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事件表外融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1604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然事件表外融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然事件表外融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然事件表外融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然事件表外融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然事件表外融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然事件表外融资.docx

《安然事件表外融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然事件表外融资.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然事件表外融资.docx

安然事件表外融资

安然事件,引发对表外融资行为的思考

2008-7-17 9:

43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 序言

  研究背景: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企业愈来愈多地采用复杂而巧妙的表外融资方式来融通资金,特

别是最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以表外业务为主的金融工具创新浪潮,而这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在资

产负债表上大多不需反映。

但是,作为一种积极、灵活的融资渠道,表外融资已成为一种可能欺骗公众、

威胁企业所有者及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安然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表外融资是指不需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方式,它是相对于表内融资而言的。

所谓表外融资,就是企

业可将筹措到的资金以及形成的资金不在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而其所形成的费用及取得的经营成果却

在利润表中反映的筹资行为。

表外融资逃避了资产负债表右方的筹资反映,同时也逃避了左方的资产反映。

而表外融资所形成的费用以及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在利润表中反映出来。

表外融资的存在,使得会计报表的

信息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具有欺骗性。

企业经营者热衷于表外融资的原因在于,利用表外融资可以达到

以下目的:

  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

杆作用等。

管理层大量利用它进行筹资活动,却可以隐藏巨额债务和亏损,使得财务报表的信息扑朔迷离。

给信息使用者以欺骗的同时,也为企业理财落下了风险藏下了隐患。

  通过分析“安然事件”、表外融资的企业动因、企业各利益关系人的反应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合理运用

表外融资,正确监管表外融资的建议。

  二、文献回顾

  对于表外融资财务分析,国内外有许多经典的文献。

北方经贸 2004 年第 8 期 《企业表外筹资问题

的思考》,该文。

该文分三部分,首先,论述了企业表外筹资的动机和目的,之后叙述了表外筹资常见方

式例析,最后对企业表外筹资提出了相应建设性的意见。

分析透彻,论点正确详细,给我们以很大启迪。

  该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表外筹资在当今经济体系,财务应用中的方式和作用。

企业企业通过表外融资,

甚至将表内融资转移到表外,将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使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得到明显改观。

  该文还指出,表外融资不仅掩盖了资产负债表右方的筹资来源反映,同时也可能掩盖了资产负债表左

方的资产的反映。

使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资产额、负债比率往往小于企业实际的资产数额和负债比率。

起到了粉饰企业财务状况的目的。

  煤炭经济研究 2006 年第 8 期 《表外融资表内化问题研究》。

该文从表外融资表内话问题的提出开

始,之后研究表外融资表内化问题的成果,造成的会计影响和经济后果,最后提出对制订表外融资表内化

相关准则的建议。

全文围绕表外融资表内化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该文指出,我国的表外融资正处在大量增加的阶段,作为我国会计准则规范制订者的财政部也逐步将

一些表外融资纳入表内。

  该文对表外融资表内化的会计影响做了分析,首先是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其次是财务指标的影响。

外融资表内化将减轻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资本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价值。

这就是表外融资表内化对会计

影响好的方面。

  该文最后指出表外融资表内化这一过程要以原则为导向,明确指出相应准则的会计目标,对企业表外

融资表内化问题做出了理性思考。

  三、 案例介绍

  2001 年,美国安然公司宣布,“由于会计工作的错误”,他们在最近 4 年的收支平衡表有严重错误,赢

利数量减少 5 亿多美元。

此消息一出,股民大举抛售该公司股票,其股票价格大跌。

在这种形势下,安然

公司在 12 月 2 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一个昨天还属于世界 500 强又是美国第七大公司的大企业,竟然在

两个月内不得不破产、带给世界又是一场不小的“安然门”震撼。

  从已经披露的资料看,安然公司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安然公司在具体的经营运作中所运用

的一套财务游戏更是令人瞠目,对其财务运作方式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安然公司运用其所谓的财务系

统,表外融资虚造利润,是其“生命”的一大部分人们头脑中对于大公司的神话在 2001 年 12 月 2 日美国安

然公司申请破产时开始动摇。

一切看起来都难以置信:

这个总部设在休斯敦的世界能源巨头,在全球 500

强企业之中高居第七,2000 年时的生意规模过千亿元,是许多美国人梦寐以求的最佳工作选择。

它曾被

认为是新经济时代传统产业发展的典范,做着实在的生意,有良好的创新机制。

可它到底还是一个泡沫,

股价从 2000 年的 85 美元跌至不到 1 美元,投资者的损失超过百亿美元,公司两万多名员工中,很多人连

他们的退休金都保不住。

可是,公司主席 Kenneth Lay 在过去四年中的股票红利超过两亿美元。

这不能不

让人对安然公司每年公布的财务报告产生怀疑。

负责为安然做审计的安达信公司最近不得不公布,它的手

下雇员有销毁安然公司关键财务报表和备忘录的行为。

身为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 Anderson 公司居然掩盖

安然的信用危机,也使它的声誉大受玷污。

更让人不安的是,华尔街的金融分析专家们长期以来为安然公

司摇旗呐喊,即便在公司股票市值已经缩水时还鼓励人们不要出售,这也不禁让人们对于被华尔街奉为金

科玉律的诚信客观打上问号。

  安然公司使用各种想象力十足的财务操作及积极的会计方法,成功地变成全美最大的能源业者。

在公

司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安然为了避免资产和债务迅速上升,利用大量表外融资手段来解决财政膨胀。

这样

也使得公司财务逐渐失去了透明度,投资者渐渐不清楚安然的赚钱模式,全然不知安然在膨胀中潜藏着深

度危机

  四、讨论分析

  

(一)、对安然事件初探

  1、掩盖资金来源渠道的“表外融资”

  据称安然公司发明了一套复杂的财务系统,而且它的运行技巧使得华尔街的专家们也难以了解,但由

于安然公司股票这些年一直增值,股东获利丰厚,便没人去深究安然财富爆发的原因,其中猫腻连素以严

管闻名的美国证监会也几无察觉。

安然公司雇佣了一批高水平的律师和会计师,其高超的财务运作技巧使

安然成为违背法规而不被抓住的行家。

  实质上安然是通过由自己人掌握的合伙企业,运用暗箱操作所谓的表外融资,降低其经营财务中的负

债额,也就是通过财务游戏欺骗公众……

  安然将许多与关联企业签署的合同极为秘密,把大量债务通过关联企业隐藏起来,运用关联交易大规

模操纵收入和利润额,采用模糊会计手法申报财务报表。

这些欺诈、误导股东的手法于 2001 年 11 月被

披露后,市场对安然的财务游戏完全丧失信心,也成为最终埋葬安然的主因。

众所周知,导致投资者对安

然公司丧失信心的主因是其难以理解的信息披露,以及被确证的财务谎言和大量的表外负债。

  2、超高风险的“套期保值”

  安然从 1994 年起开始其在新兴市场国家投资项目,安然拥有多个大型海外能源项目、宽带通信企业,

还有一些基金管理公司,为安然提供所需的融资,套期保值或风险控制手段。

然而正是这些本欲减少企业

经营风险的财务运作手段,由于安然公司在与关联企业的高风险幕后交易中大量非正常使用,使安然风险

放大导致其最后破产。

  安然称发现了如何使传统能源公司一跃成为高增长,高利润的“新型企业”的“秘诀”。

但实际上,公司

的大部分“价值”都来自子隐藏债务的财务游戏。

  为了扩张企业,安然需要大量融资,但又不想增发股票或直接发行更多负债,以免摊薄股权或降低债

信评级。

在许多种可能的选择中,安然选择了一条危险的道路:

利用关联企业来隐藏债务。

  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一般采用母公司理论,在母公司理论下编制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是将母公司控制

的所有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而被控制的标准是母公司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 50%以上(不包括 50%)的

权益资本。

  安然钻了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的空子,它虽然拥有许多子公司 50%的股份,但仍然无须合并

其报表,所以,虽然在实质上控制了所设立的子公司和投资项目,这些子公司的负债在安然本身的资产负

债表中很难反映出来。

  3、用“信托基金”隐藏债务安然隐藏债务的另一种手段是利用“信托基金”。

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分别称

为“马林”(mariin)和“鱼鹰”(Whitewing)。

在“马林”中,安然将自己在英国和其它地方的水厂资产剥离

给基金,让后者以此为抵押发行债券。

信托基金通过发行债券融来的资金进入安然,安然却无须将这些债

务计入公司报表内(因这是用水厂资产“换来的”)……

  “鱼鹰”信托基金以同样方式发行 24 亿美元的债券,作为抵押的资产包括安然在中美洲的天然气传输

系统、为欧洲电站设计的涡轮机组、在欧洲各电厂中的股份以及其它能源资产。

如果这些项目最终的价值

超过了负债的金额,安然可以得到“额外”的利润。

由于采用“表外融资”方式,因此这些资产和负债在安然

的资产负债表中都没有反映,这些“额外”的盈利很可能给人们一种假象:

安然用了很少的资本就得到了很

高的利润。

  从投资理论角度分析这类信托基金,可以把“马林”和鱼鹰基金拥有的资产和债务看成是一种套期保值

策略的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空头”策略,它把债券卖给投资者;第二部分是“多头”策略,包括来自安然的

水厂等资产抵押和安然增发股票的担保。

但是,这些水厂资产本身与安然股票的价值相关性非常强,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多头”方就是安然股票。

  “马林”基金的“多头”是安然股票,“空头”是固定收入的债券,两头的风险特性千差万别,这种“套期保

值”策略不可能把风险“对冲”掉,余留的风险仍然很高,而所有风险实际上都由安然承担。

多头首先是水

厂资产,这些资产没有流动性,其价值不易估算,风险特性难以估测;而空头的一方是流通性好的债券。

用流动性差的资产去“对冲”流通性好的证券的危险性已昭然若揭,因为这种对冲只会给基金操作者带来

“不流动性”风险。

“不流动性”风险在市场波动不大时不会成为问题,但在市场动荡时可能造成致命性打击。

这也是安然的“套期保值”策略失败之处。

  作为华尔街多年的宠儿,安然公司通过以上种种复杂的金融工具将公司收入和业务的稳定性与其股价

表现绑在了一起。

反过来,股价的表现又取决于公司每个季度的盈利能否达到华尔街的盈利预测。

由于太

多地使用自己的股票提供担保,安然更加有动机铤而走险,想方设法制造利润,以推动股价。

安然为了躲

避监管,尽量利用会计体系内在的缺陷,并多次作误导性陈述。

安然通过制造概念,使投资者相信公司已

经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的领域(如宽带通信),然后业绩上作“配合”,通过关联企业间的“对倒”交易不断

创造出超常的利润。

  使安然付出很大代价的也包括它与关联企业签订的许多复杂担保合同,这些合同常有关于公司信用评

级,资产价值,安然股价的条款。

这些条款看起来有很大的不同,但实际上相关性极高,一旦某项条款触

发,其它合同及相应条款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

安然的这种根本性的系统风险使它在能源市场波动太

大时,这些因金融杠杆而扩大的系统风险迫使各条款相继触发,要求安然在恰恰没有资金时以现金清偿巨

额债务,引发清偿危机。

  安然事件揭示了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许多企业利用表外业务进行融资、租赁、转移金融资产、套期

或其他商业活动,这些活动通常涉及不被合并的、经营目的有限的实体,即特殊目的实体(以下简称

SPE)。

  

(二)、带来的问题

  正如《财富》杂志所称,“想要在财富 500 强中找到未使用 SPE 的公司恐怕是困难的。

”SPE 之特殊,

一是其资本结构特殊,即筹建它的公司通常只在其中拥有很少甚至没有投资,资金来源除了少数外部投资,

主要依靠大规模举债;二是其组织形式特殊,只有少数采取公司制,而大量的采用合伙制和信托形式;三

是其存在目的特殊,局限于章程(合伙协议、契约)限定的某项业务,通常是从事与筹建它的公司相关联

的交易。

  随着安然公司轰然崩塌,投资者对 SPE 的态度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一旦哪个公司被媒体揭

露涉足 SPE,其股价便会下跌。

那么 SPE 到底有哪些功能呢?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它有以下几点功能:

  1、表外融资。

  SPE 的广泛运用是为公司的表外融资服务,可以避免举债和增发股票两种方式的缺点。

以安然公司为

例,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安然以惊人的速度扩展业务范围,融资和投资巨大,但在短期内难以产生充分的

收益或现金,这给公司财务指标带来很大压力。

举债融资对于安然并非上策,因为大型项目的投资回收期

较长,几年内难以产生足够付息的现金流来偿还利息。

巨额举债还会降低安然的债信评级,而安然作为能

源交易商,维持自身的投资级地位至关重要。

通过增发新股也不是最优选择。

因为这会稀释股东权益,在

募集资金项目尚未产生效益的前几年还会降低每股收益。

很可能基于上述考虑,安然选择了筹建 SPE 从

事销售资产和套期交易等活动。

SPE 仅吸收少量的外部权益性投资者的资金,同时大规模向银行借款或发

行公司债券,这些债务往往得到安然的担保。

  2、风险隔离。

  在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创新和拓展业务的要求十分旺盛,但这种要求与原有股东利益有

时存在矛盾。

例如某从事石油精炼的上市公司处于市场成熟期,经营和收入比较稳定,其股东大多数是风

险偏好程度较低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

为了未来发展,炼油公司有进行石油勘探的需要,但是勘探具有较

高的风险,可能违背现有股东的意愿。

为了隔离开发新业务的风险,SPE 应运而生,向愿意承担风险的投

资者发行证券融资。

炼油公司将采矿权转让给该企业,同时保留购买权,如果勘探企业破产,炼油公司损

失的仅仅是其所投入的有限资本。

如果炼油公司破产,只要勘探企业在法律上和实质上都是独立的,炼油

公司的债权人无权追偿勘探企业的资产。

  3、经营租赁。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出现以融资为目的的租赁以来,租赁业迅速发展,业务种类也日益繁多。

承租人往

往反对将租赁资本化,以提高表面的投资报酬率和筹资能力。

公司通过发起设立的 SPE 举债购买生产设

备,再租赁给公司使用,很容易回避融资租赁的条款,实现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鉴于此,对 SPE 的会

计规范起源于租赁业务。

资产证券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SPE 的广泛运用是为公司的表外融资服务,可以避免举债和增发股票两种方式的

缺点。

但是,如果不合理利用,适得其反!

  (三)、企业经营者运用表外融资动机

  表外融资是指不需要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方式,它是相对于表内融资而言的。

那么企业经营者为什

么如此热衷于表外融资,它带来哪些危害?

  1、优化企业财务状况和扩大企业经营成果。

  企业通过表外融资,甚至将表内融资转移到表外,将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使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得到

明显改观。

表外融资不仅掩盖了资产负债表右方的筹资来源反映,同时也可能掩盖了资产负债表左方的资

产的反映。

使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资产额、负债比率往往小于企业实际的资产数额和负债比率。

起到了

粉饰企业财务状况的目的。

与此相反,表外融资业务发生的费用以及由此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可能在损益表

中反映出来,又粉饰了企业的经营业绩。

当企业未来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成本率时,表外融资加大了财务

杠杆作用,提高了自有资金率;另外一些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如总资产利润率、固定费用利润率等看起

来也更乐观。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假销售真借款的形式进行表外融资来掩饰亏损、虚增利润、将负债转

移到表外。

其结果造成企业多交纳所得税,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使企业的资金更加紧张。

  2、突破债务比率限制,增加融资金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和自我保护等需要,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亏损和

缺乏信誉的企业,也不愿意冒较大的风险给资产负债比率超限的企业。

因此,有的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资

信程度和显示企业尚有一定余力的借款能力,以获得信贷资金或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往往将表内负债

转移到表外,以缩小表内负债比率。

当企业需要追加借款,而表内负债比率对其形成制约时,企业则可能

采取表外融资方法较轻松的借到负债资金,以满足需要。

  3、美化企业财务指标、误导投资者的判断、侵害债权人的利益。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企业预计的投资报酬度高于举债成本率时,通过表外融资增加负债得来的资金,

因为财务杠杆作用的发挥,可以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或普通股的每股盈余。

从这一意义上将,投资者可能

从中得到利益。

但是,由于表外融资具有隐蔽性,企业可能将表外融资所形成的投资隐蔽起来,使会计报

表反映的投资规模小于实际投资规模,即小于包括表外融资实际所得资金的投资规模。

这样通过报表上数

字计算出来的投资报酬率,这种夸大了的投资报酬率给投资者提供了虚假的成果信息,使投资者盲目产生

乐观情绪,放松对经营者加强监督,甚至会奖励经营者以激励其进一步努力,结果使投资者损失更大。

一些潜在的投资者也容易产生误导作用。

对于债权人来说,一方面表外融资加大了企业实际负债比率,使

企业资产负债率相对加大,债权人收回投资的风险性加大;另一方面,表外融资会使表内债权人的债权价

值降低。

此外,由于表外融资是处于“地下”状态的筹资行为,其受法律保护程度相对较低,使表外债权人

本息处于无保障状态。

  4、作为减少或者分散风险以及减少或递延支付税款手段。

  例如,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固定资产更新周期日趋缩短,为减少设备成旧过时的风险,经营者往

往不采取直接购买的方式,而是采取租赁融资的方式,将一部分风险转嫁给出租人承担,租金可以在税前

抵扣,能减少所得税上交。

  企业经营者之所以热衷于表外融资通常来自于以上四个动因。

现行会计准则也使得企业表外融资成为

可能,如安然公司利用 SPE 高估利润、低估负债,就是因为按照美国当时会计惯例,如果非关联方在一

个 SPE 权益性资本的投资中超过 3%,即使该 SPE 的风险主要由上市公司承担,上市公司也可以不将该

SPE 纳入合并报表的编制范围。

  该类型表外融资,和投资者利益发生冲突,企业不得不处处掩盖其关联交易等表外融资方式。

最终导

致企业走向灭亡!

  对所有者而言,当企业投资收益率高于举债成本率时,表外融资可以提高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或每股

收益,从这点来说,企业所有者可以从企业表外融资中得到利益。

然而,表外融资的隐蔽性,可能使所有

者无从知晓企业实际投资利润率,无法辨清企业经营状况。

由于表外融资对所有者的双重影响,导致所有

者的双重反映。

当所有者可以明确预见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率高于举债成本时,所有者对表外融资会采取支

持态度;反之,则持反对态度。

  对企业债权人而言,表外融资带来的主要是危害。

首先,债权人受资本的保护作用降低,表外融资加

大了企业实际负债比率,使得企业资本负债比率相对加大,所有者投资对债权人投资的保护作用降低。

次,表内债权人利益受到表外债权人利益的侵害。

表外债权人本金受法律保护的程度低、风险大,因而表

外债权人往往通过提高资金使用费用来补偿风险,加大了表内债权人收回本息的风险。

因此,债权人表外

融资主要持反对态度。

  表外融资对潜在投资者也是不利的。

由于表外融资不能提供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对市场的潜在投资

者会产生误导作用。

因此,潜在投资者对表外融资也持反对态度。

  (四)、企业经营者运用表外融资的目的。

  1、优化企业财务状况。

  企业通过表外融资,甚至将表内融资转移到表外,将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使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得到

明显改观。

这时,根据资产负债表计算出来的有关财务比率,如负债权益比率将会相对降低,至少从表面

上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使借款人处于有利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

防止那些不利于借款人的财务比率出现,从而避免形成其他更为不利的发展趋向,例如信用等级下降、借

款成本提高等。

当然,更有甚者通过表外融资将财务比率控制在其所期望的范围内,从而达到粉饰企业财

务状况、筹集所需资金的目的。

  2、扩大企业经营成果。

  表外融资筹措的资金以及形成的资产并不在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而其所形成的费用及所取得的经

营成果却在损益表中反映出来,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

当企业未来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成本率时,表外

融资加大了财务杠杆作用,提高了自有资金利润率;另外一些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如总资产利润率、固

定费用利润率等看起来也更乐观。

  3、规避借款合同限制。

  一方面,借款合同往往对借款人增添债务明确规定种种限制,例如规定不得突破某一负债权益比率。

于是,借款人便通过将某些债务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来规避借款合同的限制。

另一方面,拟订借款合同

的债权人也会越来越精明,他们可能在判断是否履行了特定的借款合同时,将某些表外债务与资产负债表

上的债务同等对待,而这种压力同时又进一步催生新的更富有创新精神的表外融资方式。

  4、应付通货膨胀压力。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很可能造成资产负债表上的许多项目被严重低估。

当企业的所

有者权益及相应的资产被严重低估时,企业的举债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作为对这类资产被低估价值

的抵消,可通过表外融资,将部分债务置于财务报表之外,以应付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举债能力造

成的压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推进都有一定影响,我国企业如果能合理

运用表外融资,就能促进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在改革大浪潮席卷天南地北的时候,我们的表外融资,是

不是也要继续“创新”,面向广大投资者,企业经营者等所有表外融资可能触及利益的主体,“创新”成对企

业有利,不损害投资者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表外融资呢?

  五、思考

  

(一)、我国表外融资环境。

  合理运用表外融资,正确监管表外融资切实必行近几年,我国仍将采取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企业资

金紧缺仍是生产经营中最主要和最难解决的困难。

企业筹资涉及到许多问题,如筹资的数量、方式等问题,

其中,筹资方式的选择应该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

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

败之地。

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

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当前由于企业集团化发展的趋势,传统的以融资租赁为主要手段的表外融资方式在不断创新,目前以

融资帮助为主。

它指集团总部利用整体的资源聚合优势与融通调剂便利而对成员企业的融资活动提供便利

的财务安排,主要表现为:

相互抵押担保融资、相互债务转移、通过现金调剂或通融解决成员企业债务支

付困难等。

  相互抵押担保。

成员企业的负债融资是通过其他成员企业或母公司的资产来提供抵押或担保。

如果相

互抵押担保遭遇债权人的抵制时,企业集团也可采用一种变通的方式,即通过内部调剂,而将其他成员企

业的资产转移到筹资单位的账下,以达到融资目的。

  债务转移。

筹资单位并非直接的用资单位,当由于资本结构等限制而不宜提高负债比例时,可以某些

成员企业的名义举债,然后转移给其他成员企业使用,即用资单位将债务负担转移给了筹资单位,从而使

用资单位既保持了良好的资本结构,又满足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

  债务重组。

从集团整体角度看,存量债务重组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集团内部母公司及成员企业相互间

进行的债务重组,其中主要形式的债权转股权,即彼此存在债 权债务关系的成员企业,可以通过债权转

股权的方式,实现局部资本结构的调整,二 是对外负债的成员企业或母公司可以借助管理总部或集团整

体的力量,将对银行或其 他债权人的负债转换为银行或债权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