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5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5462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5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5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5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5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5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5文档格式.docx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5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5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5文档格式.docx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B.②③

C.①②③D.②③④

【点拨】此题考查中美关系中的贸易关系,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加大了试题的难度。

①时间不符合,中国入世在2001年,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不一定就得出中美贸易必然要增长,况且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

5.(2011年江苏高考10题)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

“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了我国的外交关系,可根据所学知识,排除各错误项。

日内瓦会议时间是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团出席,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本题各选项中A项排除,中苏关系当时并未恶化(1958年中苏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B项排除,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一直为台湾国民党政权控制,1971年才恢复合法席位;

C项排除,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联系材料毛泽东所述,“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应选D项。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省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不正确;

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错误;

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不正确。

6.(2008年高考上海文综10题)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

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

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④参加重庆谈判,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时间

主要事迹

评价

20世纪20年代

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0世纪30年代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扭转了时局

20世纪40年代

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

20世纪50年代

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A.①②④③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③②①④

【点拨】考察周恩来一生的活动以及对阶段特征的把握。

20世纪20年代,国民大革命,应该选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20世纪30年代,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出现一个契机,就是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政变,囚禁蒋介石。

中共派周恩来赴西安,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并迫使蒋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第二个空选②;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人民期盼和平。

蒋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同前往的还有周恩来,王若飞等人。

最终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体现了中共方面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选④;

20世纪50年代,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议上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举行,选①。

所以总的顺序是③②④①,选B。

7.(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

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他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

【点拨】此题图片信息易读,主要还是考查两历史事件的比较,常规解法是逐一审核,尼克松访华不属于睦邻友好,两者都不是结盟,也不是另起炉灶,故选D。

8.(2008年上海高考32题)周恩来总理曾说: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D.国家主权理论

【点拨】从周恩来的话“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可以得出选项。

选B项。

9.(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0题)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点拨】考查各个国际组织的职能,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职能,排除B,都没有对抗特定国家集团的职能,排除C,欧洲经济共同体,没有要求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排除D。

10.(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5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

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点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确立并开始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

“一边倒”,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11.(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2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能力。

1953年底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它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

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

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它的提出说明新中国在实行“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同时,还注意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此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

这是一道老题,要求考生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和影响,可用排除法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A、B、D,因为这三项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策提出的时间明显不符。

12.(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6题)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持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点拨】B应是万隆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

C1972年,中日建交;

D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3.(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21题)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点拨】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考查通过材料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难度中等。

从表格中建交国家的数据分析,建交国家逐渐增多,从1969年的49个到1978年达到112个,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无此信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14.(2010高考安徽文综22题)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

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上合组织与欧盟之间的区别,安全共同体是一种理想的地区秩序,因此构建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两者共同的影响,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两者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只有A是两者的区别,欧盟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而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地区政治一体化,这是两者区别所在,因此选A。

15.(2008年广东高考14题)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

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重视亚非拉国家的作用B.无意与第一、第二世界搞好关系

C.已经放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强调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反对霸权主义

【点拨】在美苏两极争霸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

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指明了两个超级大国是当时造成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它们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而激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

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控制的斗争。

中国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扩张主义政策。

故选D符合题意。

16.(2008年江苏高考11题)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点拨】A项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不符合2001年时中国的外交政策;

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国际上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封锁政策;

D项1950年时没有涉及,只能选B项。

17.(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6题)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点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正是美国和苏联之间冷战的高峰时期,此时苏联国力很强处于攻势尤其在欧洲;

美国身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无力顾及战略重点欧洲大陆;

中国与苏联关系较紧张。

基于上述三点,中美因共同的敌人而走到了一起。

综上所述,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是中美苏三角关系形成的起点,中国也是在这之后开始重返国际舞台的。

18.(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7题)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点拨】注意时间提示:

1960年。

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

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

欧洲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

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B项正确。

19.(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30题)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

【点拨】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

中美关系正常化在1972年;

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加入世贸在2001年,故选A。

测量目标:

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

考试内容:

中国走向世界——新中国外交。

20.(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3题)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点拨】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看法的改变,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其他三项发生时间与1985年不符合。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高瞻远瞩地对世界局势作出正确判断,这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理论,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而且也为我们正确处理我国在21世纪的建设与安全问题上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题中ABD三项都可以逐一排除,A项美苏关系全面缓和说法与事实不符;

B项说法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D项改革开放的方针确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据此,本题选C项这一有关战争与和平的正确理论思想,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环境。

21.(2010高考广东文综18题)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是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航空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

西欧各国(香港转)

0.80

其他各洲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点拨】题眼:

国际邮件资费表数据

考点:

新中国外交

解析:

从国际邮件资费表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不正确;

B项明显可以排除;

捷克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

22.(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4题)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点拨】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

历史阐释/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分析:

两国缔结什么性质的条约由两国的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决定,故此题不难。

新人教教科书没有“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这一知识的明确表述。

23.(2009年江苏高考11题)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

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点拨】此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

维和行动是由联合国采取某种军事行动,为通过其他政治、外交途径最终解决争端创造条件,或是监督落实已达成的协议。

维和行动大致分为两大类:

部署观察团和派驻维和部队,故③错误。

24.(2009年海南高考23题)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苏联已经解体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点拨】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5.(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17题)邓小平说: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

”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点拨】1943年初,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应排除1955年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1953年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

26.(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22题)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点拨】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可以排除③;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与美国没有关系,排除①,故选B项。

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且为不定项,故需要逐条判断,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

70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选B.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

27.(2009年广东高考27题)(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

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

(6分)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揣摩了哪些纲领和政策?

(4分)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

(2)农民阶级:

《天朝天亩制度》。

(1分)资产阶级:

平均地权。

(1分)无产阶级: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分)

(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点拨】

第一问,首先要理解梦想的含义,“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就是近代中国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的革命任务。

其次要清楚中国社会各阶级应该包括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等。

第二问注意提示时间——“近现代”。

第三问回顾教材和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28.(2010高考安徽文综36题)(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

“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

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

“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

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