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明宫复原研究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70287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1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大明宫复原研究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3大明宫复原研究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3大明宫复原研究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3大明宫复原研究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3大明宫复原研究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大明宫复原研究研究文档格式.docx

《3大明宫复原研究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大明宫复原研究研究文档格式.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大明宫复原研究研究文档格式.docx

此后《雍录》有“六典大明宫图”、“阁本大明宫”、“含元殿龙尾道螭首图”、“东内入阁图东内西内学士及翰林院图”、“大明宫右银台门学士院图”、“学士院都图”等;

《长安志》中有“唐大明宫图”;

《陕西通志》中有“唐东内图”;

《关中胜迹图志》亦有“唐东内图”;

《唐两京城坊考》有“西京大明宫图”等。

历代图籍均对大明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意象性复原,但因其认识程度的深浅与考订的讹误等原因,均需在甄别研究后方可作为今日复原的依据。

近代以来,亦有学者对大明宫的整体格局与建筑方位进行考订性复原,如日本学者关野贞于二十世纪早期在踏察的基础上所绘大明宫复原图,载于其《平城京与大内裏考》;

历史地理学者妹尾达彦也绘有大明宫内建筑分布的图,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之《長安の都市計画》一书。

这些考订图纸对于确认大明宫中建筑遗址的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真正从建筑学角度对大明宫的具体复原研究工作是建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明宫考古发掘成果的基础上的。

到目前多位学者已对大明宫内数座建筑进行了复原,这些已有的复原研究成果,可分为总体格局复原研究、单体建筑的全面复原研究、单体建筑的平面复原研究、单体建筑的形象复原研究这几种。

总体格局的复原研究成果是傅熹年先生的“唐大明宫复原总平面图”,载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

单体建筑的全面复原研究包括傅熹年先生对含元殿、麟德殿、玄武门、重玄门的复原研究,载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考古学报》1977年2期;

杨鸿勋先生对含元殿、麟德殿的复原研究,载于《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宫殿考古通论》、《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

对单体建筑平面的复原研究,包括傅熹年先生对清思殿、翰林院、朝堂、三清殿的复原研究,载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

单体建筑的形象复原研究有郭义孚对含元殿(《考古》1963.10)、刘敦桢对含元殿(《中国古代建筑史》)、杨鸿勋对三清殿(《宫殿考古通论》、《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的复原。

上述建筑复原研究的成果,对于研究中国建筑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使得人们能够对大明宫建筑的本来面貌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其中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更有助于对大明宫建筑研究的深入,也为此次“大明宫复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大明宫已有复原研究相关图纸见附录)

三、文献研究述略

大明宫作为唐时代最重要的宫殿建筑群,其于历代文献史料中的记载极为丰富,这些记载也是复原大明宫除考古发掘勘探资料之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这些史料文献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史书——旧唐书([后晋]沈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2)政书——唐六典([唐]李林甫等);

唐会要([宋]王溥);

大唐开元礼([唐]张说等);

通典([唐]杜佑);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

3)类书——太平御览([宋]李昉等);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

玉海([宋]王应麟)。

4)地志——两京新记([唐]韦述);

雍录([宋]程大昌);

长安志([宋]宋敏求);

类编长安志([元]骆天骧);

长安志图([元]李好文);

历代宅京记([明]顾炎武);

唐两京城坊考([清]徐松);

陕西通志([清]贾汉复等);

关中胜迹图志([清]毕沅)。

5)艺文、笔记——本事诗([唐]孟启);

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

大唐新语([唐]刘肃);

因话录([唐]赵璘);

隋唐嘉话([唐]刘枒);

唐国史补([唐]李肇);

翰林志([唐]李肇);

朝野佥载([唐]张鷟);

尚书故实([唐]李绰);

杜阳杂编([唐]苏鹗);

唐鉴([唐]范祖禹);

唐阙史([唐-五代]高彦休);

开元天宝遗事([后周]王仁裕);

唐诗纪事([宋]计有功);

全唐文([清]董诰等);

全唐诗([清]曹寅等)。

关于大明宫的兴废史事、建筑格局等历史信息,这些史籍以不同的角度都有所记述,关于其中建筑的记述所出汇总如下表。

其它关于地形、规模、格局等方面的资料应用则见于后文各专题研究。

序号

内容

位置

文献记载

考古状况

问题/备注

1

丹凤门

大明宫正门,宫城南墙中部

1.《唐六典》卷七

2.吕大防《唐長安城圖题记》

3.《唐兩京城坊考》卷一

4.古文献图

已发掘

2005年

地形:

丹凤门位于平地,未在龙首原上

2

建福门

宫城南门之一。

位于宫城南墙西部、丹凤门西,二者相距415米

1.《唐六典》卷七·

尚书工部

2.《唐兩京城坊考》卷一

3.古文献图

仅勘探

1957~59年;

2009年最新考古资料

 

3

望仙门

位于宫城南墙东部、丹凤门东

1.《唐六典》卷七·

2.《長安志》卷六

3.《旧唐書》卷一十三

4.古文献图

4

延政门

宫城南门中最东面的门,望仙门东

尚書工部

2.《唐兩京城坊考》卷一

问题:

延政门之具体定位----

5

太和门

不确

1.《唐兩京城坊考》卷一

2.《長安志》卷六

3.吕大防《唐長安城圖题记》

4.呂大防《唐長安城圖》;

《唐三苑圖》,《閣本大明宮圖》(《雍錄》附圖);

《陝西通志---唐東內圖》

按:

表中所引古文献图及《类编长安志》中所记均在左银台门东,有的正对左银台门、有的在银台门东南。

6

玄化门

1.《唐會要》卷三○

2.《冊府元龜》卷一四

3.[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

4.《閣本大明宮圖》(《雍录》附圖);

《長安志图---大明宫圖》;

《陕西通志·

大明宫圖》

7

左銀台门

宫城东墙上的门,距宫城南墙约1800米余

1959~60年

8

右銀台门

宫城西墙中部的门,距宫城南墙约1300米

1.《冊府元龜》卷六十五,卷五百五十,卷六百六十七

2.《唐六典》卷七·

1957~59年

9

九仙门

宫城西墙北门,在右银台门北750米处,距宫城西北角245米

1.《冊府元龜》卷十一

2.《長安志》

3.《唐六典》卷七·

4.《唐兩京城坊考》卷一

5.古文献图

10

玄武门

宫城北墙之正门,距宫城西北角538米、距东北角597米

11

内重门

玄武门南20米

文献中无此门

注:

在1957~59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在玄武门南20米处有一较小的门,暂定名为“内重门”。

(见《唐长安大明宫》)

12

银汉门

宫城北墙东门,玄武门以东约385米处

1.《唐兩京城坊考》

2.古文献图

2009年最新考古资料,疑为水门。

考古发掘时据遗址推测此门无门楼建筑。

·

门道的中部和北部安装有两道门扇。

13

凌霄门

宫城北墙西门,玄武门以西约355米处,西距宫城西北角195米

1.《唐兩京城坊考》

2.《全唐文》卷四十九

有文献及考古资料中为“青宵门”,按《长安志》卷六、《两京城防考》中均为“凌霄门”,《阁本大明宫图》、李好文《长安志图》所绘均为“凌霄门”,《旧唐书》中为“陵霄门”(陵通凌)。

应为凌霄门。

14

重玄门

宫城北夹城之中门,南面正对玄武门,相距156米

1.历史文献图中仅见于[清]王森文《汉唐都城图》,他图均未见“重玄门”。

2.《资治通鉴》卷二三八

1957~58年

15

宫城内墙

位于宫城内中部及南部,由南至北共三道

呂大防《唐長安城圖》

《長安志图---大明宫圖》

已钻探

根据考古情况,三道内墙的结构、厚度均与宫城城墙相同·

据文献第三道内墙上有门若干处,经精密钻探却未发现门址。

16

昭训门

大明宫内由南至北第一道宫墙上的东门,在含元殿前东侧

2.《兩京新記》辑校卷一

3.《太平御覧》卷一八三

4.《唐兩京城坊考》

5.吕大防《唐長安城圖》;

《阁本大明宫圖》,《六典大明宫圖》

(《雍录》附圖);

《長安志圖---唐大明宫圖》;

《关中胜迹圖志---唐东内圖》;

《陕西通志---唐东内圖》

《关中胜迹图志--唐东内图-》与《陕西通志---唐东内图》中昭训门位于宫城东墙南部,与他图及文献描述不符。

应误。

17

光范门

大明宫内由南至北第一道宫墙上的西门,在含元殿前西侧

2.《雍錄》卷四

3.《唐會要》卷六

4.《冊府元龜》卷九百三十五

5.《太平御覧》卷一八三

6.《阁本大明宫圖》,《六典大明宫圖》

7.(《雍录》附圖);

8.《長安志圖---唐大明宫圖》;

9.《关中胜迹圖志---唐东内圖》;

10.《陕西通志---唐东内圖》

《阁本大明宫图》(《雍录》附图)中光范门位于昭庆门北。

18

含元殿

大明宫南北中轴线上,大朝所在

2.《唐會要》卷三十,卷七十六

3.《旧唐書》卷:

“(元和三年夏四月)壬申,大風毁含元殿栏槛二十七間”。

4.《旧唐书》卷:

“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夜,大風,含元殿四鸱吻皆落,拔殿前樹三,坏金吾仗舍,废樓観内外城門数处,……。

5.《全唐文》·

李华《含元殿赋》

1995—1996年

19

东朝堂

含元殿前东侧,翔鸾阁前平地上

1982年秋季

20

西朝堂

含元殿前东侧,栖凤阁前平地上

21

含耀门

宫城内第二道宫墙上的东门,含元殿东约300米

2.吕大防《唐長安城圖》

1987年

22

昭庆门

宫城内第二道宫墙上的西门,含元殿西约300米

1.同上

2.《冊府元龜》卷十四

23

含耀门以东之门

宫城内第二道宫墙上东部的门,在含耀门东620米,东距宫城东墙70余米

不明

(门基址东西15米,南北12米)

24

宣政门

大明宫南北中轴线上,含元殿以北,宣政殿以南

1.《唐六典》卷七·

2.《通典》卷七十五

3.历史文献图中均见。

在宣政殿以南130余米处有一些断续不接的夯土基址,考古推测可能为宣政门。

(参见《唐长安大明宫》“三.宫殿遗址”)

25

宣政殿

大明宫南北中轴线上,宣政门以北,由南至北第三道宫墙上,含元殿正北300米处

1.同上。

2.《长安志》卷六

3.《类编长安志》

4.《通典》卷第七十

5.《旧唐书》本纪第十四

6.《唐兩京城坊考》

考古勘探时根据所处位置及较大的规模判断应为宣政殿。

26

紫宸门

大明宫南北中轴线上,宣政殿以北35米处

2.《類編長安志》

3.《玉海》卷一五九

4.《太平禦覧》卷一八三

5.《唐兩京城坊考》

27

紫宸殿

大明宫南北中轴线上,紫宸门以北60米处

(破坏严重)

28

崇明門

宫城内第三道宫墙上的东门,宣政殿东,南对含耀门

29

光顺門

宫城内第三道宫墙上的西门,宣政殿西,南对昭庆门

30

通乾門

观象门

含元殿前东侧

含元殿前西侧

具体位置均不确

1.《通典》卷第二十四,卷七十五

2.《唐兩京城坊考》:

“(含元)殿之前廊有翔鸾阁、栖凤阁,阁下即东西朝堂,有肺石、登闻鼓、金吾左右仗院。

阁前有钟楼、鼓楼。

左右砌道盘上谓之龙尾道,夹道东则通乾门,西则观象门。

31

延英门

宣政殿以西,具体位置不确

1.《通典》卷第八十一

32

延英殿

1.《雍錄》卷四

2.《唐會要》卷二十四·

3.《類編長安志》

33

清思殿

右银台门内西北280米

1.《唐兩京城坊考》

80年代

根据考古情况推测为清思殿。

34

三清殿

宫城北部,凌宵门内东侧

1.《唐兩京城坊考》:

“(右)銀台門之北為明義殿、承歡殿、還周殿、左藏庫、麟德殿、翰林院、九仙門、三清殿、大福殿,則達于淩霄門。

根据考古情况推测为三清殿。

35

少阳院

推测:

1.李肇《翰林志》,

2.《唐会要》

3.《长安志》

4.李庾《西都赋》

5.《阁本大明宫图》(《雍録》附图)

据考古情况推测在翰林院北,所谓翰林院遗址北边200余米,已经发现遗址。

认为在门下省东,温室殿南,含耀门内东侧。

36

翰林院

1.《唐會要》卷五十七

2.《雍錄》卷第四

37

金銮殿

龙首原北坡边沿处

1《唐兩京城坊考》卷:

“紫宸之後曰蓬萊殿,西清暉閣,其北太液池,池有亭。

龍首之勢,至此夷為平地,而蓬萊之西偏南余有支隴,因坡為殿,曰金鑾。

根据考古情况推测为金銮殿。

38

望仙台

紫宸殿东南,宣政殿东北

2009年最新考古发掘报告

据考古情况推测为望仙台。

39

绫绮、浴堂、宣徽殿

紫宸殿以东

1.《唐兩京城坊考》:

“由紫宸而東,經綾綺殿、浴堂殿、宣徽殿、溫室殿、明德寺,以達左銀台門。

銀台門之北為太和殿、清思殿、望仙台、朱鏡殿、大角觀,則極於銀漢門。

据考古情况推测——自西向东依次为绫绮、浴堂、宣徽望仙台。

40

含凉殿

太液池南岸二级台地上

1.《唐会要》

2.《长安志》

3.《雍录》

已发掘,但未发表照片及测绘图

2000年

据考古情况推测为含凉殿。

41

太和殿

紫宸殿以东,具体位置不确

《旧唐书》卷十七

42

中和殿

《旧唐书》卷十五

43

长生殿

《旧唐书》卷一○

44

蓬莱殿

紫宸殿之北

1.《玉海》卷一五九

据考古情况推测为蓬莱殿。

45

太液池

勘探,周边局部发掘

2建筑格局的平面模数与尺度研究

此前已发表的关于大明宫平面尺度与模数的研究,见于傅熹年先生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卷》及《中国科学技术史·

建筑卷》,认为大明宫是以50丈网格规划总平面。

根据目前更为精确的图纸资料,可在此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一、总平面模数

新的图纸资料显示大明宫的西、北宫墙并非为正方向:

西宫墙呈西北-东南走向,北宫墙呈西南-东北走向,北夹城与之平行。

西宫墙长约2299米、北宫墙长约1164米,东宫墙北段(倾斜段)长约1314米,东宫墙南段1063米,北夹城北墙与北宫墙间距约165米,东内苑东西宽约310米。

东西方向,今提取第二道横墙(含元殿两侧宫墙)长约1316米(唐448丈,取1唐尺=0.294m,下同)、北宫墙长约1164米(唐396丈)、东内苑东西宽310米(唐105丈);

南北方向,今取南宫墙至第一道横墙515米(唐175丈)、第一至第二道横墙约169米(唐57丈)、第二至第三道横墙约337米(唐115丈)、第三道横墙至北宫墙平均距离444丈(距西端垂直间距1280米、距东端垂直间距1332米)、北夹城北墙与北宫墙间距约165米(56丈)。

分析这些数据,可发现其均等于或近似于唐56丈(以下以X代)或其倍数:

南北方向共为15X(含北夹城)(3X+X+2X+8X+X),东西方向南部为8X(计入东内苑为10X)、向北至北宫墙减至7X。

此外,大明宫三道横墙上东西对称的两座门及串连它们的道路东西轴线距离约634.5米,合唐216丈,亦基本与56丈的网格吻合而偏内。

符合此规律的,尚有九仙门内南部的大型殿址东南的围墙与西宫墙的距离,也基本为56丈,只是因西宫墙的斜向偏移而不与网格重合。

据此可知,大明宫的规划网格单元应为56×

56丈,也即112×

112步(取1步=1.47m)。

二、大明宫的平面模数与隋大兴-唐长安城规划的关联

大明宫建于唐,推测其56丈-112步的规划模数应与长安的规划模数有关。

长安也即隋宇文恺规划的大兴城,据《隋书》,大兴城中宫城最先建成。

宫城也即唐太极宫,据《唐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11),宫城东西2820.3m、南北1492.1m,则其比例基本为17:

9,2820.3m/17=165.9m、1492.1m/9=165.8m,而112步=112×

1.47m=164.64m,除去误差因素,可视为相等。

可知宫城的尺度是长17×

112步=1904步、宽9×

112步=1008步,据此推测宇文恺规划大兴城时,当是先以千步之整数定宫城南北之深,再以九分之为模数单元,得112步。

根据探测数据,推测规划中的大兴宫为9×

9单元的正方,东西两侧又各外扩4个单元(9之半,取整)为掖庭宫和东宫,于是东西共为17单元。

整个宫城的尺度,就是这样得来的。

以同样的方法分析皇城及整个长安城的尺度,发现其规划仍存在着112步的规律。

皇城为17×

11×

112步(实测皇城东西2820.3m、南北1843.6m。

2820.3m/17=165.9m,1843.6m/11=167.6m),整个皇城、宫城为17×

20×

112步。

实测长安外郭城东西9721m,南北8651m,则9721m/164.64m=59.04、8651m/164.64m=52.55,因长安南北向地势起伏尤多,此尾数可视为误差。

则唐长安外郭规划尺度应为59×

52×

据此规律亦可进一步探得隋大兴-唐长安城的规划方法,此处从略。

依此模数,大明宫南部东西宫墙之距为8×

112步=896步≈900步,八分900步则为112.5步,据此推测大明宫东西之宽可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