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考试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箪食壶浆(dá
n)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
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B.《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
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范仲淹被世人称“唐宋八大家”。
D.《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下列语言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2分)
何老师热情邀请同事们到她新装修的家里去做客时,说:
“欢迎大家光临寒舍。
”
A.王阳是男生,今天班主任打电话给他爸爸:
“令郎在学校又和同学打架了。
B.小芳的表姐结婚了,小芳在婚礼上对表姐说:
“祝姐姐姐夫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C.张明的同学不小心跌伤住院了,他给同学发短信说:
“你的微恙怎么样了?
4.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B.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C.他喜欢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D.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5.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
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诗眼。
C.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二、字词书写
6.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zhi着游鱼
小溪渐渐yin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节选自《雨说》)
(1)根据文中读音,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的写出这两个汉字。
(2)给文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_______
_______
(3)“探访”中的“访”字第五画是“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
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
④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
⑤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⑥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这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7.根据内容,用原文填空。
(1)第①段中,《大学》里说到的“格物致知”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在美国读书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写出能证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的一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背影》选段,完成题目。
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1.文段画线句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
请从父亲和“我”两个角度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2.文中两次写“我”流泪,分别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境?
13.选段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很恰当,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做简要分析。
14.《背影》这个标题别具匠心,如果把它改为《浦口别父》或《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你觉得怎么样?
四、对比阅读
阅读古文,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5.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考虑)
B.未若柳絮因风起(趁)
C.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
D.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6.选出与“相委而去”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博学而笃志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思而不学则殆
17.对“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无误的一项()
A.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就到了。
B.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C.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舍不得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D.到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朋友后来才到了。
1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雪”“讲论文义”“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温馨、愉快、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
B.从课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C.从“友人惭,下车引之”可看出,友人虽然“无信”“无礼”,但他知错能改。
D.“令尊”、“令爱”、“令堂”、“小女”“犬子”均是对对方家人的尊称。
五、句子默写
19.古诗文默写填空。
(共5分)
(1)相见时难别亦难,
。
李商隐《无题》
(2)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3)
,零丁洋里说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
(4)《弟子规》中有句经文: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
,
六、综合性学习
20.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辑古诗】
(1)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反映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诗集名称:
《_______》。
次北固山下王湾
春望杜甫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品诗句】
(2)下列是同学们对上述诗歌的品析,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____)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入”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此联既写美景,又含哲理。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写解愁的动作;
白发“更短”,突出愁的程度。
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
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D.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一座,流水潺潺,几户人家,幽静安适。
此句反衬出游荡他乡、孤独无助的游子内心的凄凉。
七、作文
21.请以“起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中心明确,情感真;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