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试教工作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75262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试教工作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试教工作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试教工作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试教工作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试教工作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试教工作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试教工作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试教工作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试教工作总结1Word文档格式.docx

有效的做到了三个结合:

即思想教育与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与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

5、新教材的内容呈现方面:

新教材的内容很好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充分证明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相较以前的教材,相关篇目中补充了很多的当代元素,鲜活而丰富。

比如在新中国的当代对外交往中,时间断限就到了2018年8月。

以史实叙述为主,摆脱了以往给出既定结论的做法,大胆将史论与史识放给老师与学生,符合生成性教学要求。

(二)可以商榷的地方及建议

当然,教材编写专家肯定对教材有自己成熟的的考虑、史实的筛选与论证,但是试教本着多提提建议的出发点,经过研讨,我们认为在某些方面上是不是还可以再补充或调整。

具体思考如下:

1、在思想教育上:

新教材在某些内容上的思想教育因素还可进一步挖掘。

尤其是对于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事例,其教育意义是很显著的,但教材中有的没有提到,有的一笔带过,比如“郑成功”“戚继光”等对于维护和捍卫国家统一、国家尊严是有典型意义的,新教材未见提及。

2、在理论渗透与素养培养上:

新教材缺少史学理论的渗透,需要老师补充挖掘。

对于中学教材,对于中学生这一受众群体,以及等级考的现实需要,我们觉得,不能单纯的呈现史实即可。

是不是可以适当引入当前成熟的史学观点及史学理论,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自学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能渗透,但教材中提供的抓手不够。

老师在备课时不好把握应该备到什么程度,是否可以按照核心素养的四个层级要求,提供每一课时的学业质量标准。

3、在教材时空编排上:

教材的具体内容呈现上整体上是明显的时空序列,但是个别地方在时序上有些混乱,前后有交叉部分,容易带来学生接受时思维的混乱,是否可以考虑完全按时间脉络来进行编排,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4、在教材结构与内容的板块设计上:

大背景观教学对历史学习有重要意义,同时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也应该包括背景与影响,还有中国史与世界史不可割裂的联系。

但是,作为等级考的选择性必修内容,新教材还是延续了必修版本的特点,几乎是史纲的罗列,很多地方几乎没有历史背景与影响。

如教材第57页就一句话:

康熙时期,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很显突兀。

所以,是否可以适当增加历史背景或影响的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历史,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对于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而言,历史理解是其根基,只有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历史,才会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而背景的掌握程度,将会影响学生的历史理解层次。

第四单元的题目是“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题目则换成了民族国家与国际法,或许,教材编写的初衷可能是应和当前较为热烈的法治理念与精神,所以在命名和讲述上采用了国际法的形式。

诚然国际法是处理国家关系的根本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条文化的国家关系,但并不能完整代表国家关系。

同时,教材中单就对国际法的讲述既有一些条约与法则,也提到国家关系发展中的两个体系,显得不太对称。

同时,在行文表述上也是既有国际法,也有国际关系,显得有点乱。

建议是不是以国际体系切入,再重点讲贯穿其中的国际法。

5、在教材具体内容呈现上:

单以课时论,教材容量过大,史实堆积,呈碎片化的知识,有点儿面面俱到。

但同时教材提供的史料阅读太少,不利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历史概念对于历史理解与把握事物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加之高中等级考层次要求高,理论性强,如果能添加一些概念解释,将有益于学生学习与理解。

教材提供的材料缺乏能引起学生思维冲突的材料,大都是“一边倒”,这样不利于学生历史解释和思辩能力的培养。

还有诸如一些图片模糊不清晰,导入语没有实际价值,生僻字太多,某些思考点没有思考价值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试教中的困惑之处

1、教材的现状整体看叙述性、史纲性特点很明显,从培养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看,这种单纯的史纲式呈现能否很好的达成培养目标?

2、作为中学老师,不得不考虑考试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是考试导向决定备课方向与尺度,这种史实堆砌与纲要式陈述下,老师们备课应该备到什么程度?

比如:

有的知识是否需要补充,挖掘?

以前的一些重点现在成了一句话的叙述(如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不是还是重点?

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

诸如此类问题,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

以上是我们学校在新教材试教中的一些思考,可能囿于思维层次与思考视角,某些方面说的不一定合理。

请各位专家指正!

谢谢大家!

 

二、试教教材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建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单元

具体的试教试用意见或建议

会商研判结果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0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结构体系上:

新教材有很明显的时空顺序,条目清晰。

但是在第54页,单单是宋朝的民族关系一框,新教材放在了“历史纵横”栏目。

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的?

既然是存在的既定事实,我们觉得就应该尊重,按照前后的概念统一编排。

此外,教材中的史料阅读部分,有的在正文之间,有的在正文旁边,略微显得有些乱。

是否可以将它们统一起来。

2、内容容量:

第10课包括三个子目,子目不多,不过跨度很大,从秦朝到明清,间隔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蕴含的内容信息量很大。

是否可以将该课拆开成两节。

新教材第57页一句话:

所以,是否可以适当增加历史背景或影响的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历史。

还有对于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事例,其教育意义是很显著的,但教材中有的没有提到,有的一笔带过,比如“郑成功”“戚继光”等对于维护和捍卫国家统一、国家尊严是有典型意义的。

是否考虑适当加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

再如汉代的丝绸之路,唐宋的海上丝绸之路等,都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从内容容量看,很多地方都是平铺直叙的叙述,罗列史实,显得有点冗长。

是否可以精简一些。

另一些地方可以适当补充点史实,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的典型案例。

3、难度:

从教材内容看,因为主要是史纲特点的编排,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难。

但是,可能因为是古代史的关系,教材中出现了很多的冷僻的专业性词汇和一些生僻字,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辨识难度。

比如“典客”“典属国”“牂牁”“羁縻”等。

作为等级考的内容,一些题目中的问题设计稍显有点简易,比如56页中的思考点:

长城是否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再如课后的问题探究:

历代民族之间以何种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作为民族关系的专题式课时内容,问题设计到这一点显得有点浅显。

是否可以再层层深化一下,形成专题式的系列。

4、栏目设置:

栏目设置为“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三个,脉络按照时间顺序,是较为清晰的。

同时用“对外交往”一词用词而不是用“对外关系”也比较准确。

史料阅读的排版看,有点乱,既有在正文中的,也有附在正文旁边的。

建议能统一起来。

同时,史料阅读建议配上思考的问题。

5、素材选择:

该课的素材选择是合理的。

与本课的主题及内容是适配的。

可以适当增加原始材料的阅读。

建议汉代增加一幅民族与对外交往的地图。

尤其是丝绸之路的。

汉倭奴国王印和大元帝师印,都各用三幅图片,没有必要,包括名称都很长而拗口。

6、文字表达:

本课文字表达有很强的历史感,这是应该的,但是一些语言文字太过生僻,无形中会增大学习难度。

建议删去一些。

同时对于一些过于详尽的人名、地名等也不用都是面面俱到。

三个栏目除了换了个不同时期的名称,采取了一样的文字表达,有点显得过于单调。

7、呈现方式:

总体可以做到图文并茂,但材料呈现没有将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结合,更多的知识呈现,对学生缺乏兴趣的培养。

在实施的呈现上逻辑层次不够清晰,呈现的史料缺乏足够的使用价值。

第11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单元题目是国家关系,课时题目换成了国际法。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一目中有“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一句结论,但该段最后又出现“国家版图常常改变”等矛盾的语句。

建议是不是统一起来。

国际法部分,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约在16、17世纪至今,教材两个子目,从“国际法的形成”直接到了“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感觉跨度有点大,是不是可以按照近代、现代、当代等明确的时间断限来呈现。

第11课包括三个子目,内容表述不多,不过跨度很大,从13世纪到20世纪以来,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很大。

如果讲授时成体系贯通,将会加大内容的容量与难度。

就整个欧洲来说,民族国家形成的标志应该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教材是不是明确一下。

一战后与二战后的国际法内容感觉有些单薄,是不是可以适当补充一下,内容再条理一些。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基本属于全新的问题,知识储备很少。

难度相对不小。

同时,内容的跨度也会加大理解与难度。

有一些像“民族国家”等建议给出具体明确的概念。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表述的错乱也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建议能在逻辑上考虑再细致一些。

栏目设置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三个,脉络按照时间顺序,是较为清晰的。

教材中的思考点《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对国际法有什么贡献?

这一问题在正文中有较为明确的答案,可思考的价值不是太大。

本课文字表达遵循时空发展的脉络,但在某些地方略有问题,一是前面说的那种矛盾,二是“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一目中提到“格劳秀斯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后面又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奠定了国际关系的基础”,概念上显得有点乱。

课后的问题与探究题,“探讨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影响”略显有些大。

思考题偏少,总体上,这一课的思考题设问角度较为笼统,问题的针对性不够。

第12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第12课的标题: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个人理解这个名词有点大,民族政策这个概念包括的内容太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有很多外延,教材正文第一子目是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实这也是符合高中生认知的,课标题跟教材正文的内容有点差距,跟高中生阶段也有一些距离,建议是不是修改一下,比如还是用惯常的民族关系等。

教材内容在呈现上是提纲挈领的,通过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状况,旧新中国的对比等,突出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但如果结合思考点: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材正文提供的内容不太够,缺少少数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

第二框是关于新中国外交的内容,标题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成就”,内容涵盖新中国成立后至现在(2018年8月)的外交政策、方针、成就等一系列问题,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成就”作为子目是否合适?

是否还是沿用“新中国外交”更合适一些。

教材内容虽然是以时间顺序为统领,有很明显的时空脉络,但是在一些重大的外交事件上,单纯的以时间来分割,甚至隔断了一些重大外交事件的内在联系,有些不好,比如中美关系发展。

同时,在每一个时期内部,内容有些杂乱,尤其是在世纪之交以来的外交。

第12课就两个子目,但是涵盖的内容信息量很大,相当多的内容在呈现上都是一句话似的提纲,成了时间加事件的史实堆砌。

民族关系里面最好是不是把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明确出来。

新中国外交里面开头仅提了一句“根据国际形势和中国所处内外环境”,缺乏必要的相关材料让学生理解。

是否以史料阅读的形式呈现出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新中国外交的创见与贡献,只提了一句,连内容也没有,是否可以利用历史纵横栏目呈现出来。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中美关系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在内容上应该突出出来。

新中国的民族与对外关系,时间内容距离我们较近,表述上与理解上不会存在问题,但是该课的容量很大,史实多而细碎,有的表述还有混乱,无形中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新教材增加了很多的新内容,尤其是当代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风采,如此多的史实,里面还有很多的重要的事件,应该怎么取舍,尺度不好把握。

栏目设置为“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成就”两个,纲目比较清晰。

两个思考点还可以再增加一两点有思维程度的问题。

建议增加历史纵横栏目,用以拓展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或知识。

该课的素材选择是首先是有很强的时代感,最近的时间到了2018年8月。

但是感觉上是史实的罗列,有点显得散乱。

同样史料阅读有点少。

本课的很多语言带有政论文的一些特点,像时政文章。

像69页“亲、诚、惠、容”“真、实、亲、诚”等表述,不但脱离了学生知识储备,有些东西老师也感到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