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硬笔书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年级硬笔书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硬笔书法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课:
正确的握笔姿势
训练孩子正确的握笔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通常用拇指、食指及中指捏笔杆的下端,即“三指执笔法”。
具体方法是:
拇指和食指向内自然弯曲,从笔杆的前部左右夹住笔杆,而以中指抵住笔杆的后方,三指形成合力。
无名指与小指成自然弯曲状,朝向拳心,小指与掌外侧撑在纸面上,笔杆上部斜倚虎口处,使笔尖得以自由运动。
让孩子根据上述要求握笔,教师巡视。
第三课正确的运笔方法
掌握基本的运笔方法。
运笔方法,是指书写点画时书写工具移动运行的具体方法,又称“行笔法”。
钢笔的运笔方法借鉴毛笔的运笔方法。
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每一种点画的书写都要按照这个方法,缺了任何一个环节,其点画就不完美。
起笔、行笔、收笔等动作各有要领。
1、起笔。
有露锋和藏锋两种。
钢笔写字大都为露锋。
只有个别笔画(如平捺或单独出现的捺)例外。
起笔有作顿、轻作顿、不作顿三种。
一般起笔有提、有按、有轻、有重。
2、行笔。
是运笔第二步。
通常提笔运行。
但行笔时不能简单地平拖而过,要讲究轻重快慢,提按顿挫,如人在行走时,两脚必须一起一落,随时结合着才能行走,提按动作也是如此,才按便提,才提便按。
3、收笔。
回锋收笔是完成整个点画书写的最后一步,有起必有收。
收笔方式有两种:
一是回锋收笔。
笔锋行到点画尾处,不能直接提起收笔,而应放慢速度,稍作停顿,如垂露竖画应将笔锋向上回收;
横画则将笔锋向左回收。
使起笔与收笔相互照应。
点画含蓄,浑厚有力。
二是出锋收笔。
即笔锋直接顺势出锋,在空中收笔。
如撇、捺、悬针竖等,锋芒外露,挺劲犀利。
由于用笔有提按、轻重、徐疾的节奏,所以线条才表现出刚柔粗细的变化,字的结构就有了如同音乐、舞蹈等美的造型及韵律,字才耐看,有品味。
第三课 长横与短横
长横起笔要轻,行笔要快,收笔要顿。
整个笔画左轻右重,左低右高。
针对长横来说要短一些,落笔即行笔,用笔有力一些,收笔要快,可顿笔。
书法小故事:
子换父字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书法家。
父与子之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临走时在家中的墙壁上题了几个字。
王献之也受好写字,他偷偷地把父亲题的字擦掉,照原样题写上自己的字。
王献之写好后,仔细端详了一番,自以为写得不错,能够以假乱真了。
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墙壁上的字,仍旧以为是自己原先题的字,很不满意,不觉叹气说:
“我离家时真是喝得大醉了。
”王献之听了,内心非常惭愧。
从此,他更加认真刻苦地练字也成了一个与父样齐名的书法家。
第四课 悬针竖与垂露竖
悬针竖起笔稍顿,行笔垂直向下,不能弯曲,在快要收笔时,逐渐收力,同时提笔,使笔画下端变针尖一般细,故称悬针竖。
垂露竖像在一根木棒上悬着一滴露水,故叫垂露竖。
写法是右下落笔,稍按,然后转笔直下,收笔时顺势向下按拉,随即空回锋收笔。
欧阳通学书买父字
欧阳通是欧阳询的第四子,为少夫人徐氏所生。
他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母亲徐氏带着他一起生活,家境并不富裕。
欧阳通懂事后,徐氏盼儿子能继承父业,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
欧阳通年纪尚小,根本没有耐心练字,时间一长,字也写得马马虎虎。
徐氏怕儿子懒惰,不肯学书法,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是有名的书法家,写的字可好了,经常有人用高价来买他的字。
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
”欧阳通听了说:
“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那些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
”那时其父亲的手迹大多散存于民间,徐氏就把家里的零用钱积起来,时常给些让欧阳通去购买父亲遗留下来的墨迹,人家不肯卖时,就不惜以重价购回。
欧阳通买了这些墨迹后,就好像得到宝贝一样,刻苦地学习、临摹,下决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亲一样有人购买收藏。
经过很多年的朝夕临摹,他果然继承了父亲的书法,后来与其父有“大小欧阳”之称。
第五课 斜撇、竖撇、平撇
斜撇与斜捺相对而出,呈45°
角度。
写法是起笔作顿,然后转笔向左下,由慢而快撇出,力到锋端。
斜撇要有一定弧度,切忌写成直撇或弯曲过度。
竖撇写法是起笔作顿,随即转笔直下,约在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
撇出的地方常有弧形的意味。
呈现多半是竖,很少一部分是撇。
短平撇一般在字的顶部,写得短而平,否则,头重脚轻,不成比例。
写法是起笔向右作顿,随即转笔向左下15°
迅速提笔出锋。
短斜撇一般在字的左肩部位。
写法是起笔作顿,随即转笔向左下45°
快速出锋。
特点是短小,尖锐,有力。
第六课 撇点、横撇和横折折撇
撇点是由撇起笔过度到长点的写法,起笔作顿,行笔渐轻,转为长点由轻到重,收笔时要停顿。
横撇是由短横到斜撇的写法,起笔稍轻,逐渐用力,顿笔处转为斜撇的写法。
横折折撇是由短横起笔,中间转折两次后以斜撇的笔画结束。
柳公权发奋练字
柳公权是唐代一位楷书集大成者,他的书法清劲挺拔、俊秀深厚、自创一格,人称“柳体”。
在他学书路上,曾有一位“无手”师傅对他的启发很大。
柳公权小时候聪明过人,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他经常在别人面前炫耀,总以为自己写得已经很好了。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
“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
”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
“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
老人笑了笑,说:
“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
不信,你到城里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城里。
一进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失去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
“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
“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来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
”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第七课 斜捺和平捺
斜捺落笔宜轻,逐渐向右下呈45°
行笔至捺脚处用力稍驻,再徐徐平挑出尖。
用笔由轻而重再轻,先提再按又提,速度由快至慢再快,线条由细而粗再细。
平捺因其角度小,故叫平捺,写法是顺势逆锋起笔,转锋横行,随即向右下行笔,平中略斜,逐渐用力,最后至捺脚处稍驻,平平挑出,笔尖渐渐离开纸面。
平捺大都在走之底处用。
夜贴对联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
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幅。
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
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
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
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
“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第八课 右点、左点和长点
右点轻入笔,重收笔,收笔处略顿,呈水珠状,右斜势。
写法与右点相同,只是呈左斜势,一般与右点相对,遥相呼应。
长点在左右点的基础上,点的长度拉长,用笔方法一样,多呈右势,注意收笔要顿笔。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
“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
“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第九课 竖钩、弯钩和斜钩
竖钩的写法是起笔作顿,随即转笔直下,至钩处先用力顿或向左下挫,然后提笔向左上呈45°
勾出。
弯钩的写法是轻落笔,徐向右下弯再向左下弯,呈弓背形(起笔和出勾处在一条线上),勾时用力,向左上呈45°
斜钩的写法是起笔作顿,转笔直下,至提钩处略顿,然后向右上呈45°
挑出。
书换白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
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第十课 竖弯钩和横折钩
在竖弯的基础上收笔向上钩出,由横出钩要注意圆滑轻快,竖弯处要圆,钩要小。
短横起笔,之转折处稍顿向下,到起钩处稍顿并向左上方钩出,钩要小,出尖。
郑板桥学书法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
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
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
“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
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
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
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第十一课 横钩和卧钩
横钩的写法是写完横,稍顿笔左下钩出,顿笔不可过重。
整体略有斜势。
卧钩起笔要轻,右下弧形运笔,弧要平,然后左上钩出,钩稍长。
教子习书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
“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
”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
”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
“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
”“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
“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
”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
“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
“难啊!
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
”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
“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第十二课 其它钩
横折斜钩是由短横起笔,以斜钩结束。
横折弯钩是由短横起笔,在顿笔处下左下运笔写弧,在横结束时顿笔出钩。
竖折折钩是以短竖起笔,顿笔后写横,再转折向左下方顿笔向左上方快速出钩。
第十三课 撇折、横折和竖折
撇折是按照撇的写法,写完撇部后稍顿,折向右上写提,收笔处要尖。
注意:
提要快,要干脆。
横折是在写完短横的基础上稍顿,然后向下运笔,竖要略斜。
竖折下笔先写竖,至转折处稍顿笔,然后向右行笔,收笔处顿笔。
第十四课 提、竖提和横折提
提的写法应由左上向右下稍顿笔,行笔由重到轻,且快速,收笔要出尖。
竖提起笔先写竖,写完竖部后顿笔向上挑,有重到轻,出提较快。
行笔写短横,至转折处顿笔向下写竖,再顿笔向右上写提。
入目三分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
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
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
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
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
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
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
人们惊讶了:
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
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
老先生说:
“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
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
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
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
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
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
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
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
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
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
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
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
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
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
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
“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
”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
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