,既是写实,也有象征意义,即没有健康的心灵世界,对美的欣赏就会陷入歧途。
B.苏向“我”介绍夫妻树和并蒂葫芦,只是为了向“我”夸耀自己的家乡,炫耀自己的知识,没有特别的含意,但“我”神经过敏,总以为他不怀好意。
C.苏说他要坚持送“我”,这无关安全,只跟男人的面子有关,意思是说,他送“我”不是为了“我”的安全,而是为了男人的虚荣,他的坦诚打动了“我”。
D.苏递给“我”稻穗和野菊花,“我”发出由衷的赞叹,戒备之心也随之消失,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意在说明美在旷野,美在民间,美在底层。
E.苏最后忽然直呼“我”的名字,他是在向“我”表明自己知道“我”的情况。
可能他也识破了“我”给丈夫打电话的伎俩,但不挑明,免得让“我”难堪。
(2)小说中的苏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结尾颇有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4)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请结合文本试作探究。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面壁敦煌
卢贤生
当年大千由上海迁往苏州网师园时,同住园内的叶恭绰对大千的帮助与影响很大。
叶恭绰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和收藏家,他对大千说:
“人物画一脉,自吴道子、李公麟后已成绝响,仇实父失之软媚,陈老莲失之诡谲,有清三百年,更无一人焉。
”并力劝他放弃花卉山水,专攻人物,振此颓风。
所以大千也说,他“西去流沙,寝食于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临抚魏、隋、唐、宋壁画三百帧,皆先生启之也”。
之后,在国民党政府检察院任职的马文彦,也曾多次向大千介绍敦煌石窟壁画,大千自己又查阅了一批资料,遂决定去探寻中国绘画的艺术渊源,以发扬光大。
1941年3月,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途。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莫高窟,在莫高窟附近的一个破庙里住下后,便带领帮工和随行的士兵清理积沙,修路开道,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工作,总共为309个洞窟进行记录和编号。
由于生活用品准备不足,人少力薄,以及画布和颜料等画具临摹效果不佳,大千一行不得不于年底返回兰州,筹集人马,补充物品,作长期打算。
1942年3月,大千率子张心智以及差厨等一行9人,从西宁包租一辆卡车,第二次来到敦煌。
临摹敦煌壁画工作是十分艰巨的,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大千在朋友的担保下,获得青海主管特准,亲往塔尔寺以每月50块大洋雇到此前认识的5位喇嘛画师。
他们专为大千磨制颜料、缝制画布、烧制木炭条。
为使临画色彩亮丽无比而历久不变,并能使所临壁画恢复如初,大千所使用的颜料多为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这些珍贵的颜料来自于西藏,每斤价格在40至50两银子之间,而且每种都在100斤以上。
颜料经精工细磨后才能使用。
大千所用画布大到数丈,喇嘛画师拼接缝制画布更是拿手绝活,往往是天衣无缝,不露痕迹。
画布需抹上胶水,填平布孔,再打磨7次,方能下笔。
洞窟内光线暗淡,有时他们借着日光,用一块镜子反射入窟内进行临摹。
但多数时间是一手秉烛或提灯,一手握笔,有时手持电筒反复观看多次,才能画上一笔。
洞窟里空气窒闷,待上半天,人就觉得头昏脑涨。
深而大的石窟更是阴冷潮湿。
夏天要穿棉衣,冬天则滴水成冰,无法工作。
在高大的洞窟里临摹,还必须搭梯而上。
碰到藻井或离地面很近的壁画,只能仰面或侧身而卧,上下反复,时卧时起,不久就使人汗流浃背。
即使这样,面对历经千年的敦煌壁画,他也曾风趣地说:
“有不少女体菩萨,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动。
1943年5月,大千别了莫高窟,伴随着驼铃声,向榆林窟进发。
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南约200华里处,它与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水峡口小千佛洞都是独立的石窟群。
由于它们的壁画和雕塑的时代特点与艺术风格很相近,同属一个体系,所以统称为“敦煌石窟艺术”。
大千曾数次前往榆林窟观摩、考察。
虽然榆林窟的壁画在数量上远不能与莫高窟相比,但其艺术水平则完全可与莫高窟媲美。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大千一行在榆林窟共临摹壁画10余幅。
其中一幅《卢舍那佛》成为大千榆林窟之行的得意之作,从而为大千的敦煌之行画上了句号。
相关链接
①他们从成都出发,途经兰州,进入戈壁滩边缘的安西后,又换乘骆驼继续前进。
他们坐汽车,一千里的路程走了1个多月。
在风沙弥漫中他们又骑着骆驼走完了最后一百里路,风餐露宿了三天三夜,才到达了目的地——敦煌莫高窟。
(汤子祺《张大千与敦煌》)
②就在张大千全神贯注地临摹壁画的时候,有人告了张大千一状,说他在敦煌污损、毁坏壁画。
当时的国民党行政院行文敦煌县政府对张大千进行劝阻。
敦煌县政府立即派人前来调查,发现张大千所做并非如谣言所说,也就不了了之。
③这次来敦煌一切费用都由自己担负,长期在敦煌,从经济上说,只有出,没有入,不仅在敦煌要用钱,四川家里一大家人要吃饭,怎么办?
这些实际问题给父亲带来很大的压力。
……父亲晚上回到上寺住处,还要作画寄回成都,经好友肖翼之、杨孝慈二位先生变卖后,来维持这里的庞大开支。
(张心智《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大千敦煌行》)
④父亲临摹壁画严肃认真,临摹每一幅壁画都要找同一时代同样内容的壁画互相对照参考。
他说,相互参考可以使我们临摹得更准确一些。
我和李复等人的分工是每人着一种颜色,和现在的流水作业法相似。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叶恭绰曾对张大千说吴道子、李公麟之后,中国人物画坛就再无大家出现,仇实父不够软媚,陈老莲不够诡谲,并以此勉励他担当重振人物画坛的重任。
B.本文叙写了张大千探访敦煌的过程,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大师鲜为人知的经历,给人启示。
特别是他善纳人言,为了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更值得人们敬仰。
C.1941年3月,张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程,对石窟进行了记录和编号,由于生活用品不足,被迫于年底返回兰州。
D.“有不少女体菩萨,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动。
”从张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