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术版小学美术第册教案详案以及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浙江美术版小学美术第册教案详案以及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美术版小学美术第册教案详案以及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穿怎样的宇航服最想到哪个星球上去探险?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3)学生创作作品,教师指导。
(4)启发:
①构思:
与众不同,富有创意;
②构图: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③创作:
掌握技法,熟练表达。
5.作业讲评。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互评。
(2)有时间的学生进一步修改作品。
6.课外作业。
(1)收集有关太空的图片资料。
(2)准备小组创作比赛。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创作小组内商讨创作方案
(教师)有关绘画和手工的材料工具
教学过程
1.强调要点。
(1)事先商量好分工情况。
(2)各小组在30分钟内创作一幅作品。
(3)把大家对遨游太空的感受在创作中具体地表现出来。
2.学生制作。
(1)主题:
体验太空。
(2)准备:
交流2分钟,安排好分工。
(3)建议:
①注意安全;
②要有创新;
③结合未来发展方向;
④最好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
3.教师指导。
教师在构思、构图、技法及学生的合作方面作指导。
4.展示作品。
让各组代表上台发言,并互相评价作品。
5.课外拓展。
(1)要求各班进行作品展评。
(2)举办有关太空知识的讲座。
(3)鼓励对太空有兴趣的同学继续深入探究太空的奥秘。
四:
教学反馈:
第二课我们爱劳动
一、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分析。
生活中的人物动态千变万化,在劳动时则会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动作。
各项劳动都有各自的运动规律,身体各部分之间为保持平衡也会发生相关动态。
因此,在劳动时常产生最典型和最美丽的动作瞬间。
许多画家就是捕捉那最美的片刻,创作出了充满劳动激情和快乐的绘画作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的动态美。
比如画家王文彬的油画《夯歌》是描绘一群姑娘在打夯。
在夯悬于半空,若起若落的最紧张的瞬间,表现了年轻姑娘蓬勃的朝气和建设新农村的崇高理想。
画面构图以倾斜的不稳定形式来加强打夯的动势,生动地表现出劳动的美感。
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劳动动态美,树立热爱劳动的情感。
通过描绘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工具以及周围环境,不仅可以提高造型表现能力,还能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的学习价值之一。
教材还重点展示了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拾穗》,目的是使学生在中外画家对劳动动态美的不同风格的描绘作品中进行比较、欣赏。
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素描、速写和版画作品,为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思考、体验和想象人体活动时各部位的变化,体会各种劳动的动态。
教材还演示了不同动作的动态线,让学生对人体的动态有直观的感悟。
“试一试”和“提示”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一化解。
“学生作业”的展示和“学习建议”都提示了对学生创作的要求。
2.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难点:
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1.情境引入。
(1)教师用课件播放《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
启发学生:
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
学生回答:
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等
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锄头,镰刀
当时的心情怎样?
|心情很愉快,满足等
(2)学生回忆并交流。
2.欣赏感受。
(1)教师用课件出示作品《夯歌》,请学生欣赏讨论:
作品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他们的劳动动作有什么特点?
作品中的人物在辛勤的劳动
(2)教师小结:
人在劳动时产生了有规律、有节奏的优美动态。
(3)小组活动:
在小组内欣赏其他绘画作品,分析交流作品中各种劳动动态及特点。
3.研究体验。
(1)设问:
人在劳动时身体各部位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学生回答,包括四肢,身体的协调性。
(2)体验:
同桌互相模拟动态并观察分析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寻找规律。
(3)展示:
教师用课件演示人体劳动时的动作变化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平衡关系。
(4)小结:
任何动态都有他的动态特点,头、躯干和四肢之间相互配合,发生位置关系。
人在活动时都有身体的活动趋向,从而身体产生了不同趋向的线,这就是动态线。
绘画时抓住表现出动态趋向的动态线,就很容易表达动态。
4.尝试练习。
(1)作业要求:
用记号笔尝试描绘各种劳动的动态。
(2)提出建议:
人体活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可以参考书中的动态线范例。
5.作品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评价建议:
作品是否表现了劳动时的动态?
线条是否流畅、肯定?
6.课外拓展。
观察各种劳动的场景,用速写的形式记录各种劳动动态。
教学过程
1.欣赏体会。
(1)欣赏作品《拾穗》,分析作品中人物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人物的组合排列,疏密对比,动作等
选择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可以使画面达到传神的效果。
2.讨论研究。
(1)小组活动:
欣赏学生作品,分析作品是抓住劳动中哪些最典型的动作和环境来表现主题的?
妇人的劳动的动作的生动性
作品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对比,互补等方法
你认为这些作品哪些地方处理得特别好?
疏密对比,场景
(2)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3.创作表现。
(1)提出要求:
画一画自己从事过的某种劳动。
(2)教师建议:
除画出自己劳动时最典型的动态外,还要画出当时使用的工具以及周围的环境等。
色彩的使用也应突出主题。
4.展示评价。
(1)学生展示作品,交流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2)同学互评,教师小结。
教学反馈
第三课绿化家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植树绿化的作用,学会用绿色装扮家园、社区。
2.学习用折剪纸的方法,表现各种树的外形,感受不同树的造型美感。
3.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剪纸造型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新美术教育理念让我们认识到,小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会欣赏美,会运用美术知识去美化生活,会实践创造的新一代。
本课就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美术应用能力及剪纸能力的造型活动课。
了解植树绿化的作用,感知不同树的造型美感,通过折剪、组合、美化等形式,装扮家园、社区。
2.重点、难点。
通过欣赏和学习折剪纸材树,培养学生有爱绿护绿的兴趣和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
掌握折剪树的各种具体制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学生)收集山林绿化、绿色家园的摄影图片,剪刀、彩纸、彩色水笔、胶水
(教师)收集有关绿化家园的图片、海报,制作成课件,剪刀、彩纸、彩色水笔、胶水等
1.谈话揭题。
(1)看图谈感受,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与学生课前收集的绿色家园摄影图片欣赏相结合,直观感受绿色的美。
请学生讲讲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了解植树绿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说说植树节的由来及时间。
提问:
3月12日是什么节日?
植树节.
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吗?
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
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
他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
1914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
(3)揭示课题《绿化家园》。
2.探究新知,学习对称剪方法。
(1)教师出示一张绿色的纸,提出问题:
一张彩纸怎样才能变成一棵树,用什么办法?
(2)学生得出结论:
以彩纸做材料,用折、剪等方法,可以剪出各种形状的树。
(3)教师示范用对折法剪“树”。
强调先沿对称轴画半棵树,再剪。
(4)学生试着剪纸。
(5)认识不同树的外形特征。
看课件《各种各样的树》,说说你能识别哪些树木,说出他们的外形特征。
(6)分组讨论:
剪纸的树形可以有哪些变化?
(7)小结。
3.学习用四连折法剪树。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集体创作纸贴画《美丽的大森林》。
(1)创设情境:
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图片。
(2)学生分组,集体创作用折剪方法剪树,然后粘贴在黑板上或长卷纸上,组合成美丽的大森林。
教师巡回辅导。
5.作业展示,互相评价。
(学生)纸盒、彩纸、彩泥、剪刀、胶水、彩笔
(教师)纸盒、彩纸、剪刀、胶水、彩笔
1.启发谈话。
提问:
用折剪纸的方法表现各种树的外形特征是个好办法。
想一想,还能用其他的表现方法吗?
学生回答|:
材料上制作上突破,形式感。
2.分组讨论并创作:
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各种外形的树。
3.汇报展示,相互交流。
4.小结:
用折、剪、捏、拼等方法,可以将卡纸、彩泥等材料,塑造成各种各样的树。
5.讨论家园建筑的表现方法。
6.学生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纸盒、卡纸的穿插组合,设计制作“小小家园”、“小小社区”,并用各种材料的“树”进行绿化。
7.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第四课立体造型
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
2.在学习中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构成练习。
3.进一步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材分析
雕塑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以简洁明快的造型,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并由其本身独特形象所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可以说,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体。
教材选择了抽象雕塑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学生从低年级“主观感觉表现期”向高年级“现实感觉表现”过渡期间的身心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留“主观感觉表现”的抽象意识,挣脱写实的束缚,获得对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
教材选择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园雕塑和中国的现代雕塑《夺》,引导学生比较抽象雕塑与写实雕塑作品的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立体造型的兴趣。
对两件抽象纸立体造型作品的欣赏可以使学生发现平面的纸材通过卷折、粘贴等方法可以构成立体形状,在玩乐中的拼拼凑凑、搭搭建建就能感受到现代雕塑的想象力,雕塑艺术离自己并不遥远,自己原来与雕塑有了亲密的接触。
书中的制作步骤图详尽地说明了一件纸立体造型作品的完成过程,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图中的另3件作品和“想一想”的提示语在启发学生对立体造型的想象力、感受力和表现力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表现上则有板材和管材等多种形式。
学习纸的立体造型方法。
使纸立体造型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特色。
三教学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师)课件、示范用纸、剪刀、双面胶等
1.导入激趣。
(1)教师用课件展示各种形式的(包括写实的和抽象的)城市雕塑。
(2)学生交流欣赏回答:
获得对雕塑的感性认识),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3)教师小结:
雕塑是一种立体造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很大,好的雕塑可以让城市增辉。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立体造型》。
(板书课题)
2.了解感知。
(1)教师课件展示抽象雕塑作品。
(2)学生欣赏讨论:
作品表现了什么主题?
立体空间的主题
用了什么材料?
排列,对比,疏密,点线面的结合
运用了哪些技法?
抽象雕塑运用了线、板、管等材料通过卷折、组合、粘贴技法进行表现。
这种将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法则创造出实际占据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的造物活动我们叫做立体造型。
立体造型有线、面、块等多种形式。
3.欣赏研究。
(1)小组内欣赏交流:
教材中的立体造型作品是如何构成的?
通过材料的组合
(2)讨论:
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平面的纸材构成立体形状?
叠加,重复,排列等方法
(3)教师适当示范纸圈、纸管和纸块面的制作。
请学生试着将平面的纸材变成立体形状,比一比谁变出的形体多。
5.交流评价。
表扬纸立体形状做得又多又好的同学;
集体讨论,解决制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学生)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师)课件、示范用纸、剪刀、双面胶等
1.欣赏感受。
教师出示各种纸立体造型作品,学生欣赏感受其魅力。
2.自主探究。
教师将纸立体造型作品发放到各小组,请学生分解并再重新组合,理解构成的形式和规律。
3.提示启发。
教师提供几种构成范例请学生欣赏后谈谈各自的设想。
不同的结构排列做产生的效果不同
4.创作表现。
(1)要求:
用纸进行立体造型,要求有自己的特色
(2)教师巡回辅导,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剪刀,大胆表现
5.展示评价。
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选出“最佳作品”、“最佳创意”、“最佳工艺”等奖项并颁奖。
6.拓展延伸。
建议学生将作品摆放在校园里合适的地方,美化校园环境。
第五课自行车的故事
1.了解自行车的演变过程、自行车的造型特点和功能作用。
2.通过对自行车的绘画、设计,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感受工业设计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选择各种各样的自行车为表现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在学习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以自行车为教学主线,训练学生搜集、选择、运用资料的能力。
让学生在自行车的造型、功能演变中,了解自行车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具有审美价值,感受工业设计的发展。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款式,感受自行车的设计美,学习用各种工具材料绘画自行车,设计“个性化的自行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新精神。
学画自行车。
激发学生的想象,完成个性化的设计。
●方案一
(学生)油画笔、水彩笔、记号笔、中国画颜料、水粉笔等绘画材料任选一种
(教师)课件、各种自行车的图片资料、范画、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
1.导入新课。
(1)老师推一辆自行车进教室,吸引学生注意力。
直接揭题:
《自行车的故事》。
2.看一看,想一想。
(1)课件展示,对比欣赏:
早期的自行车和现代的自行车,儿童使用的自行车和成人使用的自行车,比赛的自行车和休闲的自行车,以及载重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
(2)了解、思考:
①自行车有哪些样式?
折叠的、跑车、女士车、男士车等
它们各具什么特点?
性能速度不同
②、从古到今,自行车是怎么演变的?
1791年,法国人西弗拉克发明了最原始的自行车。
它只有两个轮子而没传动装置,人骑在上面,需用两脚登地驱车向前滚动。
2、中国自行车历史清同治七年(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是人坐车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有了自己生产的“永久”、“飞鸽”
3.骑一骑,议一议。
(1)请一个同学上来骑一骑自行车,大家讨论:
为什么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在行驶时不会倒?
运动中有惯性使它不断向前停下来没有了惯性就不会运动了
(2)观察自行车,分析自行车由哪些部件构成的。
(车轮、车座、车把、车铃和车身)
4.画一画,说一说。
(1)画一辆自行车或有关自行车的场景画。
(2)请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所画的自行车故事。
5.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上网查询有关自行车的知识,并把最感兴趣的材料摘录下来,为下节课交流做准备。
(学生)油画笔、水彩笔、记号笔、中国画颜料、水粉笔等绘画材料可任选一种,有关网上自行车知识的信息和图片
(教师)课件、优秀学生作业、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
1.信息交流。
组织学生将自行车的材料和图片进行交流(可以全班交流,也可以小组、同桌交流),拓宽学生有关自行车的知识。
2.展评导入。
展示上节课的优秀学生作业,导入新课。
3.思考讨论。
(1)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怎样的自行车最好卖?
样式,价格
(2)教师小结:
优良的自行车应是造型新颖、色彩漂亮、骑踏轻便、用途明确。
只有这样的自行车是最受人们欢迎的。
揭示课题:
设计未来的自行车。
4.引导探究。
(1)联系生活,你想设计什么样的自行车?
怎样设计?
引导学生讨论(从自行车的造型、色彩、轻便、用途等方面进行改造设计。
)
(2)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开展个性化自行车的设计。
教师巡视辅导。
(3)给自己设计的自行车取一个名称。
5.作业展评。
(1)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谈谈自己创作的思路和自行车的个性特点。
(2)发给学生一些货币券,组织模拟自行车买卖游戏。
第六课四季歌
1.了解有关一年四季的知识,能运用花、树等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来表现四季的不同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绘画工具、材料表现四季,学习给诗配画或画配诗,体会画画与作诗互相融合的感觉;
能用色彩表现四季的象征景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力和综合创造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四季的兴趣。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杜甫眼中的春景,碧与白,青与红,色彩流溢,春天的美景历历在目;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眼中的夏天,碧绿的莲叶,茂盛而广袤,阳光映照下的荷花显得特别的红艳;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杜牧眼中的秋天,色调明朗、充满生气,充分展现了秋季的美丽;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眼中的冬天,则因为有了梅雪争春而更显活力,色彩鲜明。
那在儿童眼中的四季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本课以《四季歌》为题,意在通过观察、欣赏一年四季的典型美景,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知道有关色彩的象征意义;
学习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诗画融合创作的能力。
教材提供了春天的樱花、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梅花的图片,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比较四季的特点,体会四季色彩象征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诗画融合的名家大作或同龄作品,教材还提供画家笳咏的《春江水暖》、徐英槐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潘天寿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及一些学生作品,并以此激发创作欲望。
那么,怎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加强生活感悟呢?
让学生游览、观察,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这样,学生的创作才会更有生机,教师的教学也更显得有本有源。
画出四季的特点,进行四季的诗配画或画配诗创作。
画出四季的象征景色,能够在创作时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环节:
(学生)课前分组:
4--6人为一组。
要求:
①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知识水平、家庭环境等情况分组;
②选好组长,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和责任(实际上本学期学生的分组都可以参照这样的要求来安排);
③各组做好主题描述、过程分析、总结工作;
④发挥组长的作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收集有关四季的材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对四季景色的描述
(教师)课件、各种四季的图片资料、范画
1.课前汇报。
(1)学生分组派代表汇报收集的有关四季的资料:
四季的特点及其景物的变化。
(2)教师总结。
2.观看录像。
(1)播放有关四季景物的录像:
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3.欣赏范作。
(1)出示范作:
让学生说说范作的创作工具、技法和画种。
(2)进一步介绍蜡笔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作品在表现主题上的技巧区别。
4.布置作业。
我喜欢春天或者夏天、秋天、冬天,四季都画也可以。
(2)学生说一说创作计划。
(主题、内容、色彩、工具等。
(3)建议: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进行创作;
注意色彩要体现出该季节的特点;
用心创作,让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创作完成后可配简要的文字说明。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作业讲评。
(1)学生展示、介绍作品,集体评价作品。
(注意色彩及所选的季节性事物特点。
(2)教师小结。
(3)课外作业:
收集一些诗画互配的艺术作品。
收集有关四季的材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1.继续创作。
(1)学生继续创作。
(2)教师分集体和个别进行指导。
2.欣赏范画。
(1)课件出示诗画结合的名家作品,学生思考:
最喜欢哪幅画,诗与画存在怎样的联系?
3.尝试配诗。
(1)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