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OOC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4371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MOOC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MOOC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MOOC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国MOOC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国MOOC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MOOC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Word下载.docx

《中国MOOC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MOOC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Word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MOOC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Word下载.docx

此外,界面的美观程度、交互形式、视频字幕、社区反馈等与曾经的OCW相比,在用户体验层次上提升很大。

多种工具并用

除视频外,每门课程基本都包括练习题、Wiki、论坛等多种工具增强学习者与平台,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

此举一方面可以帮助不习惯视频学习的学习者通过文本的形式开展学习,且便于学习者从各个角度深入学习相同的内容;

另一方面也促进学习者群体学习氛围的形成,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相互答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优势

与国内的公开课等不同,MOOC使用全英语授课,向全世界所有国家提供服务,所以各文化环境的学习者都可以到MOOC上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的学习者一道参与学习。

不同国家地区的学习者在论坛中讨论学习、非学习问题,便于学习者之间跨文化交流、激发新思想的火花,结识新的朋友,加深相互理解。

中文MOOC学习者遇到的问题

通过逐一阅读果壳网MOOC学习小组中学习者的心得与感受,我们可以发现小组内最活跃的MOOC学习者是学习MOOC课程最多的学习者,经验丰富。

帖子中也往往显示,MOOC学习者面临一些普遍的问题,具体如下:

问题1:

英语

面向全世界的MOOC使用英语教学,这也成了国内学习者的头疼之处,尤其是大学层次的课程满屏都是专业术语,令不少学习者着实挠头。

问题2:

缺乏毅力、自主性差、拖延严重

MOOC中高等教育层次的专业内容纵然很新颖很开眼界,但对内容的深入理解需要较长时间的深入思考方能完成。

而电脑这一端的学习者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需要十分自觉地屏蔽一切干扰因素,心甘情愿地长时间思考,这一切对学习者的自主性、理解水平和学习能力等要求极高,大量学习者也正受困于此。

问题3:

参与性不强、缺乏讨论氛围

和学校教学师生同处一室,并可在课间充分讨论不同,MOOC学习者在自己的终端上独立学习,缺乏与其他学习者同步交流的机会;

即使是在论坛留下问题,也不一定得到解答,更何况是及时、满意的解答。

且课程通过视频的形式传递,学习者除控制速度外没有操纵视频的机会,故其有参与感不强等感受。

问题4:

笔记、词典等工具不顺手

MOOC的视频课程通过网页实现,而网页端没有提供词典工具与笔记工具或相关插件,学习者在做笔记或查生词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在工具与网页间切换,分散学习注意力,干扰学习过程,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问题5:

无法实现实验或共建项目

由于网络技术的限制,计算机编程与数学推导等尚可通过内嵌程序实现,而生物学实验、化学实验等却无法在网页中真实再现,这也成了限制理工科课程教学和学习的瓶颈。

此外,课程尚没有为学习者因兴趣组成小组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提供支持。

问题6:

缺少文化氛围

无论是课程教学还是MOOC自带的讨论区,无论是语言还是思维习惯,MOOC更符合西方习惯,或满足跨文化交流爱好者的要求,缺乏更符合东方人习惯的学习者同伴互助或内容深度讨论。

问题7:

视频形式单一

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视频贯穿,媒体形式单一,不能很好满足适应文字、音频等学习者的需求。

此外,对视频媒体的加工方式有限,学习者将视频内容转换为自身学习成果(笔记等)时缺乏便捷的工具支持。

MOOC的周边支持

以上七个问题道出了当前国外MOOC学习者遇到的主要问题,从问题解决的思路划分,可以看到问题6和问题7的解决主要依赖MOOC自身的发展变化;

问题1和问题2的解决主要依赖学习者自身的成长;

问题3~5虽然最终的解决方式仍在于MOOC系统的完善,但第三方可以在此提供周边服务支持。

支持的形式主要包括:

1.提供更易用的工具服务

如果第三方机构能够提供更便捷易用的学习工具,如不切换窗口即可记录笔记、记录笔记时可自动插入时间的工具等,即可提升MOOC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而这些学习工具可以满足问题4和问题7反映出来的需求。

此外,随着课程数目的增多,对课程评价、课程导航、个人学习记录等周边服务的需要也越来越明显。

2.创建本地学习社区

问题3和问题6指出的问题在于同伴交流问题,因为中国的学习者人数少,在MOOC讨论区难以形成规模,所以希望有更本土化的交流环境。

同时本地社区中成员间的共同学习氛围也可促进问题2和问题5的解决。

3.提供相关的教学服务

如问题1、问题2所述,英语交流、时间管理等能力成为MOOC学习的瓶颈,而这些能力的掌握也需要学习和长期的练习,而这些能力亦需要对应的教学服务支持。

综上所述,当前MOOC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面临来自MOOC官方、学习者自身的限制,产生了七个主要的学习问题。

(作者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慕课,让最好的老师走近你

2014-09-18

郑司琪

今日早报

【摘要】作为一种在线课程,慕课能让广大学生在家聆听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顶尖学校的在线课程,同步做课堂笔记,通过邮箱与教授互动、传递作业,临近“期末”还得参加在线考试、完成论文,然后才能够顺利结课。

【关键词】慕课

最近几天,是大学普遍开学的日子,学生们整理行囊陆续开始返校。

不过早在开学前,就已经有不少学生通过网络“提前”上课了,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中国大学mooc平台统计,整个9月,共有18所国内一流高校总计41门课程,已经或者即将向全国的大学生乃至社会各界学者开放。

这其中,浙江大学韦路教授的《新媒体概论》、章学富教授的《哲学问题》等三门精品课程在9月1日率先“开学”,共计13000多名学生通过提前选课的方式,报名上课。

在接下来,还有三门浙大的精品课程已经开始报名。

mooc里都有什么?

什么是慕课(mooc)?

作为一个大学生,如果你不知道,那可就真的out了!

作为一种在线课程,慕课能让广大学生在家聆听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顶尖学校的在线课程,同步做课堂笔记,通过邮箱与教授互动、传递作业,临近“期末”还得参加在线考试、完成论文,然后才能够顺利结课。

而且,“慕课”与网络公开课有很大的不同。

香港城市大学企业传播研一的龚圆圆从去年开始接触慕课,与网络公开课一比较,她觉得慕课能够完整地展现教学内容,学习效果也更好,“比如哈佛的网络公开课,其实就是课程实录,围绕一个话题,你听,他讲,就结束了,而慕课会安排课后作业,写完的作业都公布在网上,供学生讨论,有不懂的还可以问助教。

”这些作业有的是简单的选择题,有的则是开放题,都与上课的内容紧密联系,所以难度不大,由于慕课面向全球各地的学生,所以不同地方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做完作业,系统会及时公布选择题的答案,但开放题就不一样了,大家的回答都公布在网上,随便人看,我每次都很好奇别的国家的学生会怎么答。

不止有作业,慕课上的每一门课程都向学生提供了一份目录,由课程介绍、大纲、进度表、课程视频、在线作业、独立讨论区组成,课程视频通常不止一个,而是按照知识点和内容分成了好几个小节,开课教授和助教会定时更新课程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这些都远远比网络公开课仅提供一个视频要完整得多。

mooc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学生与老师即时沟通

新学期开学前,国际图书馆协会联盟(ifla)会议在爱尔兰举行,宁波诺丁汉大学因其在网络教学方面的突出表现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向全球参会者展示了如何实现全球网络教学的全天候辅导。

近些年,慕课越来越受到的学生和高校的亲睐。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也纷纷加入其中。

网络课程打破了地域和国界,其在共享性、交互性等方面优势明显。

但与此同时,网络课程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网络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实现学生与老师间的即时沟通。

由于时差原因,全球网络课程在课后互动过程中,大洋彼岸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要过好几个小时,甚至到第二天才能得到课程导师的反馈。

”宁波诺丁汉大学图书馆老师裘露露介绍说。

2013年12月,宁波诺丁汉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三校图书馆首次开发了三校在线课程。

课程名为《文献检索》(effectiveliteraturesearching)是一个针对研究生的网络课程。

学生在课后需要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后他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经验分享。

由于研究生多为跨地域研究,为保证学生得到及时帮助,中、美、英三国高校合作实现了网络课程跨时区对接,三国课程导师能够“24小时”在线对学生进行辅导,这意味着无论处于哪个时区,每个学生都能全天候联系到导师。

这一尝试实现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即时沟通,也为网络教学全天候辅导应用于其它课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mooc能够代替

传统的教学模式吗?

《媒介批评》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一门专业课,作为交大首批加入coursera慕课的六项课程之一,主讲教师姚君喜教授在前期做了许多准备,十个单元的课程内容,他与他的制作团队在前期就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这还不包括后期团队对视频的加工,再审查,再订正修改。

“慕课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每门课都有开课和结课时间,比如说现在是3月开课,那么就要在7月结束,通常一门课时长在3、4个月左右,就像在大学上课一样。

”姚君喜教授告诉记者。

从前都是与学生面对面讲课,第一次尝试面对镜头,姚教授说,确实有点紧张,“如果是面对面教学,老师可以及时解惑,也能根据临场反应对内容适当延伸,而在网络课过程中,这些都做不到。

说着说着就变成了读讲话稿,有时候连自己都听不下去了。

”姚教授觉得,再好的课后互动始终没有面对面交流来得有效。

今年五月,一批浙江大学的名师教授开始入驻中国大学mooc,给一大批爱好慕课的网友们带来了又一个福音。

其中,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翁恺老师的《c语言程序设计》于5月22日开课,历时14周,已于两周前结课,共计57000多名大学生通过这个网站在线参与了他的课程。

“过去上课是固定的45分钟,你要想着在这段时间里如何安排教学内容,而幕课的一个好处在于,我可以以一个知识点5到8分钟视频来安排,多拍几个视频。

”翁老师说,安排这样一门课,也是考虑到许多大学都有相同的课程,可以适应更多的学生群体,然而在面对一群未知的“学生”,他还是要把教学的难度进行调整,尤其是一些基础知识点也得反复强调。

翁老师觉得,相比于学生和老师来来去去的课堂模式,慕课能够降低传播成本,而且范围更加广阔。

虽然慕课与真正的课堂比起来互动还稍显不足,但通过网络的形式普通学生与名牌大学教授对话,已经不再是梦。

浙江大学本科生常务副院长陆国栋指出,慕课的出现只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出了一定改变,不能完全代替校内课程,而针对范围较小的“两面派”spoc能够在今后的在线课程中做出更为突出的贡献。

相比于慕课的大群体,spoc面对的是小规模有限的受众。

一门spoc将同时在校内和网络平台上开课,校内和校外两类学生需要完成同一份学习任务,但校内学生将会有额外定制一份高级服务,来满足教学需求。

正确认识MOOC的三个关键问题

光明日报

【摘要】MOOC可以轻易将显性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传递给成千上万名学生,但是,如何将隐性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学生,并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产生影响,将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

“高辍学率”“传统大学消亡”“大干快上”

正确认识MOOC的三个关键问题

近日,“中国大学MOOC”项目正式启动,首批上线的56门课程,全部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16所知名大学,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MOOC又称“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英文简写,它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在线课程,最早发端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外名校,自2012年进入中国后就迅速掀起了一股建设热潮,并一直延续至今。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120所高校先后实施了MOOC建设项目,几乎所有的“985”高校都参与其中,“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MOOC平台已经正式投入使用。

MOOC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对高等教育形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人们期望,MOOC能够对传统大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产生革命性影响,并最终实现人人都能享受一流高等教育的梦想。

但是,与轰轰烈烈的实践相比,MOOC的相关研究尚不深入,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网络“高辍学率”

是不是MOOC的致命伤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针对100万名MOOC用户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只有4%的学习者完成了全部课程,大约一半学习者只听过一堂课。

该结果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广泛关注。

在线教育的高辍学率很快就被认定为MOOC的“阿喀琉斯之踝”,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影响颇广的“科学论断”。

但是,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在线教育的辍学率与传统教育的辍学率不是同一概念。

在传统教育中,辍学往往意味着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全部机会。

但在网络教育中,很多学生的学习是碎片化的、非连续性的,如果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他们就会主动放弃,并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新的学习内容。

所以,这种“辍学”更多是学生主动意识的体现。

在网络学习中,学生掌握着学习过程的全部权利,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进度,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这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区别。

在现实课堂中,学生即便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毫无兴趣,他们也很难逃离学习现场,最多只能通过“上课睡觉”、“玩手机”、“打游戏”等消极行为进行反抗。

实际上,上述调查中4%的完成率往往意味着这部分学生是全程深度参与课程学习的。

而在传统课堂中,如果排除“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在一门课程教学中能够持续地深度参与学习的学生比率能否真正超过4%,恐怕很难做出判断。

此外,在线教育的受众数量是传统教育的成千上万倍,这也导致在计算辍学率时容易得出一个极低的数值。

无论如何,在线教育的高辍学率都不应成为反对MOOC的借口或托词。

但不容置疑的是,这种高辍学率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大问题,高校如何利用网络更好地进行教学,真正提高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将会成为影响MOOC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传统大学消亡

会不会因为MOOC而发生

一些在线教育的拥趸者认为,MOOC将会打破传统大学的“围墙”,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来“进入课堂”,享受全球最好的教学服务。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MOOC平台“好大学在线”正式上线,面向全球提供中文在线课程,上海的19所高校还签订了MOOC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跨校修读外校优质课程,并获得学分。

这更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预期,并使“MOOC将导致传统大学的消亡”观点甚嚣尘上,获得了更多人的接受和认可。

毫无疑问,MOOC对于传统高等教育转型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它是否会成为导致传统大学消亡的直接原因,至少目前还看不出任何端倪。

教育家梅贻琦说:

“大学之大,乃大师之大,非大楼之大”。

进一步讲,大师之大不是指大师的盛名,而是指大师的思想和品德。

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这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也是大学存在的价值体现。

MOOC可以轻易将显性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传递给成千上万名学生,但是,如何将隐性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学生,并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产生影响,将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任务。

众所周知,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

其中,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明确的、事先编制的显性课程可以较完整地转化为在线课程。

但是,如何将那些非预期的、潜在性的隐性课程转化为MOOC仍然是一个未解的难题。

毫无疑问,大学培养人才,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最终落实到健全人格的养成。

这些方面的培养显然不是靠一两门课程就能完成的,它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榜样引领和文化濡染,如果脱离大学的真实情景将很难完成。

所以,MOOC导致大学消亡至少在较短时间内不会成为现实。

大干快上

MOOC一哄而上有何不妥

随着MOOC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校近期都陆续启动了雄心勃勃的MOOC建设计划。

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因为起步早、动作快,已经形成了较强的领先优势。

而那些刚刚开始筹建MOOC的高校受形势所迫,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组织庞大的研发团队,试图尽快登上“最后一班车”。

于是,“大干快上”几乎成为当前国内MOOC建设的一种常态。

纵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不小心就会陷入重复建设的怪圈。

比如,一些学校前些年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大多是孤立的、重复的、无法及时更新的,最终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也依然面临类似挑战。

在现有的本科高校中,有相当比例的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学校之间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计划有较高程度的交叉。

可是,对于任何一门学科,在理想情况下,我们都只需要一个最好的在线课程就足够了,其他学校的学生在网上选修这门课程就可以了,这样就能极大地降低边际成本,实现MOOC的规模效益。

如果每一所高校都针对每门学科建设一门在线课程,不仅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会影响MOOC的整体质量。

所以,MOOC建设一定要避免运动式的“大干快上”,盲目追求高速度、大数量,这对于MOOC的发展将会产生致命性的打击。

“一哄而上”很可能会变成“一哄而散”。

从根本上讲,MOOC建设与高校特色发展联系密切。

如果高校发展只是追求建设千篇一律的“综合型”,将会导致严重的低水平重复。

每一所高校都应根据自身情况,不断优化内涵,办出个性特色,形成差别化的发展优势,这样才能营造出良性发展的教育生态。

MOOC建设也是一样,与其一味地追求MOOC热潮,倒不如静下心来思考学校的特色发展。

如果能把这个问题先想清楚了,那么,建成高质量的特色MOOC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否则,即便辛辛苦苦建成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也会在残酷的“红海”中苦苦挣扎。

总之,MOOC的发展是飞速的,甚至是超乎想象的,人们的思考几乎无法跟得上实践的脚步,这也导致当前研究中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

面对未来,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特点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积极稳妥地推动MOOC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努力为学习者提供最优质的在线课程和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作者:

曹培杰单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Coursera学习者参与MOOC行为调查

2014-08-20

【摘要】据调查,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行为差异性使得很难确切对MOOC进行评价,这也是评估MOOC是如何流行开来的困难之处。

尽管大众媒体和近期的学术文献中均对MOOC有很高的关注,但对大规模MOOC活动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对于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参与MOOC学习的学生的了解相对较少。

没有对这方面的认识,则很难严格评估MOOC,要么对学生通过MOOC进行学习保持盲目乐观的主张,要么对MOOC较低的学习完成率保持担忧。

据调查,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行为差异性使得很难确切对MOOC进行评价,这也是评估MOOC是如何流行开来的困难之处。

参与方式的分类

根据参与方式的显著特征分类,我们认为,学生参与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活动。

1.观看讲座;

2.为了获得学分而提交作业。

(其他活动包括测验、论坛参与将在文后讨论,但不会明显应用于学生参与活动的分类)。

学生任何一种特定行为的基本属性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这两种基本活动之间平衡后的整体活动。

通过计算学生的作业分数这种自然的方式来解决在不同活动之间的平衡问题:

根据讲座的总课堂数以及学生完成作业数如何计算作业分数?

解释如下,当学生仅仅看课程讲座,他的作业分数是0;

当学生仅仅提交作业而没看任何课程讲座,他的作业分数是1。

我们计算了Coursera平台上6个班级的每个学生的作业分数:

3个成功完成机器学习的班级和3个成功完成概率图模型的班级,根据结果分析,发现这6个班的学生成绩模式,揭示了学生有几种不同的自然方式参与MOOC学习。

1.观看者,主要看讲座,几乎不交作业。

2.解决者,主要为了学分交作业,几乎很少看课堂讲座。

3.全能者,处于观众和解决者之间的中间模式,处于看课堂讲座和提交作业的中间平衡模式。

另外,还有一类参与者的学习只是为了下载课件而不是通过网站学习,这个区别很重要,因为有些人其实只是下载内容,实际上可能会也可能不会看。

因此我们又可以定义第四种参与方式。

4.收集者,主要是下载讲座、交作业很少,如果有的话,与观看者相比,他们实际上可能/也可能不是看讲座。

最后,还有一些学生不出现在此处,因为他们承担了很少的活动。

5.注册课程的旁观者,但其总活动处于很低的阈值。

五种不同的参与模式:

观看者、解决者、全能者、收集者和旁观者。

虽然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但我们看到,从相对简单的活动情况上看,有自然的行为模式对应这些案例。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精确的形式来简化版本。

通过这种简单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其现实世界中参与学习的活动并不能被精确地呈现在MOOC世界的图谱中。

例如,那些“可观看的”讲座对于所有观众也不是完全同等重要,因为如果这些学生与其说为了下载,不如说他们可能为未来使用而收集这些讲座,并不是现在看。

另外,我们发现,还有一些其他的参与方式,不过还不能将其从上述几种类型中单独分类。

例如,全能者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先提交作业后再下载所有课程讲座。

这种学生在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