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五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产业化就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资源的效力。
第二,农业产业化就是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产业链各主体之间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节约人力、财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一种表现。
第三,农业专业化分工,需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者如农户;
农业企业要对投资的最终效果负责,这就迫使决策者必须深入市场调查,密切注视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要来决定投资的方向和规模。
作为宏观管理者的政府,也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信息来制定调控的政策和措施,使调整的决策易与实际生产相吻合,这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产业发展的盲目性,使农业产业结构大体上能保持动态的协调平衡,从而推进农业内部专业化生产的提高,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步与发展,
第四,农业向现代化迈进,呼唤组织制度创新。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客观上要求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调整和变化,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和制度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农业产业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产业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具备两个基础条件,一是产业结构优化设置应适应其自身演进规律,二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应以其自身变动趋势为基础。
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演化是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的一种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农业之所以属于弱质产业,是因为农业仅限于从事初级产品生产;
滞留隐性失业即剩余劳动力过多。
农业产业经营通过从事集约高效的种养业,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可以吸纳相当多的劳动力就业创造价值扩大增值;
同时,城市里的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当向农村区域转移,为农村发展二、三产业提供更多机会,乡镇企业要以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为战略方向,适当集中,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众多的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转移更多的农业劳动力。
在相同条件下,农业占用劳动力越少,农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牛若峰:
《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框架》,《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5期。
现代科学技术普遍地运用于一体化系统再生产的全过程,使农业生产率增长超过工业生产率的增长,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为农业由弱质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变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现实的前景。
各地先行者们取得的良好绩效,以雄辩的事实证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是高效益的,农业可以转变为强势产业。
尤其是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越来越成为赚钱的领域,成为投资回报率很高的产业。
产业发展理论给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的理论依据是,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重要手段,产业的发展规律要求农业产业化必须站在现代经济的角度发展农业。
3.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规模经营就是要实现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因生产或经营规模扩大、平均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趋势。
马克思较早地提出了规模经济的观点,“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6~687页。
。
西方经济学认为,规模经济是由以技术进步为主体的生产诸要素的集中程度决定的。
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必然导致农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
它通过社会化、专业化、一体化生产形式,不仅有利于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
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
从理论上讲,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大致有两条途径:
一是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
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等途径,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靠产业群体内各经济主体的联合来实现。
这种联合,本身不一定就是一个经济实体,而是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众多农户连接起来。
在其内部,尽管单个农户规模小,但由于他参加了整个组织或系统的分工与协作,避免了独立进入市场的许多障碍,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因而使整个产业系统获得系列效应或规模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汪艳、徐勇: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12期。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兴起与发展历程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
萌芽阶段、摸索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稳定期。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到目前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自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计划购销体制以来,除国家合同定购的农产品外,我国畜禽、水产、茶果等大量农产品就开始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庇护,自主地走向市场。
但是,农业产业化仅仅是处在一种萌芽阶段。
为引导农民顺利走向市场,帮助农民最大限度地避免市场风险,各地在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信息、种苗、技术以及加工、贮运、流通等服务环节上采取了多种措施,经过摸索,逐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这样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试图为分散经营的农产品开辟一条通向市场的通道。
陆敏、朱明:
《试析农业产业化之起缘与特质》,见《产业化:
中国农业新趋势》,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5月版。
在20世纪70年代,泰国正大饲料公司为了开辟中国市场,由公司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种鸡饲料等生产资料,带动农民家庭发展养鸡业,使公司得以在中国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
这就是我国较早一批“公司+农户”的实践,称之为“正大模式”。
这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初形式。
目前这种形式已在我国许多地区得以发展。
在此基础上也萌生发育出多种产业化组织经营形式,其经营内容涉及种养业、加工运输业、商业等农村各个行业,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初级的农业产业化,虽然贸、工、农三方都有合作的愿望,希望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但由于各方的利益独立,不可避免地导致各自都尽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长期习惯于靠价格“剪刀差”积累的工、贸部门和企业,实质上仍然把农业当作攫取利益的对象,也就是说,农业产业化要获得真正的发展,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公平的利益约束机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贸工农一体化。
2.摸索阶段
80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取向改革进程的日益加快,一方面,贸工农三方都意识到只有结成共存共荣、长期稳固的紧密型合作关系,才有可能驾驭市场;
另一方面,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促进了产权主体的进一步明晰,也为三方结成利益共同体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于是,一些工商企业,外贸企业率先与农民结盟,创造出机制灵活的贸工农一体化联合体。
由于它有强劲的生命力,这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形成了90年代初农业经济领域的新景观。
贸工农一体化经济组织,以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为宗旨,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和市场开拓按其自然联系整合于一个经济联合体之中。
它一头联结千家万户、一头联结国内外市场,并且还可以有效降低外部交易成本,较好地处理了贸、工、农三者的利益分配关系,从而为家庭小规模生产与市场大规模流通构建起顺利对接的稳定通道。
3.发展阶段
进入90年代以来,农业产业化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
特别是在一些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比如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对进一步如何发展商品经济、发家致富,在重重矛盾和困难之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既发展多种经营,又组织了向市场进军的联合体,建立了农工商总公司,以协调、解决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矛盾,为解决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面临的新矛盾作出了可贵的尝试。
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依据实践经验,陆续实践了“公司+农户”;
“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勾画了农业产业化的雏形。
陈吉元:
《农业产业化:
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见《产业化:
中国农业新趋势》,中国农业出版社。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推动作用已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重视、引导和推广,使农业产业化得以较快发展,实行的行业和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有效增长。
目前,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很猛,可以预料,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农业产业化将进入成熟阶段。
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大多数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农业产业化应当包含六个要素:
一是生产的产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二是主要依托当地自然优势、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发展和生成农业产业,三是生产过程实行专业化分工;
四是产业经营和发展要有一定规模:
五是在生产环节采取农、工、商、产、供、销密切结合的方式;
六是在经营管理上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张红宇:
《产业化成长与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见《产业化:
考虑以上种种要求和必备的要素,归纳起来,研究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就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①揭示农业产业化最本质的内涵或特征;
②要尽可能删繁就简,不能把相关的一切内容都不加区分地囊括其中;
③不能为通俗化而有意回避有特定意义的经济学概念。
从这样的要求出发,我们认为,1995年12月11日的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文中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是迄今所见到的较为完整、全面、科学的定义。
这篇社论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是: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提出,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崭新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上是生产的专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自然经济状态下,是谈不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
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非农人口逐渐增加,由此引起农产品商品量需求的增加。
商品量的多少决定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的程度。
为了适应市场扩大的需求,农业生产必须采取专业化的方式。
专业化促进规模经济越来越大,生产成本也就越来越小,从而使得那些非专业生产农户的生产变为不合算的行为。
因此,产业化就成了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
专业化的程度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经济学家樊纲强调,农业产业化主要有两点:
作为一种产业的农业,必须像其他产业一样,能够取得规模效益,即使不能在生产的全过程上取得规模效益,至少也要在某些环节上取得规模效益,形成农业开发的大型企业,这样才能打破传统小农业的局限。
作为一种产业的农业,必须像其他产业一样获得一份平均利润,这样才能使农业投资具有微观经济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才能与其他产业的投资成比例地不断增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牛若峰研究员指出,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简称。
国际上把这一进程叫做“农业一体化”。
它的微观载体西方多称为“农工综合企业”,前苏联叫做“农工综合体”。
“农业产业化”是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产业被割裂,农业再生产各环节的内在联系被割裂,而“产业化”则意在把人为割裂了的产供销各环节重新连结起来,构成涵盖农业扩大再生产全过程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
考察以上关于农业产业化概念,可以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为:
(1)以市场为导向。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农产品只有依据市场需求的动向,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才能生存和发展;
(2)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起着把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起来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因此只有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越性才能发挥出来。
(3)以一大批农户组成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为基础。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式的农产品商品基地,实行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经营集约化,才能为“龙头”企业提供大批量、高质量的农产品。
(4)形成农工商有机的产业链。
即将农业生产部门、农产品加工部门和产品销售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由工商部门实行保护价收购,同时,也使农产品加工和经销部门有可靠的货源。
(5)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链中的各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
这里主要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必须形成一定程度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之间的凝聚力之所在,也是农民获得利润返还、提高比较效益的利益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
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经营体制。
与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相比,农业产业化有以下基本特征:
(1)产业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是从经营方式上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商品贸易、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的一体化经营。
这样,既能把千千万万的“小农户”、“小生产”和复杂纷繁的“大市场”、“大需求”联系起来,又能把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落后农业联结起来,从而带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等一系列变革,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再生产诸方面,产业链中各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
(2)生产专业化。
80年代在研究农业发展战略时,曾针对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经济,提出了由小农业(种植业)向大农业(农、林、牧、渔)的转变,并大力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实践证明,这次大调整的效果是好的,成功的。
现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是要从大农业到小农业,逐步专业化,专业到一个产品(比如板栗)、—个要素(比如种子)上来。
只有专业化,才能投入全部精力围绕某种商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相结合,使每一种产品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作成为最终产品,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3)产品商品化。
生产就是为了交换,只有在市场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然后又在市场上购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才叫产品商品化,如果生产的一半或大部仅供自己消费,则称不上产品商品化。
农业产业化要求商品生产率在90%以上,这是产业一体化经营与非产业化的自给性、半自给性的基本区别。
(4)管理企业化。
农业产业化就是用管理工业企业的办法经营和管理农业,使各农户分散的生产及其产品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计划,把农业生产当作农业产业链的第一环节或“车间”来进行科学管理,这样,既能及时组织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又有在农产品适时收获后,分类筛选,妥善储存,精心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增值和销售,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5)服务社会化。
通过一体化组织或各种中介组织,利用有关科技机构,对共同体内各个组成部分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等全面的服务,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直接、紧密、有效地结合。
比如在肉鸡综合体中,作为农场一方,主要的工作是提供劳动力、养鸡场房及其部分设备和用品,而农工综合体则向农场提供雏鸡、饲料和其他生产资料,并负责防疫、技术指导及肉鸡的加工和销售,大部分生产费用由综合体预付。
这种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使整个农场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其经营风险大大降低。
在我国,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龙头”企业应当从自身利益和长远目标出发,为农户提供从种苗、生产资料、信息、资金到科技、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系列化服务,从而促进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共同发展。
第三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类型
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组织结构和利益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划分为很多种。
在此,我们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带动作用性质的划分:
“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综合开发集团带动型。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公司+基地农户
“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在实际运行中,公司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进行专业协作。
这种形式在种植业、养殖业特别是外向型创汇农业中最为流行,各地都有比较普遍的发展。
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由公司强化农业资源开发,增加产出,并使其增值,统一组织运销,尤其适合在市场风险大、技术水平高、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以及资金技术密集型生产领域中发展。
因此,这种类型对公司各方面的要求较高,它应以充足的资金为基础,以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为先导,具有高效率的管理能力,从而达到产品的高技术含量、高产出率、高附加值,在国内外市场顺利畅销。
这种类型主要特点是公司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体系,其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联结方式是合同(契约)。
公司企业与生产基地、村或农户签订产销合同,规定签约双方的责权利,企业对基地和农户具有明确的扶持政策,提供全过程服务,设立产品最低保护价并保证优先收购,农户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企业交售优质产品,由公司企业加工、出售制成品。
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组织能否有效运转的关键取决于公司作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契合程度。
当利益一致时,就可以使之达到完全一体化的水平,反之,则至多只能是一种随时可能解体的准一体化。
如上海大江有限公司及其相关企业,是一个以饲料、畜禽和肉食品三个生产部门为主体的连贯作业体系,是由中外合资、多厂联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配套“三大块”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成分的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
“大江”及其关联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亿多元,建成大型现代化饲料厂,并把原来支持的农村专业户和农户养鸡场改建为21个大规模现代化养鸡厂,还联结数万个养鸡养猪户和上百家国有、集体养殖场,形成宏大规模的饲料、肉鸡产销系列,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年产全价颗粒饲料60万吨,父母代肉种鸡苗200多万套,父母代蛋种鸡苗100万套,年产商品代鸡苗1亿只,饲养肉鸡4000万吨,屠宰加工鸡肉6万吨,出口冻肉鸡2万多吨,年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在全国农牧业中位居前列。
这些一体化企业集团的主体结构主要包括:
以农牧户为主体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以商办工业为主体的农畜产品加工经营体系,以商贸系统为主体的商品流通体系,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服务体系。
二、市场带动型:
专业市场+基地农户
市场带动型产业经营模式是指有一个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与几个基地收购市场组成的市场群体,其中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应具有较完备的软硬件服务设施和措施,并且具有较大的带动力,带动周围大批农民从事农产品商品生产和中介贩卖活动,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和几个基地收购市场,使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不仅成为基地农产品集散中心,而且成为本省乃至全国范围的农产品集散地。
以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优势,节省交易成本,提高运销效率和经济效益。
目前,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加工层次少、只进行处级分类整理即可出售的新鲜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其在“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方面还有待发育完善。
山东省寿光市在发展“专业市场+农户”这一形式方面很有代表性。
寿光市从抓流通发展蔬菜批发市场入手,推动支柱产业的形成和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经营的发展。
前几年建成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34公顷,年销售蔬菜10亿公斤,经营额突破10亿元,带动蔬菜生产基地3.1万公顷,产品销往24个省市区的190多个大中城市,并在全国180个大中城市设立了销售网点。
这个批发市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专门从事蔬菜运销人员达数万人,其经济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50%。
山东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迅猛,仅专业批发市场即达1089个,其中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43处。
寿光模式的特点是,通过专业市场与生产基地或农户直接沟通,以合同形式或联合体形式,将农户纳入市场体系。
这样,农民得以快捷地接受市场信息,灵敏地做出反应,从而做到一个市场带动一个支柱产业,一个支柱产业带动千家万户,形成一个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带。
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发育不仅带动了生产基地,而且促进了加工企业的发展,建立起蔬菜加工企业10多家,年加工鲜菜3万吨,出口2万吨。
三、中介组织带动型:
“农产联”+企业十农户
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在某一产品的再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实行跨区域联合经营,逐步建成以占领国际市场为目标,企业竞争力强,经营规模大,生产要素大跨度优化组合,生产、加工、销售相联结的一体化经营企业集团。
目前,这种类型的中介组织主要是行业协会,尤以“山东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席会议”(“农产联”)为典型代表。
“农产联”在功能上近似“欧佩克”组织在中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中的运用,对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沟通信息,“农产联”通过沟通信息,为县市政府和企业及时提供国内外市场、原料生产、加工企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动态信息,避免在生产、加工、销售中的盲目和无序竞争,避免种子、技术、设备和产品的重复引进,以减少企业和农民的损失;
二是协调关系,通过协调与上级、县市政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争取省(市、自治区)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避免不正当竞争,以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市场农业的发展。
三是合作开发,目前,“农产联”正在市场、产品、人才和生产企业四个方面进行合作开发,以期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