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四问》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入门四问》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门四问》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
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
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
经典常谈>
》,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
“思考·
讨论·
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
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链接”栏目,介绍了“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常用文史工具书”三个知识,提供给学生积累;
“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介绍,启示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工具书,培养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学习,建议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
因时间关系,整个单元的教学,安排一个课时。
一、导入
问题导入:
探讨问题1:
在学校举办的读书节活动中,你参与了哪些活动新的世纪,我们的“阅读渴望”是什么
教师引导:
讨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品三国”和于丹热,让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
教师明确:
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
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
今天,我们需要继续阅读经典,阅读传统!
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
探讨问题2:
联系现实,思考:
网络时代,我们还要不要阅读经典著作
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他们的思考。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
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
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
一句话,现在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
可是老师想要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
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首先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我们不想完全抛弃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就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其次,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养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如果有很多人都发生气质性的变化,那么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一个人而言,可以变化气质;
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与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
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
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我认为不应当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
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也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首当其冲的,是营造阅读我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二、学生自学: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主要思考题:
“经、史、子、集”各是指的什么
明确:
经部:
指儒家的经典。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
从唐代到宋代,形成了“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
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
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
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
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
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
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
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检查自学情况:
1、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南宋朱熹。
2、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部历史著作
“前四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等。
“三通”指的是中国古代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著作《通典》(唐代杜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
3、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三教”:
儒家、道教、释(佛教)。
“九流”:
指的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
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法家。
4、《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别集,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
长庆是中唐唐肃宗的年号。
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问题设计说明:
以上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自学内容,并做适当的延伸)
三、学生自学“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然后完成下例表格,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纵向梳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发展,也基本把握全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时期
文
化
背
景
文化经典代表作品
对应单元
专题
春秋战国
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
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群雄争霸,征战频繁。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哲学一
至
两
汉
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
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下,出现了具有宏大规模和皇朝史格局的纪传体通史。
《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史学
西
中国古代重视礼法,礼书在历史上也层出不穷。
《礼记》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哲学二
隋
唐
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
《百喻经》《坛经》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哲学与宗教
唐
代
清
与历史著作的发达相关,史学的研究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著作,它们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关学术,也有启发意义。
《史通》《文史通义》
唐代社会空前繁荣,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时期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号称“贞观之治”。
《贞观政要》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政治学
宋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起,构成了文化的新动向。
《朱子语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哲学三
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潮。
《焚书》
先
秦
在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自成体系,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科技类著作。
明代则出现了一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
《水经注》《齐民要术》《九章算术》《伤寒论》《营造法式》《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
第八单元
科技之光
科技
明清之际
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了早期启蒙思潮向纵深发展,一是出现对封建专制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一是提倡“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
《明夷待访录》
《日知录》《文史通义》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学术
思想
近
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
在文化领域,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西方理论的引进,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是这一转型期突出的任务。
《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摩罗诗力说》《人境庐诗草》
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文学
(可在表格中适当留空,让学生自学成才教材后进行归纳,完成表格。
四、学生自学: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1、以学生自学本部分内容为主,然后完成下列表格,掌握本部分主要内容:
要点
相关论述
现代意义
现实性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然有启发性的重要原因。
民本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下为主,君为客。
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包容性
“礼之用,和为贵。
”“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和而不同。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这个“和”包含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
古人认为,自由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
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开放趋势是一致的。
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对自然
的亲和
态度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
其他
……
对道德的提倡,读科学规律的提倡,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等。
五、学生自学“怎样学习本书”。
1、要点:
让学生把握本书的编辑思路、结构框架,明确学习本书的一些方法。
2、结合前面必修一到必修五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各自的学习方法是什么面临着那些困惑
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让学生归纳学习经典的可行方法。
可以列举的经典阅读方法:
A、咬文嚼字。
(结合朱光潜先生的散文《咬文嚼字》);
B、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陶渊明之读书法)
四、课后作业:
1、准备文化经典学习的主要工具书:
《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
2、梳理初高中所学习的文化经典,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列出你自己的阅读书目。
3、课后阅读相关读物之《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可以用做眉批或标注的形式,写下你的思考与感悟。
4、课外自学叶圣陶先生的《读〈经典常谈〉》,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到《经典常谈》原著来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