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3914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顺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京市顺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京市顺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京市顺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京市顺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顺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北京市顺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顺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顺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

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

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

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

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

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

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

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

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3.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C.《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

D.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5.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

答出两点即可。

(4分)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

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

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

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

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

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

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

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

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

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

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

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

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6.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3分)

2、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杂说

欧阳修

夏六月,暑雨既止,欧阳子坐于树间,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见星有殒者。

夜既久,露下,闻草间蚯蚓之声益急。

其感于耳目者,有动乎其中,作《杂说》。

蚓食土而饮泉,其为生也,简而易足。

仰其穴而鸣,若号若呼,若啸若歌,其亦有所求邪?

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

苦其生之陋而自悲其不幸邪?

将自喜其声而鸣其类邪?

岂其时至气作,不自知其所以然而不能自止者邪?

何其聒然而不止也!

吾于是乎有感。

星殒于地,腥矿顽丑,化为恶石。

其昭然在上而万物仰之者,精气之聚尔;

及其毙也,瓦砾之不若也。

人之死,骨肉臭腐,蝼蚁之食尔。

其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

其精气不夺于物,则蕴而为思虑,发而为事业,著而为文章,昭乎百世之上而仰乎百世之下,非如星之精气随其毙而灭也,可不贵哉!

而生也利欲以昏耗之,死也臭腐而弃之。

而惑者曰:

“足乎利欲,所以厚吾身。

”吾于是乎有感。

天西行,日月五星皆东行。

日一岁而一周。

月疾于日,一月而一周。

天又疾于月,一日而一周。

星有迟有速,有逆有顺。

是四者,各自行而若不相为谋,其动而不劳,运而不已,自古以来,未尝一刻息也。

是何为哉?

夫四者,所以相须而成昼夜、四时、寒暑者也。

一刻而息,则四时不得其平,万物不得其生,盖其所任者重矣。

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

万世之所治,万物之所利,故曰“自强不息”,又曰“死而后已”者,其知所任矣。

然则君子之学也,其可一日而息乎!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仰视天与月星行度行:

运行

B.抑其求易足而自鸣其乐邪抑:

抑制

C.其精气不夺于物夺:

改变

D.其动而不劳劳:

疲倦

9.下列虚词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故B.亦C.以D.然

10.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而惑者曰:

11.作者认为,人“贵乎万物者,亦精气也”,请根据文意解说这里“精气”的含义。

12.请根据文章第四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从“日月天星”的运行中得到生命感悟的。

(5分)

13.作者说“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请你结合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参考下列链接材料,谈谈对“君子之任”的认识。

(6分)

【链接材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春秋-曾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

张载)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明·

杨继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

林则徐)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6题。

开愁歌①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释】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

②衣如飞鹑:

衣衫褴褛。

③旗亭:

酒肆。

④贳(shì

):

抵押。

⑤豗:

冲击。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写景:

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身影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写出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质。

C.九、十句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15.“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借“击剑”这一动作抒发情感。

下列诗句也运用了这

种手法,所抒发的情感与“临歧”句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

(李颀《别梁锽》)

B.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C.尔奋空拳彼击剑,水纵长澜火飞焰。

(李咸用《西门行》)

D.拔剑舞,击剑歌,青云路遥心奈何。

(张咏《淮西有答》)

16.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到诗人的形象。

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

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王羲之与文人雅士在兰亭集会,那天“,”,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

“酒”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借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范仲淹《苏幕遮》“,”,即是借“酒”来传达相思之愁。

古人写文常注重针砭时弊。

如韩愈《师说》中“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批判了士大夫以“从师为耻”的风气。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登高望远的语句:

“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梅花几度梦里寻

王本道

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

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

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

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

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

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

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

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

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

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

”王冕也有诗云: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①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

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

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

正是梅的这种秉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

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

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

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

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

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

其实人生一世与世上其它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

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

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

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个终身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

但是我也从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凭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就已足矣。

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他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

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②了成长的动力。

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

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

梅是在病态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

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

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

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

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18.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A.淡薄蓄满B.淡薄积蓄

C.淡泊蓄满D.淡泊积蓄

19.“梅花”是中国文人常常描写的对象,下列各项描写不是梅花的一项是()(3分)

A.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0.文章第一段写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的独特个性及其植梅放鹤的情趣,其用意是什么?

21.“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从文中看,作者汲取了哪些教益?

22.作者说“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的依据是什么?

请根据第二段文意,分条列举回答。

4、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23.《红楼梦》阅读及语言运用。

根据你对《红楼梦》的阅读和理解回答问题。

王维在《使至塞上》脍炙人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红楼梦》里香菱说: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你是否同意香菱的话,为什么?

请结合《香菱学诗》的有关内容加以解答。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六、作文(60分)

24.微写作(10分)

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微写作,不超过200字。

①按照我国文化传统,人们大多喜欢给自己的居室、住所取一个名字,表明自己的趣好。

如果你有一个自己的居所,你想给它取一个什么名字?

写出理由。

②清晨,36名身着戎装的国旗护卫队员和62名武警军乐团队员护卫着国旗从天安门拱形桥洞走出,跨过金水桥和长安街来到天安门广场举行升旗仪式。

现场演奏三遍国歌,国旗升起时,在四周观看的各族同胞,凡是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其他人也应立正行注目礼。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从地面升到杆顶需2分零7秒,而这个时间正好是升旗时奏三遍国歌的时间。

参照上述材料,写一篇描写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场景的文字。

(要注意描写的对象和特定的氛围,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③有些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时代的徽记”,请从《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名著中选择一位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5.大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肖伯纳: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

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

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要求: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题目自拟;

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⑤不少于7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参考答案】

1.(2分)C

2.(3分)D

3.(2分)D

4.(3分)B

5.(4分)参考答案:

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

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

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评分标准:

本题4分。

答出一点,给2分;

答出两点,给4分。

6.(3分)D

7.(3分)“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

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

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评分标准:

本题3分。

三个要点及简单说明,每条1分。

二、【参考答案】

8.(3分)B

9.(2分)D

10.(3分)然而糊涂的人说:

“满足(自己的)利益、欲望,以此来厚待自己。

11.(4分)精气是指人不为利益、欲望等外物所改变的品格(人格、操守等)(2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及利国利民的担当精神(2分)。

(意思对即可)

12.(5分)作者从“日月天星”各自一刻不停的运转(1分),担负平衡四季、生长万物的重任(1分),悟得人之君子应学而不止(自强不息、死而后已)(1分),以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谋福利的重任(2分)。

13.(6分)评分要点:

结合恰当的名言警句或链接材料(1分),解说君子所担重任的内容(2分),谈自己对“君子之任”的意义、价值等的理解、思考(3分)。

附:

文言文译文

夏天的六月,暑雨过后,我(欧阳子为作者自称)坐在树间,仰望天空与月亮、星星的运行,看到有星星陨落。

夜已深,露水滴落,听到草丛间蚯蚓鸣叫之声更加急促了。

耳闻目睹这一切,我的内心有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杂说》。

蚯蚓吃泥土、喝泉水,它们的生活简单而又容易满足。

然而它们(仍会)把头探出穴外鸣叫,像在悲号又像在呼唤,似在长啸又似在歌唱,(难道)它们也有欲求吗?

抑或是它们的欲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自得其乐呢?

或是为自己鄙陋的生命感到痛苦而悲叹自己的不幸呢?

再或是喜欢自己的声音而得意地鸣叫给同伴听呢?

又或是它因节气的变化而气血运动,既不明白自己为何而鸣又不能停止鸣叫呢?

它为什么会如此聒噪不止啊!

我对此深有感触。

流星陨落到地上,腥臭粗糙的殒石,变成了丑陋的石头。

它们在天上灿然闪耀时能得到万物的景仰,是因为精气凝聚在身的缘故;

等到它们跌落到地上,连破砖碎瓦都不如。

人死后,骨肉发臭腐烂,成为蝼蚁的食物而已。

人比万物高贵的地方,也是在于精气。

他们的精气若不被外物改变,便会积聚于内成为思想,表现于外成就功业,写在纸上成为文章,灿然光耀于百世之前而又能受到百世之后人们的仰慕,不像星星的精气会随着它们的陨落而消亡。

这岂不是很可贵吗?

但是若活着的时候被利益、欲望冲昏了头脑、耗尽了心血,死后便同样会发臭腐烂而被丢弃。

然而糊涂的人说:

“)然而糊涂的人说:

”我对此深有感触。

天从东向西运行,日、月、五星都从西向东运行。

太阳一年转一圈。

月亮比太阳快,一月转一圈。

天又比月亮快,一天转一圈。

星星有慢有快,有逆行的有顺行的。

这四者,各自运行自己的而似并无商量,它们运转而不疲倦,运行而不停止,自古而今,一刻不曾停息。

这是为什么呢?

这四者,相互依赖而形成昼夜、四季、寒暑。

(如果)停息一刻,则四季不能平衡,万物不能生长,所以它们的责任重大。

人群之中有君子,他们肩负的责任也是很重的。

(要)担当使万世太平、为众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