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62673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1.什么是教学设计?

(P6)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

2.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有着怎样的关系?

(P7)

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转化过程:

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属于较高层次。

教学模式的特点:

简约性、概括性、理论性、相对稳定性。

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教学模式的制约,属于较低层次。

(作为简答题,在前面加上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概念。

3.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关系?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

教学策略包含教学方法,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和采用什么方法,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策略

一、怎样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具有什么作用?

(P10)

具有指导、操作、调控与测度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哪些不同的取向?

(P12)

“普遍性目标”取向,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行为目标”取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生成性目标”取向,具有参与性、感悟性、体验性。

“表现性目标”取向,具有个体性、差异性、多元性。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

1.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

(P12~P16)

①整体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统一实现;

②累积性——历时性目标的一种共时性表述;

③双部性——外显行为与内隐变化的相互结合;

④灵活性——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要求;

⑤共振性——多种教学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⑥开放性——预定目标与生成的个性化目标的兼容。

三、怎样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P17~P19)

1.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确立怎样的策略思想?

①要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

②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

③要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

④要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

⑤要在“因材施教”上想办法。

※第三章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1.原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负责人库姆斯认为的教育系统的改革面临的障碍有哪些?

(P22)

①物质的障碍,表现为缺乏资源的设备;

②行政管理的障碍,体现在规章制度不严和议事程序繁琐上;

③哲学的障碍,表现为人们对理想的目的和目标持不同的观点;

④心理的障碍,表现在改革参与者对待改革的态度、情感和信念上。

一、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有什么关系

1.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在关注重点上有何不同?

(P26)

①在看待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意识的重点在于确定一个目标,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有效教学;

而课程意识则更为关注目标本身是否合理。

如果这个目标不合理,实现了目标也没有什么意义,而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的;

目标合理,但如果实现目标的手段不恰当或者不具有教育意义甚至是反教育的,实现了目标,也是低效或无效甚至是负效的。

②在看待某项教学活动的意义方面。

教学意识可能关注把这项活动尽可能做到最好;

但课程意识关注的重点可能在于这项活动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合理的,即要恰到好处,要和整个教学活动的结构联系起来。

③有看待学生的学习结果方面。

教学意识可能更为关注掌握“双基”的程度,特别是考试的分数;

而课程意识则可能更为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

二、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

1.新课程倡导怎样的课程理念?

(P27~P28)

①“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②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文化观;

③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

④创生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⑤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2.学生的发展包括了哪些发展?

(P27)

学生的“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3.学校教学需要树立哪些教学观念?

(P28~P30)

①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

②课程是经验;

③教材是范例;

④教室是实验室;

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

⑥教师即研究者;

⑦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⑧家长是教育伙伴。

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于教学策略中

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于教学策略中?

(P32~P46)

⑴明确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P32)

①改革育人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②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

④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促进教学相长;

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⑵研究课程实施的实际问题(P32~P37)

密切关注学校发生的实际变化。

学校教学中推进新课程所面临的困难有:

①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参数”太大;

②原有教学的“超稳定结构”太强;

③课程实施的“不确定因素”太多;

④教师学生的“新经验积累”太少;

⑤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过程”太慢。

在推进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时,可采用以下的策略思想:

①教学的变革是以继承为基础的创新;

②教学的变革是原有经验的提升与改组;

③教学的变革是新因素的渗入与积累;

④教学的变革在渐进中酝酿了飞跃;

⑤教学的变革要针对不同情况。

认真研究教师的教学决策。

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

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和球员一起制订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

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

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教学实施要想取得满意的成果,仅依据一个设计很好的课程计划是不够的,它必须介入到教师的教学决策中去,研究并帮助教师分析影响教学决策的各种因素,把课程理念真正地渗透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全过程。

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施水平。

理想的课程实施是一个互动调适的过程,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使用、反思、调整和改进的过程。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是一个课程的被动采纳者,他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具体条件,对课程的某些方面加以调整、完善、改造和创新,不断提高实施的效果。

⑶指导教学策略的几条思路(P37~P46)

①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

改变课程实施取向,新课程的实施取向不限于“忠实取向”,倡导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

拓宽课程内容领域,课程内容已不只局限在课堂里的书本知识,生活领域、经验与体验也属于课程内容;

注重课程资源开发,把自然的、社会人文的、网络和软件包中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中,从而富集课程资源。

②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

把教学作为一种互动交往和沟通的过程,这就要求:

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③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

处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关系的策略:

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

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

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

④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变“教书”为“铸魂”。

化知识为智慧;

变行为为素养;

积文化为品格。

⑤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运行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运行体系,在操作上要关注以下问题:

精心设计与灵活变通并行不悖;

思想观念与策略方法同步变革;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第二编课程内容的策略性加工

1.新课程视野中的课程的内容是怎样的?

(P48)

在新课程的视野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预先存在的、独立于实施者之外的、完全客体化的知识;

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生成的经验。

以教学为主要途径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内容只是为这种经验的生成所提供的材料、范例和媒介。

2.在课程内容的策略性加工中教学策略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P49)

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转换和加工处理。

第四章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

1.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哪些?

(P51)

①材料信息。

课程内容中的事实、例证、概念、原理和规律。

②结构信息。

课程材料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包括横向的交汇与沟通、纵向的孕伏与延伸。

③方法信息。

习得课程内容所必需的方法、思路和策略。

2.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P51~P62)

⑴预热化策略(课程内容的预热化)。

通常的做法有四种:

①从已知到未知,由旧知经引新知;

②指导学生自学;

③定向积累经验,收集相关信息;

④进行尝试探索,倡导主动涉与。

⑵生活化策略(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⑶问题化策略(课程内容的问题化);

⑷操作化策略(课程内容的操作化);

结构化策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第五章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

1.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的情境类别分为哪三类?

(P64)

①实在情境:

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环境;

②图像情境:

以画面形式出现的形象、事件和活动;

③符号情境:

口头、书面与体态语言显示的意义。

2.情境的牲有哪些?

①直观性:

感性因素比较丰富;

②典型性:

内部蕴含主题;

③稳定性:

可以反复感知。

3.怎样进行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

(P64~P73)

①富集课程资源,如:

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科联系,以教材为基点发展与再生教材等;

②获取替代经验,如:

借图画想像,借音乐想像,借影视想像等;

③促使感同身受,如:

让学生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流、对话、作文;

④提供学习诱因,如:

展示学生见过的物,说学生经历过的事,表演学生学过的课文中情景,看学生参与过的图片、录像等;

⑤运用模拟情境,如:

让学生当解说员、导游、推销员等。

第六章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1.教材内容中蕴含了哪些情感因素?

(P76~P77)

①显性情感因素;

②隐性情感因素;

③悟性情感因素;

④中性情感因素。

2.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一般采用哪些策略?

(P78~P88)

①展示情感策略;

②发掘情感策略;

③诱导情感策略;

④赋予情感策略;

⑤调节情感策略。

第七章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

1.什么是活动教学?

(P89)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标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2.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包括哪几类?

(P90)

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三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活动,这就是:

①实践活动;

②符号活动;

③综合活动。

3.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的具体展开方式从哪些方面入手?

(P91~P100)

①开放课堂(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②在参与中学习(自主学习、参与讨论、参与争论、参与操作、参与实践……);

③综合学习(拓展加深、解决具有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学科相互渗透……);

④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实验、长期观察……);

⑤课程整合(数学课中有语文味、美术课中有体育味……)。

第三编教学策略述要

1.顾泠沅将教学策略分为哪几类?

①内容型;

②形式型;

③方法型;

④综合型。

2.本书作者将教学策略分为哪几类?

(P102)

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②组织与呈现教材的策略;

③师生互动的策略;

④作业设计与指导的策略;

⑤课堂管理与调控的策略;

⑥利用学习结果的策略。

※第八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1.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有哪些?

①目标策略;

②成就策略;

③情境策略;

④变化策略;

⑤调节策略。

2.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念对学习心理动因的认识有哪些特点?

(P104)

①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一个“系统”,要协调各种动因,寻求促进学习的综合、整体效应。

②学习中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是统一不可分的,要注意通过强化认识活动本身去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

③学习动因与学习行为及其效果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双向的联系,要注意学习效果、学习评价的反馈作用。

④学习的动机是内外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情境的设计。

⑤学习动因与学习者的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联系,要注意对多种多样的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加以调节和利用。

3.在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策略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操作?

(P108~P115)

⑴明确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

可以从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列举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等。

⑵设置逼迫目标的适当阶梯。

通过降低要求、减缓坡度,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等点滴积累策略,让学生既保持追求的热情,又可以有效地拾级而上。

⑶安排实现目标的具体事件。

将目标分解为一件件具体事情,落实到每一天的学习中,让学生在做事中实现目标。

⑷诱导适当的学习结果预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能性在“最近发展区”上诱导出“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预期;

根据学生的进步和预期实现情况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引起学生新的预期。

3.运用“成就策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P116~P123)

⑴创造成功机会。

创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的平台,以学生自己的实际水平为最好水平对学生进行评价,强化优点、树立自信等。

⑵学会赏识学生。

说说违心的话也无妨,嘴上常带赞赏,话语常带激励等。

⑶利用优势转移。

用学生的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的发展,用优点带动缺点的改正,“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⑷提供替代经验。

给学生树立适合于他的、乐于接受的榜样,营造“所有人只要努力都能成功”的文化,不断通报进步情况等。

4.情境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P124~P125)

①促进迁移;

②真实学习;

③主体性的建构。

5.情境教学中应有的关键点是什么?

(P125)

①学习者寻找、筛选信息要素;

②学习者自己提取已有的知识;

③学习者自己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

6.怎样利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P125~P132)

⑴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

教学引语新颖,提供的信息具有时代性。

⑵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

实验法,将错就错法,问题探究法等。

⑶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

(我的口袋里装了一个人。

我说课文中写错了,志愿军是不能叫做亲人的。

⑷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积极性。

“卷入”意味着什么?

第一,意味着要注意眼前的学生任务;

第二,学生必须具备“卷入”之后的深水平加工所需的必要知识基础;

第三,学生有自己决定自己进度快慢的选择自由;

第四,学生愿意被“卷入”。

(让学生“设身处境”地卷入思考,参与活动、促进思考。

7.什么是变化策略?

(P133)

教师的变化策略,是教师的创新精神、教育智慧、教学实践能力的直接体现,它一般是通过教师安排教学活动模式、变换信息传递媒介、更新师生相互作用方式等来实现的。

8.教学中可在哪些方面运用变化策略?

(P133~P141)

⑴科学安排刺激模式(刺激模式的安排方面)。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刺激因素的效用,并把它们组合成一个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的模式。

如:

利用乐曲、朗诵、画面营造教学氛围。

⑵注意活动方式变化(活动方式方面)。

教学方法(如讲解、提问、演示、读书等)和方式(如游戏、操作、表演、模拟、说唱等)的变化,有利于各种方法的方式的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变单纯讲授为“活动中学”,用动作模拟课文描写的内容,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等。

⑶变换课堂教学节奏(课堂教学节奏方面)。

课堂教学应当注意变换教学活动的节奏,尽量做到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有铺垫、有推进、有高潮、有回旋、有余音”的教学变奏曲。

⑷增强教学审美情趣(教学侧重点方面)。

抛弃枯燥乏味的教学程式,在审美化和情趣化上下功夫,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9.教学中怎样运用调节策略?

(P142~P150)

⑴倡导积极关注。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节后续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

)学生总是希望教师能关注他,这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心理需求。

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厚望,能改变学生的“自我”期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业成效。

⑵调控课堂气氛。

(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可表现为三种:

一是以教师设身处境地理解学生为特征的“支持型气氛”;

二是以学生提心吊胆地提防某种打击为特征的“防卫型气氛”;

三是以师生相互反对为特征的“对抗型气氛”。

积极的、师生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气氛,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导致更多的努力和创造性探索。

⑶讲究强化艺术。

课堂教学中的“强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强化主要包括外部的奖赏作用。

赞赏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质的,如奖金、奖品等;

一种是精神的,如表扬、鼓励、赞赏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赞许乃至奖励的各种强化手段,发挥积极评价的作用;

要善于把褒贬巧妙地结合起来,还要善于使比赛、竞争之类的活动产生激励的正效用。

⑷控制焦虑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造一种宽松的、激励学生进步与努力的环境,减少各种过激反应,控制考试、竞争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因焦虑带来的心理偏异的产生。

第九章教材呈现策略

1.教材呈现的策略有哪些?

(P158~P176)

①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策略;

②“先行组织者”策略;

③素材处理策略;

④问题研究策略;

⑤活动展示策略。

2.课程与教材、教材与教科书有着怎样的关系?

(P153)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成分(课程还包括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等),教科书是教材的主要成分(教材包括了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还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

教材的概念可以概括为:

①旨在构成课程而选择出来的、具有文化价值的信息性素材;

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性素材或选择出来的具体的材料。

3.新课程的教材观是怎样的?

(P154)

教材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的“素材”,是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新经验的“谈资”,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4.教材有哪些功能?

①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

②强化科学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

③发挥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

④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功能。

5.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着重哪些方面?

(P156)

①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包括调整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内容等等);

②对教辅、教具、课件等的自主开发;

③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

④合理地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可共享的课程资源。

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原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着眼点和归宿。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P157)

①要有统领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的课程意识;

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教学目的,不能违背学科教学特点;

③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

④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结果应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不能“为改变而改变”、“为更换而更换”;

⑤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认识未知;

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避免主观随意行为;

⑥宜量力而行,逐步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不追求一蹴而就。

7.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哪几种“先行组织者”。

(P162~P165)

①陈述性组织者;

②比较性组织者;

③具体模型组织者。

8.用素材处理策略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从形式上看一般有哪些类型?

(P166~P168)

①积木式材料;

②案例式材料。

9.用问题研究的教材呈现策略呈现教材有哪几种情况?

(P170~P176)

①基于“用教材教”的问题研究;

②基于“真实”任务的问题研究;

③基于“定义不完善”的问题研究。

10.采用活动展示的策略呈现教材,值得重视的有哪些办法?

(P176~P180)

①互动式展示;

②探求式展示;

③模拟式展示。

※第十章教师启发诱导的策略

1.教师启发诱导的策略有哪些?

①教师言语讲授的策略;

②教师置疑问难的策略;

③教师的演示策略。

2.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怎样来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呢?

(P182~P186)

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教学交往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教学交往具有以下特点:

①具有目的性:

就交往目的来说,教学交往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它的目标主要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发展,是由这一目标派生出来的“产品”;

②具有互为主体性:

就交往主体来说,学生与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人格、权利和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但在信息的拥有和交往中的作用方面却又是不“对等”的;

③具有“规定”性:

就交往内容来说,其主题是被“规定”了的、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