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0382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是智慧的意义,二是智慧的种类,三是智慧的证得,四是智慧的代表,五是智慧的重要。

智慧,究竟是甚么?

智慧,并非目可视,耳可闻,身可触的有形东西,而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力量。

可以说:

智慧,是人生的理解力,属于心性的功能;

高深的智慧,可通晓事物的真相。

严格而言:

智,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普遍能力,包括观察,想像,思考,判断,记忆等作用:

慧,是人心无闇,体性圆明,能通达人生真理,透视宇宙本体的特殊功能。

大乘义章说:

‘知世谛者,名之为智;

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

’综合而言:

既能认识世间事物的差别相状,又能认识宇宙万物本体的特别功能,就是智慧。

尤其是无上的智慧,更能令人从事入理,因相证性,深入事理无碍,相性不二的诸法实相,达到人生最高层次的境界,觉悟成佛。

所以,无上的智慧,即是实相般若。

大智度论说:

‘般若是诸佛之母,菩萨之师。

’‘是故菩萨求佛,当学般若波罗密。

’(见智论六十八卷)菩萨若能:

‘受持般若波罗密,则为受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智论七十九卷)否则,终难圆满具足诸波罗密,超越生死,觉悟成佛。

在仁王护国般若经受持品说:

‘般若是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是一切国王的父母……亦名如意珠,亦名护国珠,亦名天地镜。

’可知般若智慧,何止是成佛的阶梯,亦人生的主宰,前途的灯塔。

人类要创立德业,固然需要智慧:

要转凡成圣,觉悟成佛,更需要智慧,特别是无上的智慧。

人能具足无上的般若智慧,将无敌不摧,无功不克。

所以,我们无论为自己,为众生,或为佛道,皆应追求无上的智慧。

智慧,有世间的、及出世间的类别。

世间的智慧,仅凭人耳目的灵聪,观察事物的现象,无法透视事物的本体。

只知事物表面运行的定律,不知事物其中因果的酬报:

只知现实此刻的关系,不知过去或未来的牵连与循环。

所以,世间智慧,无论是从经验、历史、理论,或从政治,文学,哲学,科学,所得的知识,皆自外来,非从内发,其作用谨限于主观的观察与思考,识心的想像与判断,始终无法突破现象界而深入本体。

亿万劫来,世间智慧,始终无法理解宇宙人生的原理,更无法开发人类本具的般若智慧,发展人类精神的文明。

特别是基于人类贪、嗔、痴心理毛病,一切皆以自我的利益为出发,结果,策动于行为,势必恶多于善,蔽多于利。

例如,近代科学发明:

医药进步,确实令人获得高度物质享受,及医药照顾,但与之同时,杀人武器,层出不穷,竟然凌驾于有益人类的发明。

有朝一日,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人类生命财产,将同归于尽。

这就是善恶交参的世间智慧的结果。

由是观之,世间智慧既贫乏有限,且危险可悲,若无出世间智慧的辅导与启示,人类前途,实无幸福可言。

出世间智慧,可分为一切智,道种智,及一切种智三种。

一切智的一切二字,指宇宙万有一切诸法言,概括世间有情无情,依正二报的一切现象界。

智之一字,是能理解诸法现象,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而深入诸法空性的智慧。

初学佛的人,因亲近善知识,得闻佛所说的三法印,及四谛十二因缘等佛法,能如理思惟,如法修行。

先修世间四禅八定,在加行位中,勇猛精进,外不为现象界物质所诱惑,内不为五蕴假我的困扰,断见思恼烦,发无漏智慧,揭开宇宙秘奥,亲证诸法空性,得一切智,是二乘圣人的智慧。

即照空理的观智,是三观中的空观。

道种智的道字,指诸佛所说的无量道法;

种是种性,指众生各种不同的根性。

智是能了解诸佛无量道法,及了解一切众生无量根性的智慧,属于大乘菩萨的境界。

因为菩萨悲心特别重,自己虽已解脱生死苦恼,但不忍坐视众生没在苦,在修习空观,得一切智后,再继续进修假观。

上求诸佛无量道法,下照众生种种不同根性,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实行六度、四摄、诸波罗密法门,成熟无量众生,利乐无边有情,因名道种智,是三观中的假观。

一切种智的一切二字,包括空、假、中三谛理。

种,指诸法种性,如法华经所说:

‘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智,指诸佛的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不但能深达诸法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差别相,以及诸法总相,还能以种种权巧方便,说种种不同的法门,教化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因名一切种智。

佛智观空,如二乘圣人所见的真空理,但不落于空;

佛智照俗,如菩萨所见的俗谛理,但不著有;

佛智观中,能双照空有,双遮空有,而不滞于中道。

三观皆见实相理,超越一般人的世间智慧,亦超越二乘圣人的出世间智慧。

因此,又名出世间上上智,亦即无上的智慧。

世间智慧,真妄混杂,善恶交参,利害各半。

谨限事物表面认识,及人我知见的分别,既自私又有限。

二乘圣人的出世间智慧,虽纯真无妄,纯善无恶,但各有所偏,见理末圆,仍然有限。

唯独佛的出世上上智,能究尽诸法实相理,又能圆修三观,圆断三惑,圆证三谛,得一切种智,世出世间,无过其上。

故大智度论云:

‘般若,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更无胜者。

佛所获的无上智慧,亦即众生本来具足的原始智慧;

心佛众生,原同一体,本无差别。

可惜众生迷而不觉,妄想执著,贪恋尘劳,为境所转,作诸恶业,流转六道,沉溺生死苦海,无法自拔。

诸佛菩萨,因中亲近善知识,觉而不迷,进修佛学,以一切智,证真空理,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

再回小向大,学习诸佛无量道法,教化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经无量时间与空间,上求下化,断尘沙烦恼,伏无明惑,得道种智。

进而兴慈运悲,入世救世,广集福慧,终于智圆理极,证无上道,得一切种智,坐道场,转法轮,度众生,普令众生,除妄想,去执著,返迷为悟,转愚成智,开发本具无上智慧,证同于佛。

法华经言:

‘诸佛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所谓:

佛知见,即无上智慧;

诸佛出世,目的皆欲令众生入佛知见,得无上智慧。

我等佛子,诚应仰体佛心,勤求智慧,使自己与众生,皆共成佛道,以畅诸佛出世的本怀,以报佛恩德于万一。

勤求智慧的方法,不外是从闻思修。

闻,是见闻或听闻,无论眼所见,或耳所闻,但能多闻佛法,自然可以开发智慧,令人觉悟。

因为是从见闻佛法,所得的智慧,因名闻慧。

思是思考:

将所见所闻的佛法,用理智分析,深入研究,从深思熟虑中,所得的智慧,名思慧。

将研究心得,付之实践,如法修行,从修行所得的智慧,名修慧。

例如,一般人对宇宙原理,人生真谛,一向无法理解,后因阅读佛经,或由听经的因缘,得闻佛说: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三法印的道理,思惟其义,得知有情的我,是生、老、病、死,无常苦空;

无情之物,是生、住、异、灭,无常败坏。

所谓: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

’因而放弃贪求,寡欲知足,收摄身心,安贫乐道,自然可以渐断烦恼,远离生死。

或因闻佛说四谛法,思惟其义,知集是苦因,苦因集有。

更知灭苦之道,进而如法修行。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或因闻佛说十二因缘法,思惟观察十二因缘的流转门及还灭门,悟诸法缘生性空,不生执著,结果,能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证偏空涅槃理,得一切智,成阿罗汉道,或辟支佛果,此即是小乘圣者,从闻思修所证得的智慧。

至于大乘根机的众生,因闻佛说六度、四摄等法门,思惟其义,如说修行;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断尘沙烦恼,伏变易生死,证诸法空理,得道种智。

若然上根利智的人,闻佛说藏性本具,或阅读般若经,得知实相理,进而思惟其义,如法修行,广修诸波罗密,无住生心,无相布施,积集福慧,分断无明,分证法身;

直至五住净尽,二死永亡,福慧具足,圆契中道妙理,得一切种智。

或诸修行人: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当定境现前,于十住位中,初闻中道理,成就闻慧;

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理,成就思慧;

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道理,成就修慧。

于十地位中,分证中道理,远离二边,成就无相慧。

于等觉位中,以中道妙观慧,照中道实相理,成就照寂慧。

于佛果妙觉位中,于中道理体,起中道妙用,成就寂照慧。

至此,智圆理极,寂照不二,三智圆,万德备,证无上菩提,得无上智慧。

是大乘上根利智的圣者,从闻思修,所得的结果。

综上可知,无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皆因从闻思修而证得。

特别是闻慧,对于学佛修行,更为重要。

不闻佛法,不解真理,不分邪正,盲从附和,盲修瞎炼,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危险万分。

所以,闻慧该是菩萨道上的导师,开发智慧宝藏的利器,人生旅途的火炬。

不管是任何人,修习任何法门,皆应该从闻慧入手。

多闻佛法,何止增长智慧,辅导修行,还可消除业障,挽救堕落恶道的危机。

从前有一个俗人,偶然得闻人讲解金刚经。

一晚,此人梦见五个黑衣人,进入邻居,因好奇心,不觉随行,正想举足随入,忽闻人言:

‘听金刚经的人不可进入。

’突然转醒,原来是梦。

次日走访邻居,一查究竟,原来昨晚邻居所养的狗女,产下六只小狗,其中一只白色小狗已死,其余五只黑色小狗生存。

此人回想昨晚,自己正穿白色睡衣,更忆及梦中人语,始知因闻经功德,得免堕落畜道,自此,笃信三宝,努力修持。

闻经功德,不但能挽救堕落畜生危机,还可以令恶道众生,转世为人。

据史载:

中国齐朝文宣帝时,有一僧安法师,戒行精严,坐禅讲经,度人无数。

一次,在王屋山聚众讲涅槃经,时有一雉鸡,走进法师座侧曲腿卧下,专心注目,静听法师讲经。

大众吃饭时,雉鸡亦出外觅食。

法师日讲三次,此鸡从不缺席,亦不迟到或早退。

众感其灵性,自此每饭亦施其一份。

当涅槃经讲至三卷半时,此雉鸡不再来,大众生疑,法师告众人言:

此雉鸡已脱离畜道,转生为人。

齐武平四年,僧安法师,率领徒众,到赵洲行化,经一家门口,忽对众言:

昔日听经的雉鸡,就是投生此家。

扣门,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开门,见法师及僧众,欢喜作礼,如旧相识,并请众僧入内供养。

父母惊奇,此女三步末出闺门,何以认识众僧。

法师问其父母,此女因何名雌雉,答:

其出世时,头发像雉毛,因而取名雌雉。

于是僧安法师,将其往昔,为雉鸡时,在山中听经之事道出。

小女孩欢喜流涕,恳请父母准她出家,后僧安法师为其讲涅槃经,前三卷半,一闻即悟,后之经文,闻之茫然不解,佛言: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信然。

还有,过去有一大寺,藏有龙藏经典,每年六月初六,必然搬出曝晒。

有一年,正在曝晒藏经时,忽有一牛闯进佛门,用牛鼻子向曝晒中的藏经嗅闻。

被僧人发觉,恐其弄坏藏经,急命其主人牵走,牛虽挣扎,欲继续嗅闻,不想离去,无奈鼻子被人牵著,不得不离开。

不久牛死,转世为人,聪明异常,十七岁中举人,二十岁中状元,皇上封为道台大人。

走马上任时,途经前生闻经的佛寺,似曾相识,心中奇怪,下马入内观看。

忽闻众僧诵经,竟能随之朗诵,一字不差,念至一半,忽然无法跟上,心生怀疑,请教僧人。

老和尚说:

此是因果问题,如实道来,恐道台大人生气。

后因道台大人几经追问,并声明不生气,老和尚始将牛因闻经功德,转生为人之事道出。

并劝道台大人,珍惜人身,护持佛法。

道台大人,由于闻经善根,毅然弃官出家为僧。

由此证明,无论人畜,无论眼见耳闻,甚至鼻嗅,但得与佛法接触,皆有功德;

若能从闻思修,终必证得无上智慧。

四、智慧的代表

(一)文殊菩萨的本迹

诸佛菩萨,凡果后施化,无不具足无上智慧,特别是文殊师利菩萨,更是无上智慧的代表。

因为文殊菩萨,是三世果上如来,在首楞严三昧经中说:

文殊菩萨,过去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

在央崛摩罗经说:

文殊菩萨,现在北方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在宝积经中说:

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

在华严经则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

今为辅助释尊教化众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示现出生于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一婆罗门家,父名梵德,从母右协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

梵语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略称文殊,译名妙吉祥,或妙德。

因其出生时,家族中出现十种瑞相,因名妙吉祥。

又文殊菩萨,古佛再来,了了见佛性,因名妙德。

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言:

‘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故名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左手持青莲华,右手执宝剑,常骑狮子出入,既青年,又威猛,却是无量诸佛母,一切菩萨师。

大乘心地观经言:

‘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

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

’放钵经中,释尊曾言:

‘我今得佛,是文殊师利之恩也。

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

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

’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云:

‘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

文殊菩萨,本居佛位,何止是释尊之师,亦释尊的师祖。

在法华经序品中说:

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现于世:

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末出家时,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后闻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发大乘意,皆为法师。

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曾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常为人演说。

日月灯明佛,为彼说法华经,佛入灭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

妙光菩萨教化八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灯佛。

而然灯佛正是释迦如来的本师。

时妙光菩萨,即今的文殊师利菩萨。

是以文殊菩萨,岂独是释尊本师,亦是释尊的祖师,今以祖师身份,示现为弟子,可见佛法平等,不生执著,但为利生,不拘世俗知见。

而文殊菩萨本门的深远,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

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简直是无上智慧的化身。

(二)文殊菩萨的功德

文殊菩萨,带果行因,本其无上智慧,广作无边佛事,于十方佛土中,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度种种众生。

岂独在婆婆世界助佛宣扬?

不过,婆婆世界的众生,因释迦佛的介绍,始知文殊菩萨的伟大圣迹,及其功德的不可思议。

今于其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中,略举其四如下:

(1)带果行因堪当重任

文殊菩萨,既然是三世果位如来,其智慧特殊可知。

因此,在释尊一代时教中,凡大乘法会,无不参与,而且担当重任。

在华严经,是一佛二菩萨共演大教,名华严三圣。

一佛是释尊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二菩萨指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

文殊般若自在,普贤三昧自在。

文殊执掌佛的智慧宝藏,普贤推展佛的广大行愿,所谓:

文殊述德,普贤启行,同辅毗卢遮那佛,教化大机众生。

文殊菩萨,在华严会上,以其甚深无上的智慧,宣说诸佛无尽功德,特别是在福城中说法,广宣诸佛种种行门,种种功德,鼓励大众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并劝勉大众,亲近善知识,修学普贤殊胜行。

先令六千比丘,发无上意,复令无量众生,共发菩提心。

而善财童子,发菩提心已,因受文殊教化南下,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一一亲近侍奉,承受教诲,竖立青年学佛的好榜样。

在法华经:

佛将开权显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之时,在王舍城耆阖崛山中,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现瑞,照彻东方万八千世界,令法会大众,尽见彼土大道心众生,及诸佛说法,四众修行,成就道法,及诸佛涅槃,舍利起塔种种佛事。

时弥勒菩萨,及在会大众,皆不知所以然,更不知‘当以问谁,谁能答者?

’幸而弥勒菩萨,念及文殊菩萨,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应曾见此希有之相。

因而请问文殊菩萨:

‘以阿因缘,而有此瑞?

’文殊菩萨言:

‘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

’并叙述往昔于过去诸佛处,曾见此瑞,显其本门深远,曾为然灯佛师:

曾受持法华经满八十小劫,故如今释迦如来,放光现瑞,该是将说法华经。

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当多宝佛与智积菩萨欲还本土时,文殊菩萨,坐千叶宝莲,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莲花,从大海娑竭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顶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时智积菩萨问文殊,在龙宫教化几何?

文殊答:

‘其数无量,非口所宣,非心所测。

’同时,令其所教化无量菩萨,皆坐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作为见证。

并告智积:

‘在海龙宫中,唯常宣说法华经,故令无数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智积因问:

‘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成佛?

’文殊菩萨说:

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辩才无碍,能持诸佛甚深秘密,于刹那间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即可作佛。

智积菩萨,不信龙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

岂料言论末毕,龙女已现在前,头面顶礼世尊,却住一面,以偈赞佛。

时舍利弗对龙女说:

‘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

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

又女人身,独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当时龙女,即以随身所带宝珠,奉献释尊,佛即纳之。

龙女对智积菩萨及舍利弗言:

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

答:

‘甚疾’女言:

‘汝以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

’即时会众,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既见龙女成佛,复闻龙女说法,无量众生,闻法悟解;

三千众生,住不退地;

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授记。

至此宝积菩萨,舍利弗,以及一切不信龙女能立即成佛者,皆默然信受此一事实。

同时由事实证明,文殊菩萨常说法华经,恒令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速得成佛。

还有,证明女身有五障,不能成佛,仅众生知见,妄想分别执著而已。

若能止妄归真,即女子身,立地成佛,如龙女然。

在楞严经:

阿难尊者,示堕淫室,为摩登伽女,淫躬抚摩,将毁戒体之际,佛教文殊菩萨,持佛顶神咒,前往救护;

并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女,归来见佛,遂启发楞严大教。

在楞严会上,佛为阿难大众,征心辨见,破妄显真。

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性,欲证此性,当修奢摩它、三摩、禅那,持戒修定,自可反妄归真,六根互用。

后因阿难请问圆通本根,佛即敕令二十五圣,各说圆通之后,再敕文殊菩萨,为大众选择圆通本根。

结果,文殊菩萨选出: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显示耳根闻性圆、通、常三真实功德。

并说:

‘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

’以鼓励当时法会大众,及末世学人,修习耳门圆通法门。

在维摩经,维摩居士示疾,佛遣派各大弟子,前往问疾。

十大弟子,皆言:

曾被维摩诘诃斥,不敢前往。

佛再派弥勒菩萨等前往,诸大菩萨,亦各说曾被维摩诘诃责因缘,不敢前往。

最后佛告文殊师利:

‘汝行谓维摩诘问疾。

’文殊师利白佛言:

‘世尊,被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于是,文殊菩萨率领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入毗耶离城,到维摩诘室,两位古佛见面,旗鼓相当,遂展开一番妙论,令随文殊菩萨前往大众中,八千天子,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至于共演诸佛不二法门时,令随往大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不但以上诸经,释尊委以重任,在大藏经中,因文殊菩萨而发起的大乘经典,或以文殊圣号标立经题的经典甚多,特别是在般若会上,文殊菩萨,处处现身说法,分担释尊的辛劳,诚释尊的权威法将,得力助手,主要功臣。

(2)权巧方便捉剑逼佛

文殊菩萨,不但本其无上智慧,辅助释尊,演说大乘妙法,广度众生,甚至为成熟众生,不惜惊世骇俗,持剑逼害于佛。

大宝积经百零五卷中说,当时会众中,有五百菩萨,已得四禅,成就五通,由宿命通,得知自己往昔生中,曾作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毁佛塔寺,破和合僧等罪,心生忧悔,分别罪相,无时或忘。

故于甚深法忍,不能证入。

文殊菩萨,为成熟五百菩萨,令止分别心,得悟无生法忍。

于是即从座起,整衣袒肩,手执利剑,直趣世尊,欲行逆害。

佛告文殊:

‘汝住汝住,不应造逆,勿得害我……。

’佛因而说诸法如幻,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诸相虚妄,但由内心分别执著,见有诸相。

时五百菩萨闻法,观察诸法如幻,是故于中,无人得罪,无罪可得,谁为杀者,而复遭殃,因知宿罪如幻,而证入无生法忍。

欢善踊跃,说偈赞曰:

‘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驰逼如来身,如佛剑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可见文殊菩萨,成就众生的权巧方便。

非大智大慧,焉能如是。

(3)建立道场摄化有缘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

‘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

‘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

我灭度后,于此瞻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而经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省之五台山。

此山在五台县之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

地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名清凉山。

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

据传记载:

唐朝大历年间,曾有无著禅师,及法照禅师二人,曾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亲睹道场胜境。

无著禅师,是永嘉人,在唐大历二年,入五台山,在华严寺挂单。

一日,游般若经楼,忽见一吉祥鸟,由其头顶经过,飞向东北。

次日,又有白光两道,自东北来。

同房僧众皆见而异之。

无著心动,希见文殊菩萨,因往金刚窟,礼拜后,便于石上静坐参禅。

正闭目敛神之际,忽听有人叱牛饮水之声,开目视之,见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头上裹巾,正牵牛饮水,无著急迎上礼问老者何来?

‘山外求粮,用在台山。

’并问无著:

‘仁者何来,到此何事?

’无著答:

‘闻有金刚窟,来礼拜圣迹。

’老人邀无著到其精舍参观,乃牵牛前行,无著随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声,有童子应声开门,从老人手中接过牛绳,牵牛入寺。

寺中琉璃为地,屋瓦金光耀目,华丽庄严,非人间所有。

老者坐白牙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