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结构统一技术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住宅建筑结构统一技术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住宅建筑结构统一技术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按每侧20面层
空心砌块
(轻集料)
90
140
190
≤8KN/m3
3.0
GRC板
60
≤1.5KN/m3
1.0
仅考虑刮腻子
太空板
120
≤1.20KN/m3
1.5
外墙
灰砂砖
≤18KN/m3
4.6
240
5.3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12KN/m3
3.4
3.9
门窗
0.5
注:
1.门窗洞口面积>
50%时应扣除洞口面积的墙重;
2.当墙直接布在楼板时,整体计算时双向板把墙均匀布于板跨,单向板可布置虚梁导荷;
计算楼板时应按《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第2.7.1~2.7.3条(P18),分不同情况分别计算。
2.1.2.消防车荷载(双向板)(KN/m2)
当符合《荷载规范》4.4.1条的条件时,双向板按表中荷载取值,当有覆土时,按表2.1.2-1取值。
表2.1.2-1消防车荷载取值(按满载总重为300KN车辆考虑)
土厚≤1m
土厚=1.5m
土厚=2m
梁(板)
16(20)
13(16)
11
中间值可考虑插值;
当无覆土时,楼板尚应验算冲切承载力。
同时应考虑动力系数。
表2.1.2-2动力系数
覆土厚度
0.25
0.30
0.35
0.40
0.45
0.50
0.55
0.60
0.65
≥0.70
动力系数
1.30
1.27
1.24
1.20
1.17
1.14
1.10
1.07
1.04
2.1.3.施工荷载
地下室顶板室外部分宜考虑10KN/m2、室内(一般指住宅楼平面范围内)部分宜考虑5KN/m2的施工荷载。
其与覆土、消防车活荷及人防荷载不能同时考虑,且图中应注明相关要求。
当室内部分考虑施工荷载时,室内隔墙可不考虑。
施工荷载的分项系数可取1.0。
2.1.4.屋顶荷载
一般屋面顶花园、地下室顶板为景观绿化时,其活荷载取3KN/m2,其覆土容重宜按18KN/m3计算。
当有大型构筑物、景观小品或树木时,可再另外计算。
裙房屋顶宜考虑4KN/m2的施工荷载。
屋面找坡时,找坡填料应在图中注明(一般按陶粒混凝土容重计算)。
2.2.计算参数
2.2.1.总信息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一般取0º
和>
15º
的斜交方向。
如体型复杂,可改变此数,使之按最大受力方向,近似可按地震力最大作用方向取(在WZQ.OUT中)。
●混凝土容重:
27
●结构体系:
按实际;
(短肢剪力墙截面面积占总剪力墙面积50%以上时,按短肢剪力墙结构)。
●强制刚性楼板假定:
仅用于计算位移比、周期比
2.2.2.风荷载信息
●基本风压:
安全等级为一级或房屋高度超过60m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计算按100年重现期风压值,风荷载下的位移计算可用50年重现期风压值。
●结构基本周期:
用计算所得代回重新计算。
●设缝多塔结构:
应指定挡风面并输入系数。
●地面粗糙度:
一般在城市的均可用C类。
其它类别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场地情况确定,但取B、D类应慎重。
2.2.3.地震信息
●偶然偏心:
仅高层考虑。
●双向地震:
当具备下列条件时应考虑:
①扭转位移比μ>1.2时;
②结构扭转第一周期T1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之比,A级高度建筑大于0.9,B级高度建筑大于0.85者;
2.2.4.活荷信息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
应选择;
对单独裙房部分建议按不折减
●活荷载不利布置:
多层住宅应考虑,高层可不考虑。
2.2.5.调整信息
●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建议取0.85,转换层、嵌固层也可考虑调幅。
但跨中正弯矩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简支计算的一半。
●连梁刚度折减:
0.55~0.8,一般取0.55。
●梁设计弯矩放大系数取1.0。
2.2.6.设计信息
●砼柱计算长度系数执行《混凝土规范》7.3.11-3条,一般7度,风压在0.5以上应考虑。
●结构重要性系数:
一般取1.0;
安全等级为1级的取1.1。
●柱配筋计算原则:
一般按双偏压(角筋供参考)。
角柱、框支柱应指定,自动按双偏压(角筋不应小于计算值);
异型柱应按双偏压;
梁、柱保护层厚度:
梁取25,柱取30。
2.2.7.配筋信息
●梁箍筋间距:
取200,主梁加密区按计算结果除2,与非加密区比较,取大值。
●柱箍筋间距:
取100。
●墙水平分布筋间距:
取200
●墙体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取0.25%(一、二、三级抗震设计),0.2%(四级抗震设计);
实配墙体筋不应小于此数
2.2.8.地下室信息
●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相对刚度比:
一般可取3。
●回填土容重:
20。
●回填土侧压力系数:
一般可取0.5,如对回填土有要求也可减小。
。
2.2.9.特殊构件补充定义
●转换梁、转换柱、角柱必须指定。
●次梁按主梁输入时,次梁与主梁垂直相交处可指定为铰接,程序计算主梁对次梁的约束偏大。
●弹性板:
一般在转换层、大开洞、连接薄弱处宜指定为弹性膜。
●连梁应判断:
跨高比>
5,及支承次梁的应指定为普通梁,可考虑调幅。
对程序自动判断墙间梁为连梁时,应按上述原则判断是否应为连梁,如判为普通梁,则应对此进行修改。
2.2.10.其它
●底部大空间落地剪力墙在端部及直接支承转换梁处设明柱,并按实际指定特殊构件
●一根转换梁支承异形墙时,应分为2根梁,以变形一致原则分配梁宽,最后配筋叠加。
●框支梁偏心,可采用沿梁轴线附加扭矩的方法近似考虑,应计及转换层板对梁的有利作用。
●多塔结构宜按实际建模,以考虑相互影响,注意多塔应围块指定,并指定最高塔为塔1,采用总刚分析方法。
同时多塔应分开再单独计算,控制指标(周期比,塔楼位移比)。
(注:
多塔结构不包括大地下室上多栋住宅建筑的情况)
●刚度比计算:
剪切刚度→用于一层转换及判断地下室的嵌固点。
剪弯刚度→用于多层转换。
其余用第3种算法。
●车道、坡屋顶等斜梁应按实际输入。
●地下室的越层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应手工修改
3.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3.1.基础设计
3.1.1.天然基础
3.1.1.1.筏板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和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应采用弹性地基梁、板模型考虑上部结构刚度进行整体分析计算,个别条形基础可按倒梁法计算。
筏板基础还宜按照有限元法计算其内力及配筋。
采用天然基础时,应按规范要求计算地基变形量,且应保证其满足规范允许值要求。
3.1.1.2.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翼板、梁板式筏板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
钢筋混凝土承台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0%。
梁式承台受力钢筋应满足梁最小配筋率要求。
3.1.1.3.基础梁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梁、板上部钢筋全跨贯通,底部钢筋应不少于1/3全跨贯通。
梁两侧腰筋不小于Φ14@200。
3.1.2.桩及承台
3.1.2.1.灌注桩竖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在非地震区取0.2%,地震区建议按下表3..1.2配筋。
表3..1.2灌注桩配筋
桩直径(mm)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配筋
4Φ18
4Φ20
6Φ20
7Φ20
8Φ20
9Φ22
10Φ22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2000
2100
10Φ25
11Φ25
13Φ25
14Φ25
16Φ25
18Φ25
20Φ25
22Φ25
3.1.2.2.大直径桩间支承剪力墙的承台梁应按非抗震框支梁的构造要求配筋。
在无底板情况下,单桩承台间拉梁应按拉弯构件计算,弯矩取两端墙柱底弯矩,拉力按两端柱的最大轴力的1/10取值。
对一般为协调变形而设置基础拉梁,应按非抗震框架设计,纵向拉力应按两端柱的最大竖向轴力的1/10取,再根据此拉力计算纵向受拉钢筋。
如该梁还同时承担竖向荷载(如墙体),则该梁的钢筋应按拉弯构件计算。
3.1.2.3.计算承台钢筋时,应按实际桩反力来计算。
3.1.3.其它
3.1.3.1.基础底面积的大小、桩基桩数计算时,可采用SATWE中D+L工况的柱底内力除以1.2来代替标准值,当水平力较大时应复核。
3.2.地下室设计
3.2.1.地下室外墙计算简图:
●一般情况按上端铰支,下端嵌固计算。
●当地下室顶板与墙身厚度相近时,可采用两端嵌固计算简图,此时地下室外墙顶部配筋应与地下室顶板配筋同时考虑。
3.2.2.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取50mm。
3.2.3.地下室外墙及其附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相同(塔搂柱兼做附壁柱除外);
纵筋应相匹配。
为防止或减少竖向裂缝的产生,其水平构造钢筋单边配筋率宜大于0.2%,水平筋的间距宜小于150mm。
3.2.4.在仅考虑地下水浮力的情况下,地下室底板优先选用梁板体系。
(建议结构简图,给出水头小于3米的结构方案)底板保护层厚度:
面筋取25mm,底筋取40mm。
3.2.5.地下室顶板结构体系宜按下列原则选用(限8~8.4m柱网框架结构):
●对于无覆土,平时使用荷载,优先选择无梁楼盖或十字梁楼盖,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嵌固部位时,不宜采用无梁楼盖。
●对于覆土1.0m以上,平时使用荷载,可优先选择井字梁楼盖。
●对于人防顶板,优先选择十字梁楼盖。
●推荐采用GBF板和预应力混凝土加层板楼盖结构(人防除外),但应征得开发商的同意。
3.2.6.地下室各顶、底板、外墙等构件应进行裂缝计算,水压力分项系数取1.2,裂缝宽度控制如表3.2.6要求。
表3.2.6裂缝宽度允许值(mm)
构件部位
顶板
底板梁
顶板梁
有覆土、(底板)
室内
裂缝宽度控制值
0.2
0.3
不计算
3.2.7.当地下室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板厚应不小于180mm。
当其不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板厚应不小于16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应≥C30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宜≥0.25%。
作为塔搂嵌固部位的地下室顶板,其厚板范围一般取塔搂周边二跨以内,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3.2.8.当地下室顶板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按上部结构的抗震等级采用;
地下一层以下结构根据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地下室面积较大时,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在上部结构周围二跨范围内,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同上部结构,二跨以外,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可根据情况酌情降低。
3.2.9.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符合《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4.1.3条有关规定。
即:
工程埋置深度H<10m时,设计抗渗等级为S6,10m≤H<20m时,设计抗渗等级为S8。
4.墙柱设计
4.1.柱设计要求
4.1.1.当柱采用复合箍筋或附加芯柱且满足相关要求时,柱轴压比可按《抗规》6.3.7条有关注适当提高其限值。
4.1.2.柱箍筋加密区间距:
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为100;
抗震等级为三、四级时除柱根为100外,其他加密部位可取为150mm。
同时满足不大于6d(一级)和8d(二、三、四级),d为纵筋直径。
柱根指:
框架底层柱的嵌固部位。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其指建筑首层柱的底部1/3净柱高范围,当有刚性地面时,柱根应为刚性地面以上500或1/3刚性地面至首层顶的净距二者中最大值,加上刚性地面至地下室顶板或基础顶的距离所在的范围。
对纯地下室,柱根指基础顶至地下室底板顶面以上500或1/6柱净高所包括的范围。
4.1.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
为满足该项要求,建议采用柱钢筋根数不变、柱角部(或柱边中间)钢筋直径调整的方法。
4.1.4.圆柱箍筋加密区肢距在圆柱中心纵横1/3直径范围内应满足《抗规》6.3.11条有关规定,其它2/3部分可根据柱直径、纵筋布置等情况确定。
4.2.剪力墙设计要求
4.2.1.满足下列情况的剪力墙视为一般剪力墙:
(a)剪力墙至少有一肢的墙肢长度(hw)和厚度(bw)之比≥8;
(b)满足(a)且在较长墙肢上墙面门窗等开孔面积不超过墙面面积的15%,孔间净距及孔洞至墙边的净距不小于空洞长边尺寸。
(c)当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小于层高的1/15且不小于300mm时,墙肢长度(hw)和厚度(bw)之比≥4。
4.2.2.柱、墙肢、短肢墙、一般墙的判别按表4.2.2
表4.2.2
柱
小墙肢
短肢墙
一般墙
备注
A≤4,bw≥300
A<4,bw≤300
5<A<8,且bw≤300
A≥8或
A≥4且bw≥300
墙、柱的高厚比
;
4.2.3.当短肢剪力墙截面面积占总剪力墙面积50%以上时,可判定为短肢剪力墙较多结构。
(a)在该类结构中,应设置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短肢剪力墙与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
任一层短肢剪力墙的水平剪力不应小于基底剪力的20%。
(b)短肢剪力墙较多结构总高度H,7度时不得超过100米,8度时不得超过60米。
(c)抗震等级应比一般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按调整后的抗震等级所对应的轴压比限值分别为一级0.5,二级0.6,三级0.7。
(d)墙肢截面的剪力设计值应取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设计值乘以调整系数ηvw,ηvw在一、二、三级时,底部加强部位分别为1.6,1.4,1.1,其它部位分别为1.4,1.2,1.1。
(e)短肢墙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
4.2.4.当结构体系已经判为剪力墙结构时,其中的短肢墙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小于0.7%。
4.2.5.当墙厚小于300mm时,设计应尽量避免“一”字墙,当不可避免时,其墙厚在底部加强部位应不小于层高的1/12,其它部位尚不小于层高的1/15,且不小于200mm。
重力荷载作用下的“一”字墙的轴压比,抗震等级为一、二、三时分别不应大于0.5、0.6、0.7,底部加强部位墙肢边缘约束构件的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1.2%,其它部位不应小于1.0%。
4.2.6.当墙厚大于或等于400时,其可按一般剪力墙设计、计算(高厚比>5,否则为柱),其不再因高厚比值而判断为短肢墙。
4.2.7.当仅少量剪力墙不连续,须转换的剪力墙面积不大于剪力墙总面积的8%时,不将整个体系按框支剪力墙考虑,可仅加大框支梁两侧相邻的板厚、加强此部分板的配筋,提高转换构件抗震等级。
框支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特一级时不再提高。
4.2.8.错层结构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截面厚度非抗震设计不应小于200mm,抗震设计不应小于250mm,并应设置与之垂直的墙肢或扶壁柱。
4.2.9.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但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0.1(一级9度)、0.2(一级8度)、0.3(二级)时可不设约束边缘构件。
4.2.10.错层结构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5%。
4.2.11.一般剪力墙纵向、水平钢筋应按计算确定,当为构造配筋时宜按表4.2.11选用。
表4.2.11剪力墙纵向、水平钢筋选用
墙
厚
部位
水平分布筋
竖向分布筋
排数
一、二、三级
四级
A
Φ8@400+Φ10@400(3.22)
--
Φ8@400+Φ10@400
2
B
Φ8@200(2.51)
Φ8@250
Φ8@500+Φ10@500
250
Φ10@200
300
Φ10@150
Φ10@250
350
Φ12@200
Φ12@150
Φ10@180
450
Φ10@200
2Φ12@200+Φ10@200
(a)表中B—底部加强部位;
A—其它部位,配筋后括号内数为墙体配筋率
(b)四级抗震时楼电梯间、山墙等墙体分布筋按三级情况采用。
(c)建筑端部墙体或较长墙体,水平分布筋间距可比上表数值适当加密。
(d)转换层以上至少二层墙体应按底部加强部位墙配筋
4.2.12.一般剪力墙及短肢墙构造边缘构件配筋宜按表4.2.12所示要求:
表4.2.12构造边缘构件配筋要求
抗震等级
一般剪力墙
短肢剪力墙
最小纵筋
箍筋
加强部位
其它部位
最小直径(mm)
最大间距(mm)
一
Φ16
Φ14
Φ8
100/150
二
Φ12
150/200
三
Φ6
四
200/250
4.2.13.剪力墙厚度可按表4.2.13选取:
表4.2.13墙厚与层高的关系表
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mm)
底部加强部位墙厚(mm)
其他部位墙厚(mm)
一、二级
三、四级
非抗震
3000
200(250)
3200
200(300)
3400
250(300)
3600
3800
250(350)
4000
4200
300(350)
4400
300(400)
4600
4800
5000
350(450)
5200
5400
5600
350(500)
(a)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在墙厚列中,括号内数值为无端柱或翼墙的一字形剪力墙墙厚。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