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文档格式.docx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你"
(你们)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找你算帐的。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这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③余知而无罪也。
我知道你没罪
(三)、作指示代词,“这样”: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四)、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固定词组】
【然而】在古汉语中,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这样但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然的时运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的原因。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我虽是愚人,也知道那是不行的,何况对于明智的人来说呢!
【既而】不久,一会儿,后来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这样呢?
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豫州(先生),现在打算往哪儿去呢?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打仗是那些做高官得厚禄的人(肉食者)来策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青泥岭上多么曲折,百步九折绕山峦。
(三)何:
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②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君何以知燕王?
--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织》--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焦母对仲卿说:
“(你)怎能这样没见识!
”
【何异、何异于】有什么不同。
例:
何异以孤羊投狼群?
【何其】多么。
例: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何则】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
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
何则?
陵迟故也。
【何„„为】还(做某件事)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如„„何、奈„„何】将„„怎么办呢。
例: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三、【乎】
(一).在句子末尾人们要表示出说话的语气——语气助词,表达话语的多种语气
1、用于句尾,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有权利高贵的人,都是生来就有的吗?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
“孩子冷吗?
想吃东西吗?
3、用于句尾,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4、用于句尾,表示揣度或商量的语气,可以翻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二)、用于句中停顿处,可不译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
(三).用于句中,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1、相当于“于”。
表时间、地点、范围:
在,在„„时候,在„„方面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
在)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前一个"
乎"
:
在;
后一个"
比。
)
2、表比较,译为“比”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②以吾一日长乎尔(《与妻书》)--因为我比你年长一天...
3、表动作对象,对、对于。
②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也就不必奇怪他们将天下据为私有了。
(四).形容词词尾,表示性状,可以翻译为“„„的样子”
①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恢恢:
宽广;
游刃:
运转的刀刃。
--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前进时)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四、【乃】
1.代词,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
。
不能作宾语
①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现在将要发兵,你肯跟随我吗?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应该继位的是公子扶苏。
4.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相当于“才”“这才”“就”等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相当于“却”“竟然”“反而”等
①今其智反不能及。
—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副词,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相当于“只”“仅”“仅仅”“只是”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固定词组】
【乃尔】如此、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吾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五、【其】
(一)代词,又分为: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它”
①秦王恐其破璧。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我。
《师说》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3.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也后悔自己因为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译为“那、那些、那里”
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一个姓蒋的人,专有这捕蛇的好处已经三代了。
6.指示代词,表示"
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在乱石中间选其中的一两处敲打它。
(二)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揣测、反问等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千万”、“一定”、“多么”等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可要、一定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还是回去吧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是真的没有千里马么?
还是真的不善于发现千里马呢?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带上好服饰多彩缤纷,香喷喷那气味真是好闻。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多么衰败差劲啊!
六、【且】
(一)作连词,连接前面的话语
1、表示并列关系,可以翻译为“又„„又”“一面„„一面”“一边„„一边”或不译
①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河水很清,有涟漪。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述而》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③廉颇,相如计曰: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相如商量说:
“大王不去,显得赵国儒弱和胆怯
2、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
3、让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尚且”“即使”“纵然”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4、选择关系相当于“还是”
足下欲助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你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
(二).用作副词,表示多种关系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将”“将要”“就要”“几近”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②且为之奈何?
(将)---将怎么办呢?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将要)--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
④人且饥死,而必得谷。
(几近)
⑤吾攻赵,旦暮且下。
(就要)⑥年且九十。
(将要)
2、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姑且”“暂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就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系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七、【若】
(一)动词,像,好像,比得上,及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看它的形状就像土狗,带有梅花图案的翅膀,头显得方正,大腿很长。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我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的样子,像这么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它)如果真的像这样,谁又能有办法控制他(它)呢?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改变改变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以您这样的作法,来求取你要达到的目标,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②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南宫出去后:
孔子说:
“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
这个人真尊重道德!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
高帝纪》)--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至于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至于说到”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像那阴雨连绵不断,一连几个月都不放晴。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
(《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
(《崤之战》)--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
(《高祖还乡》)---车子后面跟着好多递送的男子。
【若辈、若属、若曹】相当于“你们”。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
【若„„何】对待„„怎么样、拿„„怎么办。
寇深矣,若之何?
敌人深入了,怎么办?
(《左传·
僖公十五年》)
八、【所】
(一).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成名反复思索,难道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项脊轩志》)--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二).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注意:
此处用法区分又分两种:
看所字结构在句中位置,判断作何成分——宾语还是定语
1、所字结构做宾语的用法:
①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乐府诗集·
木兰诗》)
--问木兰在叹息什么?
问木兰在思念什么?
(木兰回答道)我也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夷之所学也。
④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被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2、所字结构做定语的用法: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晚上派士兵包围其所住的地方。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
-我所拜访的人屠者朱亥。
③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三).用作助词,与“为”合用,组成"
为„所„"
(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嬴听说如姬的父亲是被人杀的。
(四).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通“许”左右
去里所,复还。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离开了一里地左右就又回来了。
(五).量词,房屋一栋、一处称一所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班固《西都赋》)
【所以】
1.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所谓】所说的。
①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
1.到处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原来有这样一个处所,我暂且回到衙门去。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促织》)--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当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作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成为。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变成。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演奏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
-今天侯嬴帮助公子已经足够了。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划为、设为。
⑧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治理。
⑨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做。
⑩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认为。
②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③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于是被一个奸猾的小吏上报县里充当差事。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秦王嬴政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危险的淤泥中,死的很多。
2.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孔雀东南飞》)
--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贱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庄暴见孟子》)
--难道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暴见孟子》)--如今(您)却为了宫殿房屋的美丽这样做。
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
货殖列传》)
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劳累奔波乐此不彼,而况匹夫。
【成语例释】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
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
折腰:
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经典文言】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天论》)
——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②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老百姓没能受到保护,是因为国君不施行恩惠。
③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④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我们国君听说贵国军队出征要经过我们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