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212文化常识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212文化常识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核心梳理提技能212文化常识新人教版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酉
日入、日落、日沉
17时至19时
戌
黄昏、日夕、日暮
19时至21时
一更
亥
人定、定昏
21时至23时
二更
重要节日
节日
习俗
元日
公历一月一日,又叫元旦。
从五代起有贴春联、贴门画、贴年画、放鞭炮、舞龙等风俗
人日
正月初七。
传说,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主要习俗有戴人胜、赠花胜、出游登高等
上元
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灯节,民间多张灯为戏,举行灯会、花会、灯谜会
社日
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
春社是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之后第五个戊日。
是民间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花朝
也叫花神节,据说是百花生日。
习俗是祭花神、扑蝶、挑菜等
寒食
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民间禁火三日,据说起源于晋文公纪念介之推。
习俗是禁烟冷食、插柳、踏青等
清明
24节气中之清明日,古人往往祭祖、扫墓
上巳
三月三日,人们多至郊外游春,水边饮宴,以祓除不祥
浴佛
据说是释迦牟尼的生日,各寺庙皆有盛大佛事活动
端午
五月初五,又叫端阳节,人们一般要吃粽子、划龙船,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伍子胥。
有在门前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襟前挂衣香粉荷包等习俗
伏日
一般指初伏第一天,农家要歇伏避暑,举行酒宴
七夕
七月初七,据说是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妇女结彩缕向月穿七孔针,穿过者为得巧,始于汉时
中元
七月十五日,旧俗有烧衣包、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
中秋
八月十五日,月明而圆,潮水最大,是赏月和观潮的盛大节日。
有祭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民间习俗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人们带茱萸囊,登高山,饮菊花酒,以避邪气
冬至
24节气中的冬至之日,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所以也当作重要节日之一
腊日
先秦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要祭祀百神。
南朝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简称腊八,民间至今尚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作岁除,要吃丰盛的年夜饭。
其夜叫除夕,俗称大年夜,儿童有守岁不睡以迎接新年的习俗
古代称谓篇
1.古代年龄称谓
岁数
称谓
不满周岁
襁褓
20岁(男)
弱冠
2~3岁
孩提
30岁(男)
而立
幼年泛称
总角
40岁(男)
不惑
10岁以下
黄口
50岁
半百、知命
13~15岁(男)
舞勺之年
60岁
花甲、耳顺
15~20岁(男)
舞象之年
70岁
古稀
12岁(女)
金钗之年
80岁
杖朝之年
十三四岁(女)
豆蔻年华
八九十岁
耄
15岁(女)
及笄之年
90岁
鲐背之年
20岁(女)
桃李年华
100岁
期颐
2.关于君主的称谓
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全部具有法律效力。
皇帝的文告称“皇榜”。
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
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
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
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
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
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
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
3.古代的“名”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但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4.古代的“字”
《礼记·
曲礼》上说: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5.古代的“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
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
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
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等。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
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如王安石称王临川;
以封爵、谥号为号,如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
亲属称谓
家:
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
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己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
舍:
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
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已离世的母亲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
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
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
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等。
小:
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辞,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对父母的称谓:
父母、高堂、椿萱、双亲、考妣等。
对夫妻的称谓:
夫妻在古今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
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
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
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丈夫:
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
另外,古代把人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
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丈人:
①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
②指家长或主人;
③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④代表岳父。
结发:
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
连襟:
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的丈夫为“连襟”。
兄弟排行: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
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宗族礼法篇
1.君臣礼俗
君:
周代称诸侯为君;
秦统一天下后,称皇帝为君;
君还是战国、秦汉时期贵族、功臣的封号;
后来又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
臣:
上古指男性奴隶;
后来“君”与“臣”对举,臣包括君外的任何人。
后“臣”引申为对己的谦称。
士:
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层及其成员。
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
家是卿大夫的统治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
士大夫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因此,后来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
战国时代的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为学士,如庄子、荀子等。
一类为策士,如苏秦、张仪,即所谓纵横家。
一类为方士或术士。
最下的一类为食客,这类人有士之名,无士之实,多是贵族的鹰犬。
君子:
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又泛指有道德的人。
黔首:
黔首是战国时期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
黔,黑色。
“黔首”,犹如黑头。
鄙人: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
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仆:
旧时男子自称谦辞。
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不肖:
旧时男子自谦辞。
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父: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父”本义不是父亲,而是父系氏族社会中司火的长者,后成为对男子的尊称。
大约至周代,“父”才成为父亲的别称。
公:
甚至父亲对儿子说话,有时也以“公”相称,用来表示郑重。
子:
古代尊称,男女皆可称之。
学生对老师也称“子”。
夫妻之间又互称“内子”和“外子”。
长者:
古代尊称。
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
足下:
在古代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您”。
陛下: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
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尊称。
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帝王的尊称,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讳饰:
要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下属要避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要避讳圣贤的名讳;
要避讳长辈的名讳。
2.官职的升迁
(1)表授予官职
荐、举:
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征:
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拜:
授予官职。
除:
任命,授予官职。
授:
给予官职。
起:
重新起用,任以官职。
拔:
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赏: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封: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进:
推荐;
出来做官。
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察:
考察和推荐。
当:
任,充当。
点:
指派。
简:
任命,选拔。
(2)表调动官职
①表升迁
迁:
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左迁指降职、贬官。
擢:
在原官职上提拔。
陟:
晋升,进用。
加:
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升:
升官。
②表调动官职
转、调、徙:
调动官职。
补:
补充缺职。
改:
改任官职。
移:
特指调任。
③表降职、罢免
贬:
降职。
谪:
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
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罢、免:
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
废弃不用。
夺:
削除。
放:
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也指贬官流放。
绌:
通“黜”,废弃,贬退。
革:
革除。
去:
被调离。
(3)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
兼:
同时掌管,兼任。
领:
兼任,代理,暂时担任。
权:
暂代官职。
行:
代理官职。
假:
暂时代理。
署:
代理、暂任。
(4)其他
乞骸骨:
旧时官员年老自请退休。
复:
指恢复旧职。
下车:
官吏初到任。
用事:
执政,掌权,当权。
赠:
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视事:
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处理政事)。
退:
辞去或失去官职。
除了以上表官职变动的词语外,还有一些词语虽不表示官职变动,但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使用,如:
“知”后常跟地名,表做某地的长官;
“主”后常跟官府机构的名称,表示主持某官府机构的工作,可结合语境,灵活翻译。
1.宗族礼俗
祖上:
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
太祖:
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
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
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
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
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
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
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
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
古代天子或诸侯之嫡子中的储君称谓,可继承帝位或王位。
秦朝以后皇帝的储君专称“太子”,世子就成了封建社会诸侯或王爷的继承人的专有称谓。
嫡子:
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
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支子:
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称为支子。
别子:
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
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
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即为嗣子。
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
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
一、必须是同姓;
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
三、辈分必须相当。
公子:
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称为公子。
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
考妣:
父母又称为考妣。
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乳母:
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称她为乳母。
九族:
九族所指,说法不一。
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一说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两代。
2.古代主要官职
宰相:
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
丞相:
官名。
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
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
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
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御史大夫:
秦朝时始设,其位相当于副丞相。
侍郎:
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卿:
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将军:
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
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
大将军:
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最高称号。
太师:
古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
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
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
太傅:
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师。
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
司马:
殷商时始设。
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
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巡抚:
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
总督:
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
兴于三国。
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提督:
职能是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
钦差大臣:
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节度使:
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
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
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
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等官职;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
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山川地理篇
1.阴阳:
阴,山北水南;
阳,山南水北。
2.江河:
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古今地名:
大都——北京;
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
京口——镇江;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南京;
临安、钱塘——杭州;
姑苏、吴郡——苏州;
广陵、江都、维扬——扬州;
会稽——绍兴;
长安——西安;
奉天——沈阳;
直沽——天津。
4.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5.六合:
指上、下、东、南、西、北。
6.八荒:
为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荒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7.九州:
古代分天下为九州,一般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8.江南:
泛指长江以南。
9.江左:
即长江以东。
10.江表:
长江以外,指长江以南地区。
11.河北、河南: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对点通关】
1.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中的“子”是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敬称。
B.“晋侯、秦伯围郑”中“侯”“伯”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爵位(公、侯、伯、子、男)。
C.“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D.“尝为晋君赐矣”中的“君”,是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也指帝王、诸侯等。
【解析】选A。
此处的“子”是对男子的尊称。
2.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方。
B.“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中的“关”指函谷关,“幸”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
C.“约为婚姻”中的“婚姻”与现代的意义不同;
在古代,男方为婚,女方为姻,“婚姻”是指儿女亲家。
D.“按剑而跽”中的“跽”,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弯曲上身。
【解析】选D。
“弯曲上身”错,应为“挺直上身”。
3.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中的“参乘”,亦作“骖乘”,是指古时乘车时,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
B.“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的“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C.“再拜献大王足下”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的“大将军”,是古代的武官职名,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
古人以左为尊,应为“站在车右”。
4.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的“永和”属于年号纪年法,“癸丑”属于干支纪月法。
B.“修禊事也”中的“修禊”,是古代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消灾祈福。
C.“七月既望”中的“既”是“过”的意思,“望”是农历的十五日,因此“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D.“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牛宿”。
“癸丑”为干支纪年法。
5.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中的“河内”,指黄河以北的地方。
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B.“王道之始也”中的“王道”,是道家的政治主张——以仁义治天下,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C.“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
D.“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孝悌”是指敬爱父母和兄长。
【解析】选B。
应为儒家的政治主张。
6.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中的“句读”,也叫“句逗”,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C.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叫作“斋戒”。
D.“设九宾于廷”,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仪式,有傧者多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这里的“九”为实指,“九宾”为九个人。
7.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御史”,是古代的官名,先秦时掌管户籍,记载国家大事。
B.“武,字子卿”中的“字”,是古代男子成人后,另取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以表其德。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中的“丈人”,是古时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D.“何谓相坐”中的“相坐”,又称连坐、随坐、从坐、缘坐,是指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
“御史”掌管图籍,而非户籍。
8.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辟公府不就”中的“公府”,是三公的公署,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B.“征拜”是对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征召,为的是与平常的乡举里选相区别。
C.“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中的“下车”,是指官员初到任。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的“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乞骸骨”指古代官吏因错退职。
“乞骸骨”指因年老请求退休。
9.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爵位。
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