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1410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Word下载.docx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康德的崇高美学新论Word下载.docx

人是什么"

的问题,这在1793年他写给卡·

弗·

司徒林的信中已明确地作了说明,他在指出了他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形而上学、道德学、宗教学)后提出了第四个问题,即"

的问题。

后来他认为前三个问题都与后一个问题有关,"

在这种广泛意义上,哲学所从事的事业可以归结为以下一些问题:

(1)我能够认识什么?

(2)我应该想什么?

(3)我能够期望什么?

(4)什么是人?

从本质上说,所有这些可以归结为人类学,因为前三个问题都从属于最后一个问题。

"

基于此,他以人为根本和出发点来探讨哲学问题,来系统地探讨人类的心灵。

《判断力批判》的开篇有一个"

序言"

和"

导论"

,在美学研究中,由于认为这个"

和美学理论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大多数学者们基本上避而不谈,但是,它却是康德对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整体结构所作的总体性说明,这一说明不但体现了《判断力批判》的写作意图,明确了《判断力批判》在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对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建构的总的规划和设想,因此是十分重要的。

如有学者就指出:

《判断力批判》的序言和导言(特别是导言的前三节),就是对他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这样一种调整,因而也是对其体系内部矛盾进行调和的总设想。

康德把人类的心灵能力即最广义的纯粹理性,分为知、情、意三大部分,"

就是由此出发所作的整体性的探讨。

关于"

知"

意"

,康德分别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加以研究,并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

自然"

自由"

的概念,解决了知识论和伦理学的问题。

而在《判断力批判》中,则以反思判断力为核心概念,以想象力为中介,在审美的自由和无限的超越中,实现了自然和自由的过渡和超越。

康德首先提出的问题是,《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

的概念,《实践理性批判》则探讨了"

,分属于不同的两个领域的"

这两个概念,究竟有没有统一可能性,如有统一的可能性,究竟如何统一起来,康德则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康德认为,"

概念属于"

理论哲学"

(即自然哲学),"

实践哲学"

(即道德哲学),这两者分属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它们之间好象是截然对立的,似乎没有任何过渡。

但康德此时的理论出发点很明确,即是从人出发来探讨哲学的,他要追问完整的人的心灵能力和心灵状态,他要力图回答他的人是什么的问题,所以,这种过渡只能从人的自由本质中去探讨。

他认为自然和自由从表面看来"

不可能有什么过渡,就好象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前者不能对后者有任何影响;

但后者却应当对前者有某种影响,即是说,自由概念应当使它的法则所提出的目的在感性世界里实现出来,因而自然界也必须能这样来设想,即至少它的形式的合规律性与在其中实现自由法则而定的之可能性是一致的。

正因为自由法则的如是要求,所以这种统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是这样,则进一步必?

胍?

业揭桓鍪苟?

咄骋黄鹄吹母?

荩?

簿褪羌仁亲匀唤绲某?

行缘母?

质亲杂筛拍畹氖导?

亩?

鞯母?

锤行院屠硇浴⒆匀缓妥杂杀匦胍?

骋唬?

芟匀徽馐侨说耐暾?

缘囊?

螅?

潜匦牒陀Φ币?

瓿傻墓ぷ鳌U飧龈?

醋魑?

拐苎У牧讲糠纸岷衔?

桓稣?

宓氖侄危?

褪桥卸狭ε?

小Mü

庖恢薪椋?

档戮褪迪至怂?

柘氲拇尤鲜兜降赖隆⒋幼匀坏阶杂傻墓?

桑?

恼苎?

逑狄簿凸怪?

鹄戳恕?

BR>

 

因此,康德认为,心灵的三个高级机能就是知性、判断力、理性,知性能够对自然设立先验诸规律的可能性说明,自然只是被我们作为现象来认识的;

同时,从这里可以看出,自然隐含着一个超感性的、非规定性的基体。

判断力按照自然的可能的诸规律,通过它的判定自然的先验原理,而提供了对于这一既在我们之内心又好象在我们之外的超感性的基体通过知性能力来规定的可能性。

但理性通过它的实践规律同样先验地给这一基体以规定。

而这样一来,判断力就使得从自然概念的领域到自由概念的领域的过渡成为可能。

康德在这里所说的,有一点我们认为非常重要,即对于这一超感性的基体,他认为在我们之内犹如在我们之外。

因为他的这一超感性的基体,在自然概念中是指物自体,而物自体本身包含知性范畴不可把握的特性,物自体的不可知,实际上就引出了另外一个不可知的先验对象,也就是我们的心灵;

是心灵的无限展开的程度,决定了我们认识的无限性,从而决定了超感性的基体的不断展开的程度。

而心灵是一个感性的存在却又是无法穷尽其内涵,无法参透它的意义的。

所以,我们能否做出这样的认识,即康德的先验哲学中的两个不可知的X,物自体和心灵,是否都统摄在心灵的无限展开的可能性之下?

如?

庋?

斫獬闪⒌幕埃?

敲矗?

档滤?

档呐卸狭Φ墓?

梢庖逡簿拖嘤Φ匾子诶斫饬恕E卸狭Φ暮夏康男缘奶卣鳎?

佣?

沟枚栽谛牧橹?

庥衷谥?

诘南妊槎韵笠怨娑ǖ目赡苄裕?

庖豢赡苄跃褪沟米匀缓妥杂傻牧?

岢晌?

赡埽?

导?

硇砸汛邮导实墓媛芍懈?

庖换?

逡韵妊榈墓娑āU庋?

焕矗?

档率导拾阉?

械奈侍舛纪成阄?

桓鑫侍猓?

炊孕幕蚴切牧榈陌盐铡?

那么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又是如何引出崇高问题的呢?

我们先从《判断力批判》的整体理论结构出发来看这个问题。

《判断力批判》的整体理论结构,总的分为"

审美判断力批判"

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每一部分又分为两部分,前者是"

美的分析"

崇高的分析"

,后者是"

自然目的论"

道德目的论"

,每一小部分又可以再分为更小的部分,依次类推。

在"

中,想象力联系于知性,而在"

中则联系于道德感,由目的论统摄自然和道德,然后目的论又应用于美和崇高的分析。

康德在前一部分的分析倾向于认识,而后一部分的分析则倾向于道德,康德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实现认识和道德、理性和实践、自然和自由的过渡。

这一过渡之所以有可能的基本条件就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的完整性的构成。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崇高是这个过渡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且康德关于心灵的无限性的主张正是在这里凸现了出来。

康德首先对审美判断力进行了分析,审美判断力包括"

康德为什么把崇高和美并列而论,成为审美判断力的构成因素?

康德的主要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在审美表象(die 

sthetische 

Vorstellung)层次实现自然和自由的过渡,康德通过一系列的概念在"

的第七节对此作了阐述。

康德所说的判断力有两种,一种是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规定的判断力,另一种就是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反思的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就是在特殊事物被给予的情况下去为这事物思考一个可以解释其形式和可能性的原理,它不是用既定的普遍概念去规定特殊,而是由特殊上升到普遍。

由于人的心灵的要求,人总是试图要从统一的原则下去看自然的无限性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现象,并从中抽绎出某种规律。

进而,康德分析了反思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即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则,这一原则也就是人通过自然反过来思考自身;

而康德又追溯了这一先天原则中的先验根基,这一先验根基就是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

在这里康德把他的分析引向了审美判断力的表象,即康德所谓的审美表象(die 

Vorstellung 

),也可译为"

感性表象"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

先验感性论"

中就是用的这个词,并指出过它的双重含义 

康德认为,在一个感官对象的认识中,就已经存在着主观方面的"

,但它还是形成知识的;

如果存在先在于对象的主观合目的性,那么它是由于其表象和愉快的情感结合着,这样的表象就是一个"

;

合目的性的美学表象"

这种表象不是规定性的,而是反思性的,它不联系于客体,而只联系到主体。

这样,愉快就只是客体对于诸认识能力的一致,而这些认识机能只在反思判断力中活动,表现为客体的主观合目的性。

但这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实在性关系,而是作为先验诸直观的机能的想象力通过一个给定的表象,无意识地和作为概念机能的悟性的协和一致,并且由此产生愉快的情绪,并由此判定那个对象为"

美"

,但这却不涉及客体的感觉内容也不涉及到概念,只涉及对象的形式。

康德把这种对美的判断称之为"

鉴赏判断"

,这种鉴赏判断一方面只具有主观有效性而没有客观必然性,但另一方面这种愉快的情感却"

通过鉴赏判断使每个人都承认它,好象是一个和客体的认识相结合的宾词,他也应该和这客体的表象联系在一起。

主观性的鉴赏判断一经产生,就可以先天地推断别人也会普遍地感觉到。

康德认为,这种鉴赏判断本身有两种情况,这就是"

美的判断"

崇高的判断"

,它们分别指向"

概念。

当对象与主体中的反思判断力相关而在自然概念上体现合目的性时,这就是对"

的判断;

当主体着眼于对象的形式或无形式而根据自由概念体现合目的性时,这就是对"

崇高"

的判断。

所以,康德指出,审美判断力批判也必然地分为"

两个相应的部分。

这样,康德不但将"

问题妥当地安置在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中,而且作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实现过渡的一个有效环节,在"

的过渡中,崇高问题是有力的理论构成。

所以,我们认为,康德的崇高论是《判断力批判》中最为关键的理论构成,在整个先验哲学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崇高的特征和基本内涵

如前所述,在康德看来,美和崇高作为反思判断力判断的对象是使人产生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表象,它们都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非概念的主观普遍性的愉快情感,是"

想象力在一个给予的直观上与知性或理性的概念能力"

的协调。

对于美和崇高,康德首先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在康德看来,它们之间的根本性的差异在于美具有合目的性的形式,而崇高则是无形式;

美是一种积极的对生命力的促进的愉快,而崇高则是消极的对生命力的暂时阻滞的痛感;

美存在于形式之中,而崇高只在人们的心意状态中;

美指向知性,而崇高则与理性相联系。

康德指出,"

美好象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念的,崇高却是一个理性概念的表现。

因此,美是通过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形式而使人产生愉快,崇高是指向无限的无形式,这一无限不能纳入知性的任何把握之中,这种不和谐、不合目的性则激起了人向着更高的理性理念中去追寻依托。

所以,美感是一种促进生命力的感觉,它使得想象力更加活跃,而崇高感则是一种间接的愉快,它经历着一个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后的生命力更强烈的喷射,崇高的愉快不只是含着积极的快乐,更多的是惊叹或崇敬,是一种消极的快乐。

我们认为,康德的崇高论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指出了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

康德把美仅看作是在对象的形式中,而崇高的根本质素就是无形式和无限性。

我们知道,康德限定了人的认识的界限,限定了知识的范围,指出了感觉经验的有限性,也就是为了说明人的有限性。

但是,人的特质使得他总是企图去追寻无限,去感悟那永恒而又难以把握的无;

这不但是人在有限性中的体悟,而且是人之为人的整体性的要求,因为人总是试图在整体性中去把握世界,总是试图把一切归结到整体性之下来认识和体悟存在,这种整体性的超越正是在崇高中实现的。

康德意识到了知性的有限性和理性的自由无限性、自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之间的严重对立,但是,同时他又从他的哲学人类学的原则出发,认为人的心灵的完整性的要求,促使人必须把这种有限性和无限性归结到整体性中去把握,正是在这种整体的超越中,人才进入到了存在的敞亮,面对无限,追索无限,体悟实存。

康德为了顺利地实现过渡和超越,就在崇高和美的过渡中去实现这一整体性的超越。

康德说:

自然的美关系到存在于受限制中的对象的形式,与此相反,崇高却可以在无形式的对象上见到,如果这对象自身表现出无限性,或者由它的感召而表现出无限性,同时这无限性又被想象成一个整体的话。

这里康德所谓的无形式,主要指的是不合目的性的形式,如他所说的"

混乱"

、"

不规则的无秩序"

破败荒凉"

等;

而他所说的无限性,则包含两个含义:

一是指心理意义上的无限;

世界上的某些事物的广大无际,如一望无际的大海、广袤辽阔的沙漠、连亘千里的冰障、深邃难测的星空等等,这些都使人的感官无法去把握和追随。

一是指不是由对象自身,而是由这些对象感召所引发的无限性;

这就是人处于有限性中对无限性的感悟,它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人就在不断地追随这种观念,以达于超越。

康德正是从这种观念的无限性开始,论述了崇高问题,反过来又指出了自然界中的无限的真正根源。

正因为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的特征,所以,崇高就指向了理性,直接与量相关,相应地崇高感是一种消极的愉快。

首先,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的特征就决定了它和理性概念的相关性,因为康德已论述过理性能够把握这种无限的事物,这也是人的心灵的特质,即在一种整体性中去把握有限和无限。

在此意义上,崇高只能和理性有关,康德说:

因为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

我们说它指向理性,但并没有明确的理性理念,因为它还是属于反思判断范围,因此,康德在论述时,只指出美联系于知性,而崇高则好象是一个理性理念的表现,这一连接是由想象力的自由活动来完成的,但我们要明确的是,美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而崇高则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冲突和不和谐,进而指向理性。

其次,由于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就使得美的愉快和质相联系,而崇高的愉快与量相关,康德分析崇高也是从量开始的。

这是因为崇高的对象是人的对整体性的追索中呈现的无限性,而根据《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范畴表,量的范畴是单一性、多数性和总体性,总体性正是量的统摄性范畴,所以,崇高就直接与量相关。

而"

美建立于对象的形式之中,这形式是成立于限制中。

&

quot;

相应地,质的三个范畴是实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限制性是质的根本的统摄性范畴,而形式是由知性范畴整理后的产物,必然是有限的。

这样,美的愉快就与质直接联系了起来。

再次,由于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崇高感则是一种消极的愉快。

崇高感是一种仅能间接产生的愉快,那就是这样的,它经历着一个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而立刻继之以生命力的更加强烈的喷射,而崇高感产生了。

崇高感和美感不同,它不含有媚人的魅力,我们的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而是不断地反复地被拒绝和排斥着,在这种吸引、阻滞和排斥中,产生的自然是一种消极的愉快。

这种消极的愉快,康德认为也是和想象力有关,和美不同,崇高感是想象力和知性的不和谐和冲突。

因为崇高的"

无形式"

,因而对人的判断力和想象力施加"

暴力"

,形式的不和谐、不合目的性,也就是知性无法纳入形式中去把握,就使得想象力向着更高的理性理念去追索,因为理性理念具有把握无限的能力,事实上这也就是人的心灵的能力,即始终试图在整体中把握无限的能力。

所以崇高感的前奏总是带有一种拒绝和排斥的特质。

康德就指出,崇高感是不愉快感转化而来的愉快感。

由于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决定了以上崇高的基本特质,那么,实际上康德最后所要强调的结论是,崇高仅与人的心灵相关,崇高就在人的心里,是心灵的一种超越有限和无限的能力。

关于自然界的美我们必须在我们以外去寻找一个根据,关于崇高只须在我们的内部和思想的样式里"

,"

崇高不存在于自然的事物里,而只能在我们的观念里寻找"

真正的崇高只能在评判者心里寻找,不是在自然对象里。

在康德看来,人的心灵具有这种超越,即具有一种企图把握无限的超感性的心意能力,由于我们内心的感受意识到感觉的有限和理性理念的无限的不合致和冲突,而这种不合致的感受恰和理性的无限相一致,这也就激起了心灵的这种超感性的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康德显然认为不能说某某事物是崇高的对象,任何对象本身无所谓崇高与否,崇高只能是无形式和无限性,因此,康德说,凡能成为感官对象的,没有能够称做崇高的。

故而,"

自然的崇高"

这一说法本身是一个"

不正确的表达"

所以,康德说:

崇高不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当我们能够感受到我们超越影响我们的心内的自然和外面的自然时。

nbsp;

我们看到,康德从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开始,分析了崇高的基本内涵,最后将其归结到人的心灵,指出了人的心灵中的超感性的能力。

正是在崇高中,有限和无限得以超越,心灵在敞亮、澄明中体悟存在。

康德认为这种超越是在感性综观(comprehensio 

aesthetica)中,由想象力获得的一种构成性和否定性共存的能力来实现的。

这就使得理论理性和道德理性以及生命感在反思的判断中得以统一。

康德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和力学的,认为数学的崇高联系于知性,而力学的崇高联系与理性,其目的也正是为了实现这种统一。

三 

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对立与超越

对于崇高的契机的划分,与美的分析不同。

因为崇高的无形式,所以是从量开始的,但又由于崇高的无限性,这种量也不同于知性尺度的量,而是和理念有关,这就使得崇高和理性相联结。

但康德又把崇高区分为"

数学的"

力学的"

,康德解释说,对美的鉴赏的心意是静观的,并保持这种静观,而崇高的评判却是动态的,这种心灵的运动是想象力对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的克服和调动。

这样,当想象力联系于认识能力时这种动态关系就体现为"

情调,想象力联系于欲求能力时这种动态关系就体现为"

情调。

康德这样划分,一方面强调了想象力和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是为了说明人的心灵的超越。

这样也就完成了认识和道德之间的过渡和超越。

在数学的崇高中,康德从想象力和理性这两种认识能力的不同综合方式入手,指出了想象力在审美总括中所获得的一种新的能力,即指向理性的综括的能力,因此,康德所要指出的就是知性的有限性和理性的无限性之间的对立,即想象力对无限的无能为力。

但理性则具有把无限纳入其中的能力,人的心灵则具有这种超感性的超越有限和无限之际的能力,这样,在数学的崇高中,就表现为想象力的一种退回,在退回的瞬间直观中体悟到了生命感,觌面存在。

康德认为,这是由于和理性的对立而产生的,但它却又是一种更高的合目的性。

而在力学的崇高中,康德则主要强调了作为物理存在物的人和作为道德存在物的人之间的对立和超越,也就是由自然的力量激发起来的人之为人的、超感性的、道德性的自我保存的一种力量,它是由于人感受到自己作为物理存在物,而无法抵抗与自然所产生的对立的一种自我保存的道德的力量,很显然,这是人在更高意义上的超越,即产生于他的心灵的一种真正作为人的感悟。

因此,我们看出,康德已一步步地把问题引向了他所要阐释的根本,即对人的心灵的这种整体超越能力的追索。

1、数学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在康德看来,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灵超越有限和无限的能力,在想象力和理性的对立中所激发起的一种心灵的超越感。

在数学的崇高中,康德关注的是无限,他首先看到的是感性直观的有限性和理性的无限性之间的对立,然后他指出了心灵所具有的超感性的能力。

我们把全然大的(东西)称之为崇高"

如果我们不仅把某物称为大,而且全然地、绝对地、在任何意义上(超越一切比较)都称为大,这就是崇高的"

崇高是这样一些事物,与它相比其他一切事物都是小的"

康德在这里所描述的崇高是"

全然的(schleichthin)"

绝对的(absolut)"

超越一切比较(ü

ber 

alle 

vergleichung)"

等含义,这里所指的就是无限大。

康德所说的这个大,就是理性的无限性。

因此,这个无限或大,不是一个"

总量(quantum 

 

quantitas)"

,而是一个"

程度(wei 

groβ 

magnitudo)"

作为一个程度,它不同于知性通过数量概念而作出的逻辑评量的大(概念),也不同于感官通过当下直观而作出的感觉评量的大(直观),而是审美反思判断力(反思趣味)通过快乐与不快的感受而作出的审美反思判断的大 

即是说,它不是通过与外在具体事物的比较中产生的大,而是在它自身作为一种?

韵值恼?

宓拇螅?

簿褪鞘且恢侄杂邢藓臀尴薜某?

降木辰纭?

为了说明这种崇高的无限超越性,康德首先分析了一般的大和无限超越之间的对立。

在指出了这种无限超越与知性概念、感性直观、理性概念的不同后,康德将它限制于审美反思判断力中。

它所指出的不是一个纯粹的知性概念,更不是一个感性直观,并且也不是一个理性概念,因它在自身完全不带有任何认识的原理。

所以,它必须是判断力的一个概念,或是来源于这个而以--联系到判断力的--一个表象的主观合目的性为基础。

康德认为,首先,这个无限超越的大,不是纯粹知性概念。

知性概念就是先验范畴,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先验工具,主要应用于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

而一般的大则是通过比较得到的反映事物实际存在的数量关系,这种大不管怎样,还是有一定的数量的尺度去把握和衡量,因此,它属于认识领域,它不会引起崇高的感受。

但绝对的、无限超越的大则不是这样,它不能用知性概念去把握和认识,它的无限大的尺度绝不能用来衡量认识的数量。

其次,这个无限超越的大,不是感性直观。

绝对的大是无限的,不能呈现于感官面前,而任何一个感性直观都是有限的、可以比较的。

同时,康德认为,感性直观只有在主体提供的纯粹直观形式的规范下才能成立,而很明显,绝对无限的事物不能运用直观形式去整理。

其三,这个无限超越的大,也不同于理性概念。

因为理性是人的最高认识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更接近于实践的道德领域。

崇高中的无限超越不能提供实践的应用原理,所以它也不是理性理念。

那么,要认识这个无限超越的大,就必须要联系到想象力和理性,明确想象力和理性理念之间的对立以及人的心灵的超越能力。

因此,数学的崇高中的无限超越的特质不在自身的值或量,而在于审美反思判断力对想象力的评量与理性理念之间的关系。

美国哲学家鲁道夫·

马克瑞尔(Rudolf 

Markkreel)认为 

,在通过崇高面对绝对的大时,想象力获得了一种新的感性综观(comprehensio 

aesthetica)的能力,可以表现作为一个反思统一体的整体。

结果,想象力的直观能力既可以与情感相连,也可以与感觉相连,并通过反思得以扩展从而达到这样一种程度:

超出知性概念而又未达到理性观念。

除非我们迫使我们的想象力把它以审美方式总括起来的整体作为限定性统一体固定下来,否则,我们决不会使其陷于失败。

我们必须通过反思地运用想象力学会为了更为谦逊的主张而牺牲任何限定性主张。

但康德写道,在做出这种牺牲并把限定性总括的能力让给理性之后,想象力出入意料地"

获得一种扩张和势力,这势力是大于它所牺牲掉的"

马克瑞尔还指出,崇高包含了一种对于我们的局限性的认识,一种与超出我们自身之外的某物相连的感觉。

然而,它并不提供关于这种在我们之外的某物的知识。

他进而指出黑格尔对崇高艺术的绝对化的片面阐释。

在这里,马克瑞尔正是从感性综观入手,通过对想象力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