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知识普及宣传.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391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检知识普及宣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体检知识普及宣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体检知识普及宣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体检知识普及宣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体检知识普及宣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检知识普及宣传.ppt

《体检知识普及宣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检知识普及宣传.ppt(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检知识普及宣传.ppt

什么叫脉率?

什么叫脉率?

脉率(pulserate)是每分钟脉搏的次数,正常情况下与心率一致,与呼吸的比例约为4:

15:

1。

健康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min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是什么?

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是什么?

心脏收缩时,血液的压强是收缩压,舒张时,血液压强是舒张压。

测量血压时会有两个值:

收缩压(大的那个)、舒张压(小的那个)收缩压:

一个心动周期内心室收缩和动脉血压上升达到的最大值舒张压:

一个心动周期内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大值两者的差值为脉压三个指标改变(高低)都是不正常的1。

增大:

由于每搏输出量增加引起收缩压比舒张压增大的多导致脉压增大或者老年人大动脉弹性下降动脉硬化导致收缩压上升而舒张压下降脉压增高。

缩小:

心率加快舒张压上升比收缩压多。

2。

人体在运动完可以出现收缩压高,舒张压正常现象表明心脏供血能力增加收缩能力增加也可为病理变化。

3。

说明心室舒张能力减弱或者大动脉血管病变个别人运动后也可出现此类现象心室舒张不好长期会导致心力衰竭。

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

(1)注意劳逸结合)注意劳逸结合要想防治高血压带来的危害,最主要的环节还在于早期预防,预防是处理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否则等出现并发症就为时过晚。

总的说来,血压大于正常高限(收缩压为130139mmHg或舒张压为8589mmHg)的人中,约有41%将在4年内发展为长期高血压。

所以血压大于正常高限的人群也应接受降压治疗。

由于大脑皮质过度紧张是发生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在生活上高血压病人要结合病情适当安排休息和活动,每天要保持8小时睡眠与适当的午休,并轻松愉快地与家人在林荫道、小河边、公园散步,这对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都是适宜的。

当然适当地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对保持体力,促进血压恢复也十分有好处。

轻、中度高血压病人骑自行车、游泳也未尝不可。

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老年人及重度高血压病人,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安排活动,切不可逞强斗胜,贪一时快活而造成终身遗憾。

对于一些能引导起高血压的疾病,应该尽早到医院治疗。

(2)注意合理饮食)注意合理饮食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上应遵守低盐、低脂、低热量的原则,并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饮食不宜过饱、过快;最好忌不良嗜好,如烟、酒等。

从预防高血压的角度还应注意适当控制食盐的摄入量,改变饮食“口重”的习惯。

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群中约有20%的人就是由于食盐过量而患有高血压,这部分人医学上称为盐敏感者。

此外,还有一些食品是天然的“降压药”,平时注意适当进食有助于降压。

它们是:

香菇香菇牛奶牛奶生姜生姜甲鱼甲鱼海带海带苹果苹果燕麦燕麦等等(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于那些一般预防措施无效者,就需要积极药物治疗了。

当然服药也不是随便了事,必须遵照有关原则来进行。

建议高血压病人平时服药切勿间断或断断续续,坚持服药能有效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由于存在个体差异,需在服药过程中不断摸索,以求最小、最合适的剂量而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药物的选用,目前主张利尿剂和受体阻滞剂联合服用,可以降低舒张期高血压病人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

为了保证血压在一天中相对平稳而不波动过大,建议首选如络活喜一类的长效制剂药品。

由于降压药的品种较多,有的作用于受体,有的为血管紧张素拮抗剂,如选择不当容易发生副作用,建议患者还是在医院明确诊断,遵医嘱用药比较安全。

经过治疗,对于各期高血压病人,应将收缩压降至150mmHg,舒张压降至90mmHg最为理想。

浅表淋巴结检查浅表淋巴结检查人体淋巴结约有600700个个,一般只能检查身体各部表浅的淋巴结,这些淋巴结平时很小,直径多为02-0Scm,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邻近组织无粘连,不易触及,亦无压痛。

检查时要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为:

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颈后三角、颈前三角、锁骨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胴窝等。

检查时如发现有肿大之淋巴结,应检查其数目、大小、质地、移动度、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红肿、压痛和波动,是否有疤痕、溃疡和瘘管等。

同时应注竟寻找引起淋巴结肿大的病灶。

(一)局限性淋巴结肿大1非特异性淋巴结炎颌下淋巴结肿大常由口腔内炎症所致;颈部淋巴结肿大常由化脓性扁桃腺炎等急、慢性炎症所致;上肢的炎症常引起腋窝淋巴结肿大;下肢炎症常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一般炎症所致的淋巴结肿大多有触痛,表面光滑,无粘连,质不硬。

2淋巴结结核肿大的淋巴结常发生在颈部血管周围,多发性,质地较硬,大小不等,可互相粘连,或与邻近组织粘连。

如组织发生干酪性坏死,则可触到波动。

晚期破溃后形成3恶性肿瘤转移性淋巴肿结大质硬,或有橡皮样感,一般无压痛,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

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多为腹腔脏器肿瘤(胃癌、肝癌苎),苎移;右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多为胸腔脏器癌肿(肺癌、食管癌等)转移;鼻咽癌易转芦到颈部淋巴结;乳腺癌常引起腋下淋巴结肿大。

(二)全身淋巴结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部为明显,疼痛,不化脓。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可引起全身各处淋巴结皆肿大,但活动、不粘连、光滑、不硬、不痛、也不化脓溃破。

淋巴瘤所致淋巴结肿大发展迅速,连成巨块,淋巴结坚实而有弹性,无移动性,无疼痛及压痛,多见于颈部。

系统性红斑狼疮、链霉素过敏反应等也可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

甲状腺是什么?

甲状腺是什么?

甲状腺这个词对于许多人来讲,是一个较为陌生的词汇。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内分泌腺,位于颈前下方的软组织内。

甲状腺的形状呈“H”形,由左右两个侧叶和连接两个侧叶的较为狭窄的峡部组成。

甲状腺重量变化很大,新生儿约1.5克克,10岁儿童约10-20克克,一般成人重量为20-40克克。

到老年甲状腺将显著萎缩,重量约为10-15克。

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滤泡,甲状腺滤泡大小不一,其形态一般呈球形、卵圆形或管状,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状腺激素。

滤泡腔由单层上皮细胞围成,其中央是滤泡腔,内含胶质,是甲状腺激素的储存场所。

滤泡旁细胞,又称降钙素细胞,多位于滤泡壁上,也可在滤泡间质中,可单独存在,也可以聚集成群。

滤泡旁细胞较滤泡细胞大,形状可为卵圆形或梭形。

滤泡旁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分泌降钙素。

甲状腺是内分泌系统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和人体其它系统(如呼吸系统等)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和神经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被称为两大生物信息系统,没有它们的密切配合,机体的内环境就不能维持相对稳定。

内分泌系统包括许多内分泌腺,些内分泌腺受到适宜的神经刺激,可以使这些内分泌腺的某些细胞释放出高效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被送到远距离的相应器官,发挥其调节作用,这种高效的化学物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激素。

甲状腺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最大的内分泌腺,它受到神经刺激后分泌甲状腺激素,作用于人体相应器官而发挥生理效应。

什么是血白细胞偏低什么是血白细胞偏低?

粒细胞在骨髓中生长,来自粒单细胞祖细胞(CFUGM)。

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及中幼粒细胞都具有分裂能力,属骨髓分裂池。

晚幼粒细胞不再分裂,发育成熟至分叶核后,积存于骨髓贮备池,等待释放。

血中粒细胞一半在循环池,另一半聚集在血管壁边缘池。

外周血粒细胞主要来自循环池。

因此,循环池粒细胞的数量取决于:

干细胞分化增殖能力,有效贮备量,释放速度,血中破坏程度,流动细胞与血管壁聚集细胞比例,以及组织中所需细胞量。

什么原因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得性等。

其中获得性占多数。

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

白细胞减少症有什么症状病人可无症状或有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纳差、体力减退,并有易感染倾向。

是否合并感染视粒细胞减少程度。

感染部位以肺、尿路、皮肤等多见。

如何治疗1、首先应仔细查找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因药物引起者,应立即停药。

2、促白细胞生成药物临床应用种类较多,但疗效均难以确定。

如维生素B6、利血生可用于各种粒细胞减少症。

维生素B4、鲨肝醇、肌苷、脱氧核苷酸、康力龙等对抗癌药、放疗或氯霉素等因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有较好疗效。

在病因治疗同时,对上述药物可选择其中1-2种,服用4-6周,观察是否有使白细胞回升效果,切勿认为药物越多越好,而同时使用数种药物。

3、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骨髓释放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当粒细胞减少是因为免疫因素引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时,有较好且持久的疗效。

血红细胞简介血红细胞简介血红细胞又称红血球或红血细胞或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

血红蛋白能和空气中的氧结合,因此红细胞能通过血红蛋白将吸入肺泡中的氧运送给组织,而组织中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红细胞运到肺部并被排出体外。

血红蛋白更易和一氧化碳相合,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和含量增高时,可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红细胞进行更新。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称为“贫血”。

红细胞大量破坏可引起“溶血性黄疸”。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年男性为500万万/mm3,女性为420万万/mm3。

红细胞数目可随外界条件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高原居民和新生儿可达600万/mm3以上。

从事体育运动或经常锻炼的人红细胞数量也较多。

血红蛋白含量,男性为1215g/100ml,女性为1113g/100ml。

生理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

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

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四个亚基构成,分别为两个亚基和两个亚基,在与人体环境相似的电解质溶液中血红蛋白的四个亚基可以自动组装成22的形态。

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

首先一个氧分子与血红蛋白四个亚基中的一个结合,与氧结合之后的珠蛋白结构发生变化,造成整个血红蛋白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第二个氧分子相比于第一个氧分子更容易寻找血红蛋白的另一个亚基结合,而它的结合会进一步促进第三个氧分子的结合,以此类推直到构成血红蛋白的四个亚基分别与四个氧分子结合。

而在组织内释放氧的过程也是这样,一个氧分子的离去会刺激另一个的离去,直到完全释放所有的氧分子,这种有趣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

血红素分子结构由于协同效应,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曲线呈S形,在特定范围内随着环境中氧含量的变化,血红蛋白与氧分子的结合率有一个剧烈变化的过程,生物体内组织中的氧浓度和肺组织中的氧浓度恰好位于这一突变的两侧,因而在肺组织,血红蛋白可以充分地与氧结合,在体内其他部分则可以充分地释放所携带的氧分子。

可是当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很高或者很低的时候,血红蛋白的氧结合曲线非常平缓,氧气浓度巨大的波动也很难使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率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健康人即使呼吸纯氧,血液运载氧的能力也不会有显著的提高,从这个角度讲,对健康人而言吸氧的所产生心理暗示要远远大于其生理作用。

除了运载氧,血红蛋白还可以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氰离子结合,结合的方式也与氧完全一样,所不同的只是结合的牢固程度,一氧化碳、氰离子一旦和血红蛋白结合就很难离开,这就是煤气中毒和氰化物中毒的原理,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其他与这些物质结合能力更强的物质来解毒,比如一氧化碳中毒可以用静脉注射亚甲基蓝的方法来救治。

血小板血小板血小板(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

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

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正常人血液中计数为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