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源温病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5755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景源温病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

9.湿,有寒湿、湿热,有在表、在里,有在上、在下之分,但都必须以湿为主,寒热只属兼证,居从属地位。

如若热胜于湿,寒胜于湿,则不在湿证范围。

必须明辨其主次,这是诊断中的一个关键之处。

10.痰证,要辨别寒热虚实。

热痰黄而口渴,溺赤,用竹沥、胆星有效。

若病垂危之喉间痰鸣者,忌之。

此属虚痰、寒痰之属,因三焦火衰,土崩水泛所致,《医学从众录》中风篇曾论及,可参阅之。

11.太阳头痛大部分为后头部疼痛,但根据临床,也有前头部痛者,因为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也,但必须具有发热恶寒、项强脉浮等方能正确,因为这是感冒风寒的表证。

12.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但要考虑夹杂的主次,是阳虚为主稍感风寒呢,还是外感为主稍兼阳虚。

前者附子多用,麻黄用量宜少;

后者,则按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比例用之。

如病情稍久,可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必要时还须加入人参。

所以临床必须细心体会分析,方能用之妥当。

13.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也属于肝风内动之范围,有实有虚,从全身证候、舌苔脉象综合分析,实者宜下,虚者大小定风珠之类可选用。

14.亡阳有二,一种为亡阳厥逆,一种为阳气飞越。

亡阳惊狂,卧起不安者,属于后者。

这种阳气飞越,以阴虚不能潜阳者为多见,临床见症,必须有脉数、喜冷之阴虚现象,如属下寒迫阳上越者,必须从实际证候上体验才对。

15.腹满身重,难以转侧,有属湿者,也有属热者。

如阳明篇内白虎汤证,即有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必须综合舌苔脉象及全身症状分析,才能诊断无误。

16.吐衄为热伤阳络所致,但热须辨实热、虚热。

如突然发病者,体壮实者,脉象有力者,夏季之时发者等,多为实热,症见舌苔黄、口苦、便秘等,便为确据。

另一种,久病者,或热病之后期者,脉虚数者,或素有阴虚情况者,即应以虚火论治。

17.升阳之药,什么时候可用呢?

如带证、崩漏、腹泻日久,导致清阳下陷者。

又治头部之病,用升阳药的机会多,但脑充血者忌用。

用药方面,都要抓住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才有把握。

18.喘无善证。

喘之陈发者,以虚证为多。

19.费绳甫有一治胃火郁结之案,甚佳,当细心留意体会。

临床上遇到口吐冷沫之症,当然应以寒断之,可问题在于用温药而更盛,此时又不能用苦寒,所以滋胃阴以清胃火,实属良法。

但我们不能因为有此案而怀疑吐冷沫之症。

开始用药寒热乱投,常致影响以后用药,所以开始用药不宜太乱,用量不宜过大,即是这个道理,当注意之。

20.消化性溃疡,一般应采取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

曾治一例,因其遇冷即发,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好转。

所以,临证用药,不能拘于常法,而应细心辨证。

21.曾治一西医认为是麻痹性肠梗阻之病人,经诊为虚寒夹实之证,融合黄龙、温脾、大承气之意,一剂即减轻。

再诊,右脉稍有力,左脉沉,此为兼有郁结,再加香附,一剂则梗阻现象基本解除。

22.痢疾初起兼发热,多为表热,葛根等为必用之药。

曾治一小孩,9岁,患暴发型痢疾,因兼表热,给以葛根芩连汤加银花、连翘,一剂即热退。

一般如系热痢、白痢,用白虎汤,赤痢用白头翁汤(不兼表证)加减。

便涩的加大黄以疏通之,亦为治痢之要则。

23.凡泻证,泻前即痛,泻后痛止者,此为有夹实的征象,治宜补中寓泻。

如系胃苓汤证,亦须少加入大黄、枳实方可。

24.曾遇一例再障贫血,审其证系肝气郁结,用逍遥散治之好转。

凡遇再障贫血,应从肝、脾、肾三个方面辨治。

如脾的方面,血为水谷之精气,由脾胃所化生,若脾胃伤,何以生?

但导致脾胃受伤不能生血的原因又是什么,需要进一步辨识,找准这个原因,即可治好。

上述从肝论治用逍遥散,仅系一个方面。

25.曾治一失眠患者,多时不愈,诊之发现下腹部有压痛,考虑为瘀血,用桃仁、赤芍、枣仁、茯神等,予数剂,显著好转。

此失眠即由于瘀血所致也。

26.痹证昼轻夜重者,阴邪在阴分也。

遇风雨阴晦而甚者,此阴邪犯阳分之证也。

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

体重者,为感湿之着痹证也。

用散风除湿之行痹方而不效者,属寒湿之证。

痛处发红,按之仍热,为风化为热之证也。

27.痹证,其在皮脉者易治,在筋骨者难已。

五痹日久入脏,其人中虚者,难治多死;

五痹日久,不见五脏痹之症状者,为脏实不受邪,易治。

28.痹证大抵知痛知痒者易治,不痛不仁者难医。

入脏者死,留连于筋骨之间者,痛久难愈,留于皮肤之间者易治。

29.虚劳须分阳虚与阴虚,其共同点为盗汗、脉数、经闭、咳嗽等症,不同点为阳虚畏寒,不喜热饮,阴虚畏热,口干口渴,喜饮,当辨别清楚。

30.数脉有虚有热,数而无力为虚,虚劳之证脉皆数,其中数而有热象为阴虚,数而无热象为气虚。

临证遇数脉,宜详辨之。

31.大脉属虚(大虚有盛候),当结合病史及临床见症加以分析,如属热盛者,即白虎汤证的一面,当不难辨认。

这种脉象,老年患者居多,或久病之后亦可见到,不论阳虚、阴虚都有,尤当细加辨之。

32.真武汤,用治喘证、咳嗽、气短、心脏病等,辨证着眼点在于有水气而属寒性者,用之即效。

本方为治阳虚不能化水而设,虚者应加人参,临床如见浮肿不得卧,小便不利,畏凉喜热,皆可用之。

33.乌梅丸证之特征即上热下寒,如发现呕吐蛔虫,心中痛热,气上冲胸,并有腹泻,即属此证,细心体会,不难辨识。

久痢之寒热夹杂者,亦可用之。

曾治一胆道蛔虫症,疗效很好,但必须符合上述证候特征,才会有效。

34.伤寒论小建中汤小柴胡汤条,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予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两种证候常易混淆,示人以腹痛胀之证候,须先分清这两个方面,前者属于虚寒,后者属于肝气不舒,即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之意,非叫人先用小建中试之,而后再用小柴胡也。

35.补中益气汤治中气下陷变生诸证,问题在于什么是中气下陷,我们如何去辨识它?

只有辨清是中气下陷,用之才效。

如临床见到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崩漏不止、白带日久而多、小便多而频等,都可首先考虑是否中气下陷,再审其全身症状,必有倦怠懒言,多汗,气短,脉虚,或大而无力,则不难辨识。

36.礞石滚痰丸主治顽痰怪证,应用目标为体格壮实,有热,口苦,痰粘稠,便秘者,脉象必沉滑而有力,舌苔粘腻。

至于控涎丹,为逐饮之剂,无此证之热象,痰清稀者宜之。

37.升麻葛根汤,宜于麻疹将出未出之际,而伴有腹泻者宜之。

其表证常兼有目痛鼻干不得眠,口稍渴。

阳明热甚者禁用。

无下陷之机者,亦勿用。

至于发斑者,宜犀角化斑汤,勿须透表。

疹则必须透达,故多宜升散之剂。

38.月经痛连乳胀痛者,多属肝经,兼腰困者,多属肾。

前者逍遥散加减,后者川断、杜仲等选用,但临床多混合出现,孰轻孰重,用药当权衡之。

39.曾治一女性患者,呕吐较剧,饮食入口即吐,伴有月经过多疾患,左脉沉,已20天,胃部尚有拒按、便秘。

此病为肝郁导致胃气不降,为寒热虚实夹杂之证。

仿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之意,加半夏、当归、大黄、旋覆花、代赭石等品,效果很好。

40.白带一证,总的来说不外湿热、寒湿郁结几个方面,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辨其性质,这就需从全身症状来鉴别。

如兼胸满、胁胀、嗳气、寒热,脉沉弦(尤其左脉),即可考虑肝郁的一面,同时肝郁可影响心,又可影响脾,临床务须随机应变。

例如,用逍遥散时,如有心悸失眠、血虚诸症之时,可合归脾;

有肝热之征时,宜加丹栀;

如日久,又兼肾虚者,可合六味。

必须是审证明确用之才有效,否则乱用妄用是不会有效的。

41.黄带,为妇科常见的证候。

傅青主有易黄汤的方子,然黄带也有不同情况,究竟哪一种黄带适用易黄汤呢?

以药测证,当为子宫有湿热,兼脾肾两虚者,可以用之。

同时,不是脾阳虚而是脾阴虚的情况下可用,症见带如浓茶,气味臭秽,饮食减少,不喜燥热,腰困带多。

42.病情是复杂的,寒热虚实常交互出现,临床须在这些方面多留意。

如曾治一妇女产后之病,表现为呕吐、腹泻、口苦、胃脘有压痛,平素是虚寒体质,当然产后为虚,腹泻为虚象,兼有体质偏寒,拒按为实,口苦为热,证情是复杂的,给以人参补虚,干姜温中祛寒,半夏止呕,大黄去其实兼清泄其热,一剂即愈。

43.一产后病患者,系剖腹产,产后腹胀,经西医检查,为继发性肠梗阻。

经会诊,发现两个特征:

一是吐痰清稀量多;

二是腹虽胀,无明显拒按,鼓肠较剧,微热。

拟方二陈汤加莱菔子、大腹皮、柴胡、桃仁、益母草等,服后即减轻。

又治一例产后鼓肠,审证系瘀血,拟当归、川芎、桃仁、乳香、没药、大腹皮、台参,亦治愈。

因无明显寒热,故药亦不用温凉之品。

总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用药恰如其分,自然见效。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

李翰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象礼,赵通理主编)

沈氏女科12味家传效药妙用

12味传统效药沈氏女科都有妙用,现述要如下:

1.仙鹤草扶正优于止血

大凡神疲乏力,头晕目花,气血亏损,均可以仙鹤草10~30g配其他补虚之品,如生黄芪、当归、党参、白术、山药等而获效。

仙鹤草还有抗肿瘤作用,对于癌症患者扶正祛邪为一举两得之妙药。

医者视仙鹤草只重其收敛止血之力,而疏于扶正培本之功。

故提示曰:

“仙鹤草扶正优于止血。

2.金银花炒炭消炎力强

金银花的茎叶称“忍冬藤”,除具有金银花的功效,外兼清经络风湿热毒,且能抗炎止痛,善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血沉增快者更宜。

可用30~60g。

3.五倍子降糖但涩胃

但其性寒涩,过量涩胃,脘部不适,烧心嘈杂。

用量应在10g以下,或研末装入肠溶胶囊中吞服,则可加大剂量,每次可吞30g,则降糖作用更为明显,而涩胃之性大为降低。

6.白花蛇舌草清热利尿而不伤胃

7.乌药—元胡

乌药性温,味辛,归肺、脾、肾、膀胱经。

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之功。

元胡性温,味辛、苦,归心、肝、脾经。

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元胡始载于李时珍《本草纲目》,有“活血,利气,止痛,通小便”四大功效,“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开宝本草》曰元胡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妙品。

二药配伍顺气开郁,散寒止痛。

治疗月经来潮前或经来之初小腹胀满,疼痛拒按,得热痛减之气血郁滞,寒凝血瘀之痛经。

9.小茴—香附

小茴香性温,味辛,归肝、肾、脾、胃经。

有散寒止痛、理气和中之功。

香附性平,味辛、微苦、微甘,归肝、三焦经。

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功。

两药合用,散寒行气,调肝止痛,对常感胸胁胀满、嗳气频作、肝胃不和之气滞寒凝痛经效果较佳。

8.海藻—昆布

海藻性寒,味咸,归肝、肾经。

有消痰软坚、利水消肿之功。

昆布性寒,味咸,归肝、肾经。

两药功用相同,相须为用,加强消痰散结、化瘀软坚之力。

治疗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肿)、盆腔炎性包块等所致之痛经。

10.穿山甲—瓦楞壳

穿山甲性微寒,味咸,归肝、胃经。

有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之功。

瓦楞壳性平,味咸,归肺、胃、肝经。

有消痰软坚、化瘀散结、制酸止痛之功。

两药配伍,活血消癥,软坚散结,化瘀止痛。

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瘤等之痛经。

11.鹿茸不能乱用,鹿角胶、鹿角霜提倡多用

鹿角胶温补肾阳,益精养血同鹿茸,但其温性已减而增养血止血之力,专治虚寒性的吐衄崩漏、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阴疽内陷。

熬胶后所剩骨渣为鹿角霜,其温补肾阳、益精养血之功虽小犹存,且温通之力大增,又可收涩,并不滋腻,比用鹿茸的不良反应大大减少,临床可用于阳虚的食少便溏、腰膝冷痛、遗精遗尿、崩漏带下,寒凝的痹证阳痿、胸痹心痛、膏淋日久、涩痛不著而腰痛如折等证。

价格又较鹿茸便宜,只要对证,可用15~30g,可以代替鹿茸,提倡多用。

12.晚蚕砂祛风除湿,和胃止痛

晚蚕砂,异名原蚕屎(《别录》)、蚕砂(陶弘景)、马鸣肝(《东医宝鉴》)、晚蚕矢(《本草备要》)、二蚕砂(《江苏药材志》),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幼虫的干燥粪便。

主产浙江、四川、河南等地。

蚕砂煎剂有抗炎、促生长作用,叶绿素衍生物对体外肝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蚕砂含大量胡萝卜素,还富含叶绿素和维生素E、K与果胶等,是提取这些化学物品较为经济的原料。

蚕粪还用来制作蚕砂枕头,具有清凉和降血压等效果。

《本草纲目》:

“治消渴、癥结及妇人血崩、头风、风赤眼,祛风除湿。

”《名医别录》:

“主肠鸣,热中,消渴,风痹,隐疹。

”晚蚕砂主要功效是祛风燥湿,清热活血。

临床主要用于治风湿、皮肤不仁、关节不遂、急剧吐泻转筋、筋骨不遂、腰脚作痛、腹内瘀血、头风赤眼。

晚蚕砂还有和胃止痛作用,可治痛经痹病、脘腹痛。

内服煎汤,包煎10~15g,或入丸、散。

外用炒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可治瘫痪筋骨不遂,由于血虚不能荣养经络,而无风湿外邪侵犯者,则不宜服用。

医人医心17:

27

文引用自春风微拂《皂荚祛痰功效刍议-贵州中医何钱的日志》

皂荚祛痰功效刍议

皂荚系豆科植物皂荚树的果实,性味辛,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有祛痰之殊功。

考其祛痰之力,本草诸家多有描述。

《药品化义》云:

“皂荚味大辛主升散……为搜痰快药”,《日华子》曰其“消痰”,《得配本草》称其“搜风除痰”,《本草纲目》载:

“通肺及大肠气……痰气喘咳”,尤在泾称本品“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最猛。

”皂荚丸,即以本品作蜜丸,用枣膏汤下,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不得眠;

钓痰膏,亦以皂荚熬膏,加醋煮半夏及明矾,合柿饼捣为丸,用于胸中痰结证。

吸取先贤经验,笔者治疗现代医学之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炎,哮喘等疾,凡咳喘痰多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本品,能立解其危。

本品可消痰积,对各种痰积结聚成块而生癥癖者,亦可随证配伍健脾行气,软坚散结之品,每取佳效。

今人有用本品于肥胖症、痤疮之治,亦取其化痰浊之力。

传统认为,皂荚尚有利关节之功。

早在《本经》即有本品“主风痹死肌”之记载,《日华子》亦云其可“通关节”。

然痹症死肌,每夹痰瘀,痰瘀互结,留连关节、经络,则斯证胶结难解。

此际,祛痰逐瘀至关重要,皂荚则有此功。

纵观皂荚之功,不惟祛有形之痰,尚可逐无形之痰。

危症痼疾,若果断投之,每取捷效。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本品于今人之医案似不常见。

古云:

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

临证遣药,关键在医者驾驭之本领。

诚如清代早期医家徐大椿所言:

“操纵之法,有大权焉。

”如惧其辛散走窜,药性猛烈,避而不用,不亦惜哉!

入煎剂宜3~6克。

孕妇、血证禁用,虚证慎用。

(何钱)

皂荚的功效作用

【性味归经】辛、咸,温,有小毒。

入肺、大肠经。

【功效】祛痰,开窍。

【功效作用】

1.祛痰止咳:

用于顽痰阻塞、不易咯出、胸满气逆、喘急、时吐稠痰,单用本品为末,蜜丸,枣汤冲服,或用焦皂荚研末,每次1.5克冲服。

如顽痰色黄胶固难咯,亦可配海浮石、海蚧壳粉密丸冲服。

2.通窍开闭:

①用于中风口噤、昏迷不省人事者,可与细辛、薄荷、南星、半夏、雄黄等份为末,吹鼻取嚏,如通关散。

②用于癫痫痰盛、牙关紧闭,可与白矾等份为末,温水调灌取吐,如稀涎散。

③用于大便燥结不通,以皂荚煅炭存性研末,每次3克,日1次,米汤送服。

【鉴别应用】皂荚与天南星,二者均辛温燥烈,都有较好的豁痰作用,对中风痰涌、口噤不语及癫狂痰盛之证,可相须为用,加强祛痰作用,但前者除豁痰外,有较好的通关开窍和滑润大肠作用,对于痰壅昏迷口噤者,不沦内服或吹鼻均较为常用,后者除祛痰外,有祛风作用,对于痰盛而动风之证及痰阻经络、肢体麻痹等证,较为适用。

【配伍应用】

1.配晚蚕砂:

蚕砂祛风除湿,活血定痛,和胃化浊,升清防腐;

皂荚降浊润燥,润肠通便,祛风消肿。

晚蚕砂以升清为主,皂荚以降浊为要。

二药伍用,一升一降,升降和协,升清降浊,消胀软便甚妙。

2.配菖蒲:

皂荚辛散走窜,外用有通关开窍之能,内服有强烈祛痰作用;

菖蒲芳香开窍,化痰开壅。

二药配用,开窍通关,对卒然昏迷、口噤不开,属于实闭之证,可用二药研末,吹鼻取嚏,以促苏醒。

3.配白矾:

皂荚消痰积,破癥积。

开窍搜风,配白矾化痰涤热,劫黏滑之稀涎,临床用治体质壮实、痰涎壅盛、喉中痰声漉漉、胸膈窒塞者。

4.配细辛:

皂荚辛散走窜,善化胶粘之痰,开风痰之闭塞;

细辛辛香宣散,善开结气,宣郁滞,力气开窍。

_二药合用,具宣肺气、化痰涎、开清窍之功,用治中风或痰厥所致的猝然口噤气塞、人事不省、牙关紧闭、口流痰涎等证。

【应用注意事项】此药药性强烈,应用时应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虚弱之体及孕妇忌用。

【用法用量】内服:

3~6克,入煎剂。

宜入丸散。

如焙焦研粉吞服,每次0.5~1.5克。

内服均宜焙焦用。

如服量过多,易引起呕吐及腹泻。

外用:

适量,煎汤洗,捣烂,或烧存性研末敷。

【功效特点】本品辛散走窜,咸能软坚,入鼻则嚏,入喉则吐,服之能豁痰导滞,祛湿除垢,通利二便,所以有通窍祛痰之功效,适用于顽痰壅盛、胶固难咯、喘急胀满等证。

如有痰壅气逆、神昏不醒,或中风口噤之证,可用之通关开窍以急救之。

外煅可消肿止痒,用治痈肿疮毒,功效亦

蚕沙皂荚子

  【伍用功能】蚕砂祛风除湿,活血定痛,和胃化浊,升清,防腐;

皂荚子降浊润燥,润肠通便,祛风消肿。

晚蚕砂以升清为主;

皂荚子以降浊为要。

二药伍用,一升一降,升降协和,清升浊降、消胀软便其妙.

【主治】1.头昏,头晕,证属清浊升降失调者;

2.胃胀、腹痛,证属清浊升降失调者;

3.大便硬结,排便困难,或大便初硬后溏者。

【常用量】蚕沙6~10克,布包煎。

皂荚子6~10克,打碎先煎。

【经验】以晚蚕砂、炒皂角子并书,它出自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下焦篇》宣清导浊汤。

用于治疗湿温(指夏秋之季感受湿热之邪所引起的一种热性病,症见发热持续,头重身痛,胸脘痞闷,苔白腻或黄腻,脉濡)久羁,弥漫三焦,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吴鞠通云:

“晚蚕砂化浊中清气,大凡肉体未有死而不腐者,蚕则僵而不腐,得清气纯粹者也。

故其粪不臭不变色,得蚕之纯清。

虽走浊道而清气独全,既能下走少腹之浊部,又能化浊湿而使之归清,正人之不正也。

用晚者,本年再生之蚕,取其生化最速也。

皂英辛咸性燥,入肺与大肠。

金能退暑,燥能除湿,辛能通上下关窍,子更直达下焦,通大便之虚闭,合之前药,惮郁结之湿邪,由大便而一齐解散矣。

”二药伍用,升清降浊甚妙。

吴氏用此对药,以导湿浊从大便出,固具巧思。

二药参合,升清降浊,上能治头晕,中能消胃胀,下能通大便。

对于清浊升降失调引起的头晕、腹胀、腹痛,以及大便秘结难下,或初硬后溏者均有良效。

皂角子以炒品为佳,因其滑肠润便,降浊通便的力量增强。

砂的功效作用

【性味归经】甘、辛,温。

入肝、脾、肾经。

【功效】燥湿祛风,辟秽化浊。

【功效特点】本品既能燥湿祛风,又善化胃肠湿浊,故为风湿痹痛、霍乱吐泻、腹痛转筋之要药。

1.燥湿祛风:

用于久病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可与蕲蛇、千年健、土元、全蝎等同用,如蚕蛇汤;

或用蚕砂装两袋,蒸热轮流熨患处。

2.辟秽化浊:

①用于内伤饮食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可与薏苡仁、半夏、木瓜同用。

②用于痧气挟湿、胸脘痞闷、烦热不安、入暮尤甚者,用蚕砂90克水煎取汁,以布渍药汁熨胸部,日2~3次,能宽胸消痞。

3.祛风止痒:

本药配疏风清热凉血药,取其行气祛风之效。

用于皮肤湿疹,内服外用均可。

【鉴别应用】蚕砂与伸筋草,均可用于转筋证。

蚕砂甘辛而气温,善长燥湿祛风,既能化胃肠之湿浊,又能祛浊升清,主治湿盛之吐泻转筋证;

伸筋草苦辛而气温,具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尤长于舒筋缓挛,主要用于风湿痹痛所引起的筋脉拘挛、伸展不利证,二药同中有异。

1.配皂荚子:

蚕砂以升清为主,皂荚子以降浊为要,二药伍用,一升一降,升降协和,清升浊降,消胀软便效佳。

2.配木瓜:

蚕砂甘辛温,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既引浊下趋,又化浊使之升清;

木瓜性酸涩,善能化湿和中,舒筋和络,既于湿热可疏,复于耗损可敛。

二药配伍应用,化湿和中、升清降浊之力甚佳,主治湿热内蕴、霍乱吐泻之证。

【应用注意事项】瘫痪筋骨不遂由于血虚不能荣养经络而无风湿外邪侵犯者,忌用。

9~15克,入煎剂,或入丸散。

炒熨,煎水洗,或研术调敷。

湿滞大肠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头晕胀如裹,甚则神志昏蒙,脘痞,呕恶,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舌苔垢腻,脉濡。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是湿邪阻滞茌大肠,选自《温病条辨·

下焦篇》第55条。

身热不扬,说明是湿重于热,热蕴湿中。

这个证候的主症是大便不通,因为湿邪粘滞在大肠,导致传导失司,腑气不通,所以大便不通。

大便不下则体内的浊气不能排出,湿邪没有出路,所以就以大肠为中心弥漫三焦。

湿浊上蒙清窍,浊邪害清,就出现头晕胀沉重,如蒙如裹。

湿浊上蒙心包,就可见神志不清,意识朦胧。

湿阻气机,中焦痞塞,脾胃升降失常,就出现脘痞,呕恶。

大便不通,下焦气机不利,气滞于少腹,所以少腹坚硬胀满。

硬,是指用手按之坚硬;

满,是指病人自觉胀满。

因为它是湿阻气机而不是燥屎内结,所以少腹按诊虽硬,但是却没有燥屎粪团。

另外,燥屎内结的舌苔是黄燥或焦燥,而湿滞大肠的舌苔不仅不燥反而垢腻。

所谓垢腻,是指腻苔的颜色白、灰、褐相兼,粘腻秽浊。

脉濡而不数,也是湿重于热的征象。

 【方药】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 

  猪苓五钱(15g)茯苓五钱(15g)寒水石六钱(18g)晚蚕砂四钱(12g)皂荚子(去皮)三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