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心灵捕手儿童叙事绘画的心理视域观察与分析与探讨观察与分析与探讨Word格式.docx
《做孩子的心灵捕手儿童叙事绘画的心理视域观察与分析与探讨观察与分析与探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孩子的心灵捕手儿童叙事绘画的心理视域观察与分析与探讨观察与分析与探讨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是,除了承认所设计的教育课程和范例之外,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材料,比如纸张、软笔、颜料和铅笔等,所有儿童都会表现出一种内在的绘画愿望。
他们能够非常独立地发现表达自己世界的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发明创造所带来的快乐。
当孩子探索图画这个二维领域的认知、空间、情感和审美特征时,绘画为他们探索世界提供了一个主要渠道,这一内在自主的绘画表现我们将其概述为儿童叙事绘画。
(二)儿童叙事绘画中的教育性价值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茨曾对教师提出这样的建议。
如果有人询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
’的问题时。
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
“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习的数学老师。
”为此我的理解是教育大于教学,美术老师是教孩子学习的美术教师,而不是仅仅教孩子画画的老师。
由于所有的真实的美术课堂生活,都处于一个复杂、不确定、不可预测的状态,会带给上课教师极大的专业挑战。
因此,尽管是一位资深的经验教师,也无法对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教学情境和学生创作表现完全的加以掌握与理解。
为此解读儿童叙事绘画诠释儿童画对理解课堂事件背后意义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途径。
在一次美术课中有一幅画引起了我的注意,画的是孩子在睡觉梦见杂七杂八的小鬼,小鬼怒目而视。
我看了这幅画后和小作者进行了交谈,发现是由于孩子作业过多学习压力太大造成的。
孩子告诉我“是在做梦,每天都做。
出现的是在电影了和图书上出现的木乃伊这样的小魔鬼”;
“作业太多了,每天要先作家庭作业,然后弹钢琴40分钟,学英语20分中,用电脑30分钟,睡觉就做梦了”;
“这个梦也不是太恐怖,小鬼身上都带了一个隧道入口,我想钻进去,然后到里边就没有那么多作业,没什么弹琴、学英语的,舒舒服服的。
”
当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与孩子的班主任和家长进行了联系,谈了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家长也对此事予以了重视,达成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这提醒了我美术课堂中不要忽视孩子的乱涂乱画,很多符号都在传达一种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敏锐观察、认真解读、沟通谈话等,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与需求,为其成长提供帮助。
(三)儿童叙事绘画心理视域分析的介入
杜威提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
这些能力、兴趣和习惯必须不断地加以阐明――我们必须明白它的意义是什么。
必须用它和它们相当的社会的事物的用语来加以解释——用他们在社会事务中能做什么的用语来加以解释。
孩子到底是怎样美术学习的?
这是一个经常困扰我的问题。
当看到那些特别有天分的孩子充满灵感的画面时,我就忍不住天真地想如果能到孩子的脑中看看他是如何学习的就好了!
随着现代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为我们逐渐认识到儿童的美术创作和学习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解分析框架。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儿童绘画就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历程。
早期的绘画研究多集中与观察不同年龄阶段的绘画表现,从而提出了绘画的发展阶段理论。
随后,对于智力发展水平的研究促使了“画人测验”的诞生,使人们将绘画与的心理年龄联系起来。
20世纪40年代,受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绘画被作为内部心理转台的视觉表征来研究,出现了诸如“房—树—人)等绘画投射测验。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RudolfArnheim《视觉思维》艺术的出版,仿佛给儿童绘画研究吹进了一股新风,是人们关注绘画过程中认知和审美因素的重要作用。
随后,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背景中,研究者围绕儿童三维空间表征和构图策略等为题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儿童绘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二、心理视域观察与分析介入儿童绘画学习的尝试
儿童绘画是儿童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在倡导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世界的背景下,以儿童为本,从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画世界,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追求艺术的自由和创造,应是呼唤儿童美术教育本真回归的题中之意
运用心理学分析的视角框架来观察、分析、理解儿童叙事绘画,探寻发现相关的教育启示,通过具体的绘画教学、观察、访谈、比较、分析探讨普遍存在的自主发展的儿童绘画表征关系。
帮助教师欣赏儿童所固有的创造力和智能——孩子有能力创造出一个对他们有意义的并且与关照协调的图画世界。
帮助教师深入儿童绘画理解内在表征过程与社会文化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学习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研究实践改善我们的教学,提升儿童艺术学习的深度和体验,了解儿童绘画与心理、认知发展的关系与发展规律,积累相关儿童叙事绘画的案例供大家探讨学习。
(一)关键概念素描
1、儿童叙事绘画
绘画是最有效的叙事载体,绘画向儿童提供了讲述故事、传递情感、表达对世界认识的渠道。
所有儿童都会表现出一种内在的绘画愿望。
儿童对绘画的叙事性质为教师从儿童心理的角度理解绘画意义提供了途径。
有关儿童绘画的叙事性质瑞利(Riley,1997)曾写到:
“心理医生能够走入儿童的绘画作品,让儿童自己解说视觉形象的叙事意义。
艺术是个人经验和自我外化的一种形式,是可视的思想和情感的投射。
”正如20世纪著名教育家维克特。
罗恩菲尔德指出的(儿童画在自我表达中的价值):
“绘画、涂色以及建构的过程,是儿童把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因素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复杂过程。
在选择、解释和改造这些元素的过程中,儿童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幅图画,而且还是儿童自己的一个部分。
2、心理视域分析
心理分析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在于19世纪末从其所从事的临床治疗工作中逐步发展起了心理分析学说及有关的治疗方法。
儿童叙事绘画心理视域分析指运用心理学视野的框架分析探讨儿童绘画,强调看一幅画时,不应将其随意分割,或就画论画,而应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理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儿童绘画是必要的,同样,从绘画过程、绘画取材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变化去理解儿童绘画也是很有必要的。
理解儿童叙事绘画作品是一种很重要的临床技能。
美国最早的艺术治疗专家玛考尔蒂认为绘画没有一个固定的意义,教师应关注儿童绘画的多方面的特征,并尊重每一个儿童绘画表现的独特性。
有不少临床心理专家也指出:
绘画技术应用起来很便捷,但对它的解释应该谨慎。
一是由专业人员来解释;
二是作画者本人的解读很重要。
只凭书本上的标准就去给别人测验、解释,是一种不专业、不严肃的做法,对当事人的帮助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无用的。
最后要说的是,图画中所显现出的分析结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幅画都是动态的,把单独的元素抽取出来进行解释,很容易犯错误。
(三)儿童叙事绘画的心理视域分析的方法与策略
儿童美术的价值会随着观察者的视角不同而不同,教育家可能会视为儿童审美和身心发展的轨迹;
心理学家会当作一种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行为表象;
艺术家会看作是儿童内在的感觉和情感世界最直接的反映……然而,所有人似乎都不会反对将儿童的美术发展看作是其常规教育的一种独特的和基本的组成部分。
无可否认,儿童美术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或产品,这种价值包括三个方面,即儿童自身的价值,对一般观众的价值和对艺术家的价值,其中最为重要是对儿童自身的价值。
无论是一般观众还是艺术家都应该尊重这种价值。
儿童美术的自身价值,说到底,是发展的价值,即儿童美术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具有的表征价值和促进价值。
儿童天真单纯,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成年人有很多不同。
在美术课堂中儿童美术作品又同时承担着教育的价值,因此我们又应从教育的侧面来理解儿童美术作品,这时我们关注的是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则是一种教育选择的艺术,教学中如过多机械地对儿童艺术作品进行琐屑的视觉分析,将削弱了儿童美术作品承担的美术教育价值。
为此我们将儿童美术作品看成是一种交流体系,通过它我们可以鼓励儿童组织观念,帮助儿童了解自己,学会思考,观察和认识情感,帮助儿童探索、理解、接受和运用模糊性和主观性的事物。
作品是激发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钥匙,通过作品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儿童的发展,让儿童保持艺术学习的激情,让作品在儿童学习和能力发展中起到是相互强化的意义。
我们成人对儿童美术家和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往往并非真评价,尽管我们态度的真诚是毋容置疑的。
我提出,孩子的绘画作品就是了解孩子的一扇窗户,是一把激发儿童学习与成长的钥匙。
家长就拿着画给我看,希望我一眼就能读出孩子的心思。
其实一眼是看不出来的,只有通过和孩子交流和细致的观察才能了解到孩子的想法。
1、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
如观察儿童在绘画创作中的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行为。
例如,当儿童很投入的绘画时,往往手舞足蹈,自言自语。
观察儿童如何处理组织自己的绘画活动,是有条理由组织的开展,还是比较混乱,对绘画材料选择的情趣与偏好等。
种种儿童情绪的细节对解读儿童作品都是有意义的。
2、倾听儿童讲述他的作品。
与孩子谈论他的作品,倾听儿童对美术作品内容的描述,听取他们想表达的意思。
不仅要知道儿童说些什么,也要观察他如何说这些事情,在语调、情绪是怎样的。
因为儿童受表现技术的限制,有可能想表达的和最后的画面有很大的差异,我们最好能及时与孩子交流讨论,以充分了解画面的真实意义。
3、了解儿童绘画的习惯。
观察孩子的画画表现的是热忱、喜欢还是谨慎保守,有没有从不断克服困难的勇气等等,是否充满自信还有害羞胆小。
儿童的绘画习惯往往与儿童的性格特点有密切的联系。
(三)儿童叙事绘画的构图空间创造的心理视域分析
综合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中空间表达能力的研究现状都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上的学科能力研究,把研究的空间界定于我们用肉眼可能看到的视觉的“三维空间”的。
物理科学的进步把空间的概念由三维扩大到了四维、五维甚至更多维的。
儿童的绘画具有这种多维度的特点,可是这种空间特点却被研究者忽视了。
为此我们设想通过儿童叙事绘画的构图空间心理视域案例分析研究,探寻儿童几何空间概念发展、儿童空间关系与情感体验、儿童绘画构图形式的发展关系。
谈起儿童在描绘人物的故事,往往引得我们发笑。
三年级九岁的儿童,时常在描绘时丢失耳朵、鼻子、头发,将手、脚概括成一个小球团,又是干脆自生生的画两个举行,脖子一般都是被省略了,头下面径直就是身体,女孩的头发如有辫子,这些孩子们会将他们直接划在园脑袋的两侧,而圆脑袋上一丝头发也没有。
当我看到孩子反复出现这样的人物形象,也引起了我的关注。
看着这引人发笑的画面,支琛带着这样的画给我看时,我请他看看为什么女孩的的头顶没有头发时。
“你见过只长两根小辫,头顶没有头发的女孩吗?
“啊!
”我的学生支琛显得非常惊讶,好像是突然发现了什么,飞快地跑回座位去修改自己的画面。
奇怪的是,我在观察孩子的描绘人物时,发现孩子描绘的很投入,丝毫没有感觉自己描绘的不足之处,当我提出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时,大部分孩子感觉非常惊讶,自己怎么画出了这样一个人。
儿童确实存在一段概念化描绘阶段,他们只描绘自己认知的概念,而不在乎观察到的真实。
我就看到一个六岁的儿童,看着房子、吊车、树,却用自己认为的奇形怪状来表达,这是因为孩子的观察与表达技巧还非常不成熟造成的。
随着成长,孩子应该学会观察,和更丰富的表达。
我的三年级的孩子怎么在描绘人物中就没有成长能,这是否与孩子的其他发展有关的,是否还与美术教师的教学有关呢?
在对我任教的六个班级的280多名的学生的观察后发现,人物描绘更丰富更具有细节的孩子在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上也是比较成功的。
我的一个学生叫施展,我观察了他最近的几次绘画,人物还停留在一个圆脑袋,火柴棒肢体的阶段,不过每次看他画画,发现他都非常兴奋,在我看来画面上都是些火柴棒小人,但据他称这里有有趣的故事,这个孩子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有一些障碍。
有一些孩子,在描绘人物中的细节非常丰富,脚上的鞋子,鞋子上的纹样装饰,还有鞋带,衣服的样子,都表现得非常具体,这些孩子在平时的思维过程中也是比较严密、完整的。
教师就是要深入的进入儿童的画中,发现儿童绘画背后的意义,寻找到那个看不见的精灵。
(四)儿童叙事绘画色彩情感表达的心理视域分析研究
色彩概念具有相当广泛的内涵,不仅具有物理学意义,同时也饱含一定的心理学意义,能够促进儿童思维、情感、人格的健康发展。
同时,色彩也是人们进行自我表达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儿童叙事绘画色彩情感表的心理视域分析研究,观察儿童在色彩选择、使用上的偏好,能够帮助我们透视和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通过改进教学能够提高儿童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引导他们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将对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意思产生巨大帮助。
为什么看似混乱的色彩和线条,在儿童眼里却是充满魅力!
他会告诉你我在散步,一只蚱蜢,或是一团熊熊的烈火。
也有可能,一个稍大点的儿童。
握着一把彩笔,固执的宣称自己“就是不会画!
那天我看见一幅儿童画,描绘一个小朋友在吃水果,一颗颗的牙齿表现得非常清楚,而且牙齿被涂上了亮亮的柠檬画色。
问孩子:
“怎么画上那么多牙齿?
“不用牙齿能吃水果吗,要吃东西随意必须画牙齿。
”孩子答道。
“那为什么牙齿是黄色的?
“水果很酸,黄色就是表示酸。
”孩子肯定的答道。
而后,陆路续续的发现了这一现象,为了表示在抓鱼,两只手夸张的被仔细的描绘下来;
打篮球投篮时,一只手被拉得很长,自己伸到了篮筐;
等等。
是呀!
孩子的绘画不能仅从技术的角度去评价与理解,他还有其他丰富的意义,对教师而言,也不能仅从技术表现的角度去教学,要关注学生体验。
表现人物时,要注重表达的是孩子用眼睛看到的,用鼻子闻到的,用手感觉到的,等等,色彩也一样,红色感觉有点甜,绿色有点凉,等等,也许这样孩子能更好的进入美术表达的情境中去。
四对儿童绘画教学的启示
“我祈求学校成为如同百花怒放的神国花园,教师要用心做一个飞翔于学生身上看不见的精灵的人,致力于经常勉励儿童而绝不可压抑或强制他们。
奥地利教育家弗兰兹·
西泽克(1865~1946),是在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被誉为“儿童绘画之父”,开拓了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新领域。
西泽克认为“既然儿童的美术活动与成人不一样,甚至比成人更真诚,更富创造性,对儿童的美术教育就不能简单地按照成人的意志,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去评价儿童。
随着儿童艺术的被发现,儿童艺术的价值也被承认了,儿童艺术的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儿童美术的学习和儿童的美术教育呢?
随着我们对儿童艺术人质、神经科学、脑科学的研究突破,儿童艺术学习的奥秘正一点一点的被揭露。
对于儿童美术“如何教”越来越取决于儿童如何学习,儿童的内在学习就是那个“看不见的精灵!
(一)美术学习的开始:
给孩子一个美术活动的空间
好多孩子曾向我诉苦,妈妈不让在家里画画。
因为怕脏,会把家里的墙壁、地板搞脏。
有时我的颜料用完了也不及时给我买,因为爸爸妈妈很忙!
孩子要开展顺利地开展学习的确离不开家长的帮助,因为他们还小。
我们可以在家里开辟一个专门的地方给孩子画画,让孩子有一个柜子和一张桌子。
最好给孩子准备一个工具箱,把美术颜料于工具统一收藏起来,让他随手可以拿起画笔进行创作。
因为当开始美术学习时,发现找不到工具,或者颜料缺少,会使孩子感到气馁,影响创作表达。
可以肯定,孩子画完画时,会把家里得乱糟糟、脏兮兮的。
这不是孩子的错,大人画画也会把家里搞脏。
家长要教会孩子进行清理,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有始有终,收拾好颜料,洗干净画笔,将用过的东西整理到原位,以便下次开始画画,等等。
要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但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的鼓励孩子爱护清理自己的工具。
(二)将美术学习和我们生活联系起来
美术学习亦是一种文化的学习,亦是了解我们的民族、历史、传统、习俗的学习活动。
只有将美术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才会更加生动有趣,和爸爸妈妈一起旅行,去参观,其逛街,然后我们鼓励孩子将观察体会到的事情画下来。
就像我上的《庆春路上的老故事》不仅描绘了街道上的人物雕塑,还了解了这条街的历史风情故事。
生活在杭州很幸福!
有那么多景点可以去游览,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博物馆等等就在身边我们随时可以取看看。
一家人一起去参观美术展览、画廊、博物馆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学校美术学习比较难开展的活动。
我的儿子克鲁斯只有两岁,我们一家也去秋游,也去看画展。
一次看美院展览馆的吴冠中画展,克鲁斯指一幅画,高兴的告诉我“阿多多房子,中山北路,有外婆家!
”尽快语言不流畅,但儿子看到了,理解了,将自己生活的理解到画中了。
当时我真的很感动,这是一幅吴冠中的大幅水墨写意画,的确画的是层层叠叠的房子。
儿子反复的看着这幅画,说着最喜欢这幅画,其实他心里回忆的是住宅中山北路阿婆家的快乐时光。
(三)每个孩子的画都是独特的
老师们可能也有和我一样的经历。
孩子会对着自己的话叫到:
“再给我一张纸好吗,我画错了。
我不得不反复解释。
关于画,老师告诉你们,请你不要用对于错来判断,在老师眼里你们的画只有好和更好,没有错与对,假如你对自己的画觉得不满意,你们应该说“老师,我画的不够好!
还有,关于那些尺、橡皮一类的工具。
同学们,这也是我们绘画的工具,和我们用的彩色笔颜料一样,没什么好新奇的,只不过自信的孩子可以不用。
假如我能徒手画一条完美的线条,那我就不必用尺,假如我们能一次画准确那么橡皮更是不必用了,还有我们能画圆,就不必借助圆规,就是这样简单。
用工具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只说明我们聪明,我们想画的更好!
如果我们有创意,我们还会发明出各种新的工具与用法。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想孩子在美术学习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其实是我们一贯以来给孩子建立了这样一种认识,使他们对美术产生了这样的一种认识,也与语文数学一样,其实美术并不是孩子认为的那样,它应该更丰富、有趣、有创意。
(四)孩子真的不会画了吗?
——问题是儿童想不想画!
“我想不出来画什么?
”小怡握着一把彩笔,看着空白的绘画纸,固执的宣称自己就是不会画!
当我们随着孩子的成长,为什么越来越不会创作了?
为什么低年级儿童说:
“我能画,我想画了,老师我们忍不住了,你别说了!
高年级儿童却说:
“老师画什么?
我不会画,老师能不能给我画个样子。
孩子在绘画时往往习惯画自己熟悉的、画过的形象。
很多时候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学习发展的。
在儿童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常遇到自己以前没有学过的内容,有的儿童就可以顺利地开始绘画,有的就会说出:
“我不会画”。
说的“会”和“不会”主要是指能否顺利地开始绘画活动。
“会”的孩子也不一定就能完成的很好。
积极主动、勇敢是接受新知的一个良好开端。
说“不会”的孩子也未必就是真的画不出来。
只有给孩子松掉成人美术标准的枷锁,让孩子只有的描绘,他们才能克服绘画的恐惧,体验到表达得乐趣。
只有孩子开始画了,老师才能更多地行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
美术的学习,一样需要努力,只是方法不同而已。
儿童越是画,他就越想画,就越觉得画画充满乐趣!
(五)孩子的画越具体,就越丰富,就越有情感
画人是空洞的,画我的一个朋友是具体的。
画树是空洞的,画我家门前的那棵香樟树才是具体的。
有了具体的描绘对象,才有具体的情节和感情,才能使孩子的画丰富起来。
当看到孩子的画时,我们可以用这样具体的问题去追问孩子。
“这个人是你不是你的朋友小田呢?
她昨天还围着一块红色的围巾的吧。
”这样来帮助孩子记忆,联系具体的细节形象。
我经常看到孩子的画树杆永远是咖啡色的,树叶永远是绿的。
小草、云朵、太阳都是一个造型的,我就知道孩子画的是一个概念化的形象,而不是具体的个性的形象,这对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是没有帮助的。
(六)为孩子布置一个画展
每一个孩子的画都是独特的。
当他们画被展览起来时,孩子会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有可能就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我就体验过一次,记得小的时候,闲来无事照着小人书画了个猪八戒,外婆看到了高兴的夸奖我画的好,还要我画一幅寿星老头,我依照一个酒瓶上寿星的样子画下来,送给外婆。
外婆将这幅寿星老头挂在了家里,逢人便讲这是我外孙画的。
不想这一下激发起了我画画的热情,在班里当仁不让的当起了小画家。
一当当成现在的美术老师。
我们可以把孩子的画展览在教师里,可以贴在墙上,有条件还可以装成镜框,还可以制作成画册。
我收到一个孩子将自己的画做成的月历册,孩子的表情当然是很自豪的。
看着孩子的画展,我想老师和孩子一定都能享受的成就的乐趣!
五结束语:
“你知道我画了什么吗?
小男孩面对自己的画,各自说出了画中的秘密。
子超画的《我的小天地》两颗红红的爱心穿在一起,挂在床头非常惹眼。
“床头的两颗爱心,表示自己和爸爸妈妈心连心,也表示想找一个男朋友”
“不是女朋友,因为我是男孩,想有一个一起玩的伙伴。
“另外觉得这一串爱心挺漂亮的,以后想做个木头的挂在自己的床头。
画得挺好的时候,被老师的一句话给毁了!
或许那天老师不说最后那句:
“你做的是什么!
这么这样一蹋糊涂!
”那么他可能在沉浸在自由创作的联想之中。
他委屈的想,老师连问都没问,又怎样知道我内心设计的是什么呢!
我们都缺少对孩子的真正交流和理解,我们对孩子思想深度的偏见和我们的自以为是,还有那过于依赖的专业知识,使得我们在评价孩子的作品,美术学习时作出了错误的评价!
也许正式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扼杀了孩子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