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7660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9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名师点睛】 本题为组合类试题,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解答。

选基法,即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选择肢;

然后,运用排除法,选出答案。

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4.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

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丞相权力不断分散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严密

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发展演变的理解。

在秦始皇初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相权对皇权还存在极大的制约与束缚,自汉武帝开始中国古代历代皇帝都在试图削弱相权以强化皇权,不同时期所采用的手段和形式有巨大差异,但究其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

5.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设立军机处的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清雍正帝D.清乾隆帝

【解析】本题考查了清朝军机处设置的有关史实。

军机处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的,它的设立是清代统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故选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

军机处

6.纪念碑、纪念实物等都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下图纪念碑、纪念舰所承载的历史事件的相似之处是

A.抵制西方文明B.发展资本主义

C.反对封建统治D.反对外来侵略

【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是图片类历史选择题,解题时首先对图片要“读”。

也就是要仔细读图,充分利用和挖掘图片信息,尤其要注意观察、捕捉图片的细节,判断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和对应的知识点。

其次对题干和选项要“审”,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和指向,这是答题的关键。

例如本题题干就是要求“两个事件的相似之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即可。

7.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

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

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辛丑条约》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与材料“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比喻相吻合;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与材料“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相吻合;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与材料“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

们的脑袋”相吻合,故选D项。

根据以上分析,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列强的侵略·

《辛丑条约》

【名师点睛】本题为材料解析题。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选项。

8.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B.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方案

C.两者都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要求D.二者在经济纲领上是相互矛盾的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名师点睛】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

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

也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

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

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

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

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

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9.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解析】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A。

其他选项均与“最大历史功绩不符”,故排除。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功绩

10.“……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

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

……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

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

”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11.“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

这是董必武同志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诗句。

诗中的“会”指的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七大

【解析】此题是一道诗歌式材料解析题,考查中共召开的重大会议。

解答此题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

第一,根据时间解题。

题干明确指出董必武写此诗是在1861年,而四十年前,即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所以应该是中共“一大”。

第二,根据地点解题。

由诗句中“南湖泛舟”可知,此次会议曾在南湖召开。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中共“一大”在南湖游船上召开,故本题答案选A项。

其他选项与题干时间和地点不符合。

中共一大

12.抗战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战役。

下列哪一战役不属于正面战场组织的

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C.太原会战D.枣宜会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1940年中共在华北地区组织的大型抗战,不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的,所以此题答案选B项。

A、C、D都是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典型,不符合题意。

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抗日战争·

百团大战

【名师点睛】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选项。

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可知,此次战役是渡江战役,故本题答案选D项;

“中山”可以判断是南京地区,ABC不符合题意。

解放战争

14.小明在探究人民政协的历史,他知道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存始于

A.1946年B.1949年C.1954年D.1956年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制度

1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进行“基本制度选择”提供了条件。

当时中国建立或选择的政治制度不包括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村民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CD不符合题意;

村民自治是是1998年,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项。

&

16.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A.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D.反对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

与法制遭到践踏,造成了一系列悲剧,故要避免“文革”悲剧的重演,就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故本题

答案选B项。

A、C两项与“文革”悲剧无关;

D项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文革

17.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

A.中共二大B.中共七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体现在会议召开之前中国社会的主要工作重心是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即“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会后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答案选B。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历史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8.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

A.两种社会制度B.两种经济制度C.两种法律制度D.两种军事制度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现·

一国两制

【名师点睛】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

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

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

19.2008年11月3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应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邀请,率团访问台湾。

访台期间,签署了四项协议,促进了两岸直接“三通”。

“三通”指的是

A.通邮、通航、通商B.通邮、通航、通电

C.通邮、通路、通商D.通信、通电、通路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岸“三通”指的是通邮、通航、通商,所以答案为A。

B、CD、表述都不正确。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现三通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

这三次高峰出现

的相同原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C.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D.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的外交·

外交原则

21.下列反映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历史图片,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展出应该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④①③②D.④①②③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④是1971年,①是1972年2月,②是1978年12月,③1972年9月,选C项。

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

外交成就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答此类试题可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出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

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其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22.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说:

“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这里的“她”是指

A.雅典B.斯巴达C.罗马D.波斯

【解析】由“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可知,这一国家实行民主政治制度,并为现代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她”指的是古希腊的雅典城邦,选A。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雅典的民主政治·

影响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近代政治文明的影响。

23.某班级组织“罗马凭什么永恒?

”的研究性学习,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罗马建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B.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等法律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C.罗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D.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罗马人的法律·

【名师点睛】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

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罗马法的影响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24.“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

这句话说明

A.议会权力至高无上B.议会还有不能做的事

C.议会也不是绝对权威D.议会还要听从于某些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说明英国议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A项符合题意。

B项是对材料的字面意思的理解,故排除;

C项与材料的意思相反;

D项说法不符合事实。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议会权力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英国在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后来国王退出内阁成为统

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在君主立宪制下,代议制是其基础,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掌握国家权

力,关系到宣战与媾和等重要的事项均有议会决定。

25.伏尔泰在《以英国人的口吻》中写道:

“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是

A.君主专制制度B.共和制C.贵族制D.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诗是最能用来抒情表意的一种文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

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引用的诗写于哪一年?

为什么说:

“四百万人同一哭”?

(2)“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分析,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答案】

(1)1896年;

因为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了台湾。

(2)抒发了作者对台湾被割占离开祖国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有利因素:

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不利因素:

台独势力;

国际反华势力。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这是有利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决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是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实践·

台湾问题

27.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在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探索。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举什么旗?

走什么路?

结果怎样?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

简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

(3)从中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

(1)旗帜:

高举三民主义旗帜。

路: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结果: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社会性质未改变。

(2)“俄国人的路”:

中心城市依靠无产阶级革命力量起义;

战斗中进行阵地战,正面打击敌人的武装力量。

“自己的路”:

农村包围城市;

运动战、游击战等。

(3)认识:

马克思主义应中国化;

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害死人。

【解析】

(1)“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中的“旗”是指革命的指导思想,问题中明确了时间即辛亥革命时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直接回答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形式和结果即可;

(2)“走俄国人的路”是指效仿俄国走“中心城市”革命的道路,联系史实可知由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

起义等,“走自己的路”是指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之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

(3)概括总结出中国近代历史在革命道路上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即可。

理论指导;

革命道路的探索

【名师点睛】材料从中国近代社会两大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如何寻求救国道路的角度,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必然性的体验和感悟能力。

至于一个国家究竟要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是由一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当然也无法回避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总体来说,政治的民主化现已成为各国发展道路中的共同选择。

28.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圆明园遗迹②《辛丑条约》签订③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④“乔的笑”⑤跨洋的握手

(1)上图中的①②分别与哪两次列强侵略战争有关?

(2)上面哪几幅图可以归到“独立自主的外交”类别中?

请写出图片代号。

(3)图④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

图⑤反映的是我国外交史上的哪一事件?

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通过学习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你得到什么启示?

(1)第二次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独立自主的外交:

③④⑤。

(3)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事件:

尼克松访华。

影响:

标志着中美关系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或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或中日建交。

(4)启示:

如弱国无外交;

落后就要挨打等。

(言之有理即可)

列强的侵华·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外交关系的突破·

29.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三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

片段一: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

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

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1)罗马法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是什么?

(2)你认为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

试从材料中举一例子。

片段二: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3)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

该宪法规定美国的政体是什么?

片段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1954年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1)《十二铜表法》。

(2)这些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部分条文体现了不平等,如“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就是明显的不平等。

(也可以举其他例证)

(3)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4)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的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体现的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