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66858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Word格式.docx

《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Word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Word格式.docx

2、重要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1)分封制

目的:

巩固奴隶主统治

内容: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与周王关系:

诸侯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打仗

分封的诸侯国:

齐、鲁、燕、卫、晋、宋等

意义:

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瓦解:

春秋时,诸侯争霸、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2)井田制

性质: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臣下,土地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受田者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

劳作方式:

奴隶集体耕种

3、春秋战国的纷争

根源:

各地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为争夺土地、人民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经过:

春秋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和吴越争霸;

战国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长平之战

影响:

给人民带来痛苦、灾难;

加速了由分裂走向统一;

促进了民族融和

4、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封建的)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确立

5、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区别和本质:

春秋时的改革是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但结果却使用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定下来;

战国时的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和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

作用和结果: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起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新的封建制度确立了

6、商鞅变法

背景: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地主的出现——新兴地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第一次(“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燔诗书而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

废分封,行县制;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定封建土地私有制)

意义: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其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但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7、春秋战国的文化

思想:

老子,道家创始人,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

孔子,儒家创始人,思想核心

为“仁”,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文化典籍为《诗》、《书》、《礼》、《易》、

《春秋》。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荀子,唯物主义思想,“制天命而用之”。

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韩非子,后胜于今;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文学:

《诗经》、屈原和《离骚》、诸子散文

科学技术:

天文历法,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记载(早欧洲600多年);

确立十九年七闰(早西方160年);

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物理学,《墨经》光学八条。

医学,扁鹊被后世尊为“脉学之宗”,四诊法

(三)重点优化

1、夏、商、西周三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暴政

2、为什么说夏朝已进入奴隶社会?

原因: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夏朝已经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国家和氏族制度的一个根本区别)。

(3)夏朝已经有了种种压迫人民的机关——国家机器。

3、武王伐纣的性质是什么?

性质:

奴隶主贵族领导推翻暴君战争。

4、国人暴动的根本原因及性质。

根本原因:

周厉王暴政;

平民的武装暴动

5、简述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井田制

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两种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6、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如何评价?

①王室衰微,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

②生产力发展,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狄人南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可乘之机。

评价:

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积极,客观上有利于历史前进。

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在兼并和争霸战争中,开拓了疆土,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的统一,集权趋势加强,这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

丁基础。

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进程,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春秋时期是一个新旧制度更替的过渡阶段,社会上存在着封建制同旧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

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和为争霸而实行的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和削弱了旧制度,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为新兴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的道路。

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不断的争霸战争,周边的少数民族袭扰中原,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第四,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的分野,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线。

随着各民族交往联系的频

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整个社会经济获得了发展,各族融合,形成了以秦、楚、晋、燕、齐等为中心的融合区域,使各族共同走上向封建制转化的道路,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向

前发展。

7、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实质是什么?

新兴地主阶级夺权的斗争。

8、认识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性质的不同?

春秋争霸战争的性质;

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人口的兼并战争。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性质:

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

9、公田至私田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18、“相地而衰征”及“初税亩”的实质是什么?

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11、老子“无为”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企图阻止新兴的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

11、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2)政治方面;

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3)思想文化方面:

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民族关系方面;

“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5)军事方面:

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

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打破了列国旧的分野,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四)高考扫描

1、(2002·

上海)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B.牧野之战C.周公东征D.共和行政

2、(2001·

上海)下列事件中,发生在商朝的是

A.周公东征B.盘庚迁殷C.国人暴动D.平王东迁

3.(1996·

全国)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4、(2003·

上海)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平叛后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

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5、(2000·

上海)公元前1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④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2000·

春季高考)下列关于春秋争霸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B.“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统治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D.争夺土地人口的兼并战争

7、(1996·

全国)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B.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

C.协调诸侯国间的争端D.维护小国的经济利益

8、(2000·

广东)春秋战国时期,对促进民族融合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A.兼并战争B.铁器使用C.各国变法D.商业兴盛

9、(2000·

春季高考)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18、(1999·

全国)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地使用铁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11、(1995·

全国)《史记·

商君列传》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12、(2002·

新课程文综)“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政”主张的思想基础

13、(2002·

上海)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14、(2002·

广东)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5、(2001·

全国文综)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A.墨子B.孟子C.商鞅D.苟子

16、(2001·

春季高考)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

A.民贵君轻B.人应互爱互利C.反对掠夺战争D.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17、(2003·

江苏)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

上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19、(1995·

上海)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

A.墨子B.孙子C.孟子D.韩非子

20、(1994·

上海)“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22、(2000·

广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

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

<

商君书·

农战》

材料二:

(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腹肌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家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

食货志》

回答:

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

23、(1999·

广东)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精神推行变法。

请论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B2、B3、D4、B5、C6、D7、A8、A9、B18、A11、D12、B13、A14、C15、C16、A17、C18、D19、D20、A

21、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时代,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

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

这是赢得兼并战争的保证。

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日后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晁错处于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时期,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

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2、改变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按军功授爵赐田,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改革行政制度,建立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秦国逐渐成为强国。

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本阶段总特征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

1、政治

(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秦灭六国,平越族,击匈奴,统一了全国,我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基本形成。

但是,由于秦的暴政,秦王朝在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中覆灭了。

经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西汉中期汉武帝的“大一统”,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西汉后期,外戚王莽自立为帝,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建立的东汉是西汉政权的延续和发展。

但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国家分裂割据的社会基础。

东汉中后期,统治黑暗,外戚宦官专权,社会矛盾激化。

爆发了黄巾起义.由于黄巾起义的打击和军阀势力的膨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国家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对当代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建立了整套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

汉承秦铡,汉武帝推行一系列实现封建大一统的措施,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东汉光武帝加强监察制度,集军权于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

2、经济

社会经济初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居世界前列,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国家长期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如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的安抚统治方法等,也为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故出现了文景之治、武帝盛世和光武中兴。

农业发展突出表现在铁器和牛耕技术的进步以及水利的兴修方面。

手工业的发展以冶炼和丝织业的发展为主。

东汉时,豪强地主田庄经济发达,豪强地主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力量,这就为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和割据势力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3、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特别是经济文化交流有了重大发展,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春秋战园长期的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秦灭六国,南平越族,北击匈奴,修长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两汉时期,民族交往频繁,西汉的“和亲”政策和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汉武帝在西南设置郡县,加强了西南少数民族同中原的联系。

边疆各族对开发边疆

地区,缔造中华民族历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对外关系

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中外交往中中国主要是文化输出。

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中外交通发达,统治者思想开放,政策开明,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东与朝鲜、日本,南与越南,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西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都有联系、交往。

出现了陆上要道“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影响世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东亚,远及欧洲和非洲。

5、文化

秦汉文化的突出特点:

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水平居世界领先行列;

气势恢弘。

国家长期统一,社会较稳定;

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的加强;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社会经济发展

1、秦的统一

条件:

客观上,①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联系加强(物质);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诸侯争霸,局部已统一。

主观上,①商鞅变法彻底,国富兵强;

②秦王嬴政本人雄才大略;

③实行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

过程:

灭六国;

修灵渠,统一越族;

统一西南;

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①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措施:

①政治上,确立皇权;

建官制;

颁秦律。

②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统一度量衡、货币;

统一车轨、驰道。

③文化上,书同文;

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有利于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

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

3、秦末农民战争

原因:

暴政——徭役重;

刑罚严;

赋税重;

土地兼并严重

前218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刘邦项羽等反秦;

前218年里帮攻进咸阳,秦亡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一次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两汉的重要制度

(1)刺史制度

实行:

西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置刺史一名

职权:

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发展:

东汉时,此时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拥有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至汉末,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实质:

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监察制度

(2)郡国并存制

汉初推行郡县制与封国制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形成威胁,形成了“王国问题”

解决: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3)察举制

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是一种选官制度

汉武帝时建立,东汉注重孝廉,后随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开始注重门第望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差距、皇帝征召

(4)编户制度

目的:

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实质:

成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内容:

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有独立身份;

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

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5、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西汉:

①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凿空”;

第二次建立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②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标志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

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

6、两汉与西南夷、百越的关系

与西南夷:

汉武帝时设郡;

西汉末年一人反抗;

东汉初重新并入汉版图

与百越:

分布在华南、华东,汉武帝设南海九郡

7、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8、东汉于欧洲的往来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

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东汉,是为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9、秦汉科技成就

天文历法:

①汉武帝时,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制订。

②稀罕事,关于太阳黑子的世界最早记录。

③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对日食做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数学:

《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东汉: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华佗的麻沸散(1600多年);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造纸术:

西汉前期已有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18、史学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黄帝之汉武帝1300多年的历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断代史

11、汉与朝鲜、日本、越南的关系略

1、对秦长城的评价

积极方面:

抵御了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它闻名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

消极方面:

它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对秦始皇的评价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过是非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功:

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

会主要的政治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

过:

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严峻刑法,实行族诛连坐,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灭亡。

总结:

秦始皇作为一代君王,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功大于过。

3、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①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开创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和发展。

③秦因暴政而亡曰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吸取,促成两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④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4、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各阶段政策有何不同?

原因是什么?

有何影响?

(1)第一阶段: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匈奴力量很强,而西汉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经济凋敝,国力薄弱。

影响:

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

(2)第二阶段: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