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
《初中语文散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散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听老师课文,学生思考:
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学生小结:
团结和睦、互敬互爱、相互宽容、相互理解。
最后我们归纳成一个词,和谐。
让我们把自己融入到这样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中去,请带着深沉而欢愉的情感跟着舒缓的音乐读起来)。
2、朗读入情。
学生以深沉而舒缓的语调读文章。
3、比读入法。
学生竞读,比一比谁读出了文中的深情。
(教师点拨: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读出语气、语调、读好重音,注意字和词所传达出的韵味)
4、自读知内容。
(1)自读课文:
作者在文中写了何事?
何人?
何景?
何情?
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尽显和谐。
(2)集体交流。
(3)同桌讨论:
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情?
(母子情、夫妻情、祖孙情。
教师点拨:
要抓住人物的性格:
“我”的孝顺,母亲的慈爱、妻子的温顺、儿子的乖巧;
要抓住作者的意图:
借人物之间亲情不可割舍,矛盾难以抉择的心理,来赞亲情、颂生命、展人性)
(三)合作园里寻美点,品味亲情
1、学生大声朗读,追寻文中的美点。
(美景的铺设,句式的对称、大词的小用、情节的巧设等)
2、男女生合读,思考:
景物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的优美。
A、女生读,全班思考:
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
(田野、新绿、嫩芽、冬水、菜花、桑树、阳光)
B、男生读,全班思考:
哪些句子和词语用得较好?
(课件出示初春景色的影片)归纳景物描写的作用:
为散步铺设背景、为后文分歧作铺垫、歌颂生命。
3、师生合读文中的对称句,品味形式上的音律美,感受内容上的和谐美。
4、师生共结。
(课件出示内容小结)
小结:
巧设矛盾,调节和谐旋律;
人物互爱,奏响和谐颂歌;
景物渲染,铺设和谐氛围;
句式对称,形成和谐音韵。
(四)智慧泉中探真爱,提升亲情
1、学生分组探究。
和谐的家庭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一个家庭怎样才能达到和谐?
(1)你认为在整个散步过程中,谁做得最好?
(教师引导:
老人的慈爱、我的孝心、儿子的乖巧、妻子的温顺,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
(2)在这个家庭中,谁的权力最大?
(我听母亲的、母亲听儿子的,儿子又听我的,这是多美的一条亲情链啊)
2、学生交流小结。
对子女有一份爱心,对长辈有一份孝心,每个人有一份责任心,我们的家才会和谐。
善待儿女,孝顺父母,古来有之。
(课件出示:
《陈情表》说,“圣朝以孝治天下,……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相依为命……”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3、让我们带着这份爱心、孝心与责任心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五)交流台上诉真情,碰撞亲情
亲情无处不在,它不仅在莫怀戚的家中,也在我们的心中。
匆忙的脚步也许让我们淡忘了这份瞬间的感动,已至于淡如水,淡如烟。
但这份爱是永恒的。
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
用一颗爱心去感受。
(学生准备一分钟,全班交流。
主要集中于如何在生活中感受亲情,奉献亲情。
结束语
文字与情感和谐了,就诞生了隽永的小诗,我们与作者和谐了,就碰撞了心灵的火花,子女与父母和谐了,就营造了温暖的小巢,人与自然和谐了,就有了明丽的世界,社会与未来和谐了,就奏响了时代的赞歌!
让我们带一份孝心给家人,带一份爱心给别人,带一份责任心给社会,共建一个和谐的家园!
《散步》学情分析
七年级为初中的起始阶段,学生处于初中学习的适应期,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注重理解、审美、创新等各项能力的积极培养。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独立思维的重要发展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但是,对于我校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缺少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体验,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感情较为淡漠。
在语文知识方面,学生对“散文”这一文体知识的了解不多。
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课文《散步》以“人与自我”为主线,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突出人文性教育,让学生在感受浓浓亲情的同时,体悟生命与责任。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
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
《散步》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故事美、情感美。
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审美阅读进行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紧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之美的体验。
当然,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远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完成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能让学生的聚焦课堂,关注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散步》教学效果分析
1、由于对教材的分析较为透彻,学生学情的定位比较准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得以很好地贯穿,实施得也较为理想,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是令人满意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完成较好,囿于学生现阶段的生活体验,学生对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能有所理解,但没有亲身感悟,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从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明确自己现阶段责任并力争做有责任意识的人做起。
2、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较为到位,所有学生用心用情地朗读课文,为感知故事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我深感到七年级学生的纯真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有信心让他们的朗读水平日渐提高。
3、解读文本归根结底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言积极、较为到位,加之理解后再朗读感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
4、学生在学习文章后能同教师一起对文章内容进行回顾,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完成得相当出色。
5、在“创新表达”环节,学生生成在预设之内,基本能按照“以小见大”的写法完成仿写练习,多数同学能围绕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小场景的叙述,感受家庭中浓浓的亲情。
个别同学存在句式问题需教师加以点拨引导。
《散步》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
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
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散步》测评练习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分歧()一shà
()时chāi()散各得qí
()所
委qū()水波lí
nlí
n()()嫩()芽
2.根据所列出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相信并佩服。
——()
②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③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④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下列句子方框里的词语,应选哪一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
A.①度②无奈③生长B.①拖②高兴③覆盖
C.①熬②信服③铺D.①活②犹豫③滋生
4.仿照例句写一段话。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丰收。
(二)阅读理解
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
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
“走大路。
”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中的“这”是指代:
()
A、树上的嫩芽 B、大块小块的新绿
C、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 D、以上三项都是
2.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解释说明 B、声音延长C、意思递进 D、意思转折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4.“母亲”开始想走大路,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了?
A.因为小路有意思,好玩。
B.因为她呵护和关爱孙子。
C.她怕儿子为难。
D.因有儿子在身边,可随时背她。
5.“母亲”改变主意,说明了这个家庭的关系是:
A.老人总爱迁就孙子,原则性不强。
B.老人本来没什么主见,总爱听别人的。
C.表现了祖孙三代相互谦让、团结、和谐的关系。
6.“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对“整个世界”的正确理解是:
A.世界就是由“母亲”和“儿子”构成的。
B.“我”上有老,下有小,因此责任极其重大。
C.家庭生活里,“母亲”和“儿子”是最重要的两代人。
D.“母亲”是老一代,“儿子”是新一代,他们代表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这段话中的一“前”一“后”一“叫”一“笑”,写出了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动人情景。
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母亲的时日已短。
说:
‘走大路。
’这段话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敬,即“敬老”。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这段话则表现了“我”对孩子的疼爱,即“爱幼”。
C.“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极言母亲过冬的艰辛,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同情与关心。
D.“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这一段话中“早已习惯”和“还习惯”不能互换,因为“我”与母亲生活的时间长,所以说“早已习惯”;
儿子与“我”生活的时间短,尚未养成习惯,但儿子比较懂事听话,所以说“还习惯”。
《散步》课后反思
(一)我认为还有一些遗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1、朗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教学工作,本节课学生集体朗读情况较好,但缺少朗读技法的指导。
如果本节课选用范读,学生朗读技法的欠缺就会突显出来。
2、在分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都动起来了,分工也较为细致,但交流的气氛不够浓烈,小组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
3、“创新表达”环节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完成,缺少创新的仿写。
但不能就此否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本节课教学引发的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1、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
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注重在多形式的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同时努力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学、有所思。
2、语文教学要关注课堂、关注文本、关注学生。
语文课堂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文本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
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素养并重,关注学生长足发展。
老师不断丰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就会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影响学生精神世界,进而让学生有长足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
”经常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且行且思且珍惜,我会“以思促教”,让教学因反思更为出色。
《散步》课标解读
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在散步这一平常之事中,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是“语文与自我”的一个展现层面,以“自我”为核心,紧扣“亲情”这一单元主题,与本单元其他文章反映了同一主题,引领学生进入中外名家的亲情世界。
同时与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科学精神)、第六单元“人与社会”(想象世界)相衔接,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三大板块诠注了全新的育人观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
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家庭亲情中的责任、谦让、互敬互爱等问题。
【知识目标】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意义:
依偎妩媚粗犷小心翼翼潇洒涟漪
【能力目标】
1、学习《散步》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
2、正确、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来。
【情感目标】
在阅读中体会《散步》这篇散文表现的亲情和温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品味细节,感受课文。
难点:
在学习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讲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