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疗法-2.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004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8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针疗法-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头针疗法-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头针疗法-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头针疗法-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头针疗法-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头针疗法-2.ppt

《头针疗法-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针疗法-2.ppt(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头针疗法-2.ppt

头针疗法头针疗法概述头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

头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区,以治疗脑源性疾病为主脏腑肢体等全身疾病的一种疗法。

有的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

“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

“皆上升于头。

”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颈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

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毗。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其文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手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颊、头颈部。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手足六阴经中手少阴经“上夹咽,系目系”,足厥阴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直接循于头面,其他阴经则通过经别在头项部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直接上至头面部。

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以上经文充分说明头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

头为清阳之会,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这就是头针能够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阳明分布于额角并交汇于督脉的神庭穴足太阳分布于前额、巅顶并络于脑足少阳分布于头角处手少阴连目系通于脑足厥阴上行于脑并于督脉交汇于巅顶部督脉直接通于脑任脉上行于目阴跷脉直接通于脑阳跷脉借风池通于脑阳维脉行头部合于风池头皮的解剖结构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组成2-3mm血管、淋巴管、神经、汗腺、毛囊和皮脂腺由浅入深为:

头皮和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上紧密的结缔组织-腱膜下疏松的结缔组织-骨膜-(颅骨)国际头针标准线国际头针标准线1970年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不久,这种疗法也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头针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所用的穴区和经络、穴位、脏腑有密切联系,其穴名反映了经络、穴位等理论和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于1984年5月在东京)经过讨论,决定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一针透双穴或三穴)方法原则,制定了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包括由头穴名的英文字母数字编号、穴名汉语拼音和汉字三要素。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兹将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

额区额区额中线额中线额旁一线额旁一线额旁二线额旁二线额旁三线额旁三线国际头针标准线国际头针标准线

(一)

(一)MS1额中线额中线zhngxin【部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头痛,头晕,目赤肿痛,鼻病,癫痫,精神失常等头面五官病。

【刺法】:

沿皮向下刺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国际头针标准线国际头针标准线

(二)MS2额旁1线pngxin(胸腔区)【部位】: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对心慌、气短、浮肿、尿少有一定的效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肺病(上焦)等【刺法】:

从眉冲穴刺入,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国际头针标准线国际头针标准线(三)MS3额旁2线pngxin(胃区、肝胆区)【部位】: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对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疗效,对肝胆疾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中焦)【刺法】:

从头临泣穴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国际头针标准线国际头针标准线(四)MS4额旁3线pngxin(生殖区、肠区)【部位】: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

配双侧足运感区治疗急性膀胱炎引起尿频、尿急,糖尿病引起烦渴、多饮、多尿,阳痿,遗精,子宫脱垂等。

对下腹部疼痛有一定疗效。

(下焦)【刺法】:

从此线上端进针,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顶区顶区顶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一线顶旁一线顶旁二线顶旁二线国际头针标准线国际头针标准线(五)(五)MS5顶中线顶中线Dngzhngxin【部位】:

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前顶:

前顶:

百会前百会前1.51.5寸寸)之段。

【主治】:

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操作】:

从百会穴进针,向前透刺至前顶,行快速捻转手法。

国际头针标准线国际头针标准线(六)MS6顶颞前斜线DngniQinxixin(运动区)【部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悬厘悬厘头维与曲鬓上头维与曲鬓上3/43/4和和下下1/41/4交点交点)引一斜线,并将其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

上1/5段,治疗对侧下肢躯干瘫痪:

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段(言语一区),治疗对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

【操作】由前神聪向悬厘分段接力平刺,行快速捻转手法。

国际头针标准线国际头针标准线(七)MS7顶颞后斜线DngniHuxixin(感觉区)【部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

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

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交点尖水平交点)引一斜线,将全线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

上1/5段,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的感觉异常;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

下2/5段,治疗对侧头面感觉异常。

【操作】百会向曲鬓分段接力平刺,然后行快速捻转手法国际头针标准线国际头针标准线(八)(八)MS8顶旁顶旁1线线Dngpngxin【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4.5厘米),从膀胱经通天穴(前发际正中前发际正中上上44寸寸,旁开旁开1.51.5寸寸)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4.5厘米)。

【主治】:

腰腿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刺法】:

从通天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针手法。

国际头针标准线国际头针标准线(九)(九)MS9顶旁顶旁2线线Dngpngxin【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6.75厘米)。

由胆经正营穴(前发际上前发际上2.52.5寸寸,正中旁正中旁2.252.25寸寸)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至承灵穴)。

【主治】:

肩、臂、手的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

【刺法】:

由正营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

行快速捻针手法。

(三)颞区(三)颞区颞前线颞前线颞后线颞后线国际头针标准线国际头针标准线(十)(十)MS10颞前线颞前线Niqinxin【部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厌穴(头维与曲鬓上头维与曲鬓上1/41/4和下和下3/43/4交点交点)至悬厘穴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运动性失语、面瘫、口腔疾病【刺法】:

由颔厌穴进针,沿皮刺入透悬厘穴,行快速捻针手法。

国际头针标准线国际头针标准线(十一)(十一)MS11颞后线颞后线Nihuxin【部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的率谷穴(耳尖直上入发际一寸半耳尖直上入发际一寸半)向下至曲鬓穴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

【刺法】:

从率谷穴进针,沿皮向下透曲鬓穴,行快速捻针手法(四)枕区(四)枕区枕上正中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枕下旁线国际头针标准线国际头针标准线(十二)MS12枕上正中线ZhnshngZhngzhngxin【部位】:

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穴上1.5寸)至脑户穴(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枕外粗隆上缘凹陷处枕外粗隆上缘凹陷处)之段。

【主治】:

眼病,足癣等【操作】从强间穴透刺1.5寸至脑户,行快速捻转手法。

国际头针标准线国际头针标准线(十三)MS13枕上旁线(膀胱经)ZhnshngPngxin(视区)【部位】:

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1.5厘米)起,向上引一直线,长4厘米。

【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等。

【刺法】:

由此线的下端进针,向上沿皮刺入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国际头针标准线国际头针标准线(十四)MS14枕下旁线Zhnxi(膀胱经)Pngxin(平衡区)【部位】:

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脑户旁脑户旁1.31.3寸寸)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主治】:

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操作】由玉枕穴进针,向下平刺2寸,行快速捻转手法。

1、脑源性疾患,如中风、颅脑损伤、眩晕、皮层性多尿、视力障碍,小儿脑瘫、智能迟滞,震颤麻痹、癫痫、假性球麻痹、舞蹈病等。

2、周围神经疾患如:

截瘫、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周围神经麻痹3、骨骼肌病变如:

肩周炎、落枕、颈椎病、关节炎、腰腿痛等。

4、内脏疾患如:

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尿频尿急、阳痿遗精等适应症适应症取穴原则1、单侧肢体疾病:

选对侧刺激区2、双侧肢体疾病:

选双侧刺激区3、内脏及全身疾病或不宜分左右的疾病可在双侧选穴治疗4、根据不同的疾病选相应的刺激区,并可配合有关的刺激区如偏瘫病人可选瘫痪对侧的顶颞前斜线配合顶中线和顶旁一线进行治疗操作方法1、准准备备:

取取坐坐位位或或卧卧位位,依依不不同同疾疾病病选选定定刺刺激激穴穴区区。

一一般般选选用用26-2826-28号号或或2830号号1.533寸寸长的不锈钢毫针。

长的不锈钢毫针。

进针时毫针与头皮呈进针时毫针与头皮呈30度左右夹角快速将度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针刺入头皮下,当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0.53寸。

然后运针寸。

然后运针。

方法:

对刺、接力刺、齐刺方法:

对刺、接力刺、齐刺2、进、进针针3、行针行针1)捻转:

头针的行针只捻转不提插。

左右快速旋转达200次/分左右。

一般可持续捻转2-3分,留针20-30分,留针期间每隔5分,重复捻针1次。

2)抽气法和进气法:

针刺达到要求后用拇食指夹持、中指抵住针身,靠指的爆发力向外速提,力与阻力基本相当,及力向外,但针不提出皮肤,多次后针下得气;进气相反,进针最多插入1分3)迎随补泻法42感觉感觉局部局部酸、胀、重、痛、热酸、胀、重、痛、热以痛胀多见以痛胀多见三、操作方法针刺反应针刺反应肢体肢体热、胀、麻、凉热、胀、麻、凉肌肉肌肉跳动或抽动跳动或抽动4、起针操作:

刺手夹持针柄轻轻捻转松动针身,操作:

刺手夹持针柄轻轻捻转松动针身,押手固定穴区周围头皮,如针下无紧涩押手固定穴区周围头皮,如针下无紧涩感,可快速拔出针。

出针后用消毒干棉感,可快速拔出针。

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疗程疗程可每日或隔日针刺一次,十次为一疗可每日或隔日针刺一次,十次为一疗程,休息程,休息5-75-7天,再作下一疗程。

天,再作下一疗程。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一)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加上头发覆盖,不易及时发现。

因此,必须作到针前严格消毒,针后按压针孔,以防感染。

(二)头针在治疗时刺激较强,故需掌握适当的刺激量,防止晕针。

(三)出针后应清点针数,防止遗漏(四)高热、心力衰竭、病情危重以及婴幼儿囟门尚未完全闭合者,不宜采用头针。

血压过高时,应待稳定后方可行头针治疗。

头针的注意事项头针的注意事项(五)中风患者,急性期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