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逐句解读人民日报权威人士专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09930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逐字逐句解读人民日报权威人士专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逐字逐句解读人民日报权威人士专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逐字逐句解读人民日报权威人士专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逐字逐句解读人民日报权威人士专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逐字逐句解读人民日报权威人士专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逐字逐句解读人民日报权威人士专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逐字逐句解读人民日报权威人士专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逐字逐句解读人民日报权威人士专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逐字逐句解读人民日报权威人士专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问: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7%,仍运行在合理区间,好于市场预期。

同时,其他一些经济指标也明显出现暖色。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实现了“开门红”,有人认为是进入了“小阳春”,更有乐观者认为中国经济已触底,将呈现U型反转。

这是不是说明经济发展大趋势发生了变化?

对于中国经济短期和中长期的走向,您的判断是什么?

权威人士:

总的看,今年开局的经济形势平稳。

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

但是,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

因此,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

到底怎么看?

还是要坚持两点论,还是要结合发展阶段和国际背景来看。

从一季度形势看,我们希望稳的方面,稳住了,有些甚至还出现意想不到的回升。

一季度GDP增长6.7%,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

部分工业品价格有所回升,工业企业效益由降转升;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新开工项目大幅增长;

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去库存明显加速。

我们希望进的方面,也有了新进展。

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快速增长,居民消费不断升级,“五一”小长假国内旅游火爆,长三角、珠三角等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需求分析、追求创新和质量效益的地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加强。

尤其是各地区各部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按照中央的要求主动开展工作,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然而,不可否认,我们面临的固有矛盾还没根本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也有所暴露。

“稳”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老办法”,即投资拉动,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

【给这次经济复苏定性了:

靠老办法,不可持续,不值得欢呼】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

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低端、结构单一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就业问题凸显,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因此,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而不是周期性的情况下,“进”才是“稳”的根基。

“进”,就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这需要时间,目前还处在起步期,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

【列了9个风险点,顺序值得揣摩。

一是把民营企业投资放在第一位,结合前面对走老路的否定,不难看出中央并不希望搞盲目的大刺激,既没有效率,又没有可持续性,什么时候民间投资起来了,才是健康的投资。

二是明确把“房地产泡沫”列为一大风险,泡沫这词用的很重,尤其是从官方的口中说出来。

三是把债市和非法集资放在最后,说明中央并不觉得风险很大,但事实上风险往往存在于被忽视的地方。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

【和1月份相比,多说了一句U型,实际上相当于明确了更长周期的经济预期,短期不可能刺激反弹,长期也不可能。

我要强调的是,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别想什么经济反转,也别想什么8%,近几年之内不可能,条件不允许,中央也不想这么干。

】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

“退一步”为了“进两步”。

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中央还是认为经济是有底的,这意味着数据如果好一些,政策力度就会减弱。

】对此,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

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有的资源开始寻找新去处,这就产生了创新;

有的比较迟钝,还停留在原处等着熬着,指望着什么时候“风水轮流到我家”

■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这意味着分化越快越好

■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

在经济回暖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经济运行分化趋势愈益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强劲,但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一些资源型省份的经济依然比较困难,有外电称为“两个世界”。

这种走势分化传递出什么信号?

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往往向高收益领域集中,出现产业同构化趋势,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产能过剩,产生过度竞争,超额利润消失。

此时,有的资源开始寻找新去处,这就产生了创新;

有的比较迟钝,还停留在原处等着熬着,指望着什么时候“风水轮流到我家”。

这两种情况形成的分化趋势,是规律使然。

在新常态下,我们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这意味着分化越快越好。

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

还有一部分,尝到苦头,但也汲取了教训,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

我看也不是什么坏事。

【东北中西部地区、传统的三高、过剩行业,这些群体可能就是二八定律中被放弃的“二”,不要奢望政策来救你,中央说了,“也不是什么坏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加速分化,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有活力的地区、有竞争力的行业企业、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分化加快,我国进入新常态,国内的经济分化进一步加剧。

去年,中央在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时提出,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重视创新和质量效益的,发展态势都比较好;

反之,压力都比较大。

今年这个趋势还在延续,甚至在加剧,确实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在可预见的未来,在经济分化中,我国将不断冒出更有活力的地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但有些地区、行业和企业日子也会越来越难熬。

与其苦熬,不如苦干。

现在这些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干部群众正在抛弃幻想,自立自强,主动促改革抓创新,力争迎头赶上。

二、宏观调控怎么干?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

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从一季度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升,对于经济企稳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

有一种观点认为,短期刺激仍然好用、管用、还要继续用。

对此您怎么看?

做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总思路如何把握?

这是大家议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也是国际上高度关注的问题。

能不能把握好这个问题,既影响眼前,又涉及长远。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句话,也就是说,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

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这段话很重要,1月份的文章是表明供给侧改革的立场,但在那之后,我们看到的是需求刺激不断升级,包括天量信贷、项目放量、投资回升、地产放松等等,所以很多人开始质疑走老路,这段话反驳的就是这种说法,投资扩张不能过度,一季度已经40%的新开工增长,后面肯定要放缓了,要不就过度了。

但即便是开工放缓,前面落下去的项目也能把二季度经济撑下来。

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

当前,落实好以上新理念、总基调、大思路,宏观政策要突出三个要求:

一是适度扩大总需求,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力度。

【对财政货币并没有着墨太多,和前几天的政治局会议基调一致,显然现在数据好转的情况下政策还处于观察期,不会有大动作。

二是坚定不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过去讲供给侧改革只说五大任务,并没有说清楚核心逻辑,这次提到的要素配置其实是个关键,要素市场化改革未来还是要搞,劳动力市场改革、金融改革、价格改革、土地改革等。

三是注重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增强各方面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在工作中要做到“两个确保”:

一是确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样、不变形。

要全面、准确、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要真正积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就要更加突出。

【过去老说货币政策要“疏通传导渠道”,要“支持实体经济”,提各种各样的要求,但现在很少提了,反而重新强调稳健,货币政策继续观望,与之前的判断一致。

二是确保中央的政策落地生根。

中央多次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把今年的经济政策真正落地。

适度扩大总需求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得到各方广泛认可,只有扎实向前迈进,才能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使经济形势不断朝着好的方向转化。

■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

■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

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

■我们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保持战略定力,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

即使方向正确、政策对路,一旦用力过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酿成风险

一季度的成绩单显示,一些问题正在得到化解,另一些问题又露出苗头;

经济工作面临“两难”“多难”和“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复杂性。

那么,宏观调控的着力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

俗话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困难,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困难,这很正常。

问题在于如何准确判断困难的性质,采取正确措施加以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秉承“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理念,坦然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勇于闯关夺隘、爬坡过坎,一点一点攻坚破冰,一年一年发展壮大,一步一步走了过来。

当前,确实存在一些“两难”或“多难”的问题。

最突出的表现是,一方面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高杠杆,如果急于克服下行压力,杠杆率就会进一步提高,怎么办?

那就要具体分析问题的性质,看看哪个问题更是要害。

我国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即使经济出现较大幅度下行,社会就业也能保持总体稳定,何况我国经济也下行不到哪里去!

所以中央一直强调不以增速论英雄。

但是,杠杆问题就不一样了。

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

这么一比较,就知道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儿,就知道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两难”也就成了“一难”。

【其实相当于承认了稳增长(加杠杆)和防风险(去杠杆)是矛盾的,然后明确指出去杠杆防风险更重要,意图安抚一季度以来的宽信用、加杠杆等需求侧刺激,平衡一下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

】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

比如,一些国家曾长期实施刺激政策,积累了很大泡沫,结果在政策选择上,要么维持银根宽松任由物价飞涨,要么收紧银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两难”,左右不是!

【看来做过深入研究,想的很清楚,长期刺激会有泡沫,到时货币政策更两难。

现在还不算太两难,一不用太松,因为增长也下行不到哪去,二不能太紧,因为还要防风险。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前方干货,4-29政治局会议就史无前例的专门谈股市、汇市、楼市、商品,这次又专门论述,可见高层现在对市场风险之空前关注,这是个积极变化。

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说“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还是没有提“支持实体经济”,这个变化我们在4-29政治局会议后就提示过,过去强调股市的“发展”,要股市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稳增长,现在更重视股市的“健康”,股灾算是伤透了,以后先保证别出乱子再说。

汇市要立足于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发挥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同时,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

【汇率机制是近期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变化,过去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现在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不再提一篮子货币,按照央行的说法,现在盯住的是“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也就是说既要对一篮子稳定(实际有效汇率,影响贸易),又要对美元稳定(双边汇率,影响资本流动)。

最近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在贬值,对美元基本稳定,这是最好的搭配,但核心原因是美元指数下跌。

如果美元指数上涨,央行的这两个目标之间实际上是有矛盾的。

要么选择对一篮子保持稳定,对美元大幅贬值,要么是选择对美元保持稳定,对一篮子大幅升值。

到时候出现前一种情景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维持对美元稳定的代价太大,老是消耗外汇储备也不是办法。

结论:

双稳定是奢望,美元指数见底之后,对美元贬值仍是大概率事件。

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第一,让有房者过度加杠杆不是办法(二套和二套以上房贷不能再松了),要让无房者有能力有条件去买房(首套房是方向)。

强调差别化调控,地方为主体,这意味着过火的一线城市(比如深圳上海)肯定要收,其他城市库存还是很高,还是要松。

找到了着力点,在操作上还要把握好两点:

一是避免短期化行为。

全球经济要从国际金融危机中走出来,需要经历一个较长过程。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是一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持久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保持战略定力,要树立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保持滴水穿石的耐心,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市场看的是短期效果,但政策不能太短期化,这个问题说到点子上了,政策长期化需要顶层保持定力。

二是避免不适度。

无论是需求政策还是供给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结构政策,无论是发展政策、改革政策还是社会政策,都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

即使方向正确、政策对路,一旦用力过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酿成风险。

比如,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汲取。

【反复举房地产的例子,表明中央对地产风险还是很关注的,这和近期地产政策降温非常吻合。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

接下来中央还要专题研究,并尽快推动贯彻落实

■“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

从具体操作看,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国内社会普遍关注。

这项改革是否已形成一揽子成熟的工作方案?

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下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结构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西方国家多党执政的痼疾,没几个政治家敢于真正付诸行动,结果是“心想”而“事不成”。

【全球目前的确缺少撒切尔和里根这样的政治家,中国相对来说是有制度优势的。

】我们有制度优势,一定要形成共识、狠下决心,马不停蹄向前走,千方百计抓落实,扎实作为见成效。

去年以来,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作了全面深刻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进行了全链条部署。

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专题研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提出了“五个搞清楚”,即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谁来干,搞清楚怎么办。

按照这样的要求,中央各部门紧锣密鼓,认真细致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针对性较突出、政策措施较明确,可操作性也较强。

接下来中央还要专题研究,并尽快推动贯彻落实。

同时,各地也主动积极开展工作,广东、重庆、江苏、浙江、山西等陆续发布了本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

【等于给这五个省小红花了,其他省估计很快会跟进,对去库存去产能是有好处的。

】不少企业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主动抑制盲目扩张冲动,收缩战线、突出主业,有的已从“减量提质”转为“量质双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各项任务之间有关联互补作用,都要统筹兼顾,动态优化,积极推进。

从具体操作看,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各阶段也要有不同的着力点。

年初以来,一些政策已陆续出台,比如,降成本的措施不断充实,补短板的力度不断加大。

下一段,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等措施也会向纵深推进。

这项工作的“减法”色彩较浓,不可避免涉及人和钱,即就业和债务问题,难度和要求都比较高。

【降成本补短板的措施已经不少了,但承认去产能工作还不够,提到做减法不容易,和1月4号的杀气腾腾形成鲜明对比,表明去产能还是有很多现实困难,不会太冒进。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好决定性作用。

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自我革命

■那些本身没有行政干预、市场机制发挥较好的领域,就别再去指手画脚了

年初至今,去产能、去库存开始在一些地方初显成效,但行政干预在其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由此引发一些争论,甚至有舆论质疑“去产能”是“一刀切”“搞摊派”“计划经济老一套”。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行政手段是否必要?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当怎么摆?

这里要厘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好决定性作用。

但是靠什么手段能做到这一点?

“解铃还须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自我革命。

比如,减少对“僵尸企业”的补贴,不靠行政命令、单靠市场行吗?

【给必要的行政干预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现有机制下,光靠市场去产能是行不通的,行政干预造成的问题可能还得靠行政干预来解决。

当然,那些本身没有行政干预、市场机制发挥较好的领域,就别再去指手画脚了。

比如,消费品领域市场化程度高、竞争相对充分,市场能够自动出清,他们去不去产能完全可以依靠市场调节。

一句话,不管用哪种手段,最终都是为了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握好的关键点。

【对于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竞争性领域,以后行政干预和国企都会更多的退出,交给市场决定】

完成“五大任务”,各级政府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带头作为:

去产能,各地要明确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

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

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去库存,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

【财税改革已经有成效,土地改革后续要跟进】

降成本,就要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掉,把行政审批减下来。

补短板,就要注重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体制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值得关注,习总书记一直强调青山绿水,十三五规划生态也是个重点,下一步可能会从生态金融(绿色金融)入手,解决融资问题。

央行已经发过绿色债券的指导意见,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政策配合。

■短期内,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矛盾。

处理好“稳”与“调”的关系,关键是把握好“度”,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把深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

■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

■要加减乘除并用。

在去掉无效产能的同时,也要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相当多的地区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区,让人感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现在对去产能、去杠杆有些疑虑,认为与稳增长存在一定冲突,会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这个问题怎么看?

市场出清了,后面能否接得住接得好?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

从长期看,稳增长与调结构是一致的,结构调整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去产能、去杠杆有助于结构优化和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对这一点,大家有很强的共识。

但在短期内,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矛盾。

例如,去产能或许会影响一些地方的GDP和财政收入,去杠杆会使一些风险显性化。

但如果不去,不要说长期稳不住,短期效果也越来越差,“僵尸企业”会越来越多,债务越积越重,加剧财政金融风险。

处理好“稳”与“调”的关系,关键是把握好“度”,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把深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

必须明确,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这些产能要更大、痛的时间会更长。

比如,一些产能过剩领域的企业,亏损加大,拖欠的工资增多,银行很痛苦,职工也很痛苦,而且越拖越痛苦。

怎么办?

长痛不如短痛。

对这些企业进行“清盘”,既可以释放出土地、信贷等稀缺资源,也使这些企业的职工在纳入社保、接受培训后走上新岗位,看到新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