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生物与环境 专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15253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生物与环境 专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生物与环境 专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生物与环境 专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生物与环境 专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生物与环境 专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生物与环境 专题Word格式.docx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生物与环境 专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生物与环境 专题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教案生物与环境 专题Word格式.docx

8100

浮游动物(a1,b2)

700

600

双翅目幼虫(a3,b3)

150

120

摇蚊(a4,b4)

1000

900

太阳鱼(a5,b5)

200

210

鲈鱼(a6,b6)

45

30

例5下列表格内数值表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一年内主要营养级的能量,下图方框内表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分析回答:

注:

ai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总能量;

bi表示一

年内该营养级生物摄取的能量;

i表示生物类群。

(1)该池塘生态系统内食物链的条数为条,

其中处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

(2)该生态系统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的生物是。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渠道是;

图中显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途径有条。

(4)如果能量传递效率=(第n营养级摄取的能量)/(第n-1营养级摄取的能量),则能量从第一

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

(5)一年内,“bi”的利用途径有:

(6)对人而言,如果从该池塘生态系统获取最大能量,

可采取的措施有:

(7)“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太阳鱼”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对太阳鱼的影响是。

例6分析下面碳循环示意图并据图回答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①是在细胞内中进行

的;

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中进行的。

(2)岩石圈中的碳以形式储存,故不直接

参与碳循环。

水圈中碳的存在形式是。

(3)由图中可见,碳循环带有性,属于气

体型循环。

(4)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

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还可通过进入生物群落;

②表示的是关系,其②内部之间还可存在关系;

④表示

(5)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

(6)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效应。

(7)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是:

①;

②;

③。

(8)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

因而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

(9)若上图中②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右图,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5.8×

109千焦;

B种群干物质量为1.3×

108千焦;

则A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值至少是_______。

若D的总能量为1.5×

108kJ,且A只捕食C,则A的能量在_______千焦和_______千焦之间。

例7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大规模爆发提供了。

(2)许多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毒素,分泌或死亡后释放到海水中,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

赤潮爆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大量死亡,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请写出赤潮生物引起人中毒的食物链:

(3)海水的pH值一般在8.0~8.2之间,赤潮发生时海水pH值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3以上。

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值上升的主要原因:

(4)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pH值变化以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知识网络

●训练

1()在进出口口岸,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

若害虫流入境内后,不会发生的是

A、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B、一般会缺少其天敌

C、和当地相同生态位上的生物的关系是竞争D、不适应新环境,很快灭亡

2()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

①单向的②循环的③逐级递减④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3、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位“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

果有。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

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曲线,该曲线

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3)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

(4)西方人的饮食以肉类为主,我国人民的饮食以谷物蔬菜为主,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假设我们的饮食由全为谷物变为全为羊肉,则同样养活15亿人需要消耗的谷物至少是原来的倍。

写出变化后的食物链。

(5)有些西方国家比如瑞士等国家出现了许多丁克夫妇,长期下去这些国家的人口数量变化是,危害有。

4.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头(计算公式是:

N∶[a]=[b]∶[c])。

A.30B.32C.64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D.有较多个体迁人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

据图分析:

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型;

_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

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

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

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

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

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______。

A.a×

8n-1B.a×

8n+1C.a×

8nD.a×

8n-2

(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上图中的曲线_________。

5下图中甲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

(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

①;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所示。

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

(4)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

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死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

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甲图的食物关系,引起沼蟹数量增加;

同时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也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

(5)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容易受到破坏。

1.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J”形曲线。

产生的条件:

无限制的环境、

理想的环境(食物、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无天敌)。

“S”形曲线产生的条件:

在有限制的环境条件下。

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

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有一个拐点。

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

即(1/2)K值时,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当种群数量大于(1/2)K时,种群增长的速度将开始下降。

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1/2)K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最大。

当过度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1/2)K时,种群的增长速度将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所以凡是影响到出生率、死亡率、迁人和迁出的因素都可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如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

2.种间关系如图:

3.食物链、食物网

A.三种食物链

(1)捕食链:

生物之间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

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

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

例如:

草→鼠→蛇→猫头鹰。

高中生物通常意义上的食物链就是捕食链。

(2)寄生链:

生物间因寄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

鸟类→跳蚤→细菌→噬菌体。

(3)腐生链:

某些生物专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物而形成的食物链。

植物残枝败叶→真菌→氧化细菌。

B.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举例如下):

猫头鹰

成分: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特别注意:

(1)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2)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

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

(3)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

4.生态系统的功能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能

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每个营养级所具有的能量一般流向3个方面:

一部分是被该营养级的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所消耗的;

一部分尸体、排泄物和残落被分解者分解后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一部分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而流人下一个营养级。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而且是逐级递减的。

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

(1)具有全球性;

(2)循环往返。

重点掌握碳循环过程,如图所示。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的,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

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信息传递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但是一个抵抗力与恢复力都很低的生态系统,它的稳定性当然也是很低。

如冻原生态系统

6.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包括:

(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

7.生态农业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为了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设计了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模式,如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等。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

因此,遵循这个原理,就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率,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利用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对生物种群进行人为调节。

在生态系统中增加有害生物的天敌种群,可以减轻有害生物的危害。

8.防治环境污染

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有:

(1)生物净化

生物净化是指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绿色植物能够在一定浓度的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一公顷柳杉每个月可吸收60kgSO2;

第二是绿色植物可以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

第三是许多绿色植物能够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如悬铃木(法国梧桐)和橙、圆柏等。

微生物的净化作用是指微生物能够将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从而起到净化作用。

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主要通过物理沉降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两个过程完成。

物理沉降是利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去除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中个体比较大的污染物;

微生物净化是利用污水中的多种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H2O对以及含氮的和含磷的无机盐,使污水得到净化。

(2)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和许可后,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绿色食品的开发包括产地的选择、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运等一系列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以便防止和减少污染。

9.几种主要的污染源

(1)酸雨酸雨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沉降物。

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

我国燃料结构主要是煤炭,以排放SO2为主,所以我国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改变了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正常酸碱度,严重危害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的生存。

防治酸雨的根本措施是控制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同时要植树造林,运用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来净化空气。

如一公顷柳杉一个月可吸收SO260kg。

酸雨对生物的危害:

酸雨使土壤和河流、湖泊酸化,导致水生、湿生植物的死亡,威胁水生动物(如鱼、虾、贝类等)的生存,破坏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还能直接危害陆生植物的叶和芽,使作物和树木死亡。

(2)水污染造成水污染的物质主要有重金属、农药、过量的N、P等植物矿质元素和致病微生物等。

当水中的上述有害物质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时,就发生了污染。

而水中污染物主要来自未加工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废水等。

(3)重金属污染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铜、铅及非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

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重金属的主要释放源,采矿和冶炼也是向环境释放重金属的主要污染源。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天然水中只要有微量重金属即可产生毒性效应。

②水体中的某些重金属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如甲基汞。

③生物从环境中摄取重金属可以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即表现为生物富集作用。

(4)农药污染当土壤中累积的农药达到一定程度时,便成为污染物质影响第二茬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不仅如此,农药还随着雨水的冲涮汇集到河流、湖泊,从而造成水体污染。

由于大多数农药不易被分解,因而被生物体吸收后,随着食物链的延长其含量逐渐升高,严重影响鱼类和贝类的生存。

当人们食用这种被严重污染的鱼类和贝时,农药就会在人体内进一步富集,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5)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时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如图所示。

(6)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

大气中的CO2、CH4、N2O及氯氟烃(CFCl3)等微量气体被统称为温室气体。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了长波辐射后,就将这一部分长波辐射的能量留在大气中,使地表的大气温度升高,如同玻璃温室一样。

温室气体的这种功能效应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对维持地球温度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地球温度不致发生骤然变化。

但现在的问题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增加,造成全球气候趋于变暖。

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CO2。

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燃烧生物物质,造成CO2的过量排放,打破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之间的平衡,是导致大气中CO2上升的主要原因。

温室效应加剧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

极地冰雪融化,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被淹没,沿海城市、岛屿更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的袭击;

中纬度地区河湖干枯、森林死亡,高纬度地区的低地出现涝灾,森林火灾更为频繁;

夏季酷热;

许多物种灭绝等。

减缓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

一是保护植被、绿色荒山,保护森林、草原,防止海洋污染等是增加C02吸收的有效措施;

二是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增加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比例。

新能源是指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核能和生物能等能源。

例1D

例4【答案】

(1)5绿藻和水草

(2)500500(3)阳光绿藻(或食物)

(4)O2分解者(微生物)

解析

(2)鲫鱼增加能量的1/4为50kJ,按10%计算,需要绿藻500kJ;

鲫鱼增加能量的1/2为100kJ,按20%计算,需要轮虫的能量为500kJ。

(3)浮萍喜光线充足的环境,喜浅水或不流动的水域,适应能力极强,耐寒,也耐热,在竞争中易获胜,长满水面后遮挡了阳光,导致原来的食物链中断甚至消失。

(4)加入有机肥后,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绿藻大量繁殖,死亡后的遗体在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需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严重缺氧,导致动物死亡,并且引起恶臭。

【例5解析】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途径有4条,包括鲈鱼和太阳鱼流向人类,还包括双翅目幼虫和摇蚊羽化后进入其他生态系统。

(4)第一营养级是浮游植物组成的,第二营养级是由浮游动物和摇蚊组成的,第二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

600+900=1500,1500/8100×

100%≈18.52%。

【例5答案】

(1)3太阳鱼和鲈鱼

(2)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3)食物链和食物网4(4)18.52%(5)未被利用,呼吸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6)提示:

从减少食物链的条数和缩短食物链来减少能量损耗这两个角度考虑(7)一方面,这条食物链的存在使能量损耗增加,减少了太阳鱼的数量;

另一方面,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增加了太阳鱼的生态稳定性

【例6解析】

(2)碳在岩石圈中以无机盐(碳酸盐)的形式贮存,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不能直接参与碳循环,水圈中的碳以HCO3-形式存在,因为CO2+H2O

H2CO3

H++HCO3-。

(3)由图示可看出碳循环是全球性的,属于气体型循环。

(4)由图解可看出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

极少数特殊生态系统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

②表示生物群落中的捕食和竞争关系。

图示中④表示动植物尸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有机碳转化为无机碳返回无机环境中。

(5)参与④过程的微生物的同化类型是异养型。

异化作用类型为需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

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生物群落。

(6)大气中CO2增多,则产生温室效应。

(7)从图中看出,导致大气中CO2增多的因素可能是①过程减弱或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即绿色植物减少,也可能是⑤过程增强,即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因此减少温室效应应从这两方面考虑。

(8)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由于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热能,因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渐递减、单向流动。

【例6答案】

(1)叶绿体线粒体

(2)无机盐(碳酸盐)HCO3-(3)全球

(4)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捕食竞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5)异养需氧型、异养厌氧型和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群落(6)温室

(7)①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②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除化石燃料以外的诸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量

(8)能量流动热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9)4.5

1073

1071.76

108

【例7答案】

(1)营养物质(N、P等矿质元素)

(2)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或贝类)→人

(3)爆发的赤潮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pH值上升

(4)①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的光合作用;

②处于消失期的赤潮生物大量死亡,海水中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使水体缺氧;

③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

④部分以胶着状群体生活的赤潮藻,可使海洋动物的呼吸和滤食器官受损(任选其一)

2、

(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C

(2)b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55亿

(3)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2)5植物羊人(3)减少人口老龄化严重、缺少劳动力。

4.

(1)D

(2)B、C(3)乙稳定甲增长(4)C(5)C

5【解析】分析甲图可知,细菌既是分解者,又是线虫的食物;

在乙图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有藻类、大米草,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沼蟹和蜘蛛;

观察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