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重庆初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6342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重庆初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重庆初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重庆初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重庆初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化学重庆初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重庆初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

《初中化学重庆初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重庆初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重庆初二期中考试模拟试题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文档格式.docx

①加热;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装药品;

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

⑥熄灭酒精灯;

⑦连接装置.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⑦②③①④⑤⑥

B.①⑦③②⑤④⑥

C.⑤⑦③②①④⑥

D.⑦③①②④⑥⑤

【解析】

试题分析: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连接好装置后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收集好氧气后要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水倒流入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故选A。

考点: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3.(2015•重庆)李林同学在不同季节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春天花朵掰成花瓣

B.夏天粮食酿成美酒

C.秋天水果榨成果汁

D.冬天冰砖凿成冰雕

【答案】B

【解析】A.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酿造白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成分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答案】D

【解析】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

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

0.03%.

A、氮气在空气中占78%,属于空气成分;

B、氧在空气中占21%,属于空气成分;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占0.03%,属于空气成分;

D、由上面的叙述可知二氧化硫不属于空气成分;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空气中有哪些物质,二氧化硫不属于空气成分,属于空气污染物.

5.a和b为质量相等的两份固体,a为氯酸钾,b为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解析】由题意可知,a和b为质量相等的两份固体,a为氯酸钾,b为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所以,完全分解后,a产生的氧气多,但b分解的快.

A、分析图象可知,a产生的氧气多,并是在b产生氧气一段时间后生成,故A正确;

B、分析图象可知,a、b反应产生的氧气一样多,故B错误.

C、分析图象可知,a、b反应产生的氧气一样多,故C错误.

D、分析图象可知,由于b产生的氧气多,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明确催化剂的作用及氯酸钾的质量大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固体溶解度与溶剂多少有关

D.一定温度下,同一固体在同一溶剂中,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解析】A、在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的情况下,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故A错误;

B、在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的情况下,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故B错误;

C、固体溶解度是指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固体的多少,所以与溶剂多少无关,故C错误;

D、饱和溶液是在该温度下所能溶解的最大限度,所以一定温度下,同一固体在同一溶剂中,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故D正确.故选:

D.

【点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判断看当温度、溶剂的量一定的情况下,溶质是否能再溶解;

而浓溶液、稀溶液判断的依据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质量分数大的是浓溶液,质量分数小的是稀溶液.

7.在温度不变时,某物质的溶液经过m1如下变化:

m1溶液蒸发5g水无晶体析出→m2溶液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m3溶液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m2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B.m3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m2和m3溶液浓度可能相等

D.将m3溶液再蒸发5g水,析出晶体一定是2g

【解析】A、因溶液m1蒸发5g水仍然没有晶体析出得到m2溶液,则该溶液有可能是恰好达到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

B、因溶液m2蒸发5g水有2g晶体析出得到m3溶液,则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

C、m2是蒸发5g水后得到的溶液,可能恰好饱和,而溶液m3是有溶质析出后的溶液,则m3一定是饱和溶液,当m2为饱和溶液时与m3的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

D、若m2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时,则m3溶液再蒸发5g水,析出的晶体可能大于2g,故D错误;

故选: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学生应注意溶解的极限和恰好饱和的状态的存在.

8.某物质在某一温度的溶解度为25克,则在该温度下配制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15%

B.10%

C.20%

D.25%

【答案】C

【解析】某物质在某一温度的溶解度为25克,则在该温度下配制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20%.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00%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饮料瓶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解析】因为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温度比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较低温度液化为液体水,使饮料瓶外壁变得潮湿.故选:

10.下列仪器能加热,但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是( 

A.烧杯

B.量筒

C.试管

D.蒸发皿

A、烧杯底面积较大,加热时易受热不均而炸裂,故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所以正确.

B、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不能加热,所以错误.

C、试管底面积较小,只要加热前充分预热,就不会因受热不均而炸裂,故可直接加热,所以错误.

D、蒸发皿是瓷制的,导热性好,受热均匀,加热时不需要垫上石棉网,所以错误.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考查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基本操作,了解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前提.

二、填空题

11.取用液体药品时,应先拿下瓶塞,将瓶塞___放在桌上,拿起试剂瓶时标签应向着______。

【答案】倒、上

【解析】液体药品通常放在细口瓶中,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朝向手心.

12.(3分)实验室里的药品,有的有毒性,有的有腐蚀性,所以,使用药品时,不能 

,不要 

,特别注意不得 

【答案】用手接触药品;

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解析】实验室的药品很多是有腐蚀性、毒性,在使用时要做到三不准,一、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二、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闻时要使药品远离鼻孔,用手在容器中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入鼻孔,三、不能尝药品的味道.

13.10月30日十七届西博会“舞动的水滴展”在西湖水面上举行.展览主角五个“大水滴”代表浙江五水共治,呼吁珍惜水资源,仁爱自然.大水滴漂浮在水面上时,它受到浮力 

(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它的重力.五水共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供水”,虽然杭州是江南水乡代表城市之一,但是杭州也缺水.你觉得杭州缺水的原因可能是:

(请写出一点).“治污水”是五水共治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为了防止水体污染,你认为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A.不任意排放生活污水

B.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C.及时拧紧水龙头

D.牲畜粪便适当处理后再施用

水的循环利用是“抓节水”的一个重要举措.下列几个步骤可将河水转化为饮用水:

①化学沉降(用明矾)②消毒杀菌(用漂白粉)③自然沉降④加热煮沸.以上处理过程最合理的顺序是 

【答案】等于;

人均占有量少;

水被污染,水浪费严重;

AD;

③①②④.

【解析】大水滴漂浮在水面上时,它受到浮力等于它的重力.造成缺水的原因可能是水被污染、水浪费严重等;

A、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故A正确;

B、应适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而不能禁止,故B错误;

C、及时拧紧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故C错误;

D、牲畜粪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虫卵和其他有害物质,如果处理不当,会对人和禽畜的健康带来危害.会造成环境污染,应适当处理后再施用,故D正确.

解:

净化水的顺序一般是由低到高顺序排列,净化水时,先通过明矾溶于水可形成胶状物吸附一些杂质并沉降下来,然后通过过滤把沉淀除去,再用漂白粉对水进行消毒,最后通过加热煮沸再次进行消毒,并且把部分钙离子、镁离子除去.故其正确的顺序为:

③自然沉降→①用明矾沉降→②消毒杀菌→④加热煮沸;

【点评】本题考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牲畜粪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虫卵和其他有害物质,应进行适当的存放和处理.

14.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化学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造和 

物质。

(2)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

我们利用石油炼制的汽油燃烧来开动汽车,也可以利用石油合成塑料、化学纤维等物质,前者是利用化学反应得到____ 

__;

后者是利用化学反应得到___ 

___。

由此可见,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相互转化。

(3)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

利用化学科学达到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目的,以使人类生活更美好。

”除此之外,请利用已有化学知识再举一个例子:

___ 

【答案】

(1)应用

(2)能量 

新物质 

能量 

物质(3)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或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或来发新能源或研制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试题分析∶

(1)化学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

我们利用石油炼制的汽油燃烧来开动汽车,也可以利用油合成塑料、化学纤维等物质,前者是利用化学反应得到能量,后者是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新物质。

由此可见,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能量与物质的相互转化。

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或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保障人体健康,或来发新能源或研制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考点∶考查化学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

15.质量守恒定律是一条重要规律,请利用该规律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2)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下同),化学方程式为① 

,若固体质量变化用图1表示,则m2与m1之差表示② 

的质量。

(3)实验过程中,镁条点燃后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得知石棉网上留下固体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其原因可能是 

(1)B;

(2)①2Mg+O2

2MgO;

②(3)部分生成物散逸到空气中

化学反应过程是旧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所以化学变化只是原

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因此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有:

⑥物质的总质量;

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下同),化学方程式为2Mg+O2

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与镁的质量和等于氧化镁的质量,则m2与m1之差表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由图片可知部分生成物散逸到空气中,所以导致石棉网上留下固体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探究

三、计算题

16.小明同学在实验室用15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10.2克.请你帮助小明同学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1)4.8g

(2)81.7%

(1)反应生成氧气质量为:

15g﹣10.2g=4.8g,

答:

生成了4.8g氧气.

(2)设氯酸钾质量为x,

2KClO3

2KCl+3O2↑,

245 

96

4.8g

=

x=12.25g,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

100%=81.7%,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81.7%.

【点评】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很广泛,解答的关键是要分析出物质的质量差与要求的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具体的数据求解.

17.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是1.993×

10﹣26kg,又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9.288×

10﹣26kg,铜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64,试求:

(1)铁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2)一个铁原子和一个铜原子的质量比为 

(1)56;

(2)7:

8.

(1)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是1.993×

10﹣26kg,则铁的相对原子质量=

≈56.

(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呈正比,一个铁原子和一个铜原子的质量比即为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与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56:

64=7: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呈正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有关浓硫酸的实验,观察到瓶上的标签所示,欲配制1000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求(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浓硫酸(H2SO4)500ml

溶质的质量分数

60%

密度

1.5g/cm3

(1)1000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中含溶质硫酸多少克?

(2)需要多少mL浓硫酸?

(3)在配制1000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中,需要多少mL水?

(4)如取10mL10%稀硫酸加水稀释至20mL,则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假设在此过程中,溶液的密度变化可忽略)

(1)1000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中含溶质硫酸100克;

(2)需要111.1mL浓硫酸;

(3)在配制1000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中,需要833.3mL水;

(4)如取10mL10%稀硫酸加水稀释至20mL,则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5%.

(1)1000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中含溶质硫酸是:

1000g×

10%=100g;

(2)设需要浓硫酸的体积为x,则 

1.5g/cm3×

60%=100g 

解得:

x≈111.1mL;

(3)在配制1000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中,需要水的质量为:

1000g﹣111.1mL×

1.5g/cm3=833.3g所以,需要水的体积是:

833.3mL;

(4)设稀硫酸溶液的密度为ρg/cm3;

如取10mL10%稀硫酸加水稀释至20mL,则所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100%=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于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及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及依据题意计算的能力,要根据题目信息细心分析解答.

四、简答题

19.小明同学做了“给液体加热”的实验后,发现试管底部有裂纹,请你帮助小明分析导致试管有裂纹的可能原因(答出两点即可,试管本身质量问题不考虑)。

(1) 

(2) 

【答案】试管外壁有水;

试管没有冷却就冲洗。

【解析】冷的外壁有水试管突然遇到热的火焰,会使试管炸裂;

或热的试管突然遇到冷的东西也使它炸裂.

五、探究题

20.信息资料:

石蜡是一种白色、无味的固体,熔点低,不溶于水,常用于制作蜡烛或润滑剂,石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能够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石蜡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炭黑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1)根据以上内容,写出描述石蜡的物理性质有 

描述石蜡发生化学变化的语句是 

(2)某研究小组在燃着的蜡烛上方放一个冷碟,发现碟子底部变黑,为了解该黑色固体成分,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该黑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

黑色固体是生成的二氧化碳

乙同学:

黑色固体是未烧完的石蜡

丙同学:

(写出丙同学的猜想)

实验验证:

Ⅰ甲同学的猜想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因为 

Ⅱ小花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对,因为 

Ⅲ小丽发现碟子底下黑色固体可以擦去,而且可以点燃,且生成了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丙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拓展延伸:

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外焰处最先碳化。

结论:

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此处温度高的原因 

(1)白色、无味、固体、熔点低、不溶于水;

石蜡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

(2)丙同学:

黑色固体是炭黑;

Ⅰ二氧化碳是气体;

Ⅱ石蜡是白色固体

外焰;

跟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二氧化碳是气体、石蜡是白色固体,都不能是黑烟的成分;

酒精灯外焰部位,酒精与氧气接触最充分,燃烧最充分,所以外焰温度最高。

实验探究

六、推断题

21.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物质,其中A在空气中的含量为21%,B在常温下为液体,A→E反应剧烈,火星四射,且E是一种黑色固体.(说明:

“﹣”反应关系,“→”转化关系).根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D 

,E 

(2)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 

(3)A→E反应很容易失败,试列举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两点原因① 

,② 

(1)H2;

H2O2;

Fe3O4;

(2)2H2O

2H2↑+O2↑;

(3)氧气不纯,铁丝表面有锈等.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A在空气中的含量为21%,故A是氧气,B在常温下为液体,能与A相互转化,故B是水;

A→E反应剧烈,火星四射,且E是一种黑色固体,故E是四氧化三铁;

D能生成水和氧气,故D是过氧化氢;

C能与氧气反应,且能与水相互转化,故C是氢气,因此:

(1)C是氢气,D是过氧化氢,E是四氧化三铁;

故填:

H2;

(2)B→C是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

2H2O

(3)铁丝燃烧实验,若氧气不纯,铁丝表面有锈等都不易燃烧;

氧气不纯,铁丝表面有锈等.

七、信息分析题

22.下列化学符号①2CO 

②H2O 

③Mg2+④

⑤2Ag+中的数字“2”表示(填序号)

(1)离子个数的是_____;

(2)离子所带电荷数值的是______;

(3)分子个数的是_____;

(4)元素化合价数值的是_____;

(5)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______。

【答案】 

2

【解析】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粒子个数,如2CO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2Ag+表示两个银离子;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这种原子的个数,如H2O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元素的化合价与离子电荷的表示方法有严格的区别,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且符号在前,数字在后,例

O,离子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且数字在前,符号在后,例Mg2+。

点睛:

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

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或分子或离子个数;

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单位电荷数;

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