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名师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3419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名师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名师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名师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名师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名师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名师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名师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名师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名师教案岳麓版Word格式.docx

1、洋务派产生的时间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3、洋务派的主张

4、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区别

二、近代工业的创办

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

3、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4、介绍西学与兴办新式学堂

三、洋务运动的作用

1、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教训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小结]

以师生互动方式进行。

提问1:

什么时候,洋务派出现,洋务运动兴起?

提问2:

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提问3:

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可以分哪两个阶段?

各阶段分别提出了什么目标?

创办哪些著名企业?

提问4:

洋务派除了兴办近代工业外,还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活动?

提问5:

洋务运动有哪些进步作用?

[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以及戊戌变法的内容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和历史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找出戊戌变法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

从而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重点的突破:

运用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等人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难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我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

阅读指导法

探究法

提问启发法

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资源】

1、含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图片的演示文稿;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学生编排历史短剧

【板书设计】

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结果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

(百日维新)

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其结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是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而进行导入的,但也可以让学生作复习小导师自行导入,不过我认为第一种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了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设计思路:

在讲第一部分维新变法拉开序幕时,先打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让学生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资料,我认为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并为下一步讲授开展变法的原因做好铺垫。

关于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很容易找出答案,即“公车上书”。

随后教师设问:

康、梁等人为什么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

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梁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

接着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认为第一部分这样设计,可以达到既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维新变法的开始——“公车上书”1895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图片

学生介绍两人的资料,教师总结:

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本主义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然后设问:

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

导入“公车上书”学生介绍“公车上书”的过程,教师强调:

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维新运动拉开序幕。

随后设问:

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想一想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原因都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清朝统治阶级腐朽无能,一味妥协退让

(3)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日益高涨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提高自身地位

2、“公车上书”的结果

学生回答完公车上书的结果后,教师提问:

公车上书这件事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后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为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哪些活动?

”进而导入

第二目

教学反思:

通过实际授课,我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下查找的资料也特别多,但是如果教师不在上课之前对资料进行筛选的话,很容易出现用时过长的情况,因此必须提前精选学生资料。

一切以教学需要为目的。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我计划的授课时间较少,主要让学生围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又进行了哪些工作?

”这个问题自学,最后教师再总结维新派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和舆论宣传,先后创办了多份报刊和政治团体。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外纪闻》和强学会,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中外纪闻》是强学会的机关报。

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内容重点不多,只要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就可以了。

1、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根据导入第二目所提的问题,学生首先自己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然后回答: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又继续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和团体,其中有《中外纪闻》和强学会。

教师紧接着提问,康梁二人的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教师小结:

我们知道维新变法运动从一开始就遇到重重阻力,因而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更是极为曲折,提问:

维新变法运动遇到哪些阻碍?

2、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在讲到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时,我先让学生结合当前的改革开放政策来思考康有为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最后小结:

通过论战,维新派在舆论上占据主动,并且成功的说服了当时的光绪皇帝。

为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进而导入第三目。

这一部分内容不是本课重点,因此不要耗费太多时间,而学生在回答“结合当前的改革开放政策来思考康有为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这个问题时,集思广益。

有的同学举例:

“深圳从过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就是靠我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这说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政策和制度也应该随之发展和完善,以适应当今国际形势的需要,康有为等人提出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

通过这个问题,可以把历史和政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也能从侧面看出,现在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和开阔。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其结果

第三部分维新变法中的重要事件------“戊戌变法”是本课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和难点。

我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为更好的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失败原因做好铺垫。

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各种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变法的进步性在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两大方面,局限性表现在:

“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随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表演“袁世凯告密,谭嗣同就义”一段历史短剧,让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谭嗣同就义到底值不值得?

到了这个时候,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本课达到高潮。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6-9

首先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

然后让学生根据内容逐条讨论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变法的进步性在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两大方面,局限性表现在:

2、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这一部分的处理方法,可以先由学生表演“袁世凯告密,谭嗣同就义”一段历史短剧,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谭嗣同就义对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有何贡献?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得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1)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阶级中顽固派的利益

(2)顽固派的实力强大(3)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较弱。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随后,我再设问:

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后回答: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于“谭嗣同英勇就义对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有何贡献”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戊戌变法的进步性方面来思考这一问题。

教学反思: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烘托主题,如表演历史剧、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都是不错的方法。

但是必须注意理清授课思路,合理设置问题以便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小结:

我们本课的重点就是维新变法的意义及影响。

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而且维新派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反之,顽固派实力较强,又拥有军权。

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谭嗣同等人的血没有白流,他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为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清政府统治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关于辛亥革命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来学习。

至此课文内容就全部讲完了,为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串联和记忆,

我编了一段顺口溜:

《马关条约》传北京,公车上书变法请。

康梁二人劝皇帝,维新变法终实行。

慈禧太后法政变,百日维新遭劫难。

六位君子扬浩气,救亡图存更兴起。

 

第7课辛亥革命

探究预习提纲: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

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

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

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

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准备〗  

1、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

准备――爆发――结果。

2、教具准备:

借用王朝杰老师自制教具《武昌起义的旗帜》,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第8课新文化运动

[课标内容]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有关作品,查找相关资料,开展展示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恰当地选择、整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学习他们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献身的精神。

〖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情况,由三个代表人物和三个代表内容组成: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口号;

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推动新文化运动向前发展。

教材内容的安排可以说是提纲挈领,独具匠心。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教材通过选取三个代表人物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既可以让教材内容形象化、富有趣味,又可以让学生掌握通过了解代表人物把握历史事件的方法。

在处理教材时,拟以代表人物为基础,弄清人物与事件的联系、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程标准描述可以看出,本课内容大都属于“列举”“知道”“了解”层面的要求,目标不难达到。

所以尝试性地把这节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设计成了以历史活动为主的课,把学习的重点由获取知识转向发展学生阅读、组织、合作、交流等多种历史学习能力和形成一定认识上。

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小组、“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小组、“新文学的巨匠――鲁迅”小组。

先提前安排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预习课文,搜集资料,准备展示。

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交流、展示与发展的平台。

但由于本课本来就是一节知识课,所以展示交流活动并不是本节课的惟一内容,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创设问题情景,交代事件背景阶段。

先创设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没有走上真正的民主与富强、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仍是一片黑暗的情景,后提出假设:

“假如你生活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样做?

”引导学生思考,目的是再现新文化运动发起的背景,让学生明白新文化运动是中华儿女在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又一次寻求中国新出路的运动,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场”。

第二阶段是历史情景展现阶段。

这一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四个小组的成员分别利用图片、音像、多媒体或其他手段,展示各自内容,规定每组展示时间不得超过8分钟。

第三阶段是课堂学习总结阶段,通过教师、学生两方面的评价,总结学习活动中的得失,适当指出在学习中的盲点,再出示由教师设计的本课知识结构卡片,师生共同完成,从而完成对本课知识上的总结,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在教学中让三个小组完成这些内容。

这样,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这些代表人物,更深刻地理解代表作品。

最后通过总结、填知识结构卡片,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掌握。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通过代表人物认识事件,再分析该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我将设置历史问题情景、指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指导纵向比较历史现象等,还尝试性地设立了“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习氛围

  师:

边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残破、黑暗、混乱的图片,边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介绍: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

袁世凯依靠武力和政治欺骗,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还一度恢复帝制;

国内军阀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

思想界还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国家形势越来越乱!

同学们,如果你生在这个时代,面对这种局面,你有什么感受?

你又将怎样做呢?

  生:

思考,回答。

相机点拨,引出本课。

  面对越来越乱的国家局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接触西学、学习西学的同时,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认为中国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于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斗争,解放人民的思想。

(投出动态效果的课题)

二、再现历史人物风采,感受新文化运动盛况

师:

接下来是我们展示交流活动成果的阶段,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笔记。

首先请“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小组展示,大家掌声有请。

第一小组主持人:

(多媒体出示解说内容,并有感情地解说)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前后文化运动的统称。

它产生在辛亥革命后是有历史原因的……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而后以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为这场运动的主要代表。

这场运动中的重要人物还有钱玄同、王敬轩、沈尹默、李大钊、高一涵等人(屏幕投出相关人物图像)  ……  

介绍由本组主办的历史小报“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投影投示)  

最后是我们搜集的历史记录短片《新文化运动》,请大家欣赏。

感谢第一小组精彩的展示,接下来请“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小组展示,我们掌声有请。

  第二小组主持人:

同学们,谈起新文化运动,我们会不由地想起一本杂志――《新青年》,提到《新青年》,又不能不说它的创办者――陈独秀。

今天,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吧。

(投出《新青年》与陈独秀,有感情地介绍)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

……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法与礼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等文章,攻击专制统治,提倡共和立宪,批判孔孟纲常礼教,指斥忠孝贞节等都是奴隶道德,宣传人权与科学,表现了大无畏的创新精神。

接下来请欣赏我组同学朗读的有关他的文章片断:

同学甲:

(激情朗读)“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同学乙:

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文学》中,这样评价陈独秀:

“……文学革命的进行,最重要的急先锋是他的朋友陈独秀。

陈独秀接着《文学改良刍议》之后,发表了一篇《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子……”  

第二小组主持人:

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到后来却没能跟得上历史发展的步伐,犯了历史错误,这确实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

大家又有什么感受呢?

可以谈谈吗?

生:

古语说:

“人孰能无过”,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我也为他坚持错误感到惋惜。

他的经历的确值得我们思索啊。

下面将要展示的是“白话文的倡导者――胡适”。

第三小组主持人:

(投影出示胡适像,有感情地解说)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

……  1910年赴美留学,《新青年》问世不久,正在美国忙于写毕业论文的他,抽时间翻译了一篇俄国小说《决斗》,发表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上,这是《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

1917年回国以后,胡适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倡导文学改良的文章和通讯,成为《新青年》颇有影响的重要撰稿人之一。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  新思潮、新文学的反封建内容需要新的形式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