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p隧道地震反射波预报系统与技术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5051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tgp隧道地震反射波预报系统与技术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tgp隧道地震反射波预报系统与技术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tgp隧道地震反射波预报系统与技术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tgp隧道地震反射波预报系统与技术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tgp隧道地震反射波预报系统与技术二Word格式.docx

《tgp隧道地震反射波预报系统与技术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gp隧道地震反射波预报系统与技术二Word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tgp隧道地震反射波预报系统与技术二Word格式.docx

同时钻爆施工影响洞壁岩体松动,局部超欠挖使得洞壁岩体不平整和完整性差,接收检波器和激发点受局部岩体影响大,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比较复杂,严重影响地震波记录的一致性,大大降低有效波的信噪比。

因此不宜采取在洞壁激发与接收的做法。

有关

在洞壁激发和接收中面波的干扰问题,原清华大学声学教研室的沈建国教授曾经作过物理模型试验,见图(6)。

模型设计在隧道前方有一个溶洞,洞径与隧道断面相当,分别在洞壁的4个深度布置接收排列。

图(7)是洞壁采集的地震波记录,图(8)是在洞壁一定深度内采集的地震波记录。

图中:

蓝色直线Vp表示直达纵波;

蓝色曲线Vp1表示溶洞的反射纵波;

红色直线Vr的后面表示面波。

由图(7)与图(8)对照可以看到:

图(7)面波Vr幅度强,溶洞的反射波无法分辨;

图(8)的面波Vr幅度大大减弱,溶洞的反射波较清晰的表现出来。

这个模型试验的结果明确说明面波的干扰在钻孔一定深度呈现减弱的趋势。

因此,在隧道地震波超前预报检测工作中,采取孔中激发和接收技术措施压制面波非常必要,是提高反射回波记录信噪比质量的重要环节。

TGP隧道地震波预报系统的接收和激发,结合现场施工的方便性,要求钻孔的深度为2.0米。

钻孔中采用炸药爆炸产生震源,控制使用小药量炸药,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使用高爆速炸药,同时在孔中充水的条件下爆炸。

在充水的条件下爆炸有以下好处:

易于产生高频地震波,提高分辨率;

同时爆炸泄放到隧道内的爆炸声音小,减弱隧道管波的干扰能量;

爆炸时水由孔中喷出的过程有益于产生水平偏振,加强横波的能量,有利于地震预报工作中实现采集高质量的多波信息,实现多波多参数的预报目的。

钻孔中接收,采用具有高指向性和高灵敏度的三分量接收探头安置在钻孔的底部,通过耦合剂实现与钻孔壁的直接接触,检波器信号输出采用软电缆,和采用吸声软材料封堵钻孔口等措施,对于高保真地接收地震有效波信号,减少产生干扰波环节等方面很有益处。

  3、隧道地震波预报中的干扰波在隧道地震波采集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干扰波,对此必须有明确地认识。

例如:

对头隧道施工和邻洞施工的干扰波;

地表地形和来自其他方向的反射波干扰;

洞内电磁波干扰;

以及接收装置设计不当产生的干扰波等等。

正确认识干扰波和产生的原因,才会采取正确的措施获得高质量的现场地震波记录。

下面重点讨论隧道管波的干扰问题。

隧道管波由激发孔爆炸时声波泄放到隧道中产生,被接收传感器接收造成对记录的干扰,见图9。

图中地震记录50毫秒以下出现的呈斜线“黑点”,在右图中斜线用“紫线”表示,由记录上的时距线计算“紫线”表示的速度为340m/s,该线以下的波(左半图中黑色部分)为空气中传播的声波,我定义这种波为“隧道管波”,“隧道管波”出现后覆盖其后出现的地震反射波。

“隧道管波”幅度的大小与激发和接收条件有关,“隧道管波”在地震记录上出现的位置与采集偏移距离有关。

该紫色线位置为偏移距离为20m的“隧道管波”出现位置。

图中蓝色线表示速度为4500m/s的前行纵波和反射纵波,红色线表示速度为2500m/s的前行横波和反射横波。

上部的蓝色线Vp和红色线Vs分别表示由震源向前传播的直达纵波与横波。

下部的多条蓝色线Vp100、Vp150、Vp200分别表示掌子面前方100米、150米、200米距离处构造面的反射纵波,多条红色线Vs100、Vs150分别表示掌子面前方100米、150米距离处构造面的反射横波。

由图看出有30%地震道的反射纵波和50%以上地震道的反射横波淹没在“隧道管波”的干扰中。

如果隧道围岩的纵波速度低于4500米/秒、横波速度低于2500米/秒,将会有更多的地震道淹没在“隧道管波”的干扰中,其中影响横波的程度更为严重,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纵、横波双参数预报。

我提出隧道管波的严重干扰问题,希望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地震波检测理论的学习,克服对有效波和干扰波不加区分,盲目按照流程进行处理的做法,才可以纠正成果中以夹杂干扰波假象进行预报的局面。

在京西梨园岭隧道TGP206与TSP200在同一次预报中进行试验对比,发现TSP200仪器采集的记录中有严重的隧道管波,TGP206仪器采集的记录中无隧道管波。

两台仪器工作中使用同一批24炮震源和在同一位置接收,采集的地震波记录出现如此之大的区别,关键在TSP200仪器的接收装置设计不合理。

我分析过近百个TSP203与TSP200仪器采集的记录文件,记录上普遍存在着“隧道管波”,检查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也未见对干扰波进行处理,而是作为地震反射波数据参与了处理,隧道管波干扰的假象混杂在预报成果图中。

近几年,我看到的使用TSP203和TSP200资料发表的预报文章中,其现场采集的偏移距离(接收到最近激发炮之间的距离)普遍使用15米或者20米,炮孔之间的距离为1.5米至2米左右。

在隧道管波干扰的情况下,这种布置采集的记录见图(9),记录上的隧道管波是构成对有效波预报的严重干扰。

我们对以如上参数采集的记录作个初步的分析,假设岩体条件为完整的微风化硬岩,以岩体的纵波速度为4500米/秒,横波速度为2500米/秒计算,未受隧道管波干扰的距离:

纵波成果为120米左右,横波成果为60米左右。

以现行TSP200或者TSP203双参数预报的做法评论,其未受隧道管波干扰的预报距离为60米左右。

如果岩体条件降低,双参数预报的距离还要大打折扣。

如果按预报150米距离分析,其中有90米左右的距离中包含有隧道管波的假象资料。

请有关使用者自己检查已经处理过的文件,分析我的结论是否有道理。

也不妨召开一个有代表性,而且能够深度研究隧道地震波预报技术的会议,研讨是否存在隧道管波干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我提出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供大家思考。

根据各种波传播路径和速度差异的原理,即隧道管波在隧道内的空气中传播,其速度低,地震波在岩体中传播其速度高,现场采用加大偏移距离进行预报数据的采集方法,利用岩体的地震波速度明显高于空气中声波速度的条件,使隧道管波下移,延迟隧道管波在地震波记录出现的时间,加大反射波接收的时间窗口,可以起到加大预报距离的目的。

图(10)下部标注有20、30、40的三条紫色线分别表示:

偏移距离为20米、30米、40米情况下的隧道管波的出现位置。

由图可见,如果采用40米的偏移距离,隧道管波下移,反射波的时间窗口加大,在岩体为完整微风化硬岩的条件下,纵波反射基本上不受干预,横波反射受影响的地震道约为30%。

这种方法的不利点是偏移距离加大会影响到地震波频率的降低和能量的衰减,但是权衡利弊,实现“隧道管波”下移的方法,避开隧道管波的干扰,无疑是一个不坏的办法。

隧道管波在记录上的幅度与激发泄放到隧道中的能量,以及接收装置系统对隧道管波的压制能力有关。

“隧道管波”产生的源头在激发,在激发孔没有注满水、或激发孔太浅的条件下,激发能量会大量泄放到隧道内。

因此,注意改善激发条件有利于减弱隧道管波的干扰。

有关是否可以采取滤波方式处理“隧道管波”的问题。

“隧道管波”的频率与激发条件、接收装置条件、以及隧道围岩的性质等有关系,也存在接收装置系统在受震条件下产生次生震荡波,综合起来的干扰波比较复杂。

通过滤波方式处理不宜实现滤除目的,如果采用的滤波参数不合理,还会产生改变地震波信息造成其它成果假象的可能性。

  4、隧道埋深与预报距离有一位从事海底隧道地震波超前预报的工程师向我询问有关预报距离的问题,海底隧道在基岩和海底的沉积地层中穿过,如果基岩面的起伏较大,这一类情况与地面上的浅埋隧道一样。

在隧道地震超前预报中,海底地形界面和起伏的基岩面同样是地震波的反射面,因此,地形界面和土石界面产生的反射波,与地质构造面产生的反射波均会被仪器接收并叠加在一起,造成地震波记录复杂化。

所以,在海底隧道或者浅埋隧道进行超前预报时,要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合理确定预报的距离。

一般在无法剔除地形等界面反射波影响的条件下,控制预报距离小于隧道埋藏深度为宜,对于大于埋深的距离预报要慎重。

  5、关于围岩参数的预报问题关于隧道围岩参数的预报问题,应该明确两个问题:

一是地震波预报方法获得围岩参数的原理和作用;

二是利用围岩参数变更隧道围岩级别的合理性。

地震波预报方法获得的基本参数是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其他参数均是由此计算得到的二级参数。

利用地震波方法求取速度参数计算的过程中,速度数值与介质本身和反射界面的角度两个变量有关系。

在地震波预报求取速度的过程中,以测量段(炮孔段)岩体速度为基本参考值,计算中同时考虑岩体反射界面的反射幅度强弱作为计算因素,带有相关比较的性质,因此得到的速度数值称为估算速度,利用估算速度曲线的分布作为分析相邻岩体的定性比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它既不是常规地震波勘探中的均方根速度,也不是岩体的真速度。

地质界面与隧道的关系,地质界面正交隧道轴线的情况应该说是个别的,普遍存在的应该是与隧道存在夹角的情况,因此普遍存在的是地震反射波路径与隧道轴线不重合,地质界面与隧道的夹角越小(以正交为90度),地震波路径与隧道轴线的夹角越大,即地震波路径偏离隧道越远。

因此,利用地震反射波路径方向上的速度代表隧道围岩,存在不合理性,因为地质岩体具有的非均质、非连续和各向异性是不容忽视的。

在明确地震波预报获取的速度含义以后,我们来分析利用该速度进行“隧道围岩弹性波分级法”和变更隧道围岩级别的问题。

“隧道围岩弹性波分级法”顾名思义,是隧道围岩弹性波的一个分级方法,而不是隧道围岩地质分级的全部。

勘察设计报告中围岩级别的结论是综合考虑:

隧道通过地带岩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隧道埋深与地应力,以及隧道围岩弹性波参数等多方面的资料做出的,仅仅利用预报获得的岩体参数变更围岩的级别存在着片面性。

举例说明如下:

图(11)是TSP203仪器预报成果图中的一部分,图中上半部分三项参数的直方图,由上而下为岩体分段的纵、横波速度参数值;

岩体的密度值;

和岩体的弹性模量值。

图的下半部分为反射界面的分布图。

以图中的反射界面线与隧道里程线的交点为序,统计反射界面与隧道轴线的夹角,汇总成表1。

序号1234567891011里程20842092210421082109211621362152216421842188夹角45&

#176;

75&

70&

65&

80&

90&

以表1中最后两个界面的里程和夹角,根据隧道地震反射波传播理论,采用作图方法,绘制的地震反射波的射线路经,分别见图(12)。

  上图的预报距离为100米:

图中序号11的界面在2188里程,构造面与隧道夹角80&

,其地震射线与隧道夹角10&

~15&

,反射段偏离隧道距离32~37米;

图中序号10界面在2184里程,构造面与隧道夹角70&

,其地震射线与隧道夹角20&

~30&

,反射段偏离隧道距离49~59米。

如果以正常预报距离150米计算,反射段偏离隧道的距离达到70~80米。

地震波射线与隧道轴线方向不同,射线路经与隧道轴线也不具备重合条件,而且偏离隧道50至80米多米以外,这样的速度资料作为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的速度不具备代表性,以此变更隧道围岩的分级则更无道理。

至于图中提供的其他岩体动参数,例如:

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动泊松比和岩体密度值等参数,皆由岩体纵波和横波速度计算而来,摆在报告中也就是一堆动参数。

况且在没有具体岩体动静参数对比资料的基础上,如何使用也存在问题。

我认为隧道地震波超前预报,应该是以预报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条件为主,以估算速度参数定性评价围岩地质条件为辅的方法。

  五、结语随着我国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隧道工程已经成为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等大型项目中的重要工程。

根据国内外隧道施工的经验和教训,科学地开展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近几年来隧道地震波预报技术已经成为工程界的热门话题,自然也会出现各显神通的局面,因此,围绕预报中有关技术问题展开讨论,进行必要的技术交流,对于促进应用技术的科学进步,促进隧道地震波预报技术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