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0930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

凯恩斯主义是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的产物,是直接为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服务的。

从宏观角度看,它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是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垄断阶段以后,为了适应私人垄断资本统治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

(一)1929—1933经济危机的特点

这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最为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它涉及面广、程度深、持续时间长,给民众和社会带来的灾难比此前历次都严重

首先,这次危机在程度上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危机。

这主要表现在生产大幅度下降、贸易空前萎缩和失业人数猛增。

1825年,英国首次爆发了秤过剩的经济危机。

自那以后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的大约一百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没有中断过。

但是他们表现得都比较温和、短暂,也就是在程度上不很严重,通常只使生产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五年以上的情况很少;

经济危机持续的时间也较短,生产下降的时间通常只有几个月、十几个月;

在经济危机中,货币金融体系还能正常运行。

但1929—1933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害。

1932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

如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5.6%,退回到了1905—1906的水平;

英国倒退到1897年的水平;

德国整个工业生产下降了40.6%,其中生产资料指数下降53%,消费品生产指数下降25.3%,即分别退回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水平。

1933年西方国家的失业和半失业的人口总数达到四五千万人之多,其中美国的失业率为25%,达到1700万人;

英国的失业率为22.5%,达到275万人;

德国和法国的失业人数也分别达到700万和200万。

失业者四处流浪,在岗的工资也大幅下降。

其次,这次危机在范围上特别广泛,不仅影响到工农业和商业,而且波及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流通等领域。

资本主义世界的股票市场,先后爆发行情暴跌风潮,不少国家的股票交易所宣布破产。

金融市场上也大都猛烈而持续地爆发挤兑现象、抢购黄金风潮,许多银行因此被迫宣布破产。

各国货币纷纷贬值,促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恢复的金本位制也在这次危机中再度垮台。

在过去的历次经济危机中,货币金融系统虽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但基本上不能正常运行,有些还能运用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活动,调节金融以缓和危机。

但这次危机则银行信用系统瘫痪,货币制度崩溃。

严重的货币信用危机反过来加剧了生产过剩。

最后,这次危机持续的时间特别长。

以前的经济危机持续的时间不过几个月、十几个月,这次经济危机却长达几十个月,持续时间之长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危机。

其中美国的持续时间长达五年。

长时间的危机又造成了社会动荡和社会信心的动摇,为像纳粹这样的法西斯主义窃取政权创造了条件。

(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改变

面对这次使资本主义陷入全面毁灭境地的经济危机,各国政府都束手无策。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各国政府大都是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对周期的经济危机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来克服。

在资本主义从19世纪70年代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直到30年代大危机之前,经济自由的放任政策一直是各国的主导政策措施。

但在大危机来临以后,这种政策非但没有摆脱经济危机,反而越陷越深。

如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的总统胡佛仍然坚持相信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对已爆发的危机没有采取什么特别对策。

1931年美国的就业紧急委员会提出了一个举办公共工程的计划,以求早日克服经济危机,但胡佛不予以考虑。

国会通过的旨在通过金融机构向州、市政府发放贷款的计划,也遭到胡佛的反对。

他同意采取的唯一措施就是建立复兴金融公司,认为只要少数投放得法的紧急贷款,就可以克服大危机。

正因如此,他对该公司增加了许多限制:

限制它的贷款额度,规定它只能向银行、铁路和保险公司发放贷款等。

事实证明,胡佛政府奉行的自由放任信条及所采取的相应对策,对这次空前严重的危机起不到丝毫的缓解作用。

1932年美国的经济危机达到了顶点。

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当选新的美国总统,他抛弃了传统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始了所谓的“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指罗斯福在1933—1939年期间,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式,为缓解30年代大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行政和法律措施。

罗斯福总统在实行这些新政时,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他有一个明确的理念,就要是改变前任总统胡佛对经济的自由放任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罗斯福就任总统时,美国的整个经济和政治结构都处于极度危机中,为了应付严重的经济危机,他马上要求国会授予他“紧急全权”,以便在货币金融、工业生产和农业等国民经济的命脉环节制定和实行一系列紧急法案。

“新政”的推行,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对解救经济危机,促使经济复苏,减少失业人数,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

虽然它本身只是作为一种治标性的临时应急措施提出来的,在客观上正好适应了当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要求,这一实践对凯恩斯主义的产生,也起到了先导和印证的作用。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衰落

(一)大萧条之前的经济学理论

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过正经地位的先后有重商主义、古典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

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理论探讨的是重商主义。

它产生于封建社会晚期,也就是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约在15—17世纪中叶。

重商主义通过研究流通领域来考察国家的财富增长问题,是代表这一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的一种经济学的政策体系。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资本积累取代了原始积累,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17世纪下叶开始,在英法等国形成了一股反对重商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潮,许多学者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的增长,主张经济自由放任。

通过这场被称为“古典革命”的变革,古典政治经济学得以诞生,并在以后一个半世纪中居于统治地位,一直到19世纪20年代。

古典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创立了政治经济学的体系。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确立和发展初期、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这些理论研究有一特点,就是把经济制度、阶级关系的本质研究同既定制度下的经济运行过程的数量分析结合起来。

20世纪30,英法资产阶级完全取得了政权,资本主义在欧洲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初期的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的矛盾,转变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这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特色庸俗化,用对资本主义资源配置过程的表面现象的描述,取代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分析,把重点放在了对既定制度下的资源配置的研究。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

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影响,数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增量分析、统计方法和均衡概念等逐渐被应用到经济学研究中,西方经济学这一时期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即“边际革命”,产生边际效用学派。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是边际效用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

他在1890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该著作运用边际效用理论,建立了一个局部均衡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中心是均衡价格论。

自从该书问世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期,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居于西方经济学的统治地位。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后才从根本上动摇了它的地位。

也就是说20世纪30年代,亦即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之前,在西方经济学占统治地位的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自由经营理论。

30年代的大危机,不仅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危机,也是17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特别是19世纪末以来新古典经济学所经历的一次大的危机。

这种危机不仅暴露了自由经济理论的局限,而且颠覆了一系列为资本主义社会奉为金科玉律的经济理念。

(二)萨伊定律的破产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经济危机就已经发生。

1825年英国首次爆发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对于解释这一经济现象,当时英法经济学家围绕着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否有必然性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一派以萨伊、李嘉图为代表,认为不会发生全面过剩的经济危机,他们的论据是“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后人称之为“萨伊定律”。

另一派以马尔萨斯、西斯蒙第为代表,他们认为会发生全面的生过剩的经济危机,并从消费不足,或有效需求不足来提示危机产生的原因。

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约一百年的时间,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爆发过多次经济危机,但是它们无论在深度、范围还是持续时间上都比较温和、短暂。

正因如此,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萨伊定律”被大多数经济学所接受,也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前提。

“萨伊定律”的中心思想是“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也就是供给决定需求。

这必然会导致两个重要结论:

一是否认由于生产过剩造成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二是否认大规模非自愿性失业现象的存在。

它认为,由于市场需求是由工业创造和决定的,因此不可能产生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危机。

它只承认由于经济局部或偶然推敲,均衡受到破坏,在均衡恢复期间可能会发生作为过渡性衰退的经济危机。

由于把经济危机看成是局部的、暂时的、偶然的过渡性失调,失业也被认为在数量上不会太大,性质上不外是“磨擦性失业”或“自愿性失业”。

所谓磨擦性失业是由于暂的技术结构上的原因引起的失业。

而自愿性失业由于立法、社会习俗、集体议价、对情况变化的反应缓慢、固执己见等原因,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低工资而造成的失业。

但面对30年代经济危机传统的经济理论无论如何也不能自圆其说了。

工农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生产水平倒退了二三十年,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和货币制度崩溃,整个经济体制濒于“全部毁灭”的边缘,且时间长达5年之久,地域上遍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这些都难以再用局部失调的“过渡性衰退”来辩解。

失业率超过1/4,无论如何也不能单纯用“磨擦性失业”或“自愿性失业”加以解释了。

(三)自由放任主义的失败

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是立足于亚当.斯密的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主要理念是:

在竞争的条件下,利润和效用最大化行为通过市场力量,将会使千百万经济主体的活动转化为社会最优状态。

遵循这一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西方经济界居于正统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便积极倡导“自由竞争”、“自动调节”和“自由放任”,而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等到原则。

从古典派到新古典派的传统经济理论始终宣传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市场的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境地,从而不可能发生普遍性的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

于是他们对政府提出了五个“更少”的要求——更少的政府支出、更少的征税、更少的财政赤字、更少的货币扩张、更少的政府干预。

他们认为,任何经济问题可以、而且也应该由市场的自我调节加以解决。

因此,即使爆发经济危机,由于它只是局部和暂时性的,所以也根本用不着政府干预,而是只需要依据市场供求作用进行自动调节,即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再辅以温和的信用调节,经济就会恢复均衡。

如果政府要进行干预,非但徒劳无益,而且会有损于均衡的正常恢复。

同样地,在这种理论看来,失业只会以“磨擦性失业”或“自愿性失业”的形式存在,而由于在任何社会里,这两类失业都难以避免,所以它的存在与充分就业并不矛盾,而且通过市场机制(特别是工资机制)的调节,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这种新古典学说的传统自由经营论对30年代大危机以前的那些较温和的经济危机,理论上还能够勉强作些解释。

但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事实面前,显然已经无法期望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来克服困境,也就是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完全失灵了。

这次大危机的空前严重性和持久性宣告了以马歇尔新古典学说为中心的自由放任传统经济思想的破产。

(四)微观经济学的局限

古典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特点,就是将对经济制度、经济关系的本质研究同既定制度下的资源配置的研究结合起来。

但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以后,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本质的研究逐渐淡薄,把重点放在了既定制度下的资源配置的研究,这种分离趋势在约翰穆勒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到了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学派更是以商品的稀缺性和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强调主观因素对经济运动全过程直接决定作用。

他们着重研究消费、分配、价格、市场机制以及个体经济等微观经济因素,形成了以均衡价格为中心的微观经济理论体系。

边际效用学派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使得政治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国家如何增加财富的学问,变成了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学问,也就是讨论消费者如何取得最大效用、厂商如何取得最大利润。

但是显然,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也充分说明了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过时。

它表明以个体分析为主的微观分析已无法分析国民经济总体的失衡问题,也无法研究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手段问题,所以迫切需要创立宏观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总之,20世纪30年代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关键时刻,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建议,这种理论既应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矛盾,又应该有利于克服经济危机和大规划失业现象。

因此,新的理论应该说明的问题仅是:

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和失业的存在是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为它们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必然产物,主要是非制度的因素所造成的。

新的政策建议的目的是主要是要论证在不改变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结构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积极的国家干预政策,来消除生产过剩和大规模失业,实现充分就业。

显然,新古典经济学无法完成这一任务。

在这种社会和学术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三、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英国人,是20世纪上半叶一位才华横溢的理论创新者、杰出的经济理论学家。

他于1883年6月5日生于英国剑桥一户书香门第。

母亲弗洛伦斯阿达凯恩斯是剑桥大学的第一批女毕业生,神学博士,后来热衷于公共事业和议会政治,曾出任剑桥市参议员和市长。

父亲约翰尼维尔凯恩斯是剑桥大学一位颇有名词的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早期弟子。

凯恩斯的童年充满欢乐,在一种崇尚文明、自由、满怀自信和希望的环境中长大,从小便受到英国标准的贵族式教育,幼时聪明过人。

他于1897年考入英国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学校,成绩优秀,古典文学和数学尤其突出。

1902年,凯恩斯从伊顿学校毕业,获得一份伊顿公学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主修数学和文学。

他和大学生活充满热情,学习刻苦,博览群书,经常和朋友们就一些社会哲学问题讨论至深夜,并在课余定期参加强度较大的划船、橄榄球和足球等项目。

他是数学系中的高才生,但他这阶段的主要兴趣其实在政治方面,他在数学学位考试中名列第12名,这令那些对他的数学天才寄以厚望的人有些失望,但凯恩斯本主的兴趣则转到了经济学。

为了准备文官考试,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凯恩斯去听了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歇尔的课程,深得马歇尔的赏识。

大学毕业后,他继续留校一年,跟马歇尔研修经济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1906年他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了文官考试,被分配到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相继在军务司、税收、统计和商务司等部门工作,这些为他以后研究印度经济奠定了基础。

由于不适于做政府行政事务,凯恩斯两年后辞职,经马歇尔介绍到剑桥皇家学院任经济学讲师,主要讲授经济学原理和货币理论,教学效果令人称赞。

此外他还参加了他的第一篇论文—《指数编制法》,并因此获得“亚当斯密奖”。

1911年经马歇尔的推荐,凯恩斯担任《经济学杂志》的主编,一直到去世。

该杂志由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主办,在西方经济学界有很大影响。

1913年他的第一本著名《印度的通货与财政》出版。

一战后爆发后,他被调任英国财政部,并成为国际金融,特别是同盟国之间的财政问题的主要权威。

由于他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财政部的地位日渐显著,肩负着处理各种重大问题的最高职责,并获准直接晋见财政大臣。

他还经常参与同盟国的重要谈判,并屡次陪同高官参与各种会议。

从仕途上讲这段时间是他最为得意的时期。

1919年初,凯恩斯先是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却因在德国战争赔款问题上与财政部发生严重分歧而最终被排除在赔偿委员会。

他认为过度的赔偿负担将使战败国不堪重负,战争不久后就会再度发生,所以在赔偿问题上不应以复仇的心理去代替和平的理性。

但委员会代表们却完全被一种报复心理所控制,要求德国做出不切实际的、非人道的战争赔偿。

凯恩斯抓住一切机会陈述自己的见解,却无力扭转局面,所以没等《凡尔赛条约》签订,他就愤然辞去政府职务,重新回到剑桥大学。

回到剑桥大学后他并没有承担过多的教学任务,主要从事经济问题的研究,撰写著作、论文、发表演说,一方面开始了他的一项新事业——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外汇期货买卖。

经过最初的失败后,他后来靠一位银行家的贷款东山再起,买卖越做越大,逝世时累计起200万美元的财产,成为有史以来最富有的经济学家。

1941年他当选为英格兰银行董事,1942年他被英王封授为勋爵,并随即当选为上议院议员。

1944年率英国代表参加了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理事。

1945年,他作为英国政府的首席代表,参加向美国借款的谈判工作。

但谈判受挫,使他结郁于怀。

这期间他除了在财政、金融和工业部门担任要职外,还创办过三个投资公司,直接从事外汇和证券、棉花和金属等商品的投资经营。

通过这些投机活动,成为大富翁。

凯恩斯和李嘉图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家唯一善于经营经济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两位。

1946年4月21日,凯恩斯突发心脏病,几个小时后便与世长辞,享年62岁。

 

第二节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演变

一、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和自由放任经济学说陷入困境的时代背景之下,寻求摆脱危机而提出的与传统的经济体系相背离的经济学说。

它对传统经济理论和政策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和批判,采用宏观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一个以分析“有效需求不足”为中心线索,以国家干预为核心,以医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为研究目的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如下几部分:

就业一般理论,有效需求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和政府干预理论。

(一)就业一般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的目的是阐明失业的原因及解决失业的有效途径。

他试图在现有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寻求解决危机和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

而他所谓充分就业,就是指在某一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实现就业;

充分就业意味着失业现象的消失。

凯恩斯之前的传统经济学否定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普遍意义的失业,并将社会上存在的失业现象解释为“磨擦性失业”(指在劳动力资源转移过程造成的临时性失业)或“自愿性失业”(劳动力因拒绝现行工资而导致的失业),而不是真正的失业。

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经济理论中以完全竞争为前提得出充分就业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的结论,认为非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的通常状况。

他认为,现实社会中除了“磨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外,还存在第三种失业类型,即“非自愿性失业”,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人虽然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然找不到工作。

凯恩斯强调,只要现实社会中不存在非自愿性失业,即使仍然存在着磨擦性失业率和自愿性失业,那么,这种状况仍可称为充分就业。

凯恩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失业,即非自愿性失业问题。

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均衡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特例,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

现实的经济生活之所以经常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并具体分析了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原因。

(二)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就业理论和经济学说的核心,也被认为是凯恩斯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最大的贡献所在。

有效需求理论的内容包括对有效需求的解释和对影响收入转变为需求的“三大心理规律”的阐述。

具体思路是:

社会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有效需求的水平;

失业源于有效需求的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又源于投资需求不足;

而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则是由三大心理规律所致。

这三大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它们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影响深远。

凯恩斯从有效需求理论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和大规模失业存在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效需求管理”的对策和政府干预的政策主张。

有效需求和有效管理集中反映了凯恩斯关于社会福利的基本思想主张,对这一部分在第三节专门阐述。

(三)经济危机理论

在对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一现象上,传统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萨伊“供给=需求”的定理,从根本上否认资本主义存在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凯恩斯则明确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承认普遍性生产过剩危机和失业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存在,并且断言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到使现行社会濒临全部毁灭的极端危险的境地。

传统经济理论根据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认为经济危机只是局部失衡的暂时现象,市场不稳定不是常态。

它坚信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对流通领域的自发调节可使供求关系趋于均衡,从而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

正因如此,它主张自由放任,消极等待,反对政府干预。

而凯恩斯则根本不相信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认为市场不稳定是常态,仅仅靠私营经济和市场自我调节不能保证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不可能避免和克服经济危机。

因此,必须扩大政府职能,加强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在经济危机的病因方面,传统经济理论大都坚持外因论,从外部因素去寻找经济危机的原因。

而凯恩斯的研究重点则从外因转向内因,从内在结构上寻求经济不稳定的原因。

他确认“有效需求不足”为痼疾的病因,从考察决定生产、就业和收入因素着手,编制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进而分析消费与投资两个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这样,包含在就业一般理论中的一个统一的综合性内在经济危机就创造出来了。

(四)政府干预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但如果社会失业严重,仅凭市场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经济调节到充分就业水平,必须由政府出面干预。

这是因为,在自由放任的前提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特别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