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本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89121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3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本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本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本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本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本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本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

《五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本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本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本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

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

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

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师:

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

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改变一个条件,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思考并发言讨论

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第一单元第1课

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

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认真完成课后实验记录

板书

设计

种子发芽实验

种子发芽的条件:

阳光、空气、水、温度。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课后

反思

种子的发芽实验

(二)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三、交流实验信息

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

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学生分享自己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填写实验信息

思考分析实验结果

每个小组介绍自己的实验方法、过程以及获得的信息。

第一单元第2课

四、种植绿豆芽

小结:

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引导:

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参考资料: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确定任务:

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种子发芽实验

(二)

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

温度、水分、空气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设计对比实验。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P7),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二、绿豆芽

生长需要阳光吗?

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讨论: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

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分享自己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讨论怎样能让豆芽更好的生长

思考并讨论。

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第二单元第3课

三、实验二: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

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概括: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学生观察思考

讨论绿豆种子生存的环境,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延伸思考题,积极发言回答。

实验一:

绿豆芽需要阳光吗

实验二:

总结: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会主动适应环境

蚯蚓的选择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每组一份:

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一、谈话导入:

二、实验一:

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三、实验二

蚯蚓喜欢

干燥还是

湿润的环境

见过蚯蚓吗?

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

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学生自由发表。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两次

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过渡:

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学生尝试总结实验结论

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第一单元第4课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拓展:

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收回材料,组织交流

让学生归纳:

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食物链和食物网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二、谁吃谁

提问:

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

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问:

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讲述: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学生回答:

水、阳光、空气等

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

落叶——蚯蚓——小鸟;

蔷薇——毛毛虫——小鸟)

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第一单元第5课

三、水田的食物网

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书13面图,生物有:

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说一说:

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

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思考并讨论

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食物链:

谁吃谁

食物网:

水田中的食物网

做一个生态瓶

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二、设计生态瓶:

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

(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

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说明:

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学生讨论:

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

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第二单元第6课

三、制作生态瓶:

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

(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完整的生态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设计生态瓶:

改变生态瓶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参17面记录单)

交流:

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实验方法:

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实验结果: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学生思考

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

第一单元第7课

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参18面记录单)

四、总结拓展:

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

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

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维护生态平衡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

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

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

在书19面表示出来。

(可启发;

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学生尝试画出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第一单元第8课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思考这些问题

草原的生态平衡:

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光和影

科学概念 

产生影子的条件:

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

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探究影子的特点

分组实验:

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一、引入

二、关于影子

产生的条件

三、关于光源

的教学

四、影子的特点

引导语:

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

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谁玩过影子的游戏?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想一想:

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

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学生列举 

得出光源的描述: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第二单元第1课

五、回顾和总结

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

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结论: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引导学生回顾:

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学生自学,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

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

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