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题题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4022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说题题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说题题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说题题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说题题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说题题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说题题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历史说题题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说题题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说题题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个字,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个字,总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原始意义,有这样有趣的说法: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

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

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

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

“(黄帝)其师大挠....始作甲子。

”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

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位个月,正好用十位地支来相配。

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

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

王不择。

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

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

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

六十花甲子

中国农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

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

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已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戍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已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戍24.丁亥25.戊子26.已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已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已酉47.庚戍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已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戍60.癸亥

这六十对干支,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

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环,叫做“六十花甲子”。

如1989年是已巳年,1990是庚午年;

从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

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换算

一、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45678910123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56789101112123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

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

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

公元1995

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

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

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再如:

公元1861年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

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农历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

如:

公元120年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

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12位“申”。

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另外,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

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

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

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

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

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二、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76543211098

987654321121110

具体换算方法同一

公元前155年

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

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

公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

本题主要考查五行相生的问题。

五行指:

金、木、水、火、土。

本题的关键词是“禅让”。

而“禅让”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有才能的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

根据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火德”后应为“土德”。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补充】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

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

实胜虚,故土胜水。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方成器皿.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金能克木,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火:

火旺得水,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土:

土旺得水,方能疏通.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木:

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历史题目二

请观察下列两组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问题1:

从图片上所体现的历史信息中,分析两组图片有何相同的问题立意?

(4分)

问题2:

图片所反映的哪些历史内容?

能得出什么结论性的认识?

(8分)

答案要点:

1.从继承和发展的主题进行立意。

揭示历史问题间的相互联系及因果关系。

2.其一是新中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经济政策:

分别是1957年农业合作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分)

其二是马列主义理论:

列宁开创了一国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认识:

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

(2分)

题型分析:

①历史图片类试题以其原始、直观、鲜活的面貌出现在试题中,增加了试题的趣味性和新颖性。

解题时要有较强的图片审读能力,善于从图片的每个地方找出突破点。

此类题目常与时政、民生联系。

图片、漫画难度一般不大.但地图问题容易忽略,一旦出现考题,难度可能较大,要注意地图相关问题的复习。

②从考查形式看.一是多角度对图片审读,分析图片的含义,加深对事物(事件)的性质、特点的认识;

二是以文物、文字、人物等图片形式呈现,考查学生读解、辨析、判断、分析历史图片材料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③从解题思路看,历史漫画型这类题型要细心读图,不放过图中的任何信息,要准确理解漫画的寓意,而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从画中所表达的寓意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张,理解漫画所反映的问题实质和相关历史阶段特征,从而确定答题方向,同时对漫画的文字解说也要细心解读,有助于全面地、准确地把握题目的要求。

④历史地图型这类问题,要在平时学习中要养成读图习惯,掌握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历史地理空间概念。

准确判断地理位置及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国际关系格局、疆域版图等也发生相应变迁的原因。

要仔细读图,结合课本知识准确判断地图所反映的时间、空间范围}联系教材相关知识,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题目三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

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

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

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

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

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梁启超说:

“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19分)

⑵甲午战争后,有人说:

“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12分)

⑶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6分)

⑴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

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

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⑵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

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⑶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

历史题目四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5分)

⑵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10分)

⑴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

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⑵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

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

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历史题目五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

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

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

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

《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

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

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

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

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

《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

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

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⑵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4分)

⑶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15分)

⑴“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

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

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

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⑵特点:

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

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

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⑶“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

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

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

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历史题目六

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

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

盗者论以法。

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

在产盐乡“固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

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

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

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注:

榷【拼音】:

[què

]【字义】专卖:

~货。

~场(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场所)。

~税(专卖业的税)。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⑵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是注意答题方式的字眼“指出”,答题内容是意义。

此题引用了《新唐书》和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正是应了“坚持以问题为中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历史学科意识”这句话。

能力强的学生喜欢做此类题,因为不要死记硬背教材中有关改革的内容,只有从材料中找答案。

语文老师经常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看历史也正在朝这方面走,个人以为这应该是历史教学的趋势。

第一问从材料中易得出第五琦做法:

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刘晏做法:

设置“常平盐”,官督民产商销,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考查的是学生的对比分析概括能力和文言文翻译能力。

第二问材料中也有答案。

我们在训练此类题型时如不好作答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作答。

(1)不同之处:

第五琦:

官营专卖,官府专利:

(2分)强行加价。

刘晏:

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

(2分)设常平盐。

(2)意义:

促进盐业发展;

(2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分)利商,便民;

(1分)有助于社会稳定。

历史题目七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

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

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

“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

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

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

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

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

《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