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56514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五下第五单元整组教学设计构想

第一部分导读名著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瓯海区新桥一小周美丽

设计意图

本课为“单元整组”教学的起始课,预设用30分钟左右对第五单元组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做一通览,进而对分课学习做个简单的规划。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单元导语,明确本组学习的意义和要求,培养学生浏览的阅读能力,全面感知单元学习内容,促进他们重局部轻整体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学目标

1.交流已有知识储备,激发学习本组课文的兴趣。

2.初步浏览本组课文,了解本组课文的大致内容、出处和主要人物,明确学习本组课文的基本要求。

3.能按照自己的阅读起点,师生共同制定学习规划。

教学过程

一、游戏识人,激趣导入

1.看图识人。

2.看片段猜人物。

3.读作品识人。

4.激趣导入,把握导语

刚才我们所认识的这些人物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细细品位。

本组的几篇课文,正是从我国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根据名著改编的。

5.【出示单元导语第一段】

⑴学生自读

⑵反馈。

找到关键词了吗?

你能用关键词概括这个单元的主题吗?

二、浏览导语,明确重点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0页,自由读单元导语第二段,你读懂了什么?

2.如果概括一下就是——

【课件出示】:

(1)理解主要内容

(2)感受人物形象(3)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三、指导方法,形成规划

1.看目录,读一读,想一想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本单元的三个学习重点快速浏览本单元的4篇课文,注意浏览和默读、预习不一样,不用圈生字,不用标自然段号,要有速度,一目几行,整体上去捕捉信息就可以。

注意不要落掉每篇课文前面的导语提示、下面的注释、后面的资料袋,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又出自哪本古典名著,作者是谁,找到有关的信息圈圈画画,试着填写下表中的前三栏:

单元学习导读卡

主题: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学习者:

课题

你了解到的信息

你还想了解的信息

出自哪部名著

作者

主要人物

对主要人物的初步感受

《将相和》

《草船借箭》

《景阳冈》

《猴王出世》

3.交流。

4.四人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一篇大家一致认为比较感兴趣的课文,试着填写上表中的后三栏(大致内容、对主要人物的初步感受、你还想了解的信息)。

5.交流。

(每课交流1-2个,简单互动,提示学生整体上去把握。

6.小结:

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对()比较感兴趣,很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Xkb新课标第一网

四、引领方向,充分准备

1.现在咱们再来翻看一下后面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

拓展五》的交流平台,想一想:

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做哪些学前准备呢?

2.交流。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浏览,我们对第五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有了大致的了解,知道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学习的重点是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看来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和要准备的工作还真不少!

为了学好这个单元,希望每个同学下课后都能去按照自己的学习规划去好好地准备准备。

第二部分品读名著

第一模块精读名著(4课时):

精读根据名著改写的故事《将相和》《草船借箭》。

第二模块略读名著(2课时):

略读名著选编《景阳冈》和《猴王出世》。

第三模块演读名著(2课时):

在品读课文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学生表演朗读,在上完4篇课文后,让孩子在口语交际课上演一演课本剧。

第四模块缩写名著(2课时):

在略读课文《景阳冈》后,借鉴缩写示例《景阳冈》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缩写名著选段。

第18课《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州市瓯海区新桥第三小学周素娟

教材简介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五下第五组的开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

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再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

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等,这些原因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

把一个单一的事件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来叙述,这是《史记》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历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

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

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

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

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

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

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时正是以此为基准,通过读读、画画、说说,使得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在交流中体悟,在讨论中升华,从而充分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为维护赵国利益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预设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结合课文理解“完璧归赵、理屈、理直气壮”等词的意思。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并初步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3.重点研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在“蔺相如不是凭一张嘴”的问题探讨中感知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为维护赵国利益将个人生死置于度外的高尚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在人物语言、行动、神态中感受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导入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五组课文的开篇——(出示课题)齐读

2.通过导读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将”、“相”分别指的是谁?

(板书:

廉颇、蔺相如)齐读两个人的名字。

“和”是什么意思?

(和好)题目就是说——

二、初读感知,推出问题

1.“和”是指两人和好,那肯定之前有过——(不和)。

自由读课文,找出写将相从“不和”到“和”的段落。

2.指名反馈(15-18),想过他们闹不和的原因吗?

(据答出示第15段)齐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1)读准“上卿”,卿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和下卿。

(2)你从句子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1:

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做了上卿,由于蔺相如是文官,上朝时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都是以右为尊,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预设2:

立功(板书:

渑池之会)

(3)从“又”字引出完璧归赵(板书)。

(4)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

负荆请罪)

3.这段话把这三个小故事连在一起,也叫过渡段。

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推出问题

(1)蔺相如立过功,被赵王封为上卿,廉颇有什么不服的?

(出示廉颇的话)齐读

(2)蔺相如是怎样只凭一张嘴就爬到廉颇头上去的呢?

除了动动嘴皮子,他就没有其他能耐了吗?

让我们深入到故事中去体会体会。

三、深入研读,探究解疑(完璧归赵)

1.默读“完璧归赵”,也就是课文哪几个自然段?

(1-10)画出蔺相如动嘴皮子的句子。

2.反馈交流: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

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2)从提示语入手,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去掉提示语可以吗?

为什么?

(3)指导朗读

3.改写第四句:

加上提示语,写成直接引用。

蔺相如说:

“”

四、总结升华,拓展阅读xkb1.com新课标第一网

1.此时,你还认为蔺相如仅仅靠一张嘴吗?

2.《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就是写蔺相如的——(出示)范读→齐读→说体会

遇危险之事,居利害之间,处处固须有胆。

但胆是假造不来的,是任血气不得,总要从才识上生出,方是真胆,而不至于偾事。

——《东周列国志》

3.这段话刚好是蔺相如的写照——智中夹勇、勇中含智。

他虽然是个文官,手无缚鸡之力,但是他凭着自己的唇枪舌战,机智勇敢,结果完璧归赵,所以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而秦王骗取和氏璧失败后,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又生一计,安排了一次暗藏杀机的鸿门宴——渑池之会,以雪完璧归赵之耻。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机智勇敢

将(廉颇)

不畏强暴

相(蔺相如)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第18课《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瓯海区景山小学王奇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通过角色体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演读故事,为后面的课本剧表演做好铺垫。

学习重点:

讲故事,角色体验,感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引发探究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将相和》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答)相机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激起冲突:

是啊,同学们,都知道了廉颇对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假如说蔺颇整天这样生闷气,整天想着怎样给蔺相如下不了台,整天想着报复,后果会怎样?

(生可能答:

闹翻、矛盾激化,削弱赵国力量)

二、深入研读,感受品质

1、相机引出: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现在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们有责任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

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

我相信你们都是心明眼亮的人,我也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

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第二个故事。

2、提供学习支架:

一边读一边想,你该抓住故事中的哪些语段来述说比较有说服力,你又该加上自己的哪些阐述才更有说服力。

读着,想着,可以在旁边做做批注。

3、学生自主研究

4、同桌、前后练说---指名说

5、引导:

同学们讨论的这么热烈,我相信你们都有了劝服廉颇的好办法,谁想说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应点拨,在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同时,随机指导重点句子的理解。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

”──不畏权势

三、还原对话,角色体验

1、导入:

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

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的?

读一读。

3、出示课件:

“负荆请罪”图,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

“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

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

所以,有句俗语叫:

宰相肚里能撑船。

(谁能对上后半句)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谈感受,相机板书2人的优秀品质:

廉颇“百战百胜”“知错能改”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

2、总结:

这篇课文到此我们就学会了,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三者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第2个小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3、拓展:

我们知道,后来秦国还是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

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第19课《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桥二小麻爱琴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根据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编的。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人物,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从而领取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提高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忌、督、擂”等10个生字,理解“妒忌、商议”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了解故事情节,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在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通过导读课的学习,你们已经了解到关于这篇课文的哪些信息了?

预设一:

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故事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是指哪三国呢?

(西蜀、东吴、魏)

预设二:

在这个故事里主要人物有,师随机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随机理清人物身份:

诸葛亮西蜀刘备的军师,军师就好像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周瑜东吴孙权的都督,都督相当于现代的总司令或国防部长之类

鲁肃东吴的一个大臣

曹操魏国掌实权的人

预设三:

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也就是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的?

如果学生不知道,顺势引导道:

让我们翻开书好好读一读课文,或许你就找到答案了。

二、初读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上面的问题

2、交流:

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的?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用10天造10万支箭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答应3天交箭。

(2)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向鲁肃借船,鲁肃答应了。

(3)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来10万支箭。

(4)谁能把这几个人的联系,用一段话连起来说一下:

周瑜请诸葛亮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给诸葛亮20条船,帮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10万支箭。

你看课文洋洋洒洒1400来字,被你们读成了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这就是你们读书的本领。

三、品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人物特点

我们来看看事情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是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1、2自然段)

1、品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

“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

理解商议是什么意思?

(商量、讨论)

指导朗读:

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是——,他实际上—— 

心怀不轨、心怀鬼胎……

【诸葛亮说:

“当然是弓箭最好。

”“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

”诸葛亮说: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说:

“十天造得好吗?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 

指导朗读,揣摩诸葛亮的心思:

诸葛亮这个时候嘴上这样说着,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呢?

(将计就计)

2、质疑:

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

再说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呢,是孙权的都督。

刘备和孙权可是两家呀。

周瑜这样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完全可以回到刘备那里去呀。

他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

3、出示背景资料【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

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

所以,诸葛亮是从大局来考虑借箭的。

4、诸葛亮还立下军令状,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

(完不成任务就要杀头 

5、诸葛亮在立军令状的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

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呢?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讨论,行吗?

(学生先默读思考,然后四人小组相互讨论)

6、交流:

预设:

他想好整个借箭的计划,他想好了天气,他想好了曹操肯定会这样应对……

7、小结:

这个计划,诸葛亮想得多么周到、多么细致啊!

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诸葛亮他妙不妙?

8、难怪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周瑜是长叹一声,你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

(朗读)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9、小结: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体现在哪些地方,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妒忌借箭

周瑜————诸葛亮————曹操

(东吴)(西蜀)(魏)

︳借

︳船

鲁肃

(东吴)

第19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瞿溪二小杨静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语文学习能力。

本课故事性和趣味性强,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色。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可采用让学生抓住重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立体阅读,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1、研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明白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2、抓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品读语言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

3、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难点:

研读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草船借箭》向我们讲述了三国时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借造十万支箭来故意陷害他,诸葛亮和周瑜斗志斗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

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认真读课文6——10小节,提出自己通过阅读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

(点拨: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同学们看到这些问题,你觉得哪个问题最有研究的价值?

也就是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其它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得出研读专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

二、研读专题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用心体会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

妙在何处?

(二)讨论“懂天文”。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诸葛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