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企业盈亏管理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2552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市企业盈亏管理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市企业盈亏管理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市企业盈亏管理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市企业盈亏管理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市企业盈亏管理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市企业盈亏管理研究Word下载.docx

《上市企业盈亏管理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市企业盈亏管理研究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市企业盈亏管理研究Word下载.docx

2.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形式2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3

1.资本市场的筹资动机3

2.公司领导者为追求政绩3

3.节约税收3

4.上市公司为追求良好形象4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4

(一)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4

1.盈余管理是传递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4

2.帮助企业暂时渡过财务危机4

3.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4

(二)过度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4

1.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4

2.会计信息严重失真5

四、促进盈余管理健康发展的政策及建议5

(一)继续完善会计规范5

1.我国大多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盈余进行调节5

2.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则5

(二)加强和完善审计监督6

1.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制度6

2.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6

3.推进以有限合伙制为目标的事务所二次改制6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7

1.完善公司的产权制度7

2.完善企业内部监控制度7

3.完善外部监控机制7

4.建立长期的激励约束机制7

(四)加强道德诚信建设8

1.建立社会监督与惩戒机制8

2.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8

3.改善会计执业环境8

4.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8

一、盈余管理概念解析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企业盈余从经济学角度是指企业财富的增加,即投入资源的价值小于产出的价值;

从会计学角度是指企业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

由于产生差额的原因是企业获得了利润,所以也常常把利润作为盈余看待。

会计上,投入资源的价值表现为费用(含投资额分摊),产出价值表现为收入,在一定时期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就是利润,这就是收入费用观;

另一种观点是资产负债观,将利润看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净资产增加额。

依照国际会计惯例,会计利润等于一切现实收入减去以历史成本计价的己耗费资源的成本,上市公司采用的是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并根据资产负债观所规定的货币资本保全的方法确定利润。

盈余管理一词由西方翻译过来的,最早出现在19世纪,是从早期创造性会计演变而来。

最初表现为利润平滑,后来则是秘密准备。

随着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盈余管理的理论和实务。

由于上市公司可以有不同的会计政策可供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人为确定,因而账面利润产生较大差异。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当局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调整或操纵当期应计项目等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人为的“加工”,达到经营者自身效用和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在证券市场、银行信贷、税务缴纳、报酬激励等方面获取既定利益的行为。

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二)盈余管理相关的概念

1.利润操纵

利润操纵指公司管理层出于某种动机,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灵活性,甚至违法违规等各种手段对企业财务利润或获利能力进行操纵的行为。

从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关系看,两者既不完全排斥,也不完全包含。

虽然盈余管理不能排除私人目的的动因,但有时又可以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受益,对资本市场中降低契约成本等有所贡献。

利润操纵有可能像会计舞弊一样使用欺骗的手段,也有可能并未超越法律界限,只是钻了法规的空子。

因此利润操纵的范围更广,利润操纵中包含会计舞弊。

财务报告舞弊也是利润操纵的一种特殊情况。

财务报告舞弊是以假乱真的手段进行篡改盈余信息,已经超越了法律法规的界限,属于绝对的欺骗行为。

2.财务报告舞弊

财务报告舞弊是管理当局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故意编制虚假财务会计信息以及故意忽略相关的对己不利的财务会计信息,以欺骗和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行为。

盈余管理与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本区别在于:

(1)财务报告舞弊对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只会带来严重危害,虽然盈余管理也会降低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但在降低契约成本、增加信息含量方面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

(2)财务报告舞弊则是以违法手段粉饰财务报告,盈余管理是在法律和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

(3)两者性质不同,监管部门对两者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前者采取规范引导方式,对后者依法进行处罚。

3.虚假财务报告

虚假财务报告是指在财务报告的重大方面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影响其决策,误导报告使用者。

与财务报告舞弊的概念大致相同。

4.财务报告粉饰

财务报告粉饰是指管理当局在现行法律和会计准则所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事前的交易安排及事后会计处理的选择,对财务报告措辞和公布时间的安排,对财务报告进行美化的管理行为,这种管理行为不至于误导报告使用者。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状况

1.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背景

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是迅速的,截止到2010年12月,我国深沪股市共有境内上市公司数(A、B股)3000多家,其中深市1000多家,沪市2000多家,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依然是相当不成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行政色彩较浓,如为国营企业融资、促进国企改革等。

许多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严重。

虽然从2001年4月开始实行的国际通用的“核准制”的股票发行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核准制仍然是有较浓计划色彩。

其中配股条件虽然有所放宽,但仍然规定最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0%。

上市条件仍然为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并且首次发行定价也跟市盈率有关联。

因此,上市公司为了能够顺利上市融资,保住配股资格,或者为了避免遭受退市的惩罚,就会利用盈余管理作为手段满足股票上市的规则。

在政策的制定上,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还很不完善,往往具有救火性质,不具有连续性、一贯性。

比如对配股资格的界定,近几年来就经历了数次的改变。

同时,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结构在执业过程中,由于受到人员职业素质或利益驱动的限制,难以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执行工作,有些甚至参与上市公司的造假,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或资产评估报告。

因此,很多上市公司为逃避监管、惩罚或谋求其他利益,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方面大做文章。

虽然在新的会计制度与修订的会计准则颁布之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仍刻不容缓。

2.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形式

根据盈余管理的常见的主要手段,可将盈余管理分为以下四种:

(1)收益平滑。

企业管理人员不仅仅是存在红利计划的时候可能采取收益平滑的策略,有时候为了树立稳健经营的形象,也可能采取收益平滑的策略,达到利润平稳增长的表象

(2)巨额冲销损失。

当企业面临退市的危险时,管理者会通过巨额冲销的方式避免连续3年亏损的局面;

或者经营者处于红利动机时,会提前确认损失和费用,提高以后期间的利润。

(3)最大化利润。

管理者存在最大化红利动机时,就会采取最大化盈余的方法,以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

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潜在的战略投资者,减少债务成本,或者稳固当前的利益,同样会采取这种策略。

(4)最小化利润。

政治敏感性较强或政治成本过高的企业所面临的政治风险往往大大高于经营风险,为了避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般会采取保守的盈余报告策略,需要采取会计利润最小化的策略,避免政府采取不利于企业的措施或减少政府管制。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1.资本市场的筹资动机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动因是筹资,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就是为了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得到更多的资源,上市公司筹资可分为三个方面:

(1)首次发行股票(IPO)

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初级发展阶段,导致上市公司在我国是个稀缺资源,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势,还能通过发行股票来提升企业形象,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等等,由于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要具备一些条件,因此企业为了能获得发行股票的种种好处,就会为了达到IPO的标准进行盈余管理。

(2)为避免被摘牌

上市公司新股的定价由承销商与发行公司协商确定,这也会导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

在扭亏为盈的年度,明显地存在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而在首次出现亏损年度明显地非正常调减盈余;

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避免出现连续三年亏损的状况,避免被摘牌的可能。

(3)配股股利分红阶段

上市公司配股条件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0%。

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就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来调整净资产收益率。

2.公司领导者为追求政绩

我国特定的经济体制决定了现阶段考核企业管理人员的主要依据还是利润,上市公司利润的多少及其增长幅度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职位的升迁以及奖金、福利等息息相关,同时,企业的经营者又有追求短期利益的趋向,因此,为了取得好的政绩,企业难免会进行利润操纵。

3.节约税收

企业为了减少现金流出,节约税负,会尽可能的降低利润,虽然税法上对此也有种种的规定,但依然有一些会计政策可供企业自行选择,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加速法与直线法的选择。

另外,我国的税收制度的不完善,这也促使企业管理者避税而进行盈余管理。

4.上市公司为追求良好形象

在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状况,为了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维护其在商业经营中的外在良好形象,致使经营业绩差、财务状况欠佳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

1.盈余管理是传递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

经营者掌握了大量的内部信息,由此产生了盈余管理。

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是这种内部信息的特点,委托人是经营者通过以报告的形式传递给他们相关信息,并且还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

盈余管理就是一种能有效地传递企业内部信息的手段,当公司管理人员认为盈余管理前的财务信息容易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并难以准确评价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他们就会主动进行盈余管理来调整盈余,以向投资者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2.帮助企业暂时渡过财务危机

当企业出现财务困境的情况时,其潜在债权人会因为其资产负债率过高,而不愿提供信贷支持。

若企业此时适当运用盈余管理,对企业的未来利润采取提前确认的策略,以增加当期利润。

如减少坏帐准备的提取比例,将加速折旧改为直线法计提折旧,推迟计提股权投资的减值准备等等,使企业当期利润得以提高。

从而提高了股东权益率,同时净资产收益率若能达到配股合格线,企业就能够通过举债方式筹集资金。

如果企业能恰当地运用资金,就可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走出经营困境,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3.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当企业经营面临财务困境时,利用利润平滑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话,企业管理人员就可以向外界传递出稳定的生产经营信号,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还能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甚至可以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同时,企业若能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方案,提高市场占有率,把握有利时机,将虚增长转为实增长,则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过度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

1.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

管理层对外提供企业会计信息后具有许多潜在的经济后果,如影响生产和消费的合理配置、个体间财富分配、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等等。

如果管理当局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虚假的会计信息,就会误导他们的决策,致使决策者产生不利自身利益的选择行为,损害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使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2.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最根本质量特征,其中可靠性是基础,离开了可靠性,会计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盈余信息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有重大意义,是重要的会计信息。

如果经营管理层把财务报表上的盈利信息变成数字游戏,导致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往往缺乏全面性和相关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适用性大打折扣。

盈余管理如果失去其基本的可靠性,给投资者、债权人造成经济损失,误导了会计信息使用者。

在我国目前滥用盈余管理己成为盈余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促进盈余管理健康发展的政策及建议

(一)继续完善会计规范

总体来看,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虽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抑制作用。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内容以及执行过程当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

主要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我国大多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盈余进行调节

在1999年中国证监会首次提出对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数据与指标中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在增加报表信息的相关性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要求在往后的会计准则制定中,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中指出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相关财务指标,以此作为辅助性财务指标,加强信息使用者能更加直观地了解非经常性损益在财务结果中作用及影响程度。

同时规范上市公司对新财务的处理,尽量减少利用新经济业务来调节盈余,避免会计处理中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还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制定和修改会计准则,尽量加强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做到与时俱进,使会计准则更加准确、具体、减少会计选择的空间。

2.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则

缩短公告期限。

在我国上市公司一般中报需要两个月,年报大概要四个月才公布完毕,对中报、年报公布的时间拖得太长,信息存在严重滞后性,因此要缩短公报时间,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准确及时的反映事实。

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公开体系。

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进行传播是我国大部分会计信息的传播方式,会计信息披露渠道过于狭窄,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快速便捷的进行决策。

应该建立一些专门的会计信息公开机构,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加强信息的提供,以便及时准确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定期的投资分析报告与盈利预测信息。

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明细项目。

目前上市公司种类繁多,会计科目内容也逐渐充实起来,使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成为大多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因此要求上市公司确定具体项目及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公司净利润的影响单独反映,并且应对金额重大的项目提出特别声明或特别公告。

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

要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必须严格加强监管,对于违规盈余管理行为从严处理,严格执法,及时曝光,加强证券市场正常秩序,保证证券市场规范运作。

(二)加强和完善审计监督

为了对我国企业不当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外部制约,应当及时完善审计监督制度,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和加大其过失成本。

因此,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完善审计监督制度:

1.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制度

法律要规定严禁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充当审计委托人。

应该严格区分上市公司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应在上市公司中引入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和外部专家作为审计委员会主要成员,上市公司审计服务的权力应由独立的第三方接管,由该审计委员会来决定公司支付审计费用、主审事务所的聘任、审计工作程序等重要事项,并将上市公司的审计任务统一进行招标,将注册会计师的利益不受制于上市公司,增强事务所保持独立性的可能性。

这种方式能够发挥有效作用是建立外部专家和独立董事确实能做到独立和负责。

这种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公司管理层的现状,为公正和独立的审计提供良好的环境。

同时规定上市公司对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披露信息应该更加详尽。

在变更会计事务所发生两日内上报交易所有关部门和证监会并发布公告。

在公告中对变更理由做充分陈述,并且标明该项变更是否获得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批准。

2.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

由于上市公司的不当盈余管理行为,致使投资者或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应当由参与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对违规注册会计师的惩罚,应由目前的行政处罚逐步过渡到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并重,充分利用经济压力迫使注册会计师强化风险意识。

3.推进以有限合伙制为目标的事务所二次改制

由于注册会计师出具失真的审计意见,对相关利益人造成的损失,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应相应承担连带责任的要求。

事实证明,合伙制是事务所的最佳组织形式,不仅能够促使注册会计师根据投资者的需要不断改进执业质量,而且也能构成独立审计的社会信任保证。

无限责任合伙制的合伙人不仅要对自身行为负责,而且要为其他人的审计失误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风险太大,不利于在我国推广实行。

在有限责任制的组织形式下,因审计违规造成赔付时,只有过错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这样的体制既有助于保护相关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又降低了了无过错合伙人遭“诛连”的风险,因此应将此种组织形式作为事务所“二次改制”的目标模式。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政府、监管机构、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努力,通过逐步建立有效地公司内部制衡、激励与约束机制,培育有效的治理市场,完善有效地法律法规来完成。

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公司的产权制度

完善公司的产权制度,加强监控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

要完善产权制度必须做到:

(1)设立作为中介的国有财产经营公司,确保国有财产经营管理的效率。

(2)以营造国有财产资本化运营机制,彻底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

(3)设立纯经济性而非行政性的国有财产管理机构担当国有财产所有权管理主体,该机构不直接从事国有财产的具体经营活动,依靠投资所获得的法律认可的股权对所投入企业的财产进行控股。

2.完善企业内部监控制度

提高企业独立判断的独立性以及增加调控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对公司内部组织和相关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董事会结构,建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独立董事应在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和考核委员会中占多数并担任负责人;

(2)建立完善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董事、监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3)建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应该由公司的监事和非执行董事组成,提高其做出独立判断和评判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性。

(4)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由股东大会批准监事的聘用,以增强监事监控工作的独立性,还要赋予监事会能监控调节经营者行为的实质权力和手段。

3.完善外部监控机制

(1)完善政府监管的目标多元化问题。

首先对行业内(完善内部监控机制,以加强监控者对公司管理行为的掌控之外的管制机构分别明确定位;

其次是会计监管机构应建立相应机制,改善会计监管规则的制定程序,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

还应考虑对会计监管机构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管制失灵。

(2)加强证监会、交易所的监管力量,完善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的职业发展模式,明确监管部门与职能分工。

③必须分散公司的股权才能发挥股票市场的监控作用,使总股本中单个股东所持有的股票的所占比例降低,通过证券机构和市场来实现对股票市场的监控作用,必须尽快解决上市公司中的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问题。

4.建立长期的激励约束机制

从激励机制看,必须改变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报酬结构才能消除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建议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长期激励和会计盈余为基础的短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可以通过建立具有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激励经营者双重作用的股票期权机制,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加强道德诚信建设

1.建立社会监督与惩戒机制

在制度上,政府应该建立以从事市场行为的主体为主要对象的信誉档案库,对企业的信誉进行备案,并且将相关信息对全社会开放;

在法律上,树立个人信誉不能作为隐私权来保护的观念,个人信誉应该是透明化的。

通过积极的信誉培育,促使全社会高度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从而使市场经济运行所需要的法治环境得以逐步实现。

2.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

会计处理的结果与会计人员素质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拥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当出现新的经济业务时,要及时补充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培训,会计人员素质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因此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

第二,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以达到调整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目的;

第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

新的经济条件和复杂多变的环境要求会计人员面对复杂的经济事项,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合法性的同时,具备准确的理解力及判断力,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找到解决之道;

第四,强烈的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的会计相关法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3.改善会计执业环境

改善会计执业环境,不仅要依赖于法律体系的健全,还依赖于政治体制的完善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某种程度来讲,如果每个企业的会计人员能够改善内部执业环境,对别的企业来讲就相当于改善了外部的环境。

在改善社会经济环境的同时,企业要有针对性地逐步改善内部的会计工作环境,逐渐健全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

从宏观方面看,应加快完善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净化社会的整体环境,为改善会计职业环境提供前提条件。

4.完善会计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