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保健与天灸.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193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4.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穴位保健与天灸.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常用穴位保健与天灸.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常用穴位保健与天灸.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常用穴位保健与天灸.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常用穴位保健与天灸.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穴位保健与天灸.ppt

《常用穴位保健与天灸.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穴位保健与天灸.ppt(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穴位保健与天灸.ppt

常用穴位保健与天灸常用穴位保健与天灸穴位的定位穴位的定位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合谷其穴可以醒脑开窍、疏风清热、祛风解表、宣肺利窍、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疏经活络。

自古以来是治疗头面部疾病的首选要穴。

合谷穴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出血、鼻炎、咽喉肿痛、齿痛、面肿、目翳、聋哑、中风口禁、口眼歪斜、手指抽筋、臂痛、半身不遂、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脘腹疼痛、呕吐、便秘、痢疾、痛经、小儿惊风、腮腺炎、荨麻疹、疥疮、疔疮。

内关穴内关穴本穴对心血管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可以防治心血管系统的各种疾病,临床上治疗冠心病时常选此穴为主穴,所以内关又被称为“冠心病的救星”、“心宝”等。

内关穴主治:

心痛、心悸、心慌、胸闷、烦躁、气短、胃痛、胁痛、呕吐、呃逆、眩晕、失眠、中暑、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肘臂挛痛、手麻。

内关:

特别是对于心痛、心悸、胸闷、气短、失眠等病症有良好的效果!

大椎!

大椎穴:

第大椎穴:

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主治:

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吐,黄疸,风疹。

防治感冒:

在大椎处刮痧(要刮出痧点)或拔火防治感冒:

在大椎处刮痧(要刮出痧点)或拔火罐(留罐罐(留罐10分钟,如有咳嗽可在双侧肺俞加拔火分钟,如有咳嗽可在双侧肺俞加拔火罐);淋浴时也可用水柱冲击大椎处,水温需要罐);淋浴时也可用水柱冲击大椎处,水温需要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

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

治落枕及颈肩不适:

在大椎处涂上红花油类具治治落枕及颈肩不适:

在大椎处涂上红花油类具治疗跌打损伤作用的按摩油,然后拔罐并留罐疗跌打损伤作用的按摩油,然后拔罐并留罐10分分钟即可。

肩部也可加拔几只火罐则效果更好。

钟即可。

肩部也可加拔几只火罐则效果更好。

治粉刺:

采用刺血加罐的方法。

先用三棱针点刺治粉刺:

采用刺血加罐的方法。

先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随即加拔火罐,以出血为度,大椎穴,随即加拔火罐,以出血为度,10分钟左分钟左右起罐。

右起罐。

3-5天进行一次治疗,可活血通络、祛天进行一次治疗,可活血通络、祛毒养颜。

毒养颜。

定喘穴【定位】【定位】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寸处【功用】止咳平喘,通宣【功用】止咳平喘,通宣理肺。

理肺。

【主治】【主治】哮喘,支气管炎,支气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

管哮喘,百日咳。

落枕,肩背痛。

落枕,肩背痛。

肺俞肺俞在背部,当第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胸椎棘突下,旁开突下,旁开1.5寸寸临床上用于治疗咳嗽、临床上用于治疗咳嗽、哮喘、咳血、肺痨及过哮喘、咳血、肺痨及过敏性鼻炎等病症,相当敏性鼻炎等病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一些呼于现代医学中的一些呼吸系统疾病。

吸系统疾病。

脾俞穴定位定位在背部,当第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见图寸(见图1)。

)。

取穴:

俯卧位或俯伏坐位,先找到背部取穴:

俯卧位或俯伏坐位,先找到背部取穴标志:

两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取穴标志:

两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第第7胸椎,再向下数至第胸椎,再向下数至第11胸椎,根据胸椎,根据骨度分寸法,肩胛骨内侧缘与脊柱之间骨度分寸法,肩胛骨内侧缘与脊柱之间为为3寸,两线的中点即脊柱旁开寸,两线的中点即脊柱旁开1.5寸处寸处为脾俞穴所在为脾俞穴所在主治主治1.近治作用近治作用背痛。

背痛。

2.特殊作用特殊作用脾胃疾患:

腹胀、腹泻、痢疾、呕吐、脾胃疾患:

腹胀、腹泻、痢疾、呕吐、纳呆、水肿等。

纳呆、水肿等。

肾俞定位定位第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寸。

主治主治1.腰痛;腰痛;2.遗尿、遗精、阳痿、月经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等生殖泌尿疾患;不调、带下等生殖泌尿疾患;3.耳鸣、耳聋。

耳鸣、耳聋。

气海名称释义名称释义海有聚会之意,穴居脐下,是穴为人体先天海有聚会之意,穴居脐下,是穴为人体先天元气聚会之处,男子生气之海,主一身气疾,元气聚会之处,男子生气之海,主一身气疾,因名气海。

因名气海。

定位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寸。

主治主治下腹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癃淋,遗下腹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癃淋,遗尿,阳痿,遗精,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尿,阳痿,遗精,滑精,闭经,崩漏,带下,阴挺,中风脱症,脘腹胀满,气喘,心下痛,阴挺,中风脱症,脘腹胀满,气喘,心下痛,脏器虚惫,真气不足,肌体羸瘦,四肢力弱,脏器虚惫,真气不足,肌体羸瘦,四肢力弱,奔豚,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

奔豚,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

操作操作艾炷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分钟。

临床运用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炎、细菌性痢疾、男子性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炎、细菌性痢疾、男子性功能障碍、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功能障碍、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等神经衰弱等。

关元定位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寸。

主治主治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良。

操作操作孕妇慎用。

可灸。

孕妇慎用。

可灸。

功效功效关元不仅有强壮作用,还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关元不仅有强壮作用,还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之功效。

回阳固脱之功效。

临床运用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尿潴留、肾炎、现代常用于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尿潴留、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遗膀胱炎、前列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遗尿、低血压、神经衰弱、肠炎等。

并有强壮作用。

尿、低血压、神经衰弱、肠炎等。

并有强壮作用。

艾炷灸艾炷灸7-10壮;或艾条灸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分钟。

足三里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也是自古以来养生保健第一大要穴,备受古今养生家、医学家们的重视。

足三里“若要身体安,三里要常按”“常灸足三里,赛吃老母鸡”“每月有10日灸足三里,寿可至200余岁。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可健脾胃、助消化、疏风化湿、通经活络、扶正培元、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功能,有效提高过敏人群对各种过敏源的适应能力。

足三里主治: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胃痛、恶心,呕吐、食少、消化不良、完谷不化、头痛、眩晕、失眠、耳鸣、便秘、肠炎、心慌、虚劳、足三里主治:

气短、气喘、咳嗽、痰多、中风、水肿、半身不遂小腿酸痛各种过敏性疾病足三里刺激足三里穴对促进脾胃功能、增强人体整体免疫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并能预防高血压、神经衰弱、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便秘、各种过敏性疾病。

古代灸足三里,需使足三里发泡化脓形成灸疮,以维持对足三里的长久刺激,而且灸时会产生剧痛,现代人一般接受不了,一般常用按揉和无痛灸,不用形成灸疮,方便长久刺激穴位。

三阴交位置:

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

方法:

用手大拇指按揉作用:

健脾和胃、调补肝肾、滋阴生津。

亦有安神之效,可促进睡眠。

三阴交主治: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脘腹疼痛、肠鸣、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遗精、阳痿、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三阴交能防治高血压、性功能减退和急、慢性肠炎,及月经不调、遗尿、失眠等疾病。

太冲穴位于脚背第一、二趾骨之间,指缝后约两横指处。

作用:

平肝泻热,清头目治疗:

头痛、腹胀、呕吐、肝炎、失眠、下肢痹痛。

特别对于肝气不疏引起的头痛,胁痛,胃痛都有很好的作用。

太冲穴太冲穴独特功能:

肝为人体异常重要的器官,而太冲穴尤如保肝护肝的将军,时时保护着我们的身体,而且是有求必应。

1、当感到头晕脑胀(如高血压),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2、当感到有气无力时(心脏供血不足),太冲穴会给我们补充气血3、当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志定神安4、当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

它不怒而威,能量无穷。

太冲穴1、当感到头晕脑胀(如高血压),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2、当感到有气无力时(心脏供血不足),太冲穴会给我们补充气血3、当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志定神安4、当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

它不怒而威,能量无穷。

太冲穴能降血压平肝清热发烧上火,太冲能去热身体虚寒太冲可增温月经不调,太冲善调理阳痿遗精太冲能改善太冲穴诸病寻它皆有效,诸病寻它皆有效,没事常揉体自安没事常揉体自安涌泉穴涌泉穴本穴是肾经要穴,常用来治疗泌尿疾病、消化疾病、呼吸疾病、五官疾病,具有宁神、开窍、清热、引火归原的作用,亦是常用的保健穴之一。

涌泉穴涌泉穴主治:

昏厥、头顶痛、眩晕、失眠、舌干、咽喉肿痛、失声、小便不利、便秘、心烦、中风昏迷、中暑、足心热、转筋、下肢痉挛。

涌泉穴涌泉穴涌泉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可防治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失眠、头昏头痛、健忘、目花、腰痛、前列腺肥大、便秘等症。

一、天灸疗法概述一、天灸疗法概述什么是天灸疗法?

什么是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它是将独具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它是将独具中医特色的中医特色的子午流注时间医学子午流注时间医学(特定时间)、(特定时间)、中医经络学说中医经络学说(特定穴位)(特定穴位)与与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特定中药)(特定中药)相结合,预防和治疗某些相结合,预防和治疗某些特特定疾病定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的有效治疗方法。

二、天灸疗法的作用机理二、天灸疗法的作用机理中医的天灸疗法把中医的天灸疗法把药物药物、经络经络和和季节季节三者有机结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其作用主要表现在药物的合起来,其作用主要表现在药物的“温温”和经和经络的络的“通通”以及季节的以及季节的“因时制宜因时制宜”对特定疾对特定疾病的防治方面。

病的防治方面。

用用辛温走窜的刺激性的中药辛温走窜的刺激性的中药,敷贴于有调,敷贴于有调理脏腑功能作用的理脏腑功能作用的背俞穴背俞穴上,在上,在三伏天三伏天人体阳人体阳气当旺之际,在气当旺之际,在三九天三九天人体阳气虚衰之时,振人体阳气虚衰之时,振奋阳气,温经散寒、奋阳气,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活血通脉,驱除寒邪而治驱除寒邪而治疗疗虚寒病证虚寒病证为何选在三伏天?

为何选在三伏天?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三伏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抗病能力“三九灸三九灸”是是“三伏灸三伏灸”的补充与巩固,治疗机制的补充与巩固,治疗机制和方法以及适应症大致相同,只存在时间的差异。

和方法以及适应症大致相同,只存在时间的差异。

两者配合,相辅相成,更可提高机体素质与调动机两者配合,相辅相成,更可提高机体素质与调动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肺、脾、肾等诸脏的正常生理功能,体免疫功能,促进肺、脾、肾等诸脏的正常生理功能,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适应能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力。

八、适应症八、适应症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鼻炎等运动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颈椎病肩周炎肩周炎腰椎病等腰椎病等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虚寒性胃痛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