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总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4819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总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武汉总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武汉总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武汉总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武汉总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总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

《武汉总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总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总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

50.2,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的发展新格局。

武汉市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制造业初步形成汽车机械、机电制造、钢铁加工、食品医药、纺织印刷、造船化工等产业集群,现代制造业正逐步成为武汉市的主导经济部门,其中汽车制造、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武汉市的商业服务、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和金融、会展、信息、咨询、创意、计算机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服务功能。

随着一批农业基地和农业园区的建设,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都市农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武汉三镇的主导产业分工进一步明确,全市“三、二、一”产业圈层结构初步形成。

主城区在“退二进三”政策的推动下,工业企业逐渐退出,置换土地发展第三产业,金融商贸、商业服务、生产性服务业等得到显著加强;

第二产业向三环路附近集中呈组团式发展,形成了光电子信息、汽车及机械制造、钢材及新材料、生物制药、环保产业等产业基地及一批优势产业;

从近郊区到远城区集中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等第一产业。

(四)市域社会发展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

武汉是全国教育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共有高等院校62所,在校大学生80.97万人;

还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35所,在校学生21万人。

全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现有普通中学426所,在校学生45.34万人;

小学725所,在校学生41.89万人。

全市现有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6个,博物馆34个,剧场和影剧院57个,基本形成了市级文化中心、区级文化馆、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馆四级网络。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654个,全市医院(含分院)共240所,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71人,千人病床数4.22张。

全市共有体育场馆5470个,其中可向社会开放的体育场地1541个,形成了武汉体育中心和汉口体育中心两个综合性体育中心。

(五)市域土地利用

武汉市土地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耕地、林地、水域等。

其中,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为64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6%,在市域范围已经形成了主城区、区县城关镇和建制镇三级城镇布局。

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491.6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8%,在主城区外围和广大乡村地域分布广泛。

耕地总面积336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9.3%,主要分布在平原岗地。

林地总面积87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0.3%,主要分布黄陂区的北部、新洲区的东南部、蔡甸区的西北部、江夏区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水域总面积2117平方公里,包括长江、汉江等河流,梁子湖、东湖等湖泊,及滩涂、苇地等相关土地。

(六)市域基础设施

武汉市交通网络齐全。

对外交通有航空、铁路、公路、水运4种方式,2008年天河机场开通航线158条,可直达全国60多个城市和日本、韩国、泰国以及香港、澳门等地。

武汉铁路枢纽有京广铁路贯穿南北,武九线、武合线、汉丹线连接东西,京九铁路麻汉联络线接通东北,武汉枢纽有28个车站,其中2个客运站。

国家公路主干线京港澳、沪渝高速公路在武汉交汇,106、107、316、318四条国道经过武汉,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96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0.3公里。

国道、省道公路等级均达到二级以上,全市通村硬化公路通达率达到95%。

武汉拥有长江、汉江等水上运输资源,全市有港口码头泊位313个,有阳逻、杨泗港、沌口等大型港口。

主城区道路总长度2174公里,已建成6条过长江通道,其中主城区内有4条,分别为武汉长江大桥、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青岛路长江隧道;

主城外2条,为外环高速公路上的军山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

2007年全市给水水厂102座,总给水能力418.5万立方米/日,给水量约277万立方米/日(不含企业自备用水量)。

2007年已经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11座,规模166万立方米/日,污水排放量约192万立方米/日(不含企业自排水量)。

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为258.7亿千瓦时,电网最大负荷为489.2万千瓦,拥有4座500千伏变电站,总容量430.1万千伏安;

220千伏变电站23座,总容量717万千伏安;

110千伏公用变电站97座,总容量783.2万千伏安。

2007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436.3万户,公用电话用户7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24.1万户。

邮政业务总量70431万元,邮政局(所)304座。

2008年,武汉市天然气用气总量40859.56万立方米,人工煤气7280.5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148447吨。

居民燃气用户145.36万户,工业用户153户,公建用户3243户,CNG加气站19座,LPG加气站12座。

管道燃气居民用户为90.59万户,瓶装气居民用户54.71万户,天然气用户74.48万户,主城区居民用户燃气气化率为93.5%。

市政基础设施供应保障能力基本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

二、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一)市域发展分析

1、发展形势

近年来,武汉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2008年,全市GDP为39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7:

50.2,呈现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人均GDP突破6900美元,经济水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经济发展处于由工业化中期进入后期加速发展阶段。

全市人口持续快速增长,特别三环路附近的近郊区域,成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

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897万,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6%,武汉及所在区域仍处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

2、发展机遇

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和沿海产业加速向内陆转移,将有力推动武汉产业结构升级。

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地区由于其所处的独特区位条件,将是中国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区域。

武汉在内陆地区具有承接国际和我国东部产业转移的显著优势,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振兴迎来新的契机。

中央关于“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在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要求“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化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要求,“使湖北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和中心城市,必须充分发挥经济核心作用、示范带动作用和杠杆传导作用。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试验区),武汉市率先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取得新进展,为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将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武汉整合要素资源。

中部地区特别是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有利于资源、信息、人才、技术和市场等要素的聚集和整合。

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武汉要着眼于提高综合竞争力,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形成武汉经济圈,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

3、发展优势

武汉具有独特的腹地交通综合优势。

武汉市因其居于中国中部地区,是中国少有的集铁路、水运、公路、航空于一体的全国性交通枢纽,“铁、水、公、空”综合交通优势依然显著存在。

根据国家宏观交通布局,确定武汉机场为枢纽性机场;

通过武汉的高速公路除京港澳、沪渝线外,还规划有福银、杭兰、大广3条线;

铁路干线除京广、京九、汉渝、武九铁路外,还有京广高速客运专线、沪汉蓉沿江铁路,武汉铁路枢纽将形成双“十”字的结构;

武汉的综合交通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武汉具有优越的资源禀赋条件。

武汉所处的江汉平原,土地广阔,气候适宜,文化积淀丰厚,特别是水资源极其丰富。

全市适宜建设的国土面积228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6%。

全市水资源量接近50亿立方米,过境客水量超过7000亿立方米,人均淡水资源约9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的39倍,是世界发达国家的10倍。

武汉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

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一方面武汉拥有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一批大中型传统工业,历史久远、基础雄厚,成为了全国四大整车厂、五大冶金基地、四大造船基地及五大纺织基地之一;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为载体集聚的一批制造业,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与产业门类对与外来产业的对接存在较大潜在优势,是新一轮工业发展和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优越平台。

武汉具有突出的人才科技优势。

武汉拥有的高等院校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三,有普通高校55所,各类科研机构600余个。

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教育部直属高校7所,军事研究型高等院校多所。

这些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

4、制约条件

武汉面临着现实的区域竞争。

区域经济的兴起,进而演变成对区域腹地的争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的快速发展,长株潭、昌九景、中原城市群的建设,区域竞争将更为激烈,给武汉的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

而武汉周边地区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群体发育不足,区域协作能力也比较差,需要加速整合,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武汉存在支撑系统作用未有效发挥和人才、科技成果的外流问题。

武汉的交通战略只有要素优势,没有竞争优势。

随着全国航空交通的迅速发展,水运交通的逐步衰落,公路和铁路交通的高速化,尤其是全国高速路网逐步健全后,武汉的交通流通的竞争优势也逐步降低,形成了一个“过而不入”的“角落”,武汉物流中心的形成受到挑战。

武汉高校在校生规模居全国第三位,东湖高新地区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但由于武汉缺少人才激励机制,缺乏支持高风险开发的创业基金,武汉地区的人才和科技成果流失严重,每年武汉地区培养博士的95%、硕士的80%以及武汉地区产生科技成果的70%流失到外地。

科技人才优势没有就地转化成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动力。

武汉存在建设发展空间的制约问题。

武汉市域范围内现有各类水面211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4.9%,是城市特色保护和维持生态的基本保障。

市域范围内的长江、汉江、湿地湖泊群及水体周边地区,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建设。

山区中坡度大于25度的不宜建设区、地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建设。

(二)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总体策略

1、坚持集约与集聚的建设发展策略,优化配置空间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引导城镇建设和产业空间有序集聚

倡导集约发展,优化配置空间资源,引导城镇空间有序集聚,构建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

加快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立各级城镇协调分工机制,实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的合理分配,提升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2、统筹城乡建设,按“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促进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值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引导发展城乡有机联系的产业链,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支持和带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提倡资源共享,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不断缩小城乡基础设施配套的差距。

3、建立开发与保护的协调机制,统筹人口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区域生态框架建设和环境保护

重视环境质量,提高生活和生态质量,充实和完善各项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以农村村庄改造为重点,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

严格保护耕地,大力发展多种特色农业区,促进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把丰富的农业、农村资源产业化,实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遵循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确保生态安全,控制楔形山水廊道,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合建设,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三)市域功能区划

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集约式发展,对市域空间资源进行统一、高效管理,规划将全市域划分为都市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区两个层次的功能发展区,对其发展政策进行分类指导,建立集约型城市空间框架,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扩展,统筹布局各级城镇空间,严格保护耕地和生态资源。

1、都市发展区

(1)职能和发展要求

都市发展区是城市功能的主要集聚区,是城市空间的重点拓展区。

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原则,推进产业职能升级,调整城市功能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市产业、居住、交通、生态、游憩等主要功能,建设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有序的城镇化发展区。

(2)范围界定

都市发展区的界定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有一定的城镇化基础和发展前景;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满足基本农田保护要求;

具有较好的建设适宜性条件,以便未来的城市发展和空间布局具有相对的连续性;

保证行政界线的相对完整性,以利于政策实施的完整性;

交通便捷,联系紧密;

具备相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备的可能性和经济性,保证都市发展区设施配套系统的完整;

利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以上原则,确定都市发展区范围以外环高速公路为基本界线,东到阳逻-双柳-左岭-豹澥一线,西到走马岭-蔡甸-常福一线,北到天河-横店-三里-武湖一线,南到纱帽-金口-郑店-五里界一线,区域总面积3261平方公里。

除主城区外,含乡、镇、街道、农场共28个。

武汉都市发展区内现有乡镇分布情况

行政区

面积

(平方公里)

包含乡镇情况

主城七区

949

江岸:

后湖乡,硚口:

长丰乡,汉阳:

永丰乡、江堤乡,洪山:

左岭镇、花山镇、和平乡、建设乡、青菱乡、九峰乡、天兴乡

东西湖区

376

吴家山街、将军路街、三店农场、径河农场、慈惠农场、长青农场、走马岭农场、柏泉农场(部分)

汉南区

33

纱帽街

蔡甸区

430

蔡甸街、奓山街、大集街、沌口街、军山镇

江夏区

745

纸坊街、流芳街、金口街、郑店街、豹澥镇、五里界镇(部分)

黄陂区

458

横店街、滠口街、天河街、三里镇、武湖农场

新洲区

270

阳逻街、仓埠(部分)、双柳街(部分)

合计

3261

2、农业生态发展区

农业生态区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区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

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

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强化山水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整体生态框架的建设,构建武汉生态屏障。

区内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引导小城镇集中集约式发展,鼓励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发展成为中心镇。

鼓励一般镇和农村居民点迁并建设,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确保全市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

农业生态区范围是都市发展区以外的市域空间,区域总面积为5233平方公里。

(四)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结合武汉市“撤县改区”、城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域的实际情况,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武汉市全部行政辖区,包括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7个中心城区和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6个远城区。

在市域内,分为都市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区两个层次。

都市发展区范围为前述界定范围,面积3261平方公里;

其中主城区为三环路以内全部地区及三环路以外的武钢、庙山、沌口地区,面积678平方公里。

(五)各远城区发展指引

1、东西湖区

东西湖区位于武汉市西北部,具有交通便利、临近主城、产业发达等综合优势条件,也是武汉市农业发展区之一。

东西湖区是武汉城市空间西北向拓展的重点区域、联系西南地区的交通走廊、区域西北发展轴的核心增长极、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和农业体系组成部分之一。

空间上主要向西北方向发展,依托吴家山-金银湖及主城区三环路附近地区已有基础稳步推进式发展。

2、汉南区

汉南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部,拥有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和一定的产业发展潜力。

汉南区是武汉都市空间西南向拓展区域、综合产业基地和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主要向西南方向发展,以纱帽为中心集聚式发展。

3、蔡甸区

蔡甸区位于武汉市西部,区域东西交通大动脉横贯区内,集优良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及便捷陆路交通条件于一体。

蔡甸区是武汉西南向空间拓展的重点区域、区域西部发展轴的重要增长极、制造业综合基地和生态旅游区之一。

城市空间重点向西南,部分向西方向发展,向西南依托沌口开发区沿318国道向常福地区延展,向西以汉阳主城区和蔡甸城关为两极扩散式发展。

4、江夏区

江夏区位于武汉市南部,区域南北交通大动脉纵贯区内,大量科教研机构正在区内快速集聚,还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

江夏区是武汉空间南向拓展的重点区域、联系南部地区的交通走廊、科教研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生态旅游区及重要的生态农业区。

城市空间重点向南、部分向东南方向发展,向南主要以纸坊及外环高速公路附近的金口、郑店为核心集聚式发展,向东南主要以流芳为极核增长。

5、黄陂区

黄陂区位于武汉市北部,区域东西和南北两大交通动脉贯通区内,拥有优越的航空、陆路交通区位条件和极具开发潜力的生态旅游区和农业资源。

黄陂区是武汉都市空间北向拓展的重点区域、联系北部地区的交通走廊、航空交通枢纽、知名的生态旅游区和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上主要向北方向发展,以前川、盘龙城及天河航空港为极核向北、向东发展形成楔形增长带。

6、新洲区

新洲区位于武汉市东北部,拥有优良的水陆交通条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现代农业开发潜力。

新洲区是武汉都市空间东向拓展的重点区域、水陆交通枢纽、农业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上主要向东方向发展,以阳逻和邾城为核心集聚式发展。

(六)区域协调对策

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武汉在“中部崛起”中承担着辐射和带动作用,在逐步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对内要发挥辐射极作用,整合武汉城市圈和中部地区的资源和优势,实现区域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

对外要发挥窗口作用,积极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协调与合作,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1、与武汉城市圈的协调发展策略

200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多次部署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工作,省政府要求“按照全省城镇体系总体布局,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省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是:

着力抓好武汉大都市圈建设,壮大完善省域副中心城市,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加快小城镇建设。

”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包括武汉和周边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的全部辖区范围,土地总面积58000平方公里。

这一地区不仅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中西部发展环境最优、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已经形成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特别是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城市圈之间联系将日益密切,相互分工协作也会日益加强。

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稳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壮大城市实力,实现由集聚为主向扩散为主的发展阶段跨越,积极与周边地区协调,实现区域城乡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环保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区域市场一体化。

(1)强化武汉的核心服务职能

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关键是发挥中心城市武汉的龙头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有序的武汉都市区,建立一个国际性的中心城市。

一是要整合武汉市以开发区为重点的各类资源,推进产业职能升级,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二是要加快城市功能结构调整,立足于提高综合实力,建设经济中心、知识创新中心和人居中心;

三是要继续做大做强武汉市。

(2)形成有序聚集的城镇布局与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城市圈层面,武汉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首先是向东,因其与鄂州、黄石的联系较强;

其次向西,连接仙桃、潜江和天门;

再次是与西北向的孝感,第四是向南联系咸宁,且经济联系与交通联系强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以《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为指导,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将重点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东南向、西向和西北向三条城镇发展和产业联系带。

东南向由武汉武昌城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沿长江向东延伸,涵盖武汉江夏北部地区,辐射鄂州、黄冈、黄石、大冶、团风、浠水、蕲春、武穴等多个城市。

西向由汉阳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向西延伸,涵盖武汉蔡甸南部地区以及汉南区,辐射仙桃、天门、潜江以及多个小城市(镇)。

西北向由汉口城区向西、西北延伸,涵盖武汉东西湖区、蔡甸城关以及黄陂南部地区,辐射孝感、应城、安陆、云梦等多个城市(镇)。

(3)联合控制生态保育圈

结合梁子湖、斧头湖-西凉湖、汈汊湖、野猪湖-王母湖地区、涨渡湖等主要生态区域,规划形成环绕武汉都市发展区的农业生态保育圈。

以水系、山体、林地等为主要内容,加强生态培育,建立环状生态廊道,形成健全的城市圈区域生态体系。

对于跨行政区的梁子湖、木兰山等大型生态区域的保护和开发,与鄂州、黄冈等周边地区进行合作,划定区域性“绿线”、“蓝线”,联合实施对重大生态与脆弱资源的控制。

(4)构建一体化交通和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城市圈交通网络结构,建设“一小时交通圈”快速交通网络。

建成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同城效应。

与城市圈城镇产业空间布局相适应,建设双快交通体系。

构建以武汉为节点,以城际铁路、高快速路系统为骨干的交通系统,支持城市圈内以武汉为中心,向四个方向辐射的空间骨架。

(5)形成资源、信息共享的统一市场

降低武汉的市场准入门槛,消除区域内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和壁垒,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手段,与城市圈内的各专业市场联合,形成统一的资本市场、消费品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市场、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