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终极秘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22624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0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的终极秘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世界的终极秘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世界的终极秘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世界的终极秘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世界的终极秘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的终极秘密Word下载.docx

《世界的终极秘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的终极秘密Word下载.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的终极秘密Word下载.docx

为什么光是一份一份传播?

在宏观领域,人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思维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仍然是个迷。

在宇观领域,宇宙的尺度大得令人咂舌,光从这头到那头要走几百亿年的时间,现在较为统一的说法是这样尺度的宇宙是起源于一个没有体积的奇点的大爆炸,时间、空间都是从那个奇点开始的。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奇点之前呢?

对于这个问题,霍金认为是不允许问的,因为时间也是在奇点后产生的,所以不存在奇点之前的说法,而且在那个奇点,所有的规律都会失效,所以我们什么也不可能知道。

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一直探究下去,会发现很多问题无法解答,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科技不够发达,手段不够先进造成的。

而是在理论上,科学用自己编织的绳索缚住了手脚,也就是说,科学理论自身否定了找到本质问题答案的可能性。

比如在奇点处,所有的理论失效,这就意味着探索的终结。

在微观粒子方面,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想要准确的知道粒子行踪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这表明在表面有规律的世界里,其实本质上是根本无法捉摸的。

如果这些还不算什么的话,最致命的是,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最强有力的武器——数学也出了问题,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哥德尔已经证明,一个具有公设的系统,必定是不完备的。

也就是说,如果想找一个终极的真理,绝对不能依靠逻辑和数学,因为如果使用逻辑和数学,则必定会有一些结论是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

所有这些,对于想依靠科学来解答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人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打击,难道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关于这个世界的终极秘密吗?

科学出问题了吗?

如果是,那么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

既然科学理论已经限制了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有没有可能借助别的途径而有所突破呢?

我们不妨把思绪重新缕缕,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症结。

二、历史的足迹

我们回望历史,会发现古圣先贤们早已对这些本质方面的问题有着自己的探索。

对本质问题的不同解答,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特色的哲学思想,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又形成了东西方特色各异的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世界三大文明几乎同时开始发端,在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在思考水是世界本原的时候,印度的王子乔达摩·

悉达多已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并开始讲经说法。

同时中国的老子也写下了影响中国千年的道德经,而孔子,在广收学生,传道授业,他可是中国第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师!

佛学在印度创立约500年后传入中国,在中国与本土哲学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学思想体系,而佛学在印度渐渐式微。

因此,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国哲学思想代表了与西方哲学相对的东方哲学思想。

中印欧三种文明各有特色,只是,对我们目前生活影响最大的还是发源于古希腊的现代西方文明,正是在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土壤中,现代自然科学得以蓬勃的发展。

正如前所述,经由希腊哲学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理论,对于世界本质的问题似乎遇到了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着重考察一下东方哲学思想在这方面的探索,并与之和西方哲学发展而来的现代科学理论进行一些对比,看看能否得出一些具有启示意义的发现。

说到古老东方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对比,许多人会觉得二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理论,根本没有可比性。

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科学与我们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而东方的哲学思想,更像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

但是这样认为,对科学的作用多少有一些误解。

科学的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对自然、人类自身、以及终极真理的追求,这是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

科学不一定能找到终极真理,但追寻真理,无限接近真理始终是科学所坚持的方向。

而东方古老的哲学思想,同样是探索真理的道路之一。

追求终极真理之路就像攀登珠峰,有人从南坡,有人从北坡,可是在没有登顶之前,谁也没有资格说谁的道路是错误的。

而且,也不能排除殊途同归的可能。

所以,科学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还不能就此认定科学就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

我们做出这样的判断,不仅是出于理性,而且也是出于一种假设,即,酝酿三大文明的先哲们,他们具有同等的智慧,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各异,也就是说在选择探索真理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

这样的前提,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举个例子,对数字的理解可以代表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

在著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迦莫夫的著作《从一到无穷大》中提到一个小故事。

说是一些探险家证实,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不存在比三大的数。

如果数字大于三,人们就数不过来了,只能用许多来代替。

如果一个部落居民有四个儿子,他也只能告诉别人他有许多儿子。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佛经中的智慧。

2500年前的佛经记载,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

这个娑婆世界是个什么概念呢?

假如我们的太阳系是个小世界,那么一千个太阳系就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一个大千世界。

而这样的大千世界有多少呢?

佛经里说,这样的大千世界的数目,就像恒河中沙子的数目一样多,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就是其中的一粒沙。

普通的人,这样的大数连想也不敢想。

而西方文明,直到约三百年后才由阿基米德把最大的数字“万”突破。

对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也同样得到世人的认可。

大约两千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造纸术。

一千年前,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直到现代,造纸术和凸版铅印术仍然沿袭的是中国先人的技术。

而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后来传入欧洲,被欧洲人用来作为征服异族的工具,对世界格局的演变和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以说,中国人的每一项发明都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有理由相信,东方人的聪明才智和思维能力不会比西方人差,东方的哲学思想应该具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三、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面对同一个世界时,都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

但是,事实证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

或者说,东西方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

从一些小的事情上就能看出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比如,我们如果写信给欧洲的朋友,地址一定是这样的格式:

XX号XX街XX市XX国家,而我们中国人的写法刚好相反。

又如,中国人的姓名,是先整体后个别,即代表全家族的姓氏在前,然后才是个人的名字;

西方人大都是个人名字、父名、家庭姓氏的排列方式。

中国人对日期的写法也是从大到小,按年、月、日顺序排列,而西方人则刚好相反。

从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国人注重整体,看问题往往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总体上去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合一法。

而西方人注重局部,看问题的角度是从局部到整体,关注个体和细节,喜欢把复杂的事物无限细分。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二分法。

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

印度人在地理上属于东方,但印度人却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

他们关注自我,也注重普遍的规律,抽象思维能力很强,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剥离出简单的规律。

因为关注自我,所以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当释迦牟尼开始思考这个世界现象的本质时,他首先思考的是这类的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的归宿是哪里?

从这些问题出发,他最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佛家思想的起源。

印度人的这个思维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印度人约会从不守时,印度城市是有名的脏乱差,这些都可以说是印度人太关注自我的一种负面表现。

但印度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却被世人认可。

如,数字作为现实世界的抽象,而古印度在数学方面有相当大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的发明。

在今天,印度的软件行业处于全球领先,其它国家难以撼动其地位。

西方人注重局部和细节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使他们习惯于将事物划分成更细微的部分,或者划分成不同功能部分的组合。

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把世界看成是细小部分的组合的观点有许多。

如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是由火、土、气、水这四根组成,而这四根都是微粒,这些微粒处于运动状态,可分可合,但在运动中,四根保持不生不灭。

另一个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

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比如,毛发是由毛发种子构成,肉是由肉的种子构成。

最接近现代人观念的哲学思想是由德谟克里特提出的原子论。

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细小的原子构成,原子是构成世界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

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原子论的观点还是非常符合现代科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应该说,在2500年前能有这样的创见是很难得的。

西方人崇尚逻辑理性,“逻各斯”是西方哲学的精髓。

逻各斯具有真理、理性等含义,可以看出,西方人实际上将逻辑理性等同于真理。

因此,西方人普遍擅长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思考问题喜欢从局部到整体。

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能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相对简单的部分,对于细节的把握会比较准确。

但太关注局部细节,则容易忽视整体规律。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过:

“西方人善于拆零,即把事物分成很小的细部,他们十分擅长此技,以至于忘了把它们装起来。

一直以来,西方盛行还原论思想,即认为整体即是部分之和。

在十九世纪时,西方科学在还原论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使当时的物理学界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即,物理学的研究已经接近终点,未来的学者只需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做些修补工作就行了。

在还原论思想的统治下,西方哲学思想最终走向了机械决定论。

拉普拉斯就声称,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

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宣告了机械决定论的终结,这个世界并不是简单的部分之和,而更多的表现出整体的性质。

现代新兴的系统科学、非线性理论等,都要求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把握,而整体的思维,正是东方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

中国人注重整体,看问题喜欢从大处着手,全盘考虑问题,而且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从正反两方面去考虑,具有很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易经就是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整体规律的一种总体认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整体论思想和辩证思维的观点。

易经以阴阳两种符号为基础进行演化,用这种演化来阐释作为整体的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的变化规律。

这种符号化的思维,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重要特征。

德国学者恩斯特·

卡西尔指出,“信号是物理的存在世界之一部分;

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之一部分。

”易经中阴阳符号的演化系统,微积分的发明者、哲学家莱布尼兹给予了高度评价。

其发明的二进制记数法,是现代计算机理论的基础,而据国际理学研究所胡阳研究员的细致考证,二进制的发明的确受到了易经阴阳演化系统的启发。

易经中说:

“生生之谓易”,即是说,整个宇宙自然始终生生不息,循环往复,而这其中的演化,就叫做“易”。

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演化的规律是以阴阳为根本,阴与阳两种属性互相消长,彼此即对立又统一,并在这种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变化。

这样的变化规律,就叫做“道”。

易经中所说到的“道”,可以说是整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浓缩和精髓,相当于西方哲学中的“逻各斯”。

同样的,中国的思想家、修行者,往往将“道”看作是终极的规律和真理,最早提出“道”原理以及辩证思维方法的易经自然就被当作了群经之首,而老子的道德经,显然也受到易经阴阳制化的影响。

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次将“道”明确的作为了终极的真理,奠定了“道”在中国哲学思想领域的核心地位。

而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不仅正面阐释了“道”是什么,而且详细论述了“道”的运作原理。

与易经中的“道”相比,老子之道显得更加明确,其重要性及地位也被推及到一种极致,乃至后人对道德经的解说层出不穷,而追求得道,也被当作中国哲人思想境界的最高目标。

但是,“道”究竟是什么?

现代人要如何去理解古人的智慧结晶?

为何中国几千年的智慧精英们对“道”的追求如此孜孜不倦?

能否用一种现代人的知识结构——科学,来消化吸收上古哲人的深邃思想?

用科学来阐释“道”的原理,这正是本文力图尝试实现的目标。

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是一位人生哲学的导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几乎被后来的每一个朝代树立为国家的标准学说,虽然这有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但儒家学说被中国人普遍认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儒家以仁学为本,注重人性以及人伦的秩序,如果说老子之道注重的是“天道”的话,孔子的学说则更关注“人道”。

老子的道家学说、孔子的儒家学说以及后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佛家学说,构成了与西方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独特的东方儒释道思想文化。

从以上一些简单介绍中可以看出,印度人擅长抽象思维,中国人喜欢辩证思考,而西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突出。

每一种文明都试图利用自己最擅长的能力来理解和阐述这个世界中纷繁复杂的现象。

而真实的现象世界是否可以由单一的抽象思维、单一的逻辑思维或者单一的辩证思维就可以完全把握?

目前来说,并没有谁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综合各家之长,求同存异,在各家的理论中找到相似的特征,无疑将会更加接近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而且,转换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东西方哲学,目的都是为了探索同一个世界的真相,因此,将经由西方哲学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与东方传统的儒释道思想进行一些横向对比,将会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四、体会佛学的空

我们先从佛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出发,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与现代科学相契合的地方。

中国人其实对佛学思想多少都有一些接触,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的句子,大家多少都有耳闻。

但要说佛经上到底讲了什么道理,恐怕就没多少人能说得很清楚。

这并不奇怪,深奥难懂,这点和现在的理论物理学一样,这也许是佛学与现代科学的第一个共同点吧。

但我们把二者放在一起来看,会发现要比单独看佛经或单独看量子理论更容易理解。

佛家认为,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假象,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金刚经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那么佛经中说的“空、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样的句子,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我们常人一般都认为现实世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感知到了这个鲜活的世界。

放眼望去,碧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鸟儿在轻声鸣唱,可爱的孩子露出灿烂的笑颜。

这一切,如此生动而真实,怎么可能是一种虚假的幻象呢?

诚然,这一切是生动而真实,但这也很有可能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一种主观感受。

我们能看到颜色,是因为视觉神经细胞感受到了不同振动频率的光波的刺激,视神经将这种振动传达给我们的意识,而我们的意识就将不同频率的振动翻译成不同的颜色,这样,我们就“看见”了各种不同的颜色。

但是,所谓的颜色,其实是我们意识自己制造的一种感觉,外部世界并没有什么客观的“颜色”存在。

同样的,所谓的声音,也是我们的耳膜和听觉神经接受到外界声波的振动刺激后,将这种振动传达给我们的意识,而不同频率的振动在意识中则体现为不同频率的声音。

外部世界并没有什么客观的“声音”存在,所谓的声音是我们自己意识的产物。

同理,我们所嗅到的气味,尝到的美味,接触到的光滑、粗糙等感觉,都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所谓的客观世界,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了知其确切面目。

对于这样的认知,西方的大哲学家康德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即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都是经过我们自己的意识转化后的认识,而世界真正的面目,康德称为“物自体”,是我们永远无法认知到的。

既然如此,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品尝到的、接触到的一切,仅仅是意识的产物,是意识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映,那么我们如何能确认这一切是客观而真实的存在?

而康德所谓的“物自体”到底存不存在呢?

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等句子,表达的正是以上所分析的这种含义。

在佛家看来,现象世界,仅仅是意识的产物,没有任何实在性,我们每天生活在自己意识制造的幻境中,认假为真,因此逐渐迷失了自己本来清静的本性。

对于佛家所说的这种“空”和“幻”,没有经过长时间思维训练的人是很难想象和体会的,而这种空幻的感觉也不是任何语言文字可以表达,佛家常用的一个比喻,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来表达这种体悟的不可言传性。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空,什么是幻,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在未来的某一年,科技已经足够先进,量子计算机已研制成功,对人脑的生理机制也有了重大突破。

在这样的基础上,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开发出了一款网络游戏产品。

该产品的原理是:

通过与大脑接触的一个微型芯片,将人的所有感觉神经(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信号与该公司服务器上运行的网络游戏平台进行无线连接,由于量子计算机的处理器、内存都异常强大,基于互动分形函数的软件设计得也非常精细,虚拟世界里的场景和现实的场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与虚拟世界里物品接触的感觉和现实世界里的感觉也是一样的。

那么,现在请想象,你自己现在就在这样的游戏中!

你现在所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和感觉到的一切都是虚拟的……维持这样的想象五到十分钟,能否体会到一点空和幻的感觉呢?

当然,千万不要误解佛经上曾说过我们是在一个网络游戏中,这只是个比喻,但佛经上说的空、幻,和在实验中体会到的空、幻是一样的。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一样可以“看”,也可以“听”,甚至还可以通过虚拟的身体去触摸虚拟的物品而感觉到虚拟物品是“真实存在”的。

这样的虚拟环境,并非不可能实现。

事实上,类似的虚拟现实技术正在蓬勃的开展,许多项目已进入商业的运作之中。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

又译作灵境、幻真)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

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

  

VR是一项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

使用者进行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3D世界影像传回以产生临场感。

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

概括地说,虚拟现实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全新方式,与传统的人机界面以及流行的视窗操作相比,虚拟现实在技术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利用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出了士兵作战训练、外科医生手术训练等仿真训练系统。

对于以上思想实验中的虚拟环境,也许有人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电影《黑客帝国》里有类似的情景,美国的一个当代哲学家希拉里·

普特南在其一本《理性,真理和历史》的著作中也引述了一个叫“缸中之脑”的一个思想实验,说的也是相似的情景。

但是要说这种创意的来源,还是要追溯到2500年前的释迦牟尼。

佛家认为,我们每个人,就像身处在一场三维的立体电影当中,所有的一切,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虚幻的。

我们看平面电影时,电影画面其实是由一帧一帧静止画面连续放映而成,电影中的人物景象只不过是光影的把戏,三维空间中的我们并不会把二维电影中的画面当作是真实存在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处在一个三维的立体电影中,就像刚才的思想实验描述的那样,我们还有把握作出同样的判断吗?

我相信没人敢有把握做这样的判断。

霍金在2002年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所作的题为“膜的新奇世界”的公众演讲中开玩笑说:

“也许我们真的只是一个被连接起来的巨型的计算机模拟系统,我们发出一个启动信号,摆动一只虚构的脚,踢在一块虚构的石头上,计算机发回一个表示疼痛的信号!

我们未必不是一些被外星人在电脑游戏里摆弄的角色!

是的,我们没有办法判断自己是否处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但是我们有办法用佛学的原理判断霍金的外星人控制说、网络游戏的思想实验、《黑客帝国》场景以及“缸中之脑”实验是不可能实现的,具体的论述将在后文提及。

如果大家有了那么一点空幻的感觉,可以更好的帮我们理解佛家的理论,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一种理论好像太不可思议,也太科幻了!

但是,两千年前的佛经上写得清清楚楚,佛家的理论的确非常不可思议。

其实抛开佛经不说,现在物理学家的宇宙观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样是离谱和科幻的,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多宇宙论”。

该理论认为,真实的宇宙是一种高维度的宇宙(超弦理论认为是十维),我们目前这个空间加时间的四维宇宙只不过是若干低维宇宙之一,我们看到的这个现实世界其实是整个高维宇宙波函数的一个投影,我们就像可怜的二维平面人无法想象三维空间的情况一样,我们也无法想象更高维的空间是怎样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物理学家们也同样无法想象,因为所谓的高维空间只是数学推导的结果,并不是任何人可以在大脑中构想的。

既然是同样的科幻,科学与佛学也就可以彼此握握手,不要再五十步笑百步,大家坐下来就具体的问题来具体探讨!

五、科学发展的历程

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是现代科学的两大基石,所以我们首先从这两方面入手,看看佛学与科学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不过在对比科学与佛学之前,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在西方哲学思想的土壤中是怎样发展出近代科学理论的。

在约2500年前,东西方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具有某种相似性。

孔子主张仁义,而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知识。

东西方几乎同时期出现的两位智者都非常强调人内部心灵的道德升华。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继承了老师的主要观点,并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存在一个纯粹理念的世界,这个世界只能由心灵去认知。

而对于这样的观点,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却有着自己的看法,他有着一句名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老师柏拉图似乎太轻视感性认识,太不注重现实世界的一些现象和规律了。

因此,亚里士多德根据自己的一些观察经验,建立了最早的物理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会运动,是因为物体始终受到一种力的作用。

根据这一原理,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即质量大的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速度要比质量轻的物体落地时的速度要大。

这个结论的确也非常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个石块和一片羽毛,石块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