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8439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Word文件下载.docx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季氏》)

④子夏日:

“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

谅,诚信。

②[便辟(piá

npì

)]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

④[便佞(piá

nnì

ng)]善于花言巧语,丽言不符实。

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亡,同“无”。

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3分)

(1)从:

听从或:

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4分)

(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4分)第①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第②则:

择友之道

?

”兄子胡儿曰: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编著的《》一文。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的家庭气氛。

A.撒盐/空中差/可拟.白雪/纷纷何/所似

C.未若/柳絮/因风起.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7、文章最后写道: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答:

9、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

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句:

参考答案:

1、刘义庆、《世说新语》2、(家庭聚会)(子侄辈)(不久,一会儿)(急)(高兴地)(差不多可以相比)(不如,比不上)(顺着,随着,趁着)(是)3、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4、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欢快、轻松、融洽5、、、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8、

(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

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

9、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②"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的人。

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4、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从而课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5、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

说说你的看法。

7.从元方的两处对话和一次行动中,你能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8.本文讲述了客人因失约和失礼,最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的故事。

从客人的表现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五、1、(约定)(离开)(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您)(丢下)(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拉)(回头看)2、①、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②、“真不是东西!

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先走了。

”③、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不守信用,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知错能改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元方入门不顾。

4、无信无礼,“信”“礼”的重要性、肯定:

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众骂子的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可能想得太多,只是表示他强烈的义愤,符合儿童的心理。

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问题,对七岁的小孩不应求全责备。

否定:

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

6、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岳柱八岁指瑕元方是一个明白事理优秀大方的小孩

2.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中“引”是“拉”的意思,该“友人”有涉嫌打人之嫌,难怪元方赶快“入门不顾”,结合全文,你能猜想“父友”该时该地的想法吗?

3.陈元方能以礼说服“父友”,并能指出他不知礼的实质性错误,可称得上知礼;

可在“父友”“惭,下车引之”要向元方致歉时,元方竟“入门不顾”。

对此,你认为“父友”做得对,还是元方做得对?

请选择一种观点,并简要为你的观点辩护几句。

5.“陈太丘失信、友人失礼、元方失礼”,有人说本文中全写了几个丧失礼义之人,你赞同吗?

请说说你的理解。

6.“父友”是先怒后礼而元方先礼后怒,两者都有“怒意”,其“怒意”相同吗?

9.如果“父友”不“对子骂父”说什么“非人哉”而只是一般的责怪陈太丘,那么你认为“父友”的做法是否就恰当了呢?

10.如果“父友”不骂陈元方的父亲“非人哉”,那么陈元方可能会怎么做呢?

请你猜想两个以上结局。

六、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2.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

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2分)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

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伤仲永木兰诗孙权劝学口技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狼

(1(2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1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七、12.

(1)文采和道理;

(2)胜过、超过。

(2分).C(2分).(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2分。

“卒”“众人”“受于人”“不至”必须译正确,译错一处扣0.5分)15.受于人者不至;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分。

每空1分)16.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邴①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

“童子何泣?

”原曰: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②然曰:

“欲书可耳!

“无钱资。

”师曰:

“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邴(bǐng):

姓。

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

②恻(cè

):

心中悲伤。

③苟:

如果。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18.对[甲][乙]两段文字主要内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分)

 A.[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通过讲述一则小故事来说明学习的益处。

八、

(一)16.

(1)从师学习。

 

(2)从师读书。

  17.你如果有志读书,我白教你,不收学费。

  18.D

忽一人大呼“火起”。

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

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2、(6分)

(1)当中(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2)两腿哆嗦(发抖打颤)。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9、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3分)

十、7、(每词1分,共3分)⑴夹杂;

⑵说出;

⑶跑;

8、(6分)⑴(直到这时,)客人们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了身子。

(3分)⑵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3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方能给3分)9、(3分)B

┌屠惧,投以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彼竭我赢,故克之

┌一狼径去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止增笑耳

┕非梧桐不止

⒙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②其一犬坐于前。

⒚填空。

本文按照屠户  、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     ”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      。

⒛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十二、【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

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

牧竖》)

【注释】①牧竖:

牧童。

竖,童仆。

②跑:

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③奄奄:

气息微弱的样子。

1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1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

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

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15.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

1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采分点:

“变诈”“几何”的解释各0.5分,其它意思接近即可,1分)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下”“绝”的解释各0.5分,其它意思接近即可,1分).(2分)

15.开放题:

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

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言之有理即可,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