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6年级第12册教案 浙美十二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841149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美术6年级第12册教案 浙美十二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小学美术6年级第12册教案 浙美十二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小学美术6年级第12册教案 浙美十二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小学美术6年级第12册教案 浙美十二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小学美术6年级第12册教案 浙美十二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美术6年级第12册教案 浙美十二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美术6年级第12册教案 浙美十二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美术6年级第12册教案 浙美十二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美术6年级第12册教案 浙美十二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③电脑模拟设计;

④模型分面设计;

⑤局部位置面块设计。

5.学生作业。

(1)自选一种车辆,对车身进行装饰,时间20分钟。

(2)教师巡回指导,进行辅导和解决课堂问题。

6.作业评价。

(1)作业展示在展板上。

(2)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采用的方式,说说通过装饰想告诉人们什么。

板书:

教学反思:

2、公共汽车站

1.初步了解公共汽车站的性质、功能和特点。

2.结合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尝试用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制作一座有特点的公共汽车站模型,培养学生选择材料、利用材料的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造美的愿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养成爱护公共设施的好习惯。

掌握设计公共汽车站的基本方法,并制作富有创意、美感和城市文化的公共汽车站。

学习从平面到立体转化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各色卡纸、其他废旧材料、彩笔、剪刀、双面胶或胶水。

(教师)多媒体课件、卡纸、剪刀、胶水或双面胶。

1.谈话引入。

(1)导入:

今天老师想邀请同学们一起去郊游。

我们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车。

我们要经过三个公共汽车站才能到达目的地。

(2)教师播放课件出示图1、图2、图3,提问:

这三个公共汽车站各有特点,你觉得这三个车站中,哪一个的设计有不合理的地方?

哪一个的设计是最好的?

说说理由。

(3)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一个设计合理的公共汽车站能给我们的出行带来方便。

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①功能多样,设施齐全,体现人性化设计。

②造型美观,色彩醒目。

③风格要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2.引导欣赏,分析讨论。

(1)观察书中图片,说一说公共汽车站应该包括哪几个部分?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公共汽车站包括站牌、蓬顶、座椅、广告位。

(3)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用手绘线条的方法来设计一座公共汽车站。

(4)展示并讲解小组作品的设计意图。

3.按图选材,激发创意。

(1)教师提问:

请大家研究一下带来的材料,你打算怎样巧妙地利用它们,把小组的平面设计变为立体作品。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示范卷、折、剪、镂空等制作方法。

4.学生作业,展示作品。

(1)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教师指导。

(2)展示小组作品,小组代表发言:

我们的设计有什么闪光之处?

我们设计的公共汽车站适合放在什么地方?

(风景区、商业区、生活区等。

5.课后延伸。

(1)欣赏国外设计师的作品(图4、图5、图6),发表评论。

3、手绘校园招贴

1.了解招贴画这一艺术形式及其构成特点。

2.初步掌握手绘校园招贴的方法,会独立用简洁的造型语言为校园活动徒手绘制一张招贴。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并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热爱校园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方式,促进其设计意识的形成。

(1)重点:

了解招贴画的特点,了解手绘校园招贴的构成要素。

(2)难点:

招贴画编排的创意。

(学生)纸张、手绘招贴常用工具(麦克笔、软笔、彩色铅笔等)。

(教师)收集、制作三张校园手绘招贴、课件。

1.谈话导入。

这学期学校要举行游戏节、运动会等校园活动,这些活动需要招贴画来宣传,谁设计过招贴画?

学生回答,教师揭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手绘校园招贴》。

2.欣赏、探究。

(1)教师:

出示三张手绘招贴,问:

“你能发现组成招贴画的主要元素吗?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

标题、内容、花边、插图、主办单位。

(2)欣赏手绘招贴(若干组),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手绘校园招贴的编排、文字和插图的装饰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优秀手绘招贴的特点。

3.教师示范手绘招贴的创作步骤。

4.欣赏同龄人作品。

了解插图、主题文字的字体、编排等多样性,拓展学生思维。

为校园活动手绘一张招贴。

要求:

(1)用一种或多种工具(油画棒、水彩笔、麦克笔等)完成。

(2)编排要有创意。

(3)时间20分钟。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在学生打草稿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设计习惯。

6.评价。

标准:

(1)画面统一和谐(色、图、文)。

(2)编排有创意。

(3)信息一目了然。

方法:

(1)小组按标准自评,并互评一张优秀作品选送展示。

(2)大家评一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由设计者说说创意,大家再提出优点和修改建议。

4、请柬

1.了解请柬文化,认识请柬的作用和特点。

2.掌握请柬的基本设计方法,结合请柬设计的基本知识,尝试设计制作一张完整而又别致的请柬。

3.通过活动,引发学生对设计实践的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

学会请柬的基本设计制作方法。

能制作功能明确、富有创意的请柬。

(学生)课前寻找、搜集一些请柬,彩笔、彩纸、剪刀、双面胶或胶水。

(教师)请柬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或不同请柬的实物。

1.认识请柬。

老师要邀请几位同学参加一个家庭聚会,想用一个礼貌周到的方法来通知他们,你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用送请柬的方法显得礼貌而又郑重,能让你的朋友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

(3)教师出示几张不同的请柬,提问:

生活中在什么场合我们会用到请柬?

请柬在生活交往中的作用是什么?

(4)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请柬设计》。

(5)请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请柬进行分析,谈谈请柬上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6)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时间、地点、邀请方等信息准确完整。

2.欣赏作品。

(1)欣赏范作:

①国务院请柬;

②音乐会请柬;

③儿童游乐园开幕请柬。

提问:

这三张请柬在设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国务院的请柬简洁明了,体现大国风范;

音乐会的请柬内容突出;

儿童乐园的请柬设计活泼有趣,体现出了童趣。

(2)提问:

它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学生分析,教师小结:

请柬的形式与内容、装饰和风格都要和谐统一。

3.设计制作。

(1)学生分析讨论请柬的制作方法。

(2)教师示范几种不同的制作方法:

折、剪、刻、画(见下图)等。

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制作方法吗?

4.学生设计制作。

(1)教师提出要求:

为本班的班队会或自己的生日聚会、个人画展等活动设计一张请柬。

(2)学生设计制作,教师指导。

5.作业展示。

(1)请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略作评价。

(2)把请柬送到想邀请的同学手中。

5、我的小学生活

一、教学目标:

1、回忆和观察自己的小学生活,感受小学生活的快乐。

2、尝试用绘本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小学生活的美好记忆,并学习简单的册页、绘本制作。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小学生活中的快乐与伤心都是自己人生的精彩历程,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珍惜小学生活的美好情感。

描绘小学生活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了解绘本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用这一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小学生活。

(学生)小学生活的照片、画笔。

(教师)图片、范画。

1.导入。

美好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崭新的中学时代就要来临。

在你的小学生活里,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讨论。

(1)四人小组交流,拿出自己带的照片,照片记录的是什么时候?

什么事?

照片中的人什么表情?

什么动作?

(2)闭上眼睛回想,在你的记忆中哪一刻是最动人的?

请你也把它“拍”下来。

说一说或演一演当时人物的动态。

3.欣赏。

(1)徐启雄的《雨后雨花开》和冯远的《大业》。

4.说说你最喜欢的描写小学生活的图书或者杂志。

5.欣赏学生绘本。

(1)如何设计封面?

(2)里面画了些什么内容?

用什么方法画的(线描或色彩)?

是怎么装订成册的?

(3)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装订绘本?

用胶水粘、用线缝、折页、用钉或螺丝穿孔后用线系、用订书机订……

6.作业。

(1)画出你印象最深的学校生活场景。

(2)合作制作一本绘本,画上小学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7.展示讲评。

6、画展设计

1、了解策划画展,布置画展的基本知识和过程,锻炼实践能力。

2、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有条理地策划布置画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整体设计意识和团体协作精神。

3、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参观画展,体验自豪感,并互相学习,获得审美愉悦感。

小组合理分工、合作,有系统、有条理地策划并布置画展。

(学生)一学期的作品,水彩笔、双面胶、彩纸或水粉颜料。

(教师)照片、展板、学生作品。

(这节课适宜放在学期结束之时,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布置画展,展示自己的作品。

1.提问导入。

(1)提问:

你看过展览吗?

它给你什么印象?

(2)多媒体展示:

上海美术馆的展览招贴

上海博物馆门口的展览招贴

杭州举办的毕加索画展

西湖美术馆举办的“蔚蓝海岸”中法艺术交流展览

(3)小结:

画展是美术作品与观众见面、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一个成功的画展应该注意些什么?

展览的海报、陈列方式、主题……

2.讨论思考。

画展要吸引观众,就要讲究展示的艺术。

小组讨论,你认为我们的展览怎样才能吸引观众?

①主题海报:

主题鲜明,用生动活泼的美术字亮出自己组的展示主题。

②陈列的场地:

在教室内外选择场地,并确定相应的陈列方式。

③陈列的方式:

在墙面粘贴、桌面平面陈列(但需装裱和粘贴标签)。

④标签设计:

小巧可爱,上面要有作者、作品题目、材料和展示团体的名称。

3.分工合作。

(1)以大组为单位,分工合作。

(2)策划并布置一个主题画展,看哪一组的展览最吸引人。

4.参观评选。

评选优秀展示组,并请优秀组介绍自己的创意和经验。

7、画家故居

1.通过对当地画家故居的参观、探访,了解画家的生平。

2.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对我国近代艺术发展的贡献和艺术地位。

3.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悟画家为追求艺术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和思想境界。

在参观画家故居的基础上,通过画家的代表作,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以及对近代绘画史的贡献。

如何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欣赏画家及作品。

三、课前准备:

(学生)有条件的同学课前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

(教师)参观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故居,收集他们作品的图片,了解历史背景。

1.出示图片,谈话引入。

出示《画家工作室一角》、《缘缘堂》二图,提问:

“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

猜猜主人是怎样的画家?

”“你知道哪些中国画画家?

”“我国近代生活在杭州一带的画家有哪些?

”(学生各抒己见。

2.引导学生欣赏黄宾虹的作品。

(1)出示黄宾虹的《简笔山水图轴》,提问:

“看这幅国画,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2)出示黄宾虹的名字,提问:

“大家对黄宾虹了解多少?

”(学生把参观黄宾虹故居时了解的情况对大家做一些介绍。

(3)教师补充,重点介绍他画山水画经历的三个阶段:

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

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以游历山川,写生为主);

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

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根据你对黄宾虹的理解,你认为《简笔山水图轴》大约是他什么阶段的作品?

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归纳黄宾虹的艺术特点:

①浑厚华滋,笔墨上注重“黑、密、厚、重”。

②主张创造,即使是学习别人的画,也要有创造性地学。

3.举一反三,欣赏其他三位画家的画。

(以学生欣赏为主,老师进行方法指导。

(1)启发学生用以上学得的方法欣赏潘天寿的作品。

①出示图片,学生自主欣赏潘天寿的作品《灵岩涧一角》(教师提醒重点分析它的构图、气势),从中了解潘天寿笔墨苍古、凝练老辣、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的艺术风格。

②了解潘天寿的生平以及对近代国画界的贡献。

(学生先说,教师补充。

(2)欣赏丰子恺、林风眠的作品。

①了解丰子恺、林风眠的生平。

请参观过他们故居的同学介绍他们的生平。

教师重点介绍他们出国留学的经历,国外学习为他们的“中西合璧”、“引外为中”创造了条件。

②欣赏林风眠的作品《渔舟》,体验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

欣赏《菖兰》,感受构图的饱满,色彩的浓艳。

③欣赏丰子恺的《瞻瞻的车》、《小梦》、《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体验漫画充满情趣的、简洁的美。

4.概括四位画家的共同点。

学生概括四位画家的共同点:

创新。

教师小结:

清末民初,国家动荡,中国绘画史上一度出现了萧条的景象。

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四位画家锐意进取、不断改革,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绘画语言,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为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创立了新的里程碑。

5.拓展延伸。

这四位画家的作品还有很多,我们一节课无法详细欣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去了解更多的内容。

8、墙

1.初步了解墙文化(功能、类别和艺术特点),感受不同风格的墙的艺术美。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材料和学过的造型方法创作出一堵“墙”。

3.通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并在了解探索墙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墙文化,能用不同材料创作一堵“墙”。

感受墙的不同艺术风格,能灵活运用学过的各种技法创作一堵“墙”。

(学生)各色厚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作品实物。

1.激趣导入。

(1)教师板书篆体“墙”字,让学生们猜是什么字?

(我们祖先创造出的“墙”字是象形字,它蕴涵了墙最初的功能和用途。

(2)知识抢答:

①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在哪儿?

②你还知道哪些世界闻名的墙?

③你知道墙还有哪些功能和用途?

④说一说你所见过的有特色的墙。

(开展小组抢答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欣赏各种艺术风格的墙。

(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2.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1)第一小组研究:

画家们是如何表现美术作品中的墙的?

(2)第二小组研究:

中国古建筑中的墙(故宫墙、园林墙、影背墙)有哪些特色?

(3)第三小组研究:

现代文化墙运用了哪些美术表现方法?

(4)第四小组研究:

如何把墙的设计元素引入现代室内设计中?

(材料和点、线、面等构成元素。

(5)各小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总结。

3.艺术实践。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墙(例如文化墙、背景墙等)进行设计创作,在厚纸上画出设计稿。

(2)将画好的墙剪下,动脑筋用各种方法使墙立起来。

(纸是平时美术课上常用且可塑性非常强的材料,而学画设计稿和制作立体手工作业是新课标对小学美术第三学段的基本要求。

4.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1)举行“墙”的展示会。

(2)评价标准:

①造型是否有特色?

②制作方法是否有创意?

③色彩搭配是否恰到好处?

④设计是否有自己独到的想法?

(学生作业中某一点有新意,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

5.课外拓展。

课外去寻找学校、公园或小区周围有特色的墙,尝试去收集它的相关信息并写生。

(教师适时进行保护文物、不在墙上乱图乱画的思想教育。

功能、用途设计点线面

教学后记:

9、祖国美景知多少

1.认识一些祖国的风景名胜,学习风景写生的构图知识,懂得如何区别画面主次,初步了解远、中、近景的处理方法。

2.学习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能抓住重点,分清层次,画一幅简单的风景画。

3.欣赏和描绘祖国的美景,从中体会祖国山河的美,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感。

认识一些祖国的风景名胜,欣赏感受祖国的美景;

学习用风景写生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

风景写生时如何选景和布局,如何区分画面的主次关系并进行一定的概括表现。

(学生)写生画夹、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祖国风景名胜图片、风景画。

1.展示图片,激发兴趣。

(1)揭示课题:

《祖国美景知多少》。

(2)播放课件,展示祖国风景名胜图片,学生抢答。

(3)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

(4)用一句话来夸夸祖国的美丽河山。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欣赏书中的人民币图案,提问:

你留意过我国人民币上印有的祖国美景吗?

你知道在人民币上还印有哪些风景?

(2)欣赏画家的风景画。

3.写生指导。

根据教学实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风景点进行实地写生。

(1)选景。

在风景写生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选景,在连绵不断的视野中要选择最理想的能够打动自己的景物作为写生对象。

初学写生,选景要简单些,选景范围不宜太大,如几棵树、一幢房屋、一座桥、一座亭子、一座山、一条小河等都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物。

如图

(1)范围太大,不宜表现;

(2)主体突出,比较适合。

可用自制的取景器或用手指搭成框状的取景方法来选取景物。

(2)构图。

当我们选取了描绘对象后,就要考虑画面的具体安排。

重点是对景物进行取舍,主次分明、突出主体,通过近景、中景、远景的安排,表现画面丰富的层次感。

出示一些风景图片或风景画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构图知识。

如下图:

图(3)画面主体不突出,画面比较零乱,构图比较松散;

图(4)构图比较完整,主体突出,层次丰富。

(3)描绘。

整体布局——局部描绘——整体调整。

4.学生作业。

(1)画一幅风景写生画。

(2)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铅笔画或铅笔淡彩、彩笔画、水粉画等。

5.展示评价。

板书:

祖国美景知多少

1、选景

2、构图

3、描绘整体-局部-整体-整体调整

10、美无处不在

1.通过欣赏摄影作品、图片或亲临大自然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2.通过欣赏、品评,感悟艺术家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领悟发现美、感受美的前提是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件事物,能更加关注生活细节。

3.观察蔬果、昆虫的切面、局部在微距之下的美,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表现自己熟知的事物。

4.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对生活充满热情,在生活中时时能感受美的存在。

向上的心理,对生活充满热情,在生活中时时能感受美的存在。

风景写生时如何选景和布局,如何区分画面的主次关系并

(学生)一张自认为美的照片或图片、一种自己喜爱吃的蔬果、彩色画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棵卷心菜或一个甜橙。

介绍自己带来的照片或图片,说说美在哪里。

2.摄影作品欣赏,深入感受。

(1)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第1组:

箭扣长城。

第2组:

动植物。

第3组:

水乡。

第4组:

白桦林。

(2)分组欣赏、讨论。

①从摄影作品中感受到什么?

②同一题材的几张摄影作品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③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角度进行拍摄?

④欣赏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疑问?

(3)小组派代表谈谈体会和感受。

3.欣赏齐白石的《蜻蜓、莲蓬》。

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2)教师介绍齐白石和他的《蜻蜓、莲蓬》。

(3)再来看看这幅画,有没有新的感受?

4.齐白石先生把对生活的感受都表现在自己的画上,让我们学习一下,用画来表现平时非常熟悉的一件东西。

(出示实物:

卷心菜或甜橙。

(1)请你说说眼中的它。

(学生各抒己见。

(2)看三幅图片。

(整个轮廓、侧面的切面、横向的剖面。

(3)看过图片有何感受?

(4)小结:

对于熟悉的事物,如果从一些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5.学生练习,表现感受。

(1)用画笔从不同角度表现自己带来的蔬果。

(在切开蔬果时注意用刀安全。

(2)作品展示,互评。

美无处不在

卷心菜

侧面

横向

整体轮廓

11、竹

1.通过欣赏图片或实景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竹子,学习水墨竹子的画法并尝试制作有关竹子的手工作品。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

3.让学生感受竹秀丽、挺拔的自然美,培养其赏竹及热爱自然的情趣,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初步领会传统文化中植物人格化的内涵。

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的寓意。

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用竹子制作工艺品,掌握构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通过欣赏图片或实景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竹子,学习水墨竹子的画法。

2.让学生感受竹秀丽、挺拔的自然美,培养其赏竹及热爱自然的情趣。

二、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墨汁。

(教师)表现竹的有关美术作品或图片、视频资料、音乐。

三、教学过程

1.认识竹子。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欣赏竹子。

(1)展示、欣赏课本中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讨论介绍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表示作者希望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竹子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竿、竹叶)的过程。

4.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水墨形式表现竹子。

5.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第二课时

一、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