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82031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3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二十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二十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二十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二十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Word下载.docx

《二十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Word下载.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Word下载.docx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

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翻译】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如何参与呢?

”曹刿说:

“掌权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

“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

”鲁庄公说: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答: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对神说实话。

“小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尽力(为人民)做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一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从你去。

”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

“(现在)不行。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啦。

”齐军被打得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

“还不行。

”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手扶横木望了望齐军,(然后)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

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敌方的勇气已经殆尽而我方的士气高涨,所以打败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轮印混乱,望见战旗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它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历史,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史书。

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

“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二、背诵课文

1、文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4、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

彼竭我盈

7、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请见、请从。

8、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

9、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三、句读停顿

1、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2、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四、字词解释:

1、通假字:

“徧”同“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一词多义:

①故:

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②请:

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请允许我)

③从:

战则请从(跟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④信:

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⑤何:

何以战(什么)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

⑥焉:

又何间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惧有伏焉(“于之”的合音,在那里)

⑦以 

何以战/可以一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必以情 

(根据,按照) 

⑧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迎战齐军这件事)忠之属也(代词,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登轼而望之(代词,代齐军撤退的情况)公与之乘 

(代词,代他,指曹刿)

故克之/ 

故逐之(代词,代他们,指齐师) 

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⑨其:

公问其故(这样,如此) 

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师)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3、古今异义:

①小大之狱:

案件(古);

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今)

②牺牲玉帛:

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古);

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今)

③齐师伐我:

讨伐,攻打(古);

今义:

砍伐

④又何间焉:

参与(古);

隔开,不连接;

时间或空间(今)

⑤肉食者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古);

轻视,看不起(今)

⑥弗敢加也:

虚报,以少报多(古);

增加(今)

⑦虽不能察:

即使(古);

虽然(今)

⑧再而衰:

第二次(古);

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今)

⑨必以信:

实情(古);

书信(今)

⑩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古);

忠诚(今)

五、翻译课文(略)

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伐:

进攻,攻打。

齐师:

齐国的军队。

公将战。

曹刿请见。

鲁庄公准备应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其乡人曰:

他的同乡说:

“当权者策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

曹刿说: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就进入(宫殿)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

“您凭借什么作战?

公曰:

鲁庄公说: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

对曰:

曹刿回答说:

“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器,丝织品等,我从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汇报。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给你的。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能根据实情审理。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了。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

鲁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军。

“不可以。

”在齐军击过了三次鼓之后。

“可以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准备驱车追赶齐军。

”下视其辙,

”他下车,看齐国军队车轮辗过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曰:

登上战车,手扶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

”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已经战胜了,鲁庄公问(他)胜利的原因。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进军,士兵们的士气就低落了;

等到第三次击鼓进军,士气就耗尽了。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师。

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他们的军事行动),我害怕他们有埋伏。

我观察他们车轮的印子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齐军。

六、内容理解:

1、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2、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

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

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3、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

齐师伐我;

公将战。

4、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5、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

远谋。

6、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政治上取信于民。

“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

7、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

“公将战”表现其轻率;

前两次答语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表现其目光短浅。

战争中:

“将鼓”“将驰”表现其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战争后:

“问其故”表现其胜不知因,平庸。

8、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他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战中,他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

战后,他善于总结经验。

9、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10、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政治上平庸;

在战争过程中,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知人善任,与一般昏君有别。

11、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

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

彼竭我盈;

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

辙乱旗靡。

12、“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13、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

鲁浅陋;

曹有远谋

战时:

鲁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详察敌情,抓准时机

战后:

鲁茫然不知;

曹细说原委

好处是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卓越军事才能。

1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

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15、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的“鄙”作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9、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

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七、人物形象:

1、怎样评价曹刿其人?

富有爱国热情,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2、鲁庄公真的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不是,鲁庄公的可取之处在于他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用,并且亲临前线担任统帅。

八、课外拓展:

1、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

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

2、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

①李世民说:

“民,水也;

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②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3、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牧野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成语: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4、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

①文天祥起兵抗元,宁死不屈。

②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金。

③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

④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

⑤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家卫国。

3、《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

i)苟(gǒu)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

),所恶(wù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

)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wù

)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

)患者何不为(wé

i)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

)患而有不为(wé

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

)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

)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cù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wè

i)宫室之美,妻妾(qiè

)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

)我与(yú

)?

乡(xià

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

i)宫室之美为(wé

i)之;

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

)之奉为(wé

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é

i)所识穷乏者得(dé

)我而为(wé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

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

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不做为了生而不择手段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因此(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得到生命的办法什么不可以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获得生存手段然而不用的人,由于这个原因有可以躲避祸患手段而不采用。

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感情,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感情,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篮食物,一碗汤,得到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

如果盛气凌人地吆喝着给他吃,路上的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

用脚践踏着给他吃,就连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如果有丰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为我带来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美丽的房子、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从前即使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美丽却接受了;

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

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天性。

注释

  1.熊掌:

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2.得兼:

同时获得。

得:

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的人。

取:

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的人。

求取。

  4.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

甚:

超过;

于:

比。

  5.苟得:

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

讨厌的(事物)。

恶,憎恨,讨厌。

  7.患:

祸患,灾难。

  8.辟:

通“避”,躲避。

下同。

  9. 

如使:

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0. 

凡可以得生者:

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者:

……的办法。

  11. 

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2.不为:

不愿意这样做。

  1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4.非独:

不单,不仅。

独:

只,仅仅。

  15是:

这、这样。

  16.勿丧:

不丢掉。

丧:

丧失,丢失。

  17.箪:

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

可译为“竹篮”。

  18.豆:

古代盛饭用的器具。

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

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9.呼尔而与之:

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

尔:

语气助词。

《礼记·

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

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

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

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呼:

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而,连词表修饰。

  20.蹴(cù

):

用脚踢。

与:

给。

  21.不屑:

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2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丰厚的俸禄。

则,连词,这里表假设。

“辩”通“辨”,辨别。

  23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