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讲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52726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讲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讲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讲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讲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讲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讲义Word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讲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讲义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讲义Word下载.docx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

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

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

欧洲;

移入地:

美洲与大洋洲。

(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

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

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北美、西欧、大洋洲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

西亚、北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国人口流动:

建国初期——流向:

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目的:

开发国土;

原因:

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

(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4、美国人口流动:

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

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三、几个概念:

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最小的环境承

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目前技术条件下,估计世界环境人口容量100亿,我国16亿。

人口合理容量——一定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

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估计7亿。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形态:

团块状——多见于平原地区;

条带状——多见于河谷地区;

组团状——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区。

二、城市功能区:

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

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

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

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要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

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留有发展余地。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

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如图2所示:

 

四、城市等级:

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其服务范围(城市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包括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

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资源、交通等;

五、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A、特点:

城市数目增多;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提高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城市化水平用此表示)。

B、差异:

时间上——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中期):

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

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并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发展趋缓甚至停止。

有些地方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如图3:

空间上——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

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

如图4

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

①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

染等);

②交通拥挤;

③绿化面积小,居住条件差;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农业区位:

1、含义:

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大。

改造自然因素的措施:

A、温室农业——改造热量;

B、修筑梯田——改造地形,但坡度超过25°

不能修筑梯田;

影响以下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东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

B、河西走廊的棉粮、南疆绿洲区的农业——水源;

C、东南丘陵的荼树——土壤;

D、南方甘蔗、北方甜菜——热量;

E、海南一年三熟、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热量;

F、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地形;

G、郊区农业——市场;

H、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各地——交通、保鲜冷藏技术;

3、农业区位选择:

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的区位选择:

要考虑农业生产地价的高低,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农业生产需要土地面积

的大小,农业生产需水量的多少以及产品对交通的迫切性等。

如下图:

城镇周围要发展乳牛、花卉、小麦种植三种农业。

请在右图中A、B、C三处安排这三种农业,并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

A处,理由是;

B处,理由是;

C处,理由是。

①单位面积产值最高;

②单位面积产值较高;

③单位面积产值低;

④占地面积不大;

⑤占地面积大;

⑥需水量大;

⑦产品容易变质,需要便捷的交通;

⑧对交通运输要求不高;

⑨产品需要及时运到市场;

二、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

典型地区

区位优势

特点

季风水田农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部分热带雨林气候区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水利工程量大;

小农经营;

单产高;

机械化程度低;

科技水平低;

商品率低。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俄罗斯、阿根廷、乌克兰

等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

主的气候区;

我国东北和西北。

(我国国营,其他国家

私营);

美国中部平原

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技先进。

生产规模大;

科技水平高;

产品商品率高。

(农作物:

小麦、玉米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美洲的国家牧牛为主,其他国家牧羊为主)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利于牧草的生长;

交通便利。

专业化程度高;

乳畜业

北美五大湖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西欧、新西兰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澳大利亚等;

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北美五大湖区、

西欧

市场(大多紧消费市场)、饲料供应。

(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面向城市市场;

商品化、集约化;

混合农业

美国、澳大利亚、

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业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有效的安排农事活动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原因: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工业的区位因素:

劳动力数量、原料、能源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在减弱;

市场、劳动力素质、信息通讯的影响在加强;

交通一直都是对工业布局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

工业的区位选择

各类工厂的污染物:

如右图:

从经济效益考虑不同类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导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

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水产品加工厂、

制糖厂、

水果罐头厂

宜接近原料产地

动力导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钢铁工业、炼铝工业、化学工业

宜接近火电站或水电站

市场导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啤酒厂、汽水厂、

家具厂、印刷厂

宜接近消费市场

劳动力导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

玩具、鞋帽等

宜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精密仪表、

高分子合成、核工业、

电子工业等

宜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三:

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

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四: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发展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等河流);

3、便捷的水陆运输(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并有莱茵河、鲁尔河及运河便利的水运);

4、广阔的市场(附近是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5、离铁矿区较近(靠近法洛林高原铁矿区,现时还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铁矿石);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1、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过程分散;

2、以中小企业为主;

3、以轻工业为主;

4、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5、生产高度专业化;

形成条件:

主要特点:

1、大批廉价劳动力;

2、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涨价;

3、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4、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5、政府的大力支持;

6、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

7、交通运输方便;

美国“硅谷”发展条件:

1、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洁净优美(背靠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

2、气候:

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科技:

科技力量雄厚(居美国首位)(聚集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主导区位因素。

4、交通:

交通便捷(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穿全境);

5、市场:

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子产品稳定的订货);

——特有条件。

6、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1、高技术产品为主;

2、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科研经费投入量大;

3、工人的技术水平高;

4、分布在高等院校周围,环境优美的地方;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发展

渔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后工业文明时期

人地关系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不严重

环境遭破坏

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

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

二、环境问题

三、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其内涵包括: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遵循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必然性:

1.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二.纲领:

[记忆]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三.途径[记忆]

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

1.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为――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

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

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

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