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5387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Word下载.docx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Word下载.docx

人皆有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这决定了人善的本性。

人性善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即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还有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是其立论依据。

但是孟子对人性的认识在根本上说上片面的。

他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只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是抽象的人性。

6、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表现在:

人的感官欲望以及权势欲望。

人在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占有欲和好利之心,而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人都有权势欲望。

人皆好利,所有的相爱相让都是伪的表现,与人性无关。

但他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仁义法正得到矫正,最后达到善的境。

7、黄老思想:

汉初,黄老思想成为西汉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对于恢复社会经济。

重振西汉王朝的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老思想的社会背景是建立在秦末的政治经济严重破坏,内忧外患的基础上。

主要内容有:

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通过“清静无为”的政治指导思想恢复经济和实现社会稳定的政治期盼。

②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无为”是要改变秦王朝的暴政,继承了道家黄老学派和法家的“无为”的同时也主张用儒、法等德教的治国思想,以便有效的治理国家,主张文武并用。

③罚不轻薄,约法省刑。

相对秦朝的暴政,包含着去苛从宽,删繁就简,实行罪罚相适应的理论。

④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通过减轻农民的徭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这一思想奠定了“文景之治”盛世的到来。

8、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成为统治者用以规范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政治原则,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

2000多年来,它一直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

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9、独尊儒术:

在董仲舒看来,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动乱,百家的邪辟之说不利于一统天下的稳固,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宜定为一尊即独尊儒术。

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他看到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于是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官方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思想。

10、居安思危:

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

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唐太宗在位期间,大唐帝国呈现出一片政治修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盛世之貌。

但隋朝由盛而衰的局面引发了李世民君臣的深刻反思。

得出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为了防范前车之鉴,必须要有居安思危的政治意识。

11、无君论:

鲍敬言认为,伴着国家及君主而来的是庶民的苦难,得出君主是万恶之源的结论。

他对后世儒家所弘扬的“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等名教思想持否定态度,并以天地及自然万物的平等为依据,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平等性,批判了君主和身份等级,向往无君政治,主张废除“尊卑有序”的君主政治制度,提倡平等。

12、道统论(韩愈的道统论):

是韩愈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学说。

他认为儒学也有自己的传授谱系,只是这个道统传到孟子就断了,他要恢复并发扬儒家的道统,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代替佛道教义。

韩愈的道统论的中心思想为儒家的仁义道德,提出心和行的统一才是儒家之道的全部,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13、经权思想:

为解决永恒的法则和变化着的现实的矛盾,董仲舒提出了经、权、更化等命题。

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

“天之道,有伦、有经、有权。

”经指事物的根本法则,变或权指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其中,经是根本,权是补充。

经和权要求统治者能在坚持道的前提下,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节。

经权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守经与权变的理论,是对道德冲突的理论思考。

14、魏晋玄学:

是以老庄学说解释、论证儒家礼法名教,以儒为主,儒道结合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

 

二、大题(如果是简答题就写少点,论述就写多点哈,这里没法帮大家分类了)

1、为什么说周公的天命不常比商人受命于上帝的思想要先进

(1)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周公不仅用天命不常的观念对商周之际的历史进行了了解,而且也认为夏商之际的历史也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2)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反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

周公并没有停留在商人“受命于上帝”到的认识水平上,而是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天命,通过天命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变革,试图把以往发生的社会历史的变革归结于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3)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它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周公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政治统治的问题。

(4)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统治者应该时时刻刻关注民情。

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在人事。

周公虽然并没有否定天的意志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力,但是也没有人为地把天命神秘化,而是强调从民情中体察天命。

这表明,周公的天命观在本质上是人文的而不是神学的,这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

(5)夏,商时,人们认为一切都是天命,认为君权天授。

但是商纣王的覆灭,无情地证明了君权天授的荒谬。

周人虽然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天命决定的但天命的转移并不是任意的。

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个原则是“德”,即谁有德,天命就转移到谁身上,一见其无德,天命就迅速转移。

所以商纣王覆灭,周文王勤政爱民,顺从天意,故天命转移到周文王。

这为周的统治得到了民心的支持。

2、为什么说性善论、性恶论是殊途同归?

孟子认为人性善,其目的是引导人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善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恶,是想通过对于人恶的本性的矫正,最后同样达到善的境界,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

二者的归宿,同样是人的修身,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后者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力量的约束,因此说,性善论和性恶论是殊途同归的

3、试述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

为了解决永恒的法则与变化着的现实的矛盾,董仲舒提出了经、权、更化等命题。

(1)“经”指的是事物的根本法则,“权”指的是对事物运行发展的应变和调节,其中“经”是根本,“权”是补充,应变的范围和程度是有限制的。

“经”和“权”要求统治者能在坚持“道”的前提下,根据政治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节。

调节有多种形式,最重要的有两种:

一是“更化”,二是“有道伐无道”。

(2)“更化”是指某种制度形式上的调节。

在他看来,王朝更迭不过是道的外在形式的循环转换。

道的内核即君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君主制度的万世一系,永世长存。

(3)“有道伐无道”指的是易姓更王,君权交替。

董仲舒把道和行道者分开来认识,成功地解释了政治原则与政权更迭的内在联系,为中国封建时代频繁的王朝交替找到了合理依据。

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

儒家政治理论经过董仲舒的一番加工,更具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调节性,增强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应变能力。

4、试述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

与老子一样,庄子也是用倒退的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

文明时代的一切事物,在庄子看来都是道德衰败的表现。

虽然不符合社会实际,但却产生了十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1)庄子批判的对象之一,是为世人所称道的圣人。

他认为人们所称道的圣人不足为圣。

他们不仅不值得效仿,且他们是历史的罪人。

他们不是治天下,而是乱天下,与盗贼没什么差别。

不同的是,盗贼窃财则被拘,君主诸侯窃天下却成为国家统治者。

(2)庄子批判的另一个对象,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

他认为,所谓的仁义礼智等伦理规范,都是与真正的道德相违背的,这些的出现,实际上是道德衰败的结果。

礼义兼让,也只能是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

但庄子的看法显然是片面的。

(3)对于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庄子也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他认为,历史上那些先圣留下来的经验不过是糟粕,毫不足道,真正有益的历史经验是不可能留下来的。

现实生话中伪诈现象、盗窃之行,都是统治者愚弄民众的结果。

5、试述唐太宗重贤思想和法治思想的主张。

A、唐太宗集团的重贤思想中有三点最为突出:

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用人之长。

(1)李世民认为,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政治之术,在于得贤。

因此,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大力兴办学校,扩大学校规模,完备考试科目,完善科举制度。

(2)李世民任人唯贤。

把贤能与否作为任人的唯一评价标准,只要是贤者,便可为其所用,不计贵贱亲疏,亦不计个人恩怨。

他任用曾力荐要铲除他的太子谋士魏征,这为他开创盛世局面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3)用人如器各取其长,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更深层次推进。

如何用人,委以合适官职,最大发挥其才能,唐太宗对此有正确的把握。

他对群臣的优长有准确的认识。

如房玄龄能谋,杜如晦善断,魏徵能谏。

他能够用其所长,形成高效能的人才群体结构,在治国上取得明显效果。

B、唐太宗集团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立法:

法要公平、稳定、宽简。

李世民即位之初就强调立法必须公平,认为君主立法的关键在于摒私而立公。

其次,他还认为法律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可多变。

关于法之宽简,李世民在贞观元年就下达了“宽简”的诏令,贞观十年则更全面具体地谈到立法简约的问题。

(2)守法:

克制私情、带头守法。

李世民比较重视法律,注意克制私见私情,避免以主观意志来取代法律。

同时,他能接受臣子的批评,带头守法。

(3)执法:

严格法治,“一断于律”。

李世民十分重视赏罚对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认为赏与罚是国家的大事,必须十分慎重。

同时,魏徵也认为,统治者要做到“一断于律”,赏不遗远亲,罚不阿亲贵。

6、孔子德治主张的主张内容是什么?

孔子的德治主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礼治与正名。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治。

因此,他主张专制国家应尽可能地保留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礼仪形式,遵循礼的基本精神即礼让,治理国家。

目的就是要恢复等级秩序,追求专制主义政治理想。

而正名,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举贤才。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的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提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是良好的品行加上一技之长。

他主张从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官吏。

所以,一个人要先学习礼乐知识,才能为官。

(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在孔子看来,专制国家不患寡而患不均,财富不均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因此孔子试图通过平均主义政策,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国家的经济基础。

同时,他还主张实行富民政策,平均的目的也是使民众能够共同富裕。

(4)愚民政策。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智力上的差别,上知下愚,必须有一部分人谋道,另一部分人谋食,君子谋道不谋食,知识成为统治者的私产。

民众是社会底层的愚民。

孔子认为,愚民政策是专制国家最好的政策。

7、法家学派有哪些特点?

(1)重视法律的作用。

他们主张依法治国,一断于法。

在执法上主张赏罚严明。

且轻罪重罚。

忽视德治的作用。

(2)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主张君主专断独裁,操法术势三柄,驾驶民臣统治民众。

(3)主张实行富国强兵政策。

法家认为耕战富国强兵的根本途径,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养战,农战结合。

(4)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法家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也因此缺乏社会批判精神。

认为远古不如当今,试图对传统的政治进行全面的变革。

8、试述慎到中关于君子巩固权势的主张和思想。

慎到认为,君主巩固自己手中的权势的要领主要有三点:

(1)不尊贤。

慎到认为,君主尚贤就会使贤人在民众中有声望,人民只知贤人不知君,尊贤不尊君,在客观上为自己树敌。

(2)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

慎到认为,君主要使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至于旁落,最重要的一点事设法使自己在民众中树立威信,通过得民来要挟臣下。

(3)君主无为以治臣下。

慎到认为,君主应善用权术,即尽量的发挥臣下的作用,让其把事做好,以权术驾驭臣下,而君主就坐收渔网之利。

9、汉初为什么以黄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黄老思想作为汉初政治指导思想,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汉初统治集团的主要成员皆来自于社会下层,对于秦王朝二世尚刑而亡的严酷教训不仅记忆犹新,具有切肤之感,自然要予以汲取。

(2)汉帝国建立在秦亡的废墟之上,面临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经济凋残、民众飘零的烂摊子

(3)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的冲击,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甚为薄弱,新建的帝国实际处于某种内外交困的境地。

汉初统治者不可能依照前朝的方式治理国家,必须寻求新的治国方略。

(4)强秦的暴政为法家学说带来恶名,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界呼唤一种能够纠秦之弊的学说。

诸子百家之学开始复苏,于是,以“清净无为”为号召的黄老思想与这种相对宽松的思想发展局面相呼应,走到了政治舞台的前台,这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10、老子和孔子愚民政策主张的主要内容

(1)老子愚民政策的主要内容:

老子认为,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的礼义制度和文化知识。

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不仅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反而在客观上导致了人类道德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另外,老子还说:

“智慧出,有大伪。

”按照老子的逻辑,如果专制国家的统治者以智治国,民众也将相应地变得聪明,而运用智慧反抗统治者,其结果必然是越治越乱,所以治理国家的要诀是,不以智治国。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2)孔子愚民政策的主要内容:

孔子认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愚民政策的理论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别。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上知与下愚的差别,必须有一部分人谋道,而有另一部分人谋食,而“君子谋道不谋食”,这样,知识便成为统治者的私产,而民众便只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愚民。

11、鲍敬言无君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鲍敬言是道家人物,是无君论者,表现在三个方面。

(1)否定“尊卑有序”,主张天然平等。

他否定儒家的封建等级制度,并以天地自然万物的平等为依据论证了人的平等性,认为万物是平等的,人作为万物之一亦是天然平等的。

他还断言人类社会确实存在一个自然平等的时代。

(2)强凌弱,弱服强的国家起源论。

鲍敬言指出国家及君主是强者欺压弱者,智者欺诈愚者的结果,因此,揭露了君权神授的虚伪,纯属欺人之谈。

(3)对君主制度的批判。

鲍敬言认为,君主穷奢极欲,赋役繁重,刑法严酷,伴随国家及君主而来的是人民无穷的困难,君主是万恶之源,要想在根本上产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只有取消君主制,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时代。

12、试述韩愈道统论的主要内容。

韩愈的道统论是基于其排佛倡儒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以其排佛倡儒为主旨的道统学说。

韩愈认为,与佛教的宗教法统一样,儒家也有自己的一套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孟的传授谱系。

只是这个道统传到孟子就断了,他要恢复并发扬儒家的道统,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代替佛道教义。

道统论的主要目的在于阐扬儒家的纲常名教,以期用儒家学说来代替佛、道教义。

其中心思想为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道德:

博爱叫做仁;

人们的行为能够遵守礼教纲常叫做义;

仁义与道德去做就是道;

实现仁义孜孜不倦,自然心安理得,不假外求,这就是道。

提出儒家之道不仅仅是道德自觉层面,不仅仅是一种内心境界,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心和行的统一才是儒家之道的全部。

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释老之道无补于国家社稷,而儒家之道才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13、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对后人的影响,你对此有何看法?

孔子的人生哲学主要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

这主要是基于他对仁与礼的理解。

 

(1)孔子认为,克己忍让是最高尚道德的具体表现。

现实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不计个人得失,让字当头,许多矛盾就能迎刃而解,孔子把辞让看做最高尚的道德。

因此,他认为,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认为,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内省,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在道德层面上检讨自己,才能以忍让的态度与人相处。

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孔子所强调的内省,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反省自己是否有过失,特别是在与人发生矛盾时,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做的这一点,就是道德意义上的君子。

 (3)孔子还认为,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应该是与世无争的,即“君子无所争”,在政治上不能犯上作乱,在经济上要安贫知足。

  孔子把克己与忍让作为解决现实生化矛盾的灵丹妙药,即使是对于残忍的统治者也不主张反抗,他的人生哲学,尽管就每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并不是教育人们积极的改造社会,与恶势力进行抗争,所以,也是消极的。

14、儒家学派有何特点?

儒家学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儒家尤其重视对于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继承,儒家的许多思想主张与西周初期周公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思想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2)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

仁、义、礼是儒家思想学说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尊君爱民、重义轻利是儒家基本的思想倾向。

儒家学派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的目的,因此,儒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是道德哲学。

(3)以孔子为师。

孔子以后,儒家学派分而为八。

战国时期,各儒家门派之间的论争十分激烈,不过,他们都以孔子为宗师。

实际上,战国儒家是按照各自不同的理解,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

15、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老子认为,无为是达到道的境界的最直接途径,其的无为政治主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认为社会道德的沦丧在于人有争夺之心,纷争根源于尚贤。

不尚贤,可以收到制止社会纷争的效果。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老子认为,盗贼多更多是因为人为提高了难得之物的价值,刺激了人们的欲望,产生了盗贼。

(3)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老子认为社会的礼仪制度和文化知识在客观上导致了人类道德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以智治国,民众变聪明,要是反抗起统治者,必然越治越乱,所以治理国家要取消文化,不以智治国。

(4)慎征伐。

老子主张专制统治国家的统治者对待战争要慎重,不到迫不得以不能发动。

老子的无为政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归根结底是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的。

16、韩非子是如何解释术的?

第一,君主无见其所欲。

君主应该把自己装扮的高深莫测,使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底细。

君主不能流露自己的好恶,使臣下无机可乘,只好勤恳为君主做事。

第二,虚静无事,以观疵。

受道家思想的音响,韩非认为,君主要无为,无为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表态,凡事藏于不露。

首先让臣下尽力去做,让臣下发表意见,然后伺机捕捉臣下的过失。

自己能够观人而不让人观己的君主才是明君。

第三,设法隔断人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

使人臣不能结成朋党,在民众之中难以养成声望,这样,臣下只能唯君主之命是从。

第四,循名责实,参验群臣。

一方面目的在于使群臣能够勤于职守,言行相符。

但另一方面,参验又意味着君主用术察奸。

韩非所说的参验群臣主要是用阴谋的手段监视下臣。

17、申不害认为君子驾驭臣子要如何运用术?

(1)正名责实。

申不害认为,君主对于臣下,应该先正其名,然后根据群臣的名分确定其职守,以此作为督查臣下的勤惰、检其得失、论其赏罚的依据,只有这样,群臣才能勤勤恳恳地为君主做事。

正名责实的目的是控制臣下的行为,使臣下恪守自己的职分,而臣下的职分又是由君主确定的,因此,正名责实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下不得违背君主的意志,不得有任何主观能动性。

(2)“示天下以无为。

”申不害借用道家“无为”的概念并赋予新含义,使之成为君主愚弄臣下的一种手段。

在申不害看来,如果君主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无论他的意见对与不对,都为臣下提供了可乘之机。

所以,申不害认为,为了使臣下无机可乘,君主应该装得高深莫测,对于任何事都不置可否。

总之,聪明的君主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不露声色。

统观全局,洞悉一切。

18、商鞅人性论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1)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人性好利主要表现为人的生存欲望和生存。

(2)人的本性并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与生俱来的。

并且,人的本性绝不会改变,人的一生就是追逐名利的一生。

因此,就不能用礼义去限制人好利的本性,人好利的本性也不可能在礼义法度的约束下有所改变。

(3)关于人性好利的内容,商鞅认为,主要是为了富贵,在政治上追求的是爵位,在经济上追求的是田宅。

君主可以利用民众好利的本性来鼓励民众务农、参战,从而使国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人性是富国强兵的动力。

19、试述商鞅法治思想(9点)。

(一)商鞅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国不可一日无法,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

法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法律能够定分。

商鞅说的名分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分界。

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诸如百人逐的现象,根本原因是财产所有权不确定。

所以,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就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分界。

而这又必须依靠法律,所以他主张“立法名分”。

(2)法能够胜民。

商鞅很明确的指出,法律的对象是人民,法律的主要功能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