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题解终结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2500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题解终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态学题解终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态学题解终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态学题解终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态学题解终结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题解终结版Word文件下载.docx

《生态学题解终结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题解终结版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学题解终结版Word文件下载.docx

9.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及其在调控植物开花中的作用?

植物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营养物质的积累与消耗等表现出有规律的昼夜变化;

植物对于一年中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为光周期现象。

长(短)日照植物通常在日照时间超过(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

10.极端温度对于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

##温度制约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每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节律性变温和绝对温度,

因此每个地区都生长繁衍着适应于该地区气候特点的生物。

具体来说,某个地点某种生物能否生存和繁殖取决于该地的极端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是否在这种生物对于温度因子的生态幅内。

11.生物对于高温和低温的适应方式(形态、生理和行为)(贝格慢定律、阿伦定律)

(1)低温:

在形态方面,植物的芽具鳞片、分蘖组织位于土层下1-2cm、体具蜡粉、植株矮小。

生活在高纬度的恒温动物,其神图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

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这就是贝格曼规律。

另外,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

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

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

形态适应,这一适应被称为阿伦规律。

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将营养物质向细胞和根部运输、降低

冰点(减少细胞水分和增加细胞有机质浓度)以及增加红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带(高山

和极地植物)来增加抗寒能力。

动物则靠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

同时降低身体终端部位的温度,而身体中央的温暖血液则很少流到这些部位来维持体温。

(2)高温:

在形态方面植物有茎、叶生有绒毛、鳞片、刺;

叶片革质发亮,反射阳光;

树干

和根茎生有木栓层等。

动物有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

腿长将身体抬离地面;

背部具

厚的脂肪隔热层等来加强散热。

在生理方面植物主要有水分调节:

增加渗透势,降低细胞含水量,减缓代谢率;

抗氧化保护体系:

抗氧化酶和物质;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

动物主要有放宽恒温范围,减少内外温差。

在行为方面植物:

关闭气孔;

动物:

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

12.有效积温法则及其作用?

1)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1K=N*T(式中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时间,T为平均温度)

2生物都有一个发育的起点温度(最低有效温度TO),所以,应对平均温度进行修饰。

上式变为:

K=N*(T-TO)或T=TO+K/N,

温度T与发育时间N呈双曲线关系,由于发育速度V=1/N,所以,T=TO+KV温度与发育速度呈线性关系。

应用:

预测生物发生的时代数,制定防治措施;

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预测生物地理分布

的北界,全年有效积温大于K;

制定农业气候规划,合理安排作物,预报农时等。

13.水生和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机制?

水生植物:

有发达的通气组织;

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

叶片薄而长,以增加光合和吸

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陆生植物:

形态适应:

发达的根系一吸收、运输;

叶面小、气孔下陷一减少水分丢失;

具细毛和棘刺(散热、遮光)、蜡质表皮;

具发达的贮水组织。

生理适应:

细胞渗透调节物浓度高

14.陆生动物体内含水量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平衡的?

保水机制:

减小皮肤的透水性;

减少身体的表面蒸发;

减少排泄失水;

减少呼吸失水。

15.盐碱植物的类型及其特征?

聚盐性植物:

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上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可溶性盐类,

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

泌盐性植物:

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很大,但是它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

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的盐分排出体外。

不透盐性植物:

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它们几乎不吸收或很少

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高渗透势主要由于体内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有机物质所引起。

16.植物对盐碱土壤的生态适应策略?

1)植物体干而硬;

2)叶子不发达,蒸腾表面强烈缩小,气孔下陷;

3)表皮具有厚的外壁,常具灰白色绒毛;

4)细胞间隙强烈缩小,栅栏组织发达;

5)枝叶具有肉质性,叶肉中有特殊的贮水细胞。

17.

我国农田土壤退化的主要特征及原因?

ii.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酸化,土壤结构破坏

iii.耕地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土壤耕作层变浅

iv.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严重

原因:

a)海水浸渍与海水入侵作用下的土壤盐分积聚过程;

b)地下水作用下的土壤盐分积聚过程;

c)地表径流作用下的土壤盐分积聚过程;

d)次生盐渍化过程,生物积盐过程;

18.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Population):

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a)数量特征:

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生变动;

b)空间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形式;

c)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在变动之中。

19.种群生态学及其基本任务?

1)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ecology):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生活史格局、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如捕食者与猎物),即研究种群动态、特征及其生态规律;

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

2)种群生态学的基本任务:

定量地研究种群的动态,了解种群波动的范围及种群的发生规律;

了解种群波动、种群衰落和灭绝的原因,为能够人为地有效控制、管理、保护种群提供依据。

20.何谓种群的年龄结构?

年龄锥体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对种群动态有何影响?

年龄结构:

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1)增长型:

种群中幼体比例增大而老年比例减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2)稳定型:

种群中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3)衰老型:

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年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21.简述生命表的基本构成和在分析种群动态中的意义?

同生群的死亡率和存活率。

可研究种群的年龄分布以及研究其数量随着年龄的变化程度。

即研究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

22.何为种群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对分析种群竞争有何意义?

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

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生物种群不受其他因子限制时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23.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特点?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在生物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确定生物资源的最大可持续收获量的方法?

逻辑斯蒂曲线通常分为5个时期:

1.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2.

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加快。

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

密度增长最快。

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密度一半(K/2)后,增长变慢。

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到生物资源的变化,知道人们控制种群数量。

将种群数量控制在K/2处便可长期持续收获。

24.种群增长模型的类型?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指数增长模型

2.种群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重叠)—几何增长模型

(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种群连续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模型,Logisticequation)

25.种群周期性波动、原因和在种群管理中的意义?

种群数量有规律的波动成为周期性波动。

原因是食物不足和捕食共同作用;

意义是人为控制种群数量

26.物种稀有程度取决于那些因素?

以大熊猫为例,说明大熊猫濒危的原因。

(1)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分布范围大A+,分布范围小A-)

(2)生境的耐受性(宽耐受范围B+,狭耐受范围B—)

(3)种群大小(大种群C+,小种群C-)

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小,狭耐受范围,小种群。

故其易灭绝。

27.生物入侵形成原因和后果?

举例说明?

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

较强的繁殖特性;

新生境里缺少天敌;

不加以利用。

例如:

凤眼莲(水葫芦)、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美国白蛾、紫茎泽兰等

28.种群分布格局类型及其成因?

:

A、均匀型,成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B、随机型,成因是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

体的存在并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C、成群型,原因有一、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

二、植物传播种子

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三、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29.集合种群的意义和灭绝风险?

1)同一斑块种群在不同年度内不灭绝概率

Pe种群局部灭绝的概率

(1年)P=1-Pe

(2年)P2=(1-Pe)(1-Pe)=(1-Pe)2

(n年)Pn=(1-Pe)n

2)不同斑块种群在同一年内不灭绝概率

(2斑块)P2=1-(Pe)(Pe)=1-(Pe)2

(x斑块)Px=1-(Pe)x

30.亲本投资及其类型?

生物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称亲本投资类型:

有抚育习性的生物:

子代数量少,抚育能量投资大,存活率较高;

子代数量多,抚育能量投资少,存活率较低。

不具抚育习性的生物:

子代个体较小,数量较多;

子代个体较大,数量较少。

31.繁殖成效的主要组成内容?

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和称为繁殖成效,包括繁殖价值(现时繁殖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亲本投资(有机体抚养后代消耗的资源量),繁殖成本(繁殖使生长和生活付出的成本)。

32.繁殖成本的生态学意义?

生活史的各个环节都要分享有效资源,若增加某一环节的能量分配,则必然要以减少其他环节的能量分配为代价。

33.什么是r-选择和k-选择?

试比较其主要特征,并讨论其生态意义。

有利于发展较大r值(R:

内禀增长率)的选择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K:

环境容纳量)。

R选择:

生活在条件严酷或不可预测环境中,死亡率通常和种群密度无关。

种内个体一般把更多的能量用于生殖。

K选择:

生活在条件较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死亡率常和种群密度有关,种内竞争激烈,常把能量用于生殖以外。

34.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和-3/2自疏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若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进而影响到了植株的存活率。

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了,即开始自疏现象。

35.他感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

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控制他感作用带来的歇地作用在农林业管理上有很大用处;

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出现引起另一种消退的原因;

引起植物演替。

36.植食现象及植物的补偿和防卫反应?

被食者只有部分机体被损害,捕食者只采食植物的一部分,留下的部分可以再生。

补偿作用:

植物在被动物啃食之后不是完全被动,具有各种补偿机制,采取各种行动恢复正常。

防卫反应:

草食动物的捕食会引起植物的防卫反应,如产生刺或化学分泌物。

37.植物与食草动物的协同进化关系?

进化过程中,植物发展了防御机制,如有毒的次生物质,以对付草食动物的进攻。

同时,食草动物也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如产生特殊的解毒酶,或者调整食草时间以避开有毒化合物。

38.利用种群竞争排斥原理分析种间竞争的结局?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生活在一起。

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39.解释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并推导出它可能的几种结局。

种群单独生长时符合逻辑斯蒂模型,但放置在一起会发生竞争。

种间竞争的结果有四

种,以A和B竞争为例。

两个种均可获胜;

A获胜B排斥;

B获胜A排斥;

共存,达到某种平衡。

40.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外貌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3)具有一定的结构

4)形成群落环境

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6)一定的动态特征

7)一定的分布范围

8)群落的边界特征

41.植物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

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体积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

42.植物群落成员类型及其在群落建成中的作用?

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成种:

优势层的优势种。

亚优势种:

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和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伴生种:

为群落的常见种群,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稀见种:

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43.何谓关键种?

何谓优势种?

二者有何区别?

关键种:

不同物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同的,有些种在维护生态平衡的物多样性方面起关键作用。

如果它们消失或受到削弱,整个生态系统就要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样的种被称为生态关键种。

优势种:

区别:

优势种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但关键种的作用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

可能是常见的,也可能是稀少的,与多度、密度、盖度等无直接关系。

44.植物生活型及其分类?

生活型:

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分类:

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

45.生物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及其生态意义?

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植物或动物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意义:

结果使不同的植物或动物在外貌或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相似性或一致性——形成一致的生活型。

趋异适应:

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所产生的生态变异。

意义结果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而且这些变异在遗传性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为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生态型。

46.植物群落交错区的基本属性?

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基本属性包括高物种多样性,丰富的特有种,大量的外来种

47.为什么群落交错区有大量的特有种?

因为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

48.生态位及其类型?

生态位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

系。

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49•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分离说明什么?

生态位重叠说明两物种共用一部分生存资源,如食物、栖息地等。

生态位分离说明种间竞争

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生态位分开。

50.生态位重叠与竞争的关系?

当两个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相互重叠。

1)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接近重叠

2)种间竞争又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分离。

生态位越接近,重叠越多,种间竞争就越激烈,结果:

或者导致某一物种灭亡,或者通过生态位分化而得以共存。

51.如何理解生态位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

1物种多样性高,群落的稳定性强。

2保险假说:

不同物种对各种环境变化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生物多样性对此提供了一种保险和缓冲。

52.何谓生物多样性,如何理解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或者指生命形式的多样化,

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

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

53.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类型和特点?

a多样性(群落物种多样性):

是用于测量群落内生物种类数量以及生物种类间相对多数的一种测量。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①物种丰富度(物种的数目):

②物种均匀度。

B多样性:

测度区域尺度上物种组成沿着某个梯度方向从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变化率。

用来表示生物种类对环境异质性的反应,不同群落或某环境梯度上不同地段间的共有种越少,

B多样性越大。

丫多样性:

测度最大地理尺度上的多样性,体现一个地区或许多地区内穿过一系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总和。

多样性是地理区域尺度上的a多样性或B多样性,其数量等于a

多样性和B多样性的乘积。

54.物种多样性梯度及其决定因素?

1多样性随纬度变化

2多样性随海拔变化

3多样性随海水,淡水深度的变化

生产力学说

生产的食物越多,物种的多样性越高。

群落结构越复杂,物种多样性越高。

空间异质性假说

自然环境越复杂,异质性越强,就会提供更多的生态位与更多的资源类型,从而容纳更

多的物种。

捕食学说

捕食压力的增加将减弱猎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允许更多猎物种共存。

捕食压力导致猎物的逃避机制发生多样化,逃避捕食者的手段代表着物种多样化的方式。

热带群落中,蛾类体色和停留位置的变化趋势比温带更丰富。

进化时间学说

在进化意义上,一个较老的群落比一个年轻的群落具有更大的物种多样性。

热带群落比

较古老,进化时间较长,并且在地质年代中环境条件稳定,因此,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生态时间学说

就较短的时间规模来说,一个物种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进入适宜生境未被占领的地域。

对于很多物种来说,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入温带地区,因此,使温带地区现存物种数目并

未达到饱和状态。

55.生物多样性保险假说?

不同物种对各种环境变化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生物多样性对此提供了一种保险和缓冲。

56.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

物种多样性高,群落的稳定性强。

多样性高的群落,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趋于复杂,当面对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或群落内部种群的波动时,群落由于有一个较强大的反馈系统,从而可以得到较大的缓冲。

57.中度干扰假说及其在生态管理中的作用?

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产力调节

58.岛屿生态学的理论特点?

对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1)保护区面积越大,支持或“供养”的物种多;

面积小,支持的种数少。

2)同样面积下,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若干小保护区好,决定于下列情况:

若每一小保护区内有相同的一些种,那么大保护区能支持更多的种;

从传播流行病而言,隔离的小保护区有更好的防止传播作用;

如果在一个相当异质的区域中建立保护区,多个小保护区能提高空间的异质性,有利于

保护物种多样性;

对密度低、增长率慢的大型动物,为了保护其遗传性,较大的保护区是必需的。

保护区过小,种群数量过低,可能因近亲繁殖使遗传特征退化,也易于因遗传漂变而丢失优良物种

的特征。

在各个小保护区之间的“通道”或走廊,对于保护是很有帮助的,它能减少物种被灭亡

的风险,细长的保护区,有利于迁入。

59.何谓群落演替?

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演替分为哪些类型?

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演替的序列被称为演

替系列

1世纪演替

2长期演替

3快速演替

60.顶级群落与非顶级群落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61.群落演替的表征?

表征:

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定向性变化;

优势种的变更;

在顶级群落形成之前其演替过程持续进行。

62.演替顶级学说?

1)单元顶极论(monoclimaxhypothesis)

Clements指出,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地分布着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

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

到达稳定阶段的植被,

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植被。

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极

(climax),也称为气候顶极(ClimaticClimax)。

2)多元顶极论(polyclimaxtheory)

认为:

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