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十章 配送中心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50515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 第十章 配送中心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11 第十章 配送中心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11 第十章 配送中心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11 第十章 配送中心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11 第十章 配送中心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 第十章 配送中心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1 第十章 配送中心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 第十章 配送中心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 第十章 配送中心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08-4-7 

★★★

【字体:

小大】

第十章配送中心概述

第一节配送中心的概念

一、配送中心的形成及发展

(一)配送中心的形成

产品的流通过程必须要经过原材料采购、生产阶段及销售阶段三个紧密相连的环节。

在原材料采购阶段,生产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他会在众多的供应商中寻求合作伙伴,尤其是跨国公司,他的原材料供应商甚至会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此过程中会不断的发生装卸搬运、入库保管、分拣包装和运输送货过程等。

在产品销售阶段,生产企业需要将所生产的产品分销往分布于各地的批发商、零售商或是最终客户,在此过程中发生的作业包括:

产品在进入企业成品库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搬运装卸、入库保管、流通加工、出库装车等作业,产品在送往分销商过程中的运输作业,以及在分销过程中发生的再次储存保管、最终送往末端客户运输或配送作业等的。

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物流作业次数会更多。

生产企业为了发挥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必然会寻找进行流通业务的专门组织—配送中心进行物流中的相关业务操作。

因此配送中心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专业化及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二)配送中心的发展

配送中心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形成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

二战中美军凭借高效、快捷的“军事后勤”流作业,有效地支援了盟军的作战,同时也促进了物流的形成。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落后的物流作业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高速需求,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据当时美国“20世纪财团”的调查表明,“以商品零售价格为技术进行计算,流通费用所占的比例多达59%,其中大部分为物流费”。

由于流通结构分散和物流费用的上升,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企业利润率的提高。

因此美国和日本企业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后勤”引入到了企业管理当中,不少公司或是由政府部门投资组织设立了新的流通机构,将独立、分散的物流统一、集中,推出了新型的送货方式,成立了配送中心。

此时的配送制是一种粗放型、单一性的活动,规模小、活动范围小,配送货物的种类少,其主要的作用是作为促销的手段。

据介绍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许多公司将原来的老式仓库改造成了配送中心,使老式仓库减少了90%多,这不仅减少了流通费用,而且节约了劳动成本。

2.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工业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企业间的供应链变得更长、更复杂、更昂贵。

特别是世界第一次能源危机后,能源价格飞涨,更加使得物流成本急剧增加。

这就迫使生产制造企业开始致力于物流费用的节省方法的寻求,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因此物流进一步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这也推进了物流中心合理化进程的发展,这一时期配送的货物种类日渐增多,不仅包括种类繁多的产成品,也包括不少生产资料,而且配送服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同时,不少公司还开展了城际间和市内的集中配送、路线配送的措施,大大提高了物流的服务水平。

这一期间曾经试行过一段时间的“共同配送”并且建立了相应的配送体系。

3.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经济、环境、社会、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配送中心开始有了巨大的发展,配送逐步演化成为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持的系列化、多功能的供货活动。

这主要表现在:

(1)配送区域进一步扩大。

例如,荷兰其货物的配送区域范围已扩大到了,当时的欧共体各国;

(2)作业手段日益先进,普遍采用了自动分拣,光电识别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极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3)配送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

1986年,美国GPR公司共有送货点3.5万个,但到1988年经过整合,送货点减少至0.18万个,减少幅度为94.85%;

美国通用食品公司用新建的20个配送中心取代了原有的近200个仓库,逐步以配送中心形成了规模经济优势;

(4)配送方式、配送手段日趋多样化。

我国配送中心的发展,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后面临的激烈竞争发生的,它客观上要求人们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组织各种经营活动。

在此过程中出现了配送中的直送化、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等趋势,或者是将上述各种配送方式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以求有效地解决配送过程中、配送对象、配送手段的复杂化问题,从而寻求配送过程中的最大利益和最高效率。

小批量速递配送、准时配送、分包配送、托盘配送、分销配送、柔性配送、往复式配送、巡回服务式配送、按日(时)配送、定时定路线配送、厂家到家门的配送、产地直送等配送方式正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二、配送中心的概念

配送中心的主要是为了实现物流中的配送作业,而设立的一个专门从事配送作业中的一系列操作的场所。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配送中心的界定不完全相同。

配送活动是在物流发展的客观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这一活动过程伴随着物流活动的深入和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演绎和完善着其经济机构。

配送中心具有集货、分货、送货等基本职能,配送中心是物流中心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的。

其功能基本涵盖了所有物流的功能要素。

它是以组织配送进行销售或供应,实行实物配送为主要职能的流通型物流节点。

在配送中心,为了能做好送货的编组准备,需要进行零星售货、批量进货等种种资源搜集工作和备货等工作,因此配送中心也有销售中心、分货中心的职能。

为了更有效、更高水平的送货,配送中心还有较强的流通加工能力。

此外配送中心还必须执行备好货后送达客户的工作,这是与分货中心只管分货的重要区别。

由此可见,配送中心的功能是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或者说配送中心是销售中心、分货中心、加工中心功能的总和,兼有了“配”与“送”的功能。

对“配送中心”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日本《物流手册》将配送中心定义为:

“从供应者手中接收多种大量的货物进行倒装、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情报处理等作业,然后按照众多需求者的要求备齐货物,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配送的设施。

而我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配送中心的定义是:

从事配送业务具有完善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

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

配送功能健全;

辐射范围小;

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

主要为末端客户提供配送服务。

三、配送中心定位

配送中心的经营定位一般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配送中心的功能定位

一般来说,配送中心的功能定位是根据其开展的配送服务的内容和相应配送环节为基础来进行的。

由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流程和环节可知,配送中心一般有采购、储存、加工、分拣、配货、配送运输等诸多功能。

但不同类型的配送中心其主要功能的定位不同,不同功能的配送中心在建设规划时,从设施选用到平面布局到组织管理方面都会有不同。

例如,仓储型配送中心其功能主要是货物的储存,其主要服务目的是尽可能的降低服务对象的库存,因此,必须有较强的库存调节能力,所以,在进行建设规划时应规划较大规模的储存空间及相应的设施;

流通型配送中心则以快速转运为核心,大批量进货,快速分装或组配并及时的配送到客户要求的地点,因此,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应该配备快速分货、备货设施为主;

专业型配送中心主要针对特殊商品的特性,满足特殊商品在进行流通加工及配送中的特殊要求,配备对特定商品的处理设施,开发适应特种商品作业的物流技术;

而综合性的配送中心必须配备适应多种商品处理的通用性设施与设备,或是有较全面的专门化设施与设备。

对于城市配送中心,商品的配送一般需要“门到门”配送,因此需要有反应迅速、配送灵活的配送设施与设备;

而大多数城市都有已经成形的城市道路网,因此需要配送中心根据以上要求合理的规划配送运输网络,并加强运输车辆和运输组织方面的管理,以适应这种快捷运输的要求;

而对于区域性配送中心其辐射范围广,配送规模大,甚至会开展全国、甚至是跨国的配送业务,这类配送中心通常以销售功能为主,通过配送功能促进商品销售,因此,其设施和建设通常要考虑具备多种物流功能,特别是要具备高效的信息传输网络,既适应商流也适应物流的需求。

(二)配送中心经营商品的定位

配送中心经营商品的定位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与其服务对象来确定的。

对于一般的商业连锁体系来说,通常配备经营一般消费品的配送中心,负责连锁体系内大部分商品的配送,并以统一采购、统一库存、统一配送来形成规模效应,以获得规模效益;

一些传统批发机构改组而形成的专业化配送中心,通常是以其经营的商品为主,开展配送业务,其品种较为单一,批量较大,因此,现在一般的配送中心所能处理商品的种类是有一定限制的。

如现在专门的服装配送中心、电器配送中心、食品配送中心、干货配送中心、生鲜配送中心、图书配送中心等,有时甚至是专门处理某一种更小类别商品的配送中心。

由于不同的商品配送所需的配送作业场地、设施设备是不同的,作业流程也有很大区别。

因此,试图建立一个能够适应所有商品流通配送需求的配送中心是不切实的,另外一个配送中心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配备能够处理所有商品的物流设施与设备。

因此,配送中心需要确定自己所处理的商品,以对以后的配送中心的设计、商品配送流程的规划有一定的针对性。

因此,配送中心配送商品的类型通常是在配送中心规划时,与配送中心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考虑的。

(三)配送区域的定位

配送区域是指配送中心的辐射范围的大小,即以某一点为核心建立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车辆等运输工具,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所能够到达的最远距离。

配送中心的辐射范围和区域的大小不仅关系到配送中心的投资规模,也影响到配送中心的运作方式。

因为配送区域越大配送中心的规模也应该越大,运送距离越长,对其运输设备的要求越高,相应的运作方式和管理组织程序也会不同。

通常对于连锁商业体系来说,配送中心的辐射区域和配送能力取决于其零售店铺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多少。

连锁商业体系组建配送中心的方法,可以按照适当的比例,根据商圈范围内顾客分布、分店数量与配送中心的适当比例,来确定配送中心的位置、规模与数量。

对于生产企业的自营供应配送,则配送中心数量有限,一般配送区域也主要在生产厂区,生产企业的销售配送首先要根据客货分布的远近、销售量的大小及其运行的成本来综合考虑是自营还是外包,如果是自营性配送中心,还要再考虑配送服务区域的大小,来决策配送中心的级别与规模。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配送中心,其区域的确定都是以其服务对象所形成的区域为基本前提,在一定商圈范围内选址的。

建设规模越大,经营能力越强,其辐射范围越广,服务的商圈就越大。

反之,服务商圈越大,配送中心在投资建设和经营组织等方面,就必须考虑其形成足够配送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

四、配送中心的类型

(一)按配送中心的配送对象分类

1.生产资料配送中心

这种配送中心主要负责向生产企业配送能源、原材料、零部件等物品,是专门为生产企业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

该种类型的配送中心多设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如重要的交通枢纽或铁路沿线沿海地区,或者距离原材料产地或者是产资料需求企业较近的地区。

如我国的煤炭配送就属于上述类型。

2.生活资料配送中心

这种配送中心所采用的配送模式属配销模式,即其配送功能是作为促进产品销售的主要手段而存在的。

如生产企业为本身产品的直接销售而建立的配送中心,商品批发企业为促进商品的分销而建立的配送中心,其目的都是为扩大市场的销售能力。

3.特殊商品销售中心

这种配送中心主要功能是配送特种商品,如易燃、易爆、有毒、生鲜易腐、贵重物品等。

这种配送中心在设施与设备的设计上,为了保护特种商品通常采用较特殊的设计,因此其初期建设费用较高;

在商品的储存及进出库作业上,也要采用特殊商品所要求的作业方法。

因此其配送成本较高。

另外,对于剧毒、易燃易爆等商品配送中心在配送中心选址时,应该将其选在远离人群的地区。

(二)按配送中心的经济功能分类

1.供应型配送中心

供应型配送中心是以向客户供应商品,提供后勤保障为主要特点的配送中心。

这种配送中心大多是为大型生产企业或是大型连锁制零售企业供应原材料、零配件和其他商品,并与这些生产企业或是零售企业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

由于供应性的配送中心需要向多用户供应商品,为保证生产和经营的正常运行,这类配送中心一般都建有大型现代化仓库并储备一定数量的商品,占地面积一般也较大。

2.销售型配送中心

这种配送中心主要以销售商品为目的,借助配送这一手段来开展经营活动。

这类配送中心多为商品生产者或销售者为促进商品销售,降低物流成本,以高效甚至是免费的物流配送服务吸引客户,由此而采用的各种物流技术,装备各种物流设施,运用现代配送理念来组织配送活动而形成的配送中心。

这种配送中心是典型的配销经营模式,在国外都以销售配送中心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在具体实践中销售型配送中心具体分为三类:

生产企业为了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以及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而设立的销售型配送中心;

专门从事商品销售活动的流通企业为了扩大销售而自己或合作建立起来的销售型配送中心;

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联合建立的销售型配送中心。

3.储存型配送中心

储存型配送中心是充分强化商品的储备和储存功能,在充分发挥储存作用的基础上开展配送活动的配送中心。

在买方市场下,生产企业的配送中心通常需要有较强的储存功能,以支持企业的产成品销售的供应;

在卖方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需要有较大的库存支持,这种配送中心也可称为是储存型的配送中心。

配送服务范围较大的区域性配送中心,为了保证库存物资的及时供应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存储功能,这也可称为储存型配送中心。

这种配送中心通常需要有较大规模的仓库和储存场地,在资源紧缺条件下,能形成储备丰富的资源优势。

例如,美国赫马克配送中心的储存区具有16.3万个储存货位,瑞士GIBA-GEIGY公司的配送中心拥有世界上规模居于前列的储存库,可储存4万个托盘,可见储存能力之大。

我国目前建设的配送中心,多为储存型配送中心,库存量较大。

4.流通型配送中心

流通型配送中心包括通过型或转运型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基本上没有长期储存的功能,仅以暂存或随进随出方式进行配货、送货,通常用来向客户提供库存补充。

其典型方式为:

大量货物整批进入,按一定批量零出。

一般采用大型分货机,其进货直接进入分货机传送带,分送到各用户货位或直接分送到配送车辆上,货物在配送中心里仅作短暂停滞。

因此流通型配送中心应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在地理上定位于接近主要的客户地点,可获得从制造点到物流中心货物集中运输的最大距离,而向客户的第二成零货运输则相对较短,从而方便易醉低成本的方法迅速补充库存,其规模大小取决于被要求的送货速度、平均订货的多少以及单位用地成本。

例如,阪神配送中心只有暂存库,大量储存则依靠一个大型补给仓库。

5.加工型配送中心

加工型配送中心是以配送加工为主要业务的配送中心,其主要功能是对商品进行清洗、下料、分解、集装等加工活动,以流通加工为核心展开配送活动。

因此在其配送作业流程中,储存作业和加工作业居主导地位。

由于流通加工多为单品种、大批量的加工作业,并切实按照用户的要求安排的,因此对于加工型配送中心,虽然进货量比较大,但是分类、分拣工作量并不太大。

此外,应为加工的产品品种较少,一般都不单独设立拣选、配货等环节。

通常,加工好的产品(特别是生产资料产品)可直接运到按用户户头划定的货位区内,并且要进行包装、配货。

在我国生产和生活资料配送活动中有许多加工型配送中心。

如深圳市菜篮子配送中心,就是以加工肉类为核心开展配送业务的加工型配送中心。

另外,如水泥等建筑材料以及煤炭等商品的加工配送也属于加工型配送中心。

(三)按配送中心的辐射范围分类

1.城市配送中心

城市配送中心是只向城市范围内众多用户提供配送服务的物流组织。

城市范围内货物的配送距离较短,运输距离一般都处在汽车的经济里程内,因此配送中心在送货时,一般在用汽车送货。

可以充分发挥汽车的机动性强、供应快、门到门运输等特点。

这种配送中心往往和零售经营相结合,由于运送距离短、反应能力强,因而从事多品种、少批量、多用户的配送较有优势。

也可以开展门到门市的送货业务。

其服务对象多为城市范围内的零售商、连锁店或生产企业,所以一般其辐射能力不是很强,在实践中多与区域性配送中心相连。

但前我国一些城市所建立或正在建立的配送中心绝大多数属于城市配送中心。

2.区域配送中心

这是一种辐射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可以跨省市、全国乃至在国际范围内对用户进行配送的配送中心,其经营规模较大、配送批量也较大,其服务对象往往是下一级的城市配送中心、零售商或生产企业用户。

虽然也进行零星的配送,但不是主体形式。

这种配送中心的形式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一般采用大型连锁集团建设区域配送中心,负责某一区域范围内部分商品的集中采购,再配送给下一级配送中心的形式。

如美国沃尔玛的配送中心建筑面积12万平米,投资7000万美元,他每天可为分布在6个州的100多家连锁店配货,经营的商品有4万多种。

第二节我国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商业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现状

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和民航总局六部委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中,已把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列为重点鼓励发展的项目。

在中国政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宏观政策引导下,各地纷纷出台了自己的物流发展规划,把发展现代物流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如北京市的“三地一港”物流规划,上海市规划建设中的外高桥等六大物流中心,此外,包括天津、深圳、青岛、武汉、成都在内的国内其他大中城市都已经把物流建设纳入了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还计划兴建100个物流中心,以及7个主要交易中心,由此看来,物流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中大型商业企业基于连锁经营的需要,已经陆续建成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开展了商业连锁企业自营商品(零售企业自身买断经营)的综合性配送,各种百货公司、综合性超级市场、专业性卖场(例如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等)自建、共建的物流配送中心都在迅速发展,具有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商业物流中心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和实施。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已有700多家商业连锁企业,大中型的商业连锁企业自建物流配送中心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中小型的商业连锁企业利用社会化物流中心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

可以说,是商业连锁企业的发展孕育了商业物流中心的诞生和成长。

例如北京物美超市、大中电器、同仁堂药店、金象大药房、王府井百货等商业零售企业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这些物流中心建立以来,在为不同企业各自商品的进、销、存、配、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积累了配送中心建设的初期经验。

总之,在短短的十几年内,随着商业零售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速度也随之有了提高,各地商业企业在逐步发展自建配送中心的同时,专门从事商业物流配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和成长。

可以预料,随着入世后国际商业零售巨头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国内的商业物流配送业也必然迎来一个更加快速的发展时期。

二、现阶段我国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的零售业连锁经营在部分城市发展较快。

多数连锁企业在建店的同时即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

目前初具规模的、知名度较高的连锁企业,如上海华联超市公司等,其配送中心都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体系,并正发挥积极作用,而国内一些大型零售企业也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虽然目前已产生了诸如规模效益、有效控制商品质量、发挥专业分工的优势,及时进货配送,减少库存商品量,降低了商品流通费用等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物流配送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

主要问题是:

(一)配送率低

据有关机构对国内304家已经开展配送的商业企业的调查,没有一家企业的配送中心对各店经营的所有商品实行100%的统一配送,20%的企业统一配送率在40%左右,超过67%的企业的配送率介于50%-70%之间;

配送率达到70%-90%的商业企业不足15%。

统一配送的配送率低,必然影响配送中心统一集中采购的成本优势的发挥,也无法发挥配送中心统一集中配送的规模经济。

当然,即使在零售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等,它们商业物流中心的配送率也只有70%-90%。

尽管如此,我国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加之目前城市交通拥挤,商品、容器及有关的运输搬运、储藏等设备缺乏统一的标准化、制造业对条码的应用认识滞后等,都严重阻碍了物流配送率的提高。

(二)配送规模小

目前,我国连锁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且没有形成自己的配送中心。

对于一般只拥有几家或十余家小型门店的中小型商业零售企业来说,各门店的商品总体采购量并不大,因此即使不同门店能够做到统一采购,供应商给予的“价格折扣”也不会太大,此时建立一个配送中心来发展连锁经营,其投入的资金与享受的连锁成本优势并不会成正比。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中小型零售企业并没有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也就不能形成规模采购,不能形成规模经营,无法降低成本,在价格上的优势也就体现不出来,这样就严重影响了配送中心优势的发挥。

(三)配送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各种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

国外连锁商业配送中心普遍采用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而我国许多连锁企业物流缺乏规范,各种编码缺乏标准,配送中心内部基本上是手工辅以叉车和托盘作业,装卸单元化程度低,托盘的利用仅限于企业内部,作业无电子扫描装置,配送中心内部的数据采集、配送中心与外部的接口系统如EOS、EOI、EFT等在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来。

配送中心对半程序化问题的决策更是没有建立,使连锁企业MIS系统不完整,反过来又使配送功能低下。

(四)管理思想落后

配送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分工的产物,专业化很强。

管理配送中心,更要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思想来指导才能使它真正出效益。

目前我国大多数配送中心仍沿袭传统的部门之间各行其事的管理方法。

配送中心的购、运、存、配各系统相互独立,各自追求自身效率的提高,最终造成相互之间利益冲突。

不但难以发挥配送中心的应有的配送服务功能,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销售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制约连锁企业的健康发展。

连锁商业设立配送中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整个连锁企业的物流总成本,实现销售利润的最大化,因此,这不是传统的仓储和运输所能实现的目标。

其中有很多技巧,比如实施共同配送和及时制(JUST-IN-TIME)配送,从供应链角度组织物流配送等,但目前还没有一家连锁企业在这些方面有系统的思想。

(五)缺乏管理人才

我国配送中心,长期以来从事收发货及装卸等简单劳动,从业人员素质低,没有为零售业服务的现代理念。

从国外物流和配送的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在高等院校中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较少,仅占中国全部高等院校的5%左右;

研究生、博士生层次教育刚刚开始起步;

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更加贫乏,据北京一家专门为外国企业服务的猎头公司介绍,一些外国公司或其所属合资企业对物流经理的需求近年来开始增加,北京市场上基本符合企业要求的物流经理人选非常少。

(六)相关制度不配套

物流与配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方面,也就是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