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强化测评四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1195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强化测评四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专题强化测评四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专题强化测评四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专题强化测评四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专题强化测评四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强化测评四文档格式.docx

《专题强化测评四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强化测评四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强化测评四文档格式.docx

4.汉代扬雄《法言·

学行》中有“师者,人之模范也”。

这里“模”“范”源自

()

A.古代教育的模式

B.宣传社会行为的榜样

C.官学考核的定制

D.制造器物所用的模型

5.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其后广为流传,但始终没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其基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6.东汉时,道教在民间兴起,东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官方的保护和扶植。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①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

②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

③吸收等级观念建立神仙体系

④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7.南朝齐梁之际的思想家范缜反佛,北周武帝灭佛。

这两种现象的相同之处是

A.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原因都是佛教的盛行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C.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

D.都主张没收寺院财产

8.数据记载:

“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

”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何时()

A.唐代B.宋代

C.明代D.清代

9.《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

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北宋城市、坊不再严格分开

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

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

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

10.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

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它应该属于历史学的哪一要素()

李贽(1527-1602),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

A.史料解释B.历史叙述

C.历史观点D.历史评价

11.明代蒋以化在《西台漫记》中说: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暗指苏州玄妙观)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

”这一现象说明()

A.手工业已经取代农业的重要地位

B.棉纺织业是明代最发达的手工业部门

C.手工工场成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在我国出现

12.顾炎武在《日知录·

正始》中说: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号为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在材料中,“亡天下”指的是()

A.封建统治政权的更迭和兴亡

B.外族侵扰导致的边地不宁

C.政治统治黑暗,民不聊生,社会倒退

D.内部纷争不已,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移,禾麻菽麦。

——《诗经》

材料二(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

(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

……遂除民田之租税。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遏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古有四民:

曰士、曰农、曰工、曰商。

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即爵禄。

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

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

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

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

——南宋郑至道《谕俗七篇》

材料四(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

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西周时期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

(6分)

(2)材料二反映汉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结合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

(9分)

(3)对比材料三、四,雍正帝和郑至道在看待农工商关系上有何分歧?

雍正帝的根据是什么?

(8分)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5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业的发展,商业、手工业及文化科技事业也随之繁荣发达起来。

唐都长安城里更是热闹非凡,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使臣、商人、学者和工匠都争相前往唐朝进行友好交往,开展贸易,学习文化、技术。

往来于唐和波斯、天竺、大食等地的商船络绎不绝,数以万计的外国使节、商人、僧侣和留学生居住在长安。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当时的唐王朝已成为亚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对外交通发达,唐和亚欧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唐和朝鲜半岛的新罗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

唐和日本关系更加密切,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甚大,从政治制度到生活习俗,日本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唐和印度半岛也有频繁的往来,唐和波斯、大食也有良好的关系,政治经济交往不断。

——《人类简史》第45节《中国盛唐风采》

材料二明代的对外贸易原有“朝贡贸易”和私人经营的私商贸易两种形式。

前者是由朝廷独占经营,兼有政治目的。

外国的贡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明廷以“赏赐”的名义,给以相当价值的回报。

“赏赐”的价值往往高于“贡品”的价值,两者的差额实际上是保持朝贡关系和名义的代价。

……郑和出使海外诸国,实际上是这种“朝贡贸易”的扩大。

洪熙时停止增加下西洋宝船,不再增加新的朝贡国,削减赏赐数量。

明初一度繁荣的海外“朝贡贸易”逐渐衰落。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内容。

(10分)

(2)据材料二,阐述明代“朝贡贸易”的特征。

(4分)

(3)依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从唐朝到明代中国对外交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

根据所学,孔子的儒学思想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因而始终没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采用。

西汉武帝时国家统一,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等需要,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确立起来。

因此答案选C项。

2.【解析】选A。

首先排除D项《楚辞》,《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

《风》是民歌,描写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因此答案选A。

3.【解析】选D。

本题考查家谱的作用,回答本题,需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体现了家谱能够弥补正史等记载的缺陷。

本题选D项。

4.【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古代汉语中的“范”指模子、铜范或铁范。

模指模式、模型、模压等。

因此,模范的原始涵义概括为制造器物作用的模型。

5.【解析】选B。

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此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进一步适应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这些是佛教所不能达到的,因此选择B项。

6.【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注意从东汉到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化,②正确;

③是南朝齐梁陶弘景吸收了佛教思想和封建等级观念而建立了神仙体系,③正确;

①④是东汉时期的《太平经》的主要内容,故不能作为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变化的内容。

7.【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只适合范缜,故排除A、C两项,“没收寺院财产”是北周武帝的做法,故只有B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8.【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京城大街禁止夜行是唐朝及其以前的规定。

宋代以来夜市出现,夜行是常见现象。

因此,答案选A。

9.【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城市经济。

明中叶以后,白银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B项违背史实,符合题意要求,是正确选项。

同时也说明文学作品带有虚构成分,故D项观点正确;

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A、C两项观点符合北宋社会情况。

10.【解析】选B。

本题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史料解释注重的是对史料的解读,从史料本身以及史料发生时社会背景等方面分析;

历史评价是从某个角度对历史上的人或事进行评价,必须有鲜明的立场;

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现象、事件的客观描述,说明历史事件的真相;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人物及现象的评价;

题干材料显然是对历史人物的客观描述。

故选B项。

11.【解析】选D。

材料中所说的“大户”即为“机户”,所说的“小户”即为“机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说明明代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2.【解析】选C。

亡国,即亡某个政权,仅仅是政权的覆灭。

但是,如果这块土地上的文化道德价值观被推翻,文明全非,社会上弱肉强食,丧失道德廉耻,那么就是“亡天下”。

“亡天下”,意味着这个民族可能永远消失在历史中,故选C。

13.【解析】本题从时事热点入手,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情况。

回答第

(1)题时,注意材料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可以从当时的土地制度、农作物、耕作节气以及农田水利等方面进行归纳。

(2)题要求学生归纳汉初的经济政策,根据内容可以判断为休养生息政策,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只要将秦朝与西汉的不同结果列举出来即可。

第(3)题要求分析雍正帝和郑至道在看待农工商关系上的分歧。

归纳材料三的主旨是“四业皆本”,材料四的主旨则明显是重农,而把工和商看作末业;

“雍正帝的根据”要从材料中加以归纳,体现出粮食的重要性。

第(4)题要求回答“认识”,主要从减轻农民负担和农工商关系的角度回答。

答案:

(1)①当时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

②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发展。

(2)休养生息。

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

轻徭薄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3)郑至道认为四业皆本,雍正帝则认为农为本,工商为末。

雍正帝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动力。

(4)大力减轻农民负担,在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

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民富强之本。

14.【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唐朝和明代对外关系的概况和发展变化。

(1)、

(2)题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回答;

解答第(3)题时需要对比两则材料,作答时既要注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又要联系所学的知识,两者有机结合,综合作答。

(1)特点:

广泛对外开放,与各国交流;

同亚洲国家交往最为密切;

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

内容:

从经济贸易往来到文化、技术交流;

从政治制度到生活习俗都影响深远。

(2)特征:

由朝廷独占经营;

以赏赐高于“贡品”价值的物品为代价保持与外国的朝贡关系。

(3)主要原因:

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唐朝对外来文化持开明的态度;

辅之以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路;

明朝国力衰落;

世界形势发生变化,统治者依然愚昧自大、故步自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