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12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6190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12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12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12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12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12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12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12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12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专题112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

4.湿地的生态效益

5.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二、荒漠化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分析如下:

3.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

三、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表物质性状、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率等;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和植被状况来影响水土流失。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源头地区——山区——侵蚀和淤积;

水土流失下游地区——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生态恶化——干旱灾害频繁。

关联分析如下: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壤特性:

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②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③地形地质: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④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人为原因:

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四、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

海拔、地势起伏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山地陡坡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②气候原因:

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③土壤原因:

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

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④植被原因:

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⑤河流原因:

河流流量的大小、侵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系。

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生等。

(2)人为原因:

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

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导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

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五、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思路

1.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1)针对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的对策:

首先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然后从减弱或消除那些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的影响角度分析对策。

如:

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

(2)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对策: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田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

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

我国牧区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

我国东×

×

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2.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或对策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

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

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

围湖造田—退耕还湖;

陡坡垦荒—立体农业;

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

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

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进行分析时,从思路上来讲要依据以下程序:

区域地理位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问题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

针对每个思维环节具体分析如下: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1)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2)湿润地区+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

(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产生土地盐渍化。

(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

(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减少,产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1)自然原因: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植被覆盖率、地质特点等。

主要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不和谐方面分析。

3.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1)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

(2)在河流中、上游流域建设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

(3)建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4)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5)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宣传,积极倡导全民参与。

【高考例析】

(2018·

课标卷II)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

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

(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4

80.3

3

5

100.1

73.2

90.7

洪峰流量346m³

/s

6

54.4

洪峰流量1750m³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

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解析】第

(1)题,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而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

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

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

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

(2)题,与第2、3次降水相比,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

第5次降水历时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说明其降水强度大,②对;

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无法容纳更多的地表水,则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

注意题干表明是当年7月的当月的6次降水,所以在同一地区时间跨度较小的情况下,该地区植被变化幅度不大,则植被对径流的拦截作用每次降水基本都相同,④错,B选项正确。

第(3)题,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

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错误;

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河流的含沙量,而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

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坡面径流冲刷,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枯枝落叶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

【答案】

(1)B 

 

(2)B 

(3)D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2017.课标卷II)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

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

据此完成1~3题。

1.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

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C.地势平坦D.植被缺失

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3.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

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热带雨林气候区B.地中海气候区C.热带草原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

1.D注意理解刀耕火种,先放火烧荒直接目的是为了在没有植被的土地上播种,就容易理解尼罗河定期泛滥,肥沃淤泥覆盖,泛滥区缺失植被,直接在沉积物上种植作物的道理。

2.A尼罗河下游沉积物主要来自于上游河源地,而其上游源地在东非高原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这里的热带草原区,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这样也便于理解尼罗河泥沙含量较大的原因。

3.B从题中可知,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11月到第二年5月,冬季为植物生长期,植物从周边地区引入的,生长期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故地中海气候区符合。

(2017卷)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

读图,回答第4~5题。

4.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5.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4.A 

根据图中内蒙古Ⅱ用地类型比重最大,内蒙古草场比重最大,则可知Ⅱ为牧草地,黔为贵州的简称,贵州Ⅰ用地比重较高,仅低于林地,可知Ⅰ为耕地,甲地区草地和其他未利用地比重大是新疆。

5.B内蒙古水域面积小,水能资源不丰富,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西部离海洋远降水量少,内蒙古虽然地势平坦,但水资源不足,荒漠化严重,不适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大,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点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的内蒙古和贵州两省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图,判断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是耕地、牧草地,从而再判断甲是哪个省级行政区。

(2016·

海南卷)下图示意以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6~8题。

6. 

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C.③④ 

D.①④

8.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6.C 

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

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故选C。

7.B 

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苑”,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

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故选B。

8.D 

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故选D。

【名师点睛】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看懂图中信息,理解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区别。

固定沙丘是指植物盖度>40%或丘表有薄层粘土结皮、盐结皮,在风力作用下不发生位移的沙丘。

固定、半固定沙丘也不断发生变化。

既可因遭受风蚀而改变形态,也可因接受风积而增高、扩大和延伸。

因条件改变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固定、半固定沙丘可转变为流动沙丘;

反之亦然。

流动沙丘的特征是:

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向移动。

它对交通、工农业建设威胁大。

流动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风速及其变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

动态度用来定量描述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变化程度,也可定量表征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变化速率。

黑河源于祁连山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黑河流域中游具有该流域最好的绿洲。

读黑河中游×

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动态(单位:

%)统计表,完成9~10题。

时段/年

轻度荒漠化

中度荒漠化

重度荒漠化

极重度荒漠化

1977~1986

-1.27

22.41

4.51

-1.26

1986~1993

-9.86

-5.25

5.18

0.31

1993~2002

0.45

1.03

-4.43

-0.46

2002~2012

-0.50

-0.70

-2.93

-1.78

1977~2012

-2.27

2.54

-0.62

-0.87

9.由表中信息可知(  )

A.该地以中度荒漠化为主

B.该地荒漠化以土地沙漠化为主

C.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相对较稳定

D.该地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10.导致1977~1986年×

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耕地大量扩张B.农牧民薪柴短缺

C.放牧规模扩大D.不合理灌溉

9.C 由表中数据可知,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相对较小,面积较稳定。

10.A×

地处河西走廊地区,1977~1986年该的主要经济部门应为农业,而农业以绿洲农业为主;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之该自然条件较好,吸引了人口迁入,导致大量耕地被开垦出来,从而使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扩大,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选项A正确。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读民勤北部荒漠草场至城(绿洲)地下水位变化图,完成11~12题。

11.“生态裂谷”的位置距城距离为(  )

A.0~20kmB.20~40km

C.40~60kmD.60~80km

12.“生态裂谷”地区(  )

A.植被覆盖率较高

B.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C.风力侵蚀作用弱

D.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

11.A 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图示中0~20km的距离,地下水位最低,说明过度开采地下水,因而是“生态裂谷”的位置。

12.D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说明“生态裂谷”地区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较低;

由于气候干旱,水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流水侵蚀作用弱,气候干旱区风力大,风力的侵蚀作用加强;

由于地表植被减少,土质疏松,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转为流动沙丘。

(2017·

江西模拟)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其水源主要靠布哈河来补充。

湖区盛行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

过去,湖区周围地区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位于布哈河口的鸟岛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

回答13~15题。

13.20世纪70年代末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的主要原因是()

A.湖区西部地壳断裂上升

B.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C.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

D.引湖水灌溉,耗水量大

14.抑制湖区西部沙漠不断扩展的可行性措施是()

①布哈河流域内封山育林,营造防沙固沙林②开垦荒地,充分利用布哈河水发展灌溉农业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④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在湖泊①②③④四处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13.C据材料可知,入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布哈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

西北风携带沙尘在此沉降;

湖西岸吹离岸风,湖水侵蚀作用较弱;

最终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形成半岛。

最主要的原因是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故选C。

14.C该地区沙漠化加剧的因素主要为大量引水灌溉导致的,如果开垦荒地,充分利用布哈河水发展灌溉农业,会使荒漠化加剧,②错。

布哈河流域内封山育林,营造防沙固沙林,置石(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都可以防治湖泊西部的荒漠化,①③④对。

15.B据图可知,②有陆地淡水汇入,起到稀释作用,湖水盐度低,适合淡水鱼生长,故选B。

桐乡模拟)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折线图”(干燥度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完成16~17题。

16.关于该流域湿地与干燥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燥度越小,黄河流域湿地总面积越大

B.干燥度越大,湖泊湿地率越高

C.沼泽湿地率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

D.河流湿地率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

17.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为1.5~3。

有关黄河下游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

B.上游来水量减小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扩大

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增加

D.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提高该河段湿地率的有效措施

16.C 由图可知,随着干燥度的增大,沼泽湿地率减小最明显,说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最强,C对。

图中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湿地率最小时,干燥度最小,A错。

干燥度与湖泊湿地湿地率不呈正相关,所以B错。

随着干燥度增加,河流湿地湿地率呈波动变化,所以干燥度不是影响河流湿地湿地率变化的主要因素,D错。

17.A黄河下游为“地上河”,该河段湿地面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的大小,当上游来水量大时,该河段的湿地面积就扩大,反之就减小。

新乡一模)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拔最高的的城市湿地。

它位于×

市的西北角,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

回答18~20题。

18.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

A.降水较多

B.气温低,蒸发弱

C.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

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

19.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①是×

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之一

②增加×

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

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消除×

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

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18.A解答湿地的成因,需要弄清楚湿地的成因包括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于积水,水来源充足,地表渗透弱等。

19.C根据所学知识,湿地的作用有涵养水源,补给水源,调蓄洪水的能力,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减少气温差,动物的生活场所等。

20.D根据湿地的作用,拉鲁湿地的地区性生态环境效益明显,应因地制宜,遵循其生态发展规律,实施保护性开发。

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需要排干湿地中的水,不利于湿地的保护。

故答案选D。

(×

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5月)质量测试)在青藏高原东端黄河干流发生了大转弯,形成“U”形的“黄河第一湾”,河岸植被以典型的亚高山草甸草原为主,而河间湿地则主要发育灌木林。

读图完成21~23题。

21.该河段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A.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B.山地降水、地下水

C.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D.地下水、湖泊水

22.与河岸相比,河间湿地主要发育灌木林的原因是

A.地势较低,热量条件好B.气候湿润,空气湿度好

C.地势开阔,光照较充足D.泥沙堆积,土层厚度大

23.灌木林对河间湿地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植物蒸腾,增加湿度

C.减少侵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